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影国产精品,欧美日韩国产亚洲精品,麻花豆传媒剧吴梦梦免费,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87

福州三坊七巷景點簡介 福州三坊七巷旅游攻略 主要有哪些景點

導讀:福州三坊七巷景點簡介 福州三坊七巷旅游攻略 主要有哪些景點 福州三坊七巷介紹 福州三坊七巷旅游攻略 主要有哪些景點 三坊七巷要門票嗎 三坊七巷有哪些風景 三坊七巷有哪些風景 福州的三坊七巷具體是指哪些景點?

福州三坊七巷介紹

福建省 福州市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 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算"三坊七巷"街區(qū)。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占地約40公頃現(xiàn)有古民居268幢。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

“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

“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

福州自漢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于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全貌“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審知 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qū)及商業(yè)區(qū)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墻,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這個街區(qū)內(nèi),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墻瓦屋,曲線山墻、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臺、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于一體。許多民居的門窗漏花采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豐富的圖案雕飾,精巧的石刻柱礎、臺階、門框、花座、柱桿隨處可見,集中體現(xiàn)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藝和特色,被建筑界譽為規(guī)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館”。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筑墻傳統(tǒng),都有高、厚磚或土筑的圍墻。墻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線形,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墻。墻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一般是兩側對稱,墻頭和翅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墻頭風貌。宅院有一進或多進,每進都有大廳、后廳、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天井是福州傳統(tǒng)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廳、榭的敞廊圍繞構成矩形空間,為宅內(nèi)交通樞紐,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氣流暢,排水便利。室內(nèi)的門、窗也與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

三坊七巷圖“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杰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在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qū)評選”中,我國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規(guī)模更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區(qū)———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獲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qū)”。

2009年7月19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6?1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后街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

衣錦坊

衣錦坊衣錦坊是三坊的之一坊,舊名通潮巷。據(jù)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xiāng)郡居此,名祿錦,后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nèi)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現(xiàn)在衣錦還鄉(xiāng),榮耀鄉(xiāng)里,所以坊名也改過去稱“通潮”,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wǎng)地區(qū),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

坊中16號為清嘉慶進士鄭鵬程居宅,其中的衣錦坊水榭戲臺更具特色。這是一個木構單層平臺,四柱單開間,下建清水池? ??,中隔天井,正面為閣樓。于此觀看戲劇演出,水清、風清、音清,具有聲學原理和美學價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現(xiàn)存的水榭戲臺。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為文儒坊。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據(jù)《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jiān)祭酒,是國家更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將張經(jīng),清代名將福建提督、臺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里。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nèi)。陳承裘的長子就是清宣統(tǒng)皇帝老師陳寶琛。清代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nèi),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內(nèi)有光華閣是為入室弟子課業(yè)的地主。陳寓隔壁是現(xiàn)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

光祿坊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祿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歷史上,光祿坊內(nèi)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在今光祿坊公園內(nèi))。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臺”四字于石上。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臺,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

光祿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萬歷間舉人、畫家林有臺,提學孫昌裔,以及學政許豸,其子許友、許賓,孫許遇,曾孫許鼎、許均,玄孫許良臣、許藎臣,都是詩人、書畫家。清康熙年間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學家,著有《來齋選古》、《來齋金石考》等。林佶精詩文,著有《樸學齋詩文集》,又善書法,他手寫的刻本《漁洋山人精華錄》、《堯峰文抄》、《古夫于亭雜錄》、《午亭文編》非常有名,被稱為“林佶四刻”,在中國印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還有詩人、著名藏硯家黃任,琉球國冊封使齊鯤、同榜兄弟兩進士——劉齊衢和劉齊銜、博物學家郭柏蒼、近代小說翻譯家林紓、著名作家郁達夫等等。還出過不少才女,如黃任之女黃淑宨和黃淑畹,齊鯤之女齊祥棣,郭柏蒼之女郭拾珠姐妹,她們或精書畫,或工詩文。

光祿坊名勝以光祿吟臺最為有名,擅池、臺、亭、石、花、木之勝,以及宋至清摩崖題刻多處,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之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光祿吟臺西荔枝樹下,原有石刻“鶴磴”,是紀念林則徐晚年放鶴處。還有清代大木構造、寬敞明亮的劉家大院(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末古樸木構房的黃任故居,高墻窄道的早題巷,明代石板鋪設的老佛亭橋,都保存了明清建筑的特色。

