手机电影国产精品,欧美日韩国产亚洲精品,麻花豆传媒剧吴梦梦免费,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87

潮州民居景點 潮州民居的建筑風格

導讀:潮州民居景點 潮州民居的建筑風格 1. 潮州民居的建筑風格 2. 潮州的建筑特色 3. 潮州傳統(tǒng)民居 4. 潮州傳統(tǒng)建筑 5. 潮州民居的建筑風格有哪些 6. 潮州民居的建筑風格特點 7. 潮州古民居代表性建筑 8. 潮汕民居的建筑風格 9. 潮州古建筑特色

1. 潮州民居的建筑風格

潮汕建筑的主要特色是將傳統(tǒng)的建筑文化與潮汕特有的傳統(tǒng)工藝美術如金漆木雕、工藝石雕、嵌瓷藝術、金屬工藝以及書法、繪畫藝術等最大限度的融合,具有濃郁的文化底蘊。

以下是關于潮汕建筑的相關介紹:

1、簡介:

潮汕民居又稱潮汕建筑、潮州古建筑,特點鮮明,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是廣東省東部的傳統(tǒng)民居建筑,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發(fā)展歷程:

首先,由于潮汕漢人大多是從中原經(jīng)福建南遷而來。潮汕明清時期的建筑,多受蘇杭園林的影響,常以庭院式建筑為主,如澄海樟林的西塘等。這與明清時期海運業(yè)的發(fā)達而潮汕對外貿(mào)易渠道主要是蘇杭一帶有關。

其次,到了清末民初,隨著海運的開禁,華僑華人的增多,以及汕頭的開埠,一些開風氣之先的富商巨賈,也逐漸把西洋的建筑技法和材料帶到潮汕地區(qū),形成了一些中西合璧的建筑。最后是民國時期,汕頭埠的商業(yè)中心是以小公園為中心。小公園是汕頭開埠后的商業(yè)發(fā)祥地,聚集了多數(shù)那個時代的潮汕特色建筑。

2. 潮州的建筑特色

潮州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帶,經(jīng)濟比較發(fā)達,許多望族多聚居在這些地方,舊縣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況。因此,城鄉(xiāng)居民均有濃厚的氏族觀念,體現(xiàn)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為中心的圍寨格局。

潮州村寨到民居,選址相當講究,首先要找相地先生起卦,選“穴”一般是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圍寨的建造先會從環(huán)境的角度考慮,比如在蟹地建八卦形的圍寨,鼎地宜建圓形寨,蛇地也會考慮建橢圓形寨,‘虎地’一般會蓋成方形寨等等。依地理形勢的變化而采取不同的形式,力求和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合拍。

潮州民居的建筑方位一般是取朝南偏東的,以南為主。這樣一來,冬天可擋住嚴寒的北風,夏天則可以接受涼快的南風。在有山的地方,會利用山岳作為靠山,以遠峰作為朝向,采取坐實朝空、負陰抱陽布局;在近水的地方,以水為護衛(wèi)形成了各種形狀的村寨。

潮州民居平面類型很多,最基本的形式是下山虎與四點金,下山虎在當?shù)匾卜Q爬獅,下雙虎,它是三合院的形式,四點金是一種四合院形式,其他民居大多以四點金作為基本單元加以組合發(fā)展而成。

“四點金”是潮俗獨特的村居,是一種多層次、對稱、平衡、結構完整的平房式宅第。外圍一般有圍墻,圍墻內(nèi)打陽埕,鑿水井;大門左右兩側有“壁肚”;一進門就是前廳,兩邊的房間叫前房;進而是空曠的天井,兩邊各有一房間,一間作為廚房,稱為“八尺房”;另一間作為些草房,一般稱為“厝手房”;天井后邊為大廳,兩邊各有一個大房。“四點金”的構筑還有多種:只有前后四個正房,沒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廳齊向天井的,稱“四稱會”;前后房都帶八尺房和厝手房的,則變八房為十室的稱為“四噴水”。如果有“四點金”外圍建一圈房屋,則謂之“四點金加厝包”。舊時只有殷富顯達的家庭才能建造。