因原來光祿坊旁的房屋都比較老舊,目前該地正在進行整體大修工作,預計2010年國慶節(jié)前全部完工。

楊橋巷

楊橋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條巷。楊橋巷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楊橋而改名。民國時因城市建設需要,已被擴建為馬路,所以后來便更名為“楊橋路”。在楊橋路與南后街交叉處的林姓大宅,是林覺民烈士生前的住處,這一烈士故居,后來賣給作家冰心的祖父謝鑾恩。冰心小時候在這里居住過,《我的故鄉(xiāng)》中,亦對故居有生動的描述。巷道擴大為道路后,林覺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可參見詞條“福州冰心故居”),有相當部份被保存下來。

楊橋巷(南)有座“雙拋橋”,規(guī)模不大但傳奇多。一是此橋所處內(nèi)河溝道,是東西兩水“合潮”的地方,“萬里潮來一呼吸”的內(nèi)河奇觀,在此感受得最為真切。二是雙拋橋邊兩岸相向而長的一對榕樹,在空中竟枝葉連理 ,相擁成陰,于是就有個青年男女殉愛的凄美故事,傳之久遠,以至后人已說不清先有愛后有樹、先有樹后有橋,還是相反。近聞有海外作家將之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絕唱相提并論,更添了幾分悲情。不過,由于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設的緣故,雙拋橋已經(jīng)由“橋”慢慢變成了一座街邊的“亭”,成為路人歇腳品茶的場所。

郎官巷

郎官巷,在楊橋巷南,南后街的東側,巷的東頭通福州市內(nèi)鬧區(qū)八一七北路東街口。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據(jù)清《榕城考古略》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shù)世皆為郎官,故名。宋代詩人陳烈原籍長樂,遷居福州時也住在郎官巷。 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內(nèi)。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lián):“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后人遠溯劉濤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東能八一七北路鬧市區(qū),西能南后街。據(jù)《榕城考古略》載:“舊名修文,宋知縣陳肅改名興文,后改文興。今呼塔巷,以閩國時建育王塔院于此也。”此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被視為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征。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還在,以后未見記載。清代在巷內(nèi)砌造半片的小塔,作為古跡紀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門之上。 塔巷舊有旌孝坊,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傳有一首贊譽他詩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灑幽人。”至今仍傳為美談。

黃巷

黃巷在塔巷之南。隔著南后街,與衣錦坊東西相聯(lián)。據(jù)志載,晉永嘉年間(307-312的)中原黃姓人家避亂入閩,落戶在此,故稱黃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書郎黃璞退隱歸居這里。黃巢軍入福州,因聞黃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過黃巷"滅燭而過",勿擾其家,從此黃巷名聲大振。。巷內(nèi)歷代多住儒林學士人文薈萃,成為文化名人和社會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撫李馥、楹聯(lián)大師梁章鉅、進士陳壽棋、趙新等,都曾居巷內(nèi)。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后稱新美里。巷內(nèi)有一“唐黃璞居”石碥,50年代初期還有人見過。 黃巷中有一庭院名曰“小黃樓”,屬于文物保護單位。

安民巷

安民巷位于黃巷之南,隔著南后街與文儒坊相對,安民巷舊名“錫類坊”,它改名“安民”,與黃巢入閩有關。據(jù)《福州地方志》載:“因唐代農(nóng)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舊有錫類坊,以宋劉藻以孝聞,后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臺育德”。歷史上巷內(nèi)人家多為社會賢達。元行省都事賈訥居之。巷西側民居舊宅仍保留勻稱格局和古樸風韻。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新四軍駐閩辦事處設在其間。今此老宅列為革命文物保護單位。

宮巷

宮巷宮巷在安民巷之南,東西兩端分別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后街相接。據(jù)清《榕場面考古略》載:“舊名仙居,以中有紫極宮得名。后崔、李二姓貴顯,更名聚英達,明得改英達。”