在潮州民居中,“下山虎”是隨處可見的一種樣式,也是潮汕“府第式”民居的最基本構成單位。“下山虎”又名“爬獅”、“雙跑獅”,是由三面房屋和一面墻壁組成的;正屋為三開間居中,中央開間是“大客廳”,兩側各有一間“大房”;正屋前為天井,天井兩側各有一間一開間的“廂房”(俗稱“伸手”與“大房”連接;前為高墻,墻上開門,形成“一廳二房二伸手”的平面格局。“下山虎”還有一種樣式:大門側開,占去一側的“伸手”位置,稱為“? ??跑獅”,也有因用地的限制,廂房為單瀉水屋頂?shù)睦确啃问健?/p>

“四馬拖車”也稱“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點金”的復雜化。“‘落’是潮汕方言,即進的意思。第一進有凹形門廳,俗稱‘門樓肚’。一進與二進間,有天井及左右兩道通廊。過了天井便是二進,二進有面闊二間的大廳,兩邊各有一間房子稱為‘大房’。二進和三進中間也有天井,三進的結構與二進相同,只是三進的大廳后面隔開一塊狹長的暗間,稱作‘后庫’。后包指三進后面的一列房子。整個建筑格局就像一駕由四匹馬拉著的車子,故名‘四馬拖車’”。

在潮州民居建筑中,廳堂尤為重要。前廳是一家之門戶,是給人以第一印象的地方;中廳是交友會客、宴請親朋和舉行習俗儀式之處;后廳是敬長拜祖,表達孝心之地。廳堂通常是家庭成員共同參加各種活動的地方,然而,在多數(shù)場合下,廳堂也是家長行使權利或發(fā)揮影響之地,廳堂的使用與家長的主要活動結下了不解之緣。因此,廳堂在住宅中的地位就像家長在一家之中的地位一樣,在分等級正名分時,它理所當然地居于首位,成為了住宅的主要軸線所在。

祠堂是一宗族供奉祖先的場所,一個村寨大都以祠堂為中心,祠堂先建,再圍繞祠堂建設其他民居。潮人很重視祖宗崇拜,祠堂的建筑大都要經(jīng)過扶箕,取得祖先“同意”,且祠堂修建時的尺寸都有一套相當完整的本地營造法,每寸每尺都有有嚴格的規(guī)定,把幾乎所有民居裝飾藝術都在祠堂上展現(xiàn),這反映了潮人飲水思源,報本返始孝思,又是潮人精益求精的體現(xiàn)。

潮州建筑的色調(diào)偏灰濁,著重于屋脊、梁架、墻頭、檐下等重點部位加強裝飾,而這些裝飾構件往往同建筑構件的實用功能有關。所謂“通透”,是指建筑從整體上注意透風,既有利于建筑材料上去潮防朽、延長壽命,更著眼在潮州長夏無冬的自然氣候條件下,居住活動舒適涼快。民居建筑內(nèi)部空間講究聚氣、通風和遮陽,梁柱架疊,層層推進,重線條分割而纖細秀麗。

潮州民居從外到內(nèi)極重裝飾,而且追求豪華、典雅,其最大限度地對潮州的傳統(tǒng)工藝美術如金漆木雕、工藝石雕、嵌瓷藝術、金屬工藝以及書法、繪畫藝術等進行了整合,有些建筑為了達到裝飾效果甚至不惜重金,這使得潮汕民居的外觀十分富麗壯觀,廳堂內(nèi)更是金碧輝煌,所以自古就有“潮州厝,皇宮起”、“京華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說。

古建家園-- 古建中國,以古建筑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為核心的文化建筑互聯(lián)網(wǎng)創(chuàng)新平臺!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筑+互聯(lián)網(wǎng)+文化,傳承與發(fā)揚建筑文化,把傳統(tǒng)優(yōu)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讓建筑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xiàn)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于現(xiàn)代建筑行業(yè),倡導將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走入大眾的衣食住行。

3. 潮州傳統(tǒng)民居

潮州三大古村分別是獅峰村、橡埔寨村、龍湖古寨。

具體介紹

1、獅峰村位于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qū)歸湖鎮(zhèn)以東1.6公里,村莊方圓3.6公里,東與塘埔為鄰,南與金光接壤,西與溪口相連,北依山與明潭交界,這里地處鳳凰山脈南部,其中有一座山峰名為獅山,村內(nèi)民居依山而建,因而得名“獅峰村”。

2,象埔寨村,位于潮州市潮安區(qū)潮州古城西,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肇建,相繼被公布為廣東省古村落、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tǒng)村落。