宮巷里的豪門住宅結構精巧,單是室內(nèi)的木雕石刻構件就今人嘆為觀止。如漏花窗戶采用縷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過木格骨骼的各種精心編排構成了豐富的圖案裝飾。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飾以重點雕刻。各種精巧生動的石刻在柱礎、臺階、門框、花座、柱桿上隨處可見。可以說是福州古建筑藝術集大成者。

吉庇巷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稱“吉避巷”。宋鄭性之中狀元衣錦還鄉(xiāng)時,巷中居民因 *** 過他而趕緊回避,遂稱“急避巷”。明代以諧音改名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

福州著 名的“安泰樓”酒樓也就位于吉庇巷口。

南后街

福州三坊七巷不僅僅是三條“坊”和七條“巷”,還有一條聞名遐邇的南后街。

三坊七巷之南后街福州南后街西起楊橋路口,南至吉庇路達澳門橋,全長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內(nèi)“三坊七巷”的中軸。它的東側有七巷,西側有三坊,是從福州三坊七巷興起至民國期間主要的商業(yè)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賈云集。

這里柴米油鹽、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業(yè))一應俱全。還有專為文化人服務的刻書坊、舊書攤、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兩節(jié)的燈市。“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閑書市去,見多未見足開懷。”清末舉人王國瑞這道詩中將南后街比為北京正陽門外琉璃廠,體現(xiàn)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風貌。明、清時期的南后街依舊是“粉墻黛瓦石板路”、兩旁鋪面林立的熱鬧街市。至民國時,將路面拓寬,改成柏油馬路。

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軸, 翻修后的南后街將充滿古色古香韻味,路面的寬度將達到12米,包括中間寬7米的步行街和兩側各2~2.5米的路側帶。起于楊橋路、止于吉庇路的南后街全長只有634米,定位上,它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合的休閑文化商業(yè)街。

歷史上的南后街曾聚集了花燈、裱褙、書坊等許多福州傳統(tǒng)工藝行業(yè)。有關人士說,根據(jù)相關規(guī)劃,南后街的定位是傳統(tǒng)文化商業(yè)街,初步打算根據(jù)老字號的經(jīng)營現(xiàn)狀選擇一部分予以恢復,如“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書坊、花燈等百年老字號,市民喜愛的傳統(tǒng)燈市也初步打算每年定期舉辦。此外,有關部門還有意邀請壽山石刻、脫胎漆器、軟木畫等福州傳統(tǒng)工藝美術大師在南后街設置工藝美術大師展示店,以增加傳統(tǒng)商業(yè)氛圍。

現(xiàn)在,在南后街的經(jīng)營商業(yè)業(yè)態(tài)規(guī)劃上,出現(xiàn)了酒吧咖啡、頂尖奢侈品等“新面孔”。這些新面孔的出現(xiàn),將給傳統(tǒng)的南后街注入現(xiàn)代化的因素。

南后街沿街保護性修復工程于2009年1月全面完成,目前已經(jīng)開街,再現(xiàn)其“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的歷史風貌。 [編輯本段]建筑特色習慣上講,我們都先說三坊后講七巷,其實,從建筑位置來分析應該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唐代的先民 們先是沿著城市的軸線--南街,建起了一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隔一條南后街,向西發(fā)展,建起一組坊巷,成為以南后街為中心軸線的"非"字形結構的街區(qū)。經(jīng)過千百年的風雨變遷,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時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性建筑。

從建筑空間的處理來看,三坊七巷在中軸線上的主廳堂,比北方的廳堂明顯高、大、寬,與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錯落,活潑而又極富變化的空間格局。廳堂一般是開敞式的,與天井融為一體。特別要指出的是,為了使廳堂顯得高大、寬敞、開放,一般在廊軒的處理上著力,承檐的檁木,或再加一根協(xié)助承檐的檁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長的優(yōu)質硬木材,并用減柱造的辦法,使的廳堂前無任何障礙,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極少見到。例如宮巷林聰彝故居之轎廳以及祠廟的戲臺,均是如此處理。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結構上與眾不同之外,在圍墻、雕飾、門面上都很有特色。

馬鞍墻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筑墻傳統(tǒng),都有高、厚磚或土筑的圍墻。墻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線型,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墻。墻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江南建筑中,絕大多數(shù)是成90度角的直線構成的階梯形的山墻,福州僅個別? ?筑有,包括福建的閩北、閩南、閩東也有存在,惟獨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馬鞍墻是曲線形的馬鞍墻。一般是兩側對稱,墻頭和翹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墻頭風貌。