象埔寨村呈方形,意蘊“天圓地方、天地合一”,村中建筑布局嚴謹、規(guī)整,建制為三街六巷72座。街分前街、中心街和后街;巷分筑于大通道兩側,? ??3條平行的直巷,街巷縱橫交錯,貫穿全村,形成四通八達的格局。

3、龍湖古寨地處韓江中下游西岸,始建于1000多年前的南宋年間。明、清為發(fā)展的盛期,是潮汕濱海的貿(mào)易重鎮(zhèn),現(xiàn)在仍保存著100多座古建筑,堪稱“潮汕古建筑博覽”。

4. 潮州傳統(tǒng)建筑

說到潮州地標建筑第一個想到的是,廣濟橋。每一個外地過來潮州不管是游玩,還是說走親訪友都必去打卡的地方。去了廣濟橋不可避免的肯定會去逛逛牌坊街。牌坊街也算是潮州的地標建筑,有好多的牌坊還有古井,還有各色的潮州著名小吃。

5. 潮州民居的建筑風格有哪些

一般一間厝地長15米,寬4米。

潮汕人表示這字是房子的意思。“厝地”---宅基地“起厝”---建房子“買厝”---買房子“厝頂”---屋頂“厝邊”---鄰居“厝邊頭尾”---左鄰右舍。

一般都是200到300平方,兩個主房,兩個偏房,加一個大廳跟天井。長的話一般都有差不多十七八米到,寬一般是差不多15米左右。

潮州民居是廣東省潮汕地區(qū)漢族傳統(tǒng)民居建筑,特點鮮明,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潮汕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帶,經(jīng)濟比較發(fā)達,許多望族多聚居在這些地方,舊縣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況。

6. 潮州民居的建筑風格特點

潮州文化,近年也通稱潮汕文化,隸屬于嶺南文化,是漢文化的子文化,是古中原文化的遺存,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代傳承過程中不斷發(fā)展而形成的漢文化。潮汕文化是潮汕人(潮汕民系)創(chuàng)造的文化,特征是以海洋文化為主。潮州文化既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貫穿于潮人整個社會生活之中。以潮州功夫茶、潮汕飲食、潮汕商幫文化、潮汕善堂、潮汕祠堂,潮州方言、潮繡、潮劇、潮州音樂、潮州工藝、潮州木雕、潮州大鑼鼓、潮汕民居等為代表的潮州文化影響深遠,譽播海內(nèi)外。香港潮人盂蘭勝會、潮汕英歌舞、潮汕僑批文化 等多項被列為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7. 潮州古民居代表性建筑

鎮(zhèn)海樓自明清以來,除了作為歷史名樓,還被作為“太平盛世”的象征,所以屢毀屢建不絕于世。歷史進入清代后,鎮(zhèn)海樓在1659年7月又被臺風吹倒了。《榕城紀聞》記載:

順治十六年七月三十日,大風起,自辰至未,壞樣樓、鰲峰亭,開元寺大殿、鐵佛殿、尊經(jīng)堂、石坊并七門城樓,其余衙門、公署、民居無不飄蕩。其風比辛巳年更大,所在倒折更多。

在康熙初年,鎮(zhèn)海樓再次。但后又被毀,在康熙年間進行了3次重建。據(jù)雍正年間的《福建通志》說:

康熙初重建,復毀。后總督姚啟圣、郭世隆相繼興建。

1678年至1684年間,姚啟圣任福建總督。后來,又有6位任總督。接著,1695年至1703年郭世隆任總督。其中,有兩次重建的鎮(zhèn)海樓存在的時間較短,只有20年左右。而總督郭世隆重建的鎮(zhèn)海樓,存在時間較長,

約有50年,但后來不幸于1760年秋毀于雷火。

關于這次被毀,乾隆年間的《福州府志補》記載較詳細:

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十五日向夕,山上霹靂一聲,樓四面火出如燈,綠色,人皆以為雷火,乃屬人意。按:自國初以來,毀已數(shù)次。

論者采形家言,謂:‘山尖而銳者,為火星,圓而秀者為文星。越王山其形尖銳似火,作屋不宜復用棱角。屋脊作卷棚以培之,庶可無患。’或亦有見。

鎮(zhèn)海樓經(jīng)歷這次大火,于是就有人給它“算過命”,說越王山山形尖銳屬火星之相,建筑物不宜再用棱角屋脊,應改作卷棚式的圓形,就可以防火了,但鎮(zhèn)海樓實際上并未因此免于大火。

1785年,雷火再度焚毀了 鎮(zhèn)海樓。但不久,經(jīng)“官匠建立”的鎮(zhèn)海樓再度于1792年被雷火焚毀了。當時,為鎮(zhèn)海樓大興土木的主要是官方倡建并與民間共集資。鎮(zhèn)海樓仍為上下兩層,以明代制式重建,雖經(jīng)多次毀建,但其基本尺寸變化不太大。

過了68年,在1860年鎮(zhèn)海樓又被雷火焚毀了。過了3個月,鎮(zhèn)海樓就再次重建起來了。清代學者林楓在《觀我錄》中說:

咸豐十年庚申……九月微雷小雨,鎮(zhèn)海樓災后數(shù)月重建,物料偷減,制視昔獨卑。形家言其失前人創(chuàng)造之意,于風水有礙,未知然否。

這次重建,因資金緊缺,其寬度縮減了三尺。據(jù)光緒年間的《晦訥齋文集》記載說:

咸豐間改造,規(guī)制卑陋,不及四十稔,傾圯隨之。

果然,不到40年,鎮(zhèn)海樓于1892年又一次坍塌了。按清代光緒年間歷任芝山書院、白鹿洞書院、致用書院主講的謝章鋌撰寫的《重建鎮(zhèn)海樓碑記》的記載:

且夫樓以鎮(zhèn)海名,意在樓,實在海。嗟呼,海風叫嘯,海水飛揚,登斯樓也,其忍負中流砥柱之心哉。

關于重建后的鎮(zhèn)海樓,謝章鋌在《重建鎮(zhèn)海樓碑記》寫道:

高六丈三尺,深七丈二尺,廣十三丈七尺,周邊的城墻厚五尺三寸。

1892年,閩浙將軍希元、總督譚鐘麟和官紳都捐了錢,整整用了一年時間的修建,于第二年就竣工了。樓的建造按舊制“尺無所短,寸有所長”,其尺寸與舊制誤差不超過一尺。福州學者謝章鋌撰《重建鎮(zhèn)海樓碑記》,由清末翰林院庶吉士陳寶琛揮毫題寫碑文。

據(jù)說,在清代末年時,登上鎮(zhèn)海樓仍可以看見大海。清末福州田園詩人魏杰《越王樓遠眺》詩道:

欲窮千里目,獨上越王樓。

雙塔排城市,三山鎮(zhèn)福州。

人從臺際望,海入眼中收。

地杰鐘王氣,雄風自昔留。

因此,后來的福州西湖新增八景之一就有“樣樓望海”一景。它與當年的福州的“龍舌品泉”等景一起被載入《新修西湖志》。

后來,光緒年間重建的鎮(zhèn)海樓曾失于大火。之后,重修的鎮(zhèn)海樓基本保持了明代時期的制式,城樓外觀為重檐歇山頂加腰檐,城門式高臺二層樓閣。施以斗拱,屋面使用陶制簡瓦和板瓦,檐口飾有瓦當、滴水,適當增加一些配套工程。

為了凸顯該樓,重建時特地抬高了一層約11米左右的架空臺基,使它更宏偉、壯觀。主體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臺基采用城墻磚、首層臺基地面采用金磚鋪設,欄桿使用漢白玉雕作,所有露明梁柱外飾木質(zhì)材料,小木作均采用實木,重建后的樓高、進深、面寬均嚴格按古建筑的尺寸和規(guī)制建設。

鎮(zhèn)海樓樓高22.3米,臺基高10米,由基座層、臺基層,基座層內(nèi)設地下宮。面闊43.5米,進深24.5米。門窗及牛拱等均為實木,吊頂為平暗式,并與梁架之間施以彎枋、一斗三升,為典型的福州傳統(tǒng)建筑式樣。

在鎮(zhèn)海樓門前,在七星缸附近,有一座外面插著四簇雕花小石柱的三層圓臺,其中心鑲嵌陰陽魚,共60甲柱,代表時間的周期。在此設60甲柱,寓意福州百姓的福祉周而復始,無窮無盡。

此外,鎮(zhèn)海樓前還建有登山的青石道,道路中間有三組各9層臺階,海浪翻滾,蟠龍出海,堪比皇家“御路”規(guī)格。

鎮(zhèn)海樓的一樓大廳中央,設有金絲楠木梅花雕屏,上面題有“清客肯來榻還下我”的詞句。陪侍這扇屏風的,是七八十厘米高、一剖為二的巴西紫水晶洞。

在大廳西側,供養(yǎng)在鎮(zhèn)海樓建筑模型右側的,是熱心人費盡心力從海南弄來的“佛教七寶”之硨磲、珊瑚。水晶、硨磲、珊瑚,都是辟邪之物,有了它們,庇佑福州城的鎮(zhèn)海樓,更加法力無邊了。