雕飾

三坊七巷在建筑裝飾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數(shù)對門窗扇的雕飾。普通居民梁柱多不加修飾,簡潔樸實,而在門窗扇雕飾上則煞費苦心。其窗欞 *** 之精致,鑲嵌的木雕之華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難以企及的。窗飾的類型特別豐富,有卡榫式圖案漏花,有純木雕式窗扇,也有兩者相間使用。可以說是江南藝術的集大成者。在卡榫式漏花中,工匠通過精心編排,構成不同的裝飾效果,有直線型、曲線型、混合型--直線型疏密有致,曲線型富有動感,混合型變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題材有飛禽走獸,人物花卉,整個窗扇雕飾有對稱式有不對稱式。如文儒坊尤恒盛的明代古宅,在二進廂房的門窗隔扇上,透雕了較復雜的瓶花圖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滌環(huán)板上是淺浮雕的花開富貴.這些用卡榫斗拼或木材鏤空精雕而成的花窗雕飾,充分顯示了福建民間工匠的高超技藝。

建筑門

三坊七巷建筑門的處理也極具特色,約有四種。一種是在前院墻正中,由石框構成的與墻同一平面的矩形師門,另一種則是兩側馬鞍墻延伸作飛起的牌堵,馬鞍墻夾著兩面坡的屋蓋形成較大的樓,像沈葆楨故居、陳承裘故居、林聰彝故居都是這種門樓。

福州三坊七巷旅游攻略 主要有哪些景點

主要景點

衣錦坊

衣錦坊是“三坊”中的之一坊,舊名通潮巷。據(jù)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xiāng)郡居此,名祿錦,后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nèi)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之后衣錦還鄉(xiāng),榮耀鄉(xiāng)里,所以坊名也改為了“衣錦”。過去稱“通潮”,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wǎng)地區(qū),福州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

福州三坊七巷旅游攻略

坊中16號為清嘉慶進士鄭鵬程居宅,其中的衣錦坊水榭戲臺更具特色。這是一個木構單層平臺,四柱單開間,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為閣樓。于此觀看戲劇演出,水清、風清、音清,具有聲學原理和美學價值,是福州市唯一現(xiàn)存的水榭戲臺。

文儒坊

文儒坊是“三坊”中的第二坊。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

據(jù)《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jiān)祭酒,是國家更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將張經(jīng),清代名將福建提督、臺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里。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nèi)。陳承裘的長子就是清宣統(tǒng)皇帝老師陳寶琛。清代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nèi),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內(nèi)有光華閣是為入室弟子課業(yè)的地主。陳寓隔壁是現(xiàn)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

在文儒坊里,有一條幽深清靜的小巷,叫閩山巷,俗稱“三官堂”,那是因為該巷古代建有三官堂而聞名。據(jù)清朝道光年間林楓《榕城考古錄》卷中“坊巷第二”記載:“三官堂,在文儒坊南閩山巷,南有小巷通光祿坊,西口達常豐倉河沿。大抵皆以寺而得名也。而此則以閩山保福寺名也。”由此可見,三官堂與保福寺之密切關系。是在宋朝至少已有七八百多年以上悠久歷史。

光祿坊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祿坊原名玉尺山,? ?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歷史上,光祿坊內(nèi)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在今光祿坊公園內(nèi))。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臺”四字于石上。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臺,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上世紀8090年代光祿坊因道路改造被辟為馬路,后又因保護需要將地面改回石板鋪設,并且將兩邊陳舊的現(xiàn)代建筑給予拆除。

景區(qū)門票

作為福州最熱的景點,三坊七巷景區(qū)內(nèi)的14處部分國家級、省級文保單位從2011年3月5日起試行收費,票價為每張160元,之一年(2011年)暫定價120元。

收費的14個文保單位分別是:嚴復故居、二梅書屋、水榭戲臺、小黃樓、林聰彝故居、天后宮、郭柏蔭故居、劉家大院、謝家祠、王麒故居、尤氏民居、劉冠雄故居、劉齊銜故居和周哲文藝術館。