大廳東側書案正中豎? ?是光緒三年一甲一名進士王仁堪的手跡。此人不僅“善設色花卉,書法為時所稱”,而且當官也當?shù)煤艹錾谛拮胫鄙蠒浚鰹殒?zhèn)江知府,殉職于蘇州知府任上,官聲頗佳。

二樓門額懸掛有“鎮(zhèn)海樓”三字匾額。樓內(nèi)布置有各色紅木家具、古董及珊瑚等,還有著名愛國將領林則徐所撰對聯(lián):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整座鎮(zhèn)海樓雄居于福州古城中軸線端點的屏山之巔,仍然是俯瞰福州城及福州三山及西湖周邊景色的登高眺望點。其建筑重檐飛角,沖霄凌漢,在一定程度上又恢復了三山二塔之間的視廊關系。

8. 潮汕民居的建筑風格

1.龍湖古寨:曾聚有72姓,整座古寨按“九宮八卦”布局,北門坐巽向乾,南門坐艮向坤,內(nèi)有數(shù)百宗祠、府第、商宅、宮廟。

2.南盛里:潮汕民居大觀園,由著名僑領藍金生籌資,其組合結構大致是以“駟馬拖車”為中心+左右“四點金”+兩座“雙配劍”+一座“單佩劍”+八座“下山虎”(八落巷)的合體。

3.德安里:方姓聚居,由一座“百鳥朝鳳”(老寨)和兩座“駟馬拖車”(中寨和新寨)組合而成,主要由清末廣東水師提督(從一品)方耀營建。

4.陳慈黌故居:由前華人首富陳慈黌家族興建。占地2.54萬平方米,共有廳房506間被,稱為“嶺南第一宅”“嶺南第一僑宅”,其建筑風格屬中西合璧,以傳統(tǒng)的“駟馬拖車”糅合西式洋樓,點綴亭臺樓閣,通廊天橋,縈回曲折。

5.郭氏大樓:清初“糖王”、華人首富郭來所建。是潮汕民居中最特殊的建筑樣式,大樓位于棉湖古鎮(zhèn)翰林府右側,永昌古廟左側,面對高聳的鐵山筆架峰,瀕臨秀美的云湖。

6.許駙馬府:坐北向南偏東,為北宋宋英宗皇帝之女德安公主之駙馬許玨的府第,始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1067年),歷經(jīng)多次修建,仍保留宋代建筑的基礎格局。

7.丁日昌舊居:舊稱丁府或丁氏光祿公祠,為“清末洋務運動代表人物”“潮人之光”丁日昌所建。其建筑格局為“百鳥朝凰”。

8.鄭大進府:老府建于明代,為清代太子少傅、兵部尚書、直隸總督、都察院右都御史鄭大進的祖居和出生地,府前有象征鄭大進一品官階的石獅和旗桿斗座;新府在村南側,建于清乾隆年間。

9.冠山書院:為明代澄海第三任知縣蔡楠于明隆慶三年(1569年)捐俸銀修建,是澄海人文精神的一大象征。

10.象埔寨:陳姓聚居,是宋代同平章事兼樞密使(丞相)陳俊卿后裔所建,其選址較為傳奇,從南嶺至象嶺共有九十九個嶺,象嶺是結脈嶺,象埔寨倚象嶺傍山建寨,故稱象埔寨。

9. 潮州古建筑特色

廣濟門城樓,俗稱東門樓,位于中國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qū)東部,正對廣濟橋,是潮州古城七城門樓之首。現(xiàn)一、二樓為廣濟橋史陳列館。

廣濟門城樓扼潮州古城東西要沖。是潮州城區(qū)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它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一座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古城樓,它與廣州越秀山上的鎮(zhèn)海樓相毗美。樓分三層,面寬五間,下涵拱門以通內(nèi)外;仿宮殿式建筑,重檐歇山頂,配以玻璃瓦紅彤壁,朱柱格子窗,畫棟雕梁,顯得雄偉壯觀。

Hash:e727a6eb7ac04b141fdc6bf4750cc78d5a20e768

聲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