截至2011年6月,已經(jīng)對外開放的有:嚴復故居、二梅書屋、水榭戲臺、小黃樓、林聰彝故居、天后宮、郭柏蔭故居、劉家大院、謝家祠和周哲文藝術館。

具體票務信息如下:三坊七巷年票價格30元/人。

嚴復故居、二梅書屋、水榭戲臺、小黃樓、林聰彝故居、謝家祠、王麒故居、郭柏蔭故居、劉家大院、周哲文藝術館、鄢家花廳、劉齊銜故居 (聯(lián)票價)120元/人次 ;

水榭戲臺、小黃樓、林聰彝故居 20元/人次 ;

福州三坊七巷旅游攻略

嚴復故居、劉家大院 15元/人次

王麒故居、郭柏蔭故居、鄢家花廳、尤氏民居 10元/人次

謝家祠、劉齊銜故居、周哲文藝術館(光祿吟臺青磚樓) 5元/人次

免票對象:持有效證件的現(xiàn)役軍人(不含預備役)、離休干部、殘疾人、70周歲(含)以上老年人;6周歲(含)以下或身高1.2米(含)以下兒童。

開放時間

公共街區(qū)全天開放,收費景點8:30-17:00。

更佳季節(jié)

10月—次年2月更佳。福州冬短夏長,秋冬季屆時這里陽光明媚,樹木常青,在三坊七巷里也能觀賞到民居里的花草綠意。 7-9月是臺風活動期,每年平均臺風直接登陸市境有2次,期間多雨,室內(nèi)活動更佳。

交通信息

內(nèi)部交通

乘坐以下公交、地鐵線路可到達三坊七巷景區(qū):

1、乘坐5、22 、27、55、66、128、301、317、327路到“雙拋橋”站或“三坊七巷”站下車。

2、乘坐K1、5、22 、27、55、80、88、101、102、301、310、317、327路到“東街口”站下車。

3、乘坐54、70路到“衣錦坊”或“文儒坊”站下車。

4、乘坐1、8、20、66、117、121路到“道山路口”站下車。

5、乘坐1、8、20、66、117、121路到“南街”站下車。

6、乘坐福州地鐵1號線在東街口站下車即可到達三坊七巷景區(qū)。

外部交通

福州機場、各大火車站、汽車站均有直達巴士或地鐵到三坊七巷,自駕車來榕可直接導航“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要門票嗎

要的

福州三坊七巷景區(qū)門票價格(統(tǒng)一門票)160元/人

主要景點有:嚴復故居、書店、水榭戲臺、小黃樓、林故居、天后宮、郭故居、大院、謝家祠、故居、游故居、劉冠雄故居、文藝博物館等

試用期為一年

三坊七巷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qū)南后街,總面積約45公頃

是南后街兩側由北向南排列的巷弄的總稱

三坊七巷始于晉代,形成于唐五代,明清時期達到頂峰

時至今日,古巷巷的風貌已基本傳承

三坊七巷是中國規(guī)模較大、保護較好的歷史文化街區(qū),有“中國城市李芳體系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筑博物館”的 美譽

2009年6月10日,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qū)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授予“中國十大歷史文化街區(qū)”榮譽稱號

三坊七巷有哪些風景

三坊七巷是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qū),是福州老城區(qū)經(jīng)歷了建國后的拆遷建設后僅存下來的一部分。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自晉、唐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國走向輝煌。區(qū)域內(nèi)現(xiàn)存古民居約270座,有159處被列入保護建筑。以沈葆楨故居、林覺民故居、嚴復故居等9處典型建筑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衣錦坊

衣錦坊是“三坊”中的之一坊,舊名通潮巷。據(jù)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xiāng)郡居此,名祿錦,后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nèi)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之后衣錦還鄉(xiāng),榮耀鄉(xiāng)里,所以坊名也改過去稱“通潮”,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wǎng)地區(qū),福州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坊中16號為清嘉慶進士鄭鵬程居宅,其中的衣錦坊水榭戲臺更具特色。這是一個木構單層平臺,四柱單開間,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為閣樓。于此觀看戲劇演出,水清、風清、音清,具有聲學原理和美學價值,是福州市唯一現(xiàn)存的水榭戲臺。

2、文儒坊

文儒坊是“三坊”中的第二坊。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據(jù)《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jiān)祭酒,是國家更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將張經(jīng),清代名將福建提督、臺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里。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nèi)。陳承裘的長子就是清宣統(tǒng)皇帝老師陳寶琛。清代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nèi),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內(nèi)有光華閣是為入室弟子課業(yè)的地主。陳寓隔壁是現(xiàn)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在文儒坊里,有一條幽深清靜的小巷,叫閩山巷,俗稱“三官堂”,那是因為該巷古代建有三官堂而聞名。據(jù)清朝道光年間林楓《榕城考古錄》卷中“坊巷第二”記載:“三官堂,在文儒坊南閩山巷,南有小巷通光祿坊,西口達常豐倉河沿。大抵皆以寺而得名也。而此則以閩山保福寺名也。”由此可見,三官堂與保福寺之密切關系。是在宋朝至少已有七八百多年以上悠久歷史。

3、光祿坊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祿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歷史上,光祿坊內(nèi)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在今光祿坊公園內(nèi))。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臺”四字于石上。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臺,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上世紀8090年代光祿坊因道路改造被辟為馬路,后又因保護需要將地面改回石板鋪設,并且將兩邊陳舊的現(xiàn)代建筑給予拆除。

4、楊橋巷

楊橋路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條巷。楊橋路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楊橋而改名。民國時因城市建設需要,已被擴建為馬路,所以后來便更名為“楊橋路”。在楊橋路與南后街交叉處的林姓大宅,是林覺民烈士生前的住處,這一烈士故居,后來賣給作家冰心的祖父謝鑾恩。冰心小時候在這里居住過,《我的故鄉(xiāng)》中,亦對故居有生動的描述。巷道擴大為道路后? ??林覺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可參見詞條“福州冰心故居”),有相當部分被保存下來。楊橋巷(南)有座“雙拋橋”,規(guī)模不大但傳奇多。一是此橋所處內(nèi)河溝道,是東西兩水“合潮”的地方,“萬里潮來一呼吸”的內(nèi)河奇觀,在此感受得最為真切。二是雙拋橋邊兩岸相向而長的一對榕樹,在空中竟枝葉連理,相擁成陰,于是就有個青年男女殉愛的凄美故事,傳之久遠,以至后人已說不清先有愛后有樹、先有樹后有橋,還是相反。近聞有海外作家將之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絕唱相提并論,更添了幾分悲情。不過,由于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設的緣故,橋下的瓊東河已被填平,后來在橋下建設了一個景觀池,讓人們知道這里曾經(jīng)有內(nèi)河的存在,雙拋橋已經(jīng)由“橋”慢慢變成了一座街邊的“亭”,成為路人歇腳品茶的場所。

5、郎官巷

郎官巷,在楊橋巷南,南后街的東側,巷的東頭通福州市內(nèi)鬧區(qū)八一七北路東街口。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據(jù)清《榕城考古略》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shù)世皆為郎官,故名郎官巷。宋代詩人陳烈原籍長樂,遷居福州時也住在郎官巷。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內(nèi)。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lián):“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后人遠溯劉濤居。”

6、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東能八一七北路鬧市區(qū),西能南后街。據(jù)《榕城考古略》載:“舊名修文,宋知縣陳肅改名興文,后改文興。今呼塔巷,以閩國時建育王塔院于此也。”此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被視為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征。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還在,以后未見記載。清代在巷內(nèi)砌造半片的小塔,作為古跡紀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門之上。塔巷舊有旌孝坊,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傳有一首贊譽他詩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灑幽人。”至今仍傳為美談。

7、黃巷

黃巷在塔巷之南。隔著南后街,與衣錦坊東西相聯(lián)。據(jù)閩志載,晉永嘉二年間(308年)固始人黃元方(公元280-375年)又名允字彥豐避亂入閩,落戶于福州南后街,故稱黃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書郎黃璞(837-920年)退隱歸居這里。黃巢軍入福州,因聞黃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過黃巷"滅燭而過",勿擾其家,從此黃巷名聲大振。。巷內(nèi)歷代多住儒林學士人文薈萃,成為文化名人和社會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撫李馥、楹聯(lián)大師梁章鉅、進士陳壽棋、趙新等,都曾居巷內(nèi)。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后稱新美里。巷內(nèi)有一“唐黃璞居”石碥,20世紀50年代初期還有人見過。黃巷中有一庭院名曰“小黃樓”,屬于文物保護單位。

8、安民巷

安民巷位于黃巷之南,隔著南后街與文儒坊相對,安民巷舊名“錫類坊”,它改名“安民”,與黃巢入閩有關。據(jù)《福州地方志》載:“因唐代農(nóng)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舊有錫類坊,以宋劉藻以孝聞,后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臺育德”。歷史上巷內(nèi)人家多為社會賢達。元行省都事賈訥居之。巷西側民居舊宅仍保留勻稱格局和古樸風韻。抗日戰(zhàn)爭時期,新四軍駐閩辦事處設在其間。今此老宅列為革命文物保護單位。

9、宮巷

宮巷在安民巷之南,東西兩端分別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后街相接。據(jù)清《榕場面考古略》載:“舊名仙居,以中有紫極宮得名。后崔、李二姓貴顯,更名聚英達,明得改英達。”宮巷里的豪門住宅結構精巧,單是室內(nèi)的木雕石刻構件就今人嘆為 觀止。如漏花窗戶采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過木格骨骼的各種精心編排構成了豐富的圖案裝飾。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飾以重點雕刻。各種精巧生動的石刻在柱礎、臺階、門框、花座、柱桿上隨處可見。可以說是福州古建筑藝術集大成者。

10、吉庇巷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稱“吉避巷”。宋鄭性之中狀元衣錦還鄉(xiāng)時,巷中居民因 *** 過他而趕緊回避,遂稱“急避巷”。明代以諧音改名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改革開放后,吉庇巷成為一條溝通東西方向的主干道,一度更名為“吉庇路”。2009年福州市將其復名為“吉庇巷”,并開始對北側的破損古建筑進行改造。福州著名的“安泰樓”酒樓也就位于吉庇巷口。

11、南后街

福州三坊七巷不僅僅是三條“坊”和七條“巷”,還有一條聞名遐邇的南后街。福州南后街西起楊橋路口,南至吉庇路達澳門橋,全長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內(nèi)“三坊七巷”的中軸。它的東側有七巷,西側有三坊,是從福州三坊七巷興起至民國期間主要的商業(yè)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賈云集。也是因為商業(yè),這條街才得以在建設大潮里保存下來。

三坊七巷有哪些風景

景點很多,首先每條巷每座坊都是一個景點;第二就是里面眾多的名人故居,每個坊巷前的標志牌上都會標出故居位置:比如冰心和林覺民故居(一個故居住過兩個名人哦)、嚴復和林紓故居(兩大翻譯家的故居是緊挨著的)、沈葆楨故居(現(xiàn)在還是民居)、林則徐紀念館(在安泰河過去)、陳寶琛故居等等好多;第三就是眾多的老字號店鋪,比如永利魚丸等等;第四就是眾多的博物館,比如福建民俗文化博物館、當鋪、水榭戲臺等等

可以說濃縮了半步中國近代史

福州的三坊七巷具體是指哪些景點?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向西三片稱“坊”,向東七條稱“巷”,自北向南依次為:“三坊”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此街區(qū)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總占地面積38.35公頃,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較好的明清古建筑計159座,其中包括全國重點保護單位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被譽為“明清建筑博物館”、“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自古以來,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最有文化氣息的地方。三坊七巷人杰地靈,是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以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文儒坊 原始狀態(tài)下的文儒坊是一條穿過小山包的林蔭道。這些小山后來都被高大的風火墻圍進了深宅大院,所以最初的名字叫山蔭巷。當小山看不見,林蔭又消失的時候,坊內(nèi)住下的人物個個以"鴻儒"自居,于是改名為"儒林巷",進一步將"白丁"們拒之巷外。宋時,國家更高學府的"校長"--國子監(jiān)祭酒鄭穆在此安居,里人學風日盛,巷人引為自豪大筆一揮改成了"文儒坊"。明清兩代文武官員聚居于此,有明代的抗倭名將張經(jīng),清代臺灣總兵甘國寶,清代五代世進士陳承裘,近代詩人張衍等。

Hash:f804a306ab5c2762806122138f09e98e88df4aee

聲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