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影国产精品,欧美日韩国产亚洲精品,麻花豆传媒剧吴梦梦免费,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87

五臺山景區(qū)五大必去景點,五座臺頂,你不知道的典故與傳說

前言

臺山風景名勝區(qū)是由五個頂如平臺、相互連接環(huán)繞、挺拔秀麗的山峰組成,這便是聞名遐邇的五座臺頂,分別為東臺望海峰、南臺錦繡峰、西臺掛月峰、北臺葉斗峰、中臺翠巖峰,這些臺頂的海拔高度平均在3000米左右,北臺為最高峰,海拔3061米,號稱“華北屋脊”。

五臺山屬于太行山支脈、東與河北阜平接壤、西北繁峙代縣,南接忻(州)、定(襄)、原(平)盆地。核心區(qū)處于晉、冀、京、蒙省市交界處,距離山西省城太原市230公里,距離忻州市150公里,通往景區(qū)內的鐵路主要有京原、同蒲、神河干線,公路為108、208國道及大運高速,隨著忻阜高速公路的全面開通,極大地方便了游客的朝山拜佛和觀光覽勝。

五臺山其特點是規(guī)模宏大,內涵豐富,時空跨度長,人文景點地質景點密切交織,形成了以五座臺頂為圓點,臺懷鎮(zhèn)為核心,由中心向東南西北四面輻射的景觀布局。

臺山壯美奇特的山形地貌和清涼宜人的自然風光吸引了無數中外佛徒道士。有史可考的東漢永平年間佛教進入之前,就已經是道觀遍地的名山佳境了,之前名為紫府山。道教信士認為五臺山本來就是仙人居所,紫氣東來之地,而佛教信徒則以慧眼觀得東方靈鷲峰所在為由,竭力把五臺山說成是天生的釋迦佛祖?zhèn)鞑サ兀?a href='/wenshupusa/' target=_blank>文殊菩薩率領一萬弟子演教的神奇故事附著其上,越發(fā)地為這座名山圣跡涂上了一層更加濃重的文化底色。

從漢明帝劉莊邀請外域高僧到中國建廟塑像為起點,東漢永平十一年到民國初年,長達近二千年的歷史時段中,五臺山境內筑廟建殿,塑像彩繪。在以五座臺頂為圓點的地域間不斷向四周拓展,逐步形成了一個廣闊而又布局巧妙的佛教寺廟集群區(qū)。有人形象地將五臺山比作一個諾大的棋盤,而把散落在坡梁溝岔間的佛寺庵院比作大小不等的棋子,看似規(guī)整又奇妙,頗具巧奪天工、匠心獨運之魅力。

在這近兩千年的 歷史中,五臺山的佛教寺廟經歷了無數次的興衰更替,走過了魏、晉、唐、宋、元、明、清,到民國初年的坎坷道路,滅佛與宏法、修葺與毀壞交替出現,直到解放初期的一九五六年統計,全山青黃寺廟仍有12處。據多種資料記載,唐代為五臺山佛教最鼎盛時期,寺廟360座,僧尼多達萬余眾。到目前為止,境內保存完好的唐以來寺廟68座,可供游人參觀的45座、其中以佛光寺南禪寺為代表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6座。

有形的寺廟建筑中,隱含了大量無形的非物質文化成份,11個朝代的佛菩薩塑像中承傳的工藝美術;梵、日、漢、藏、蒙5種文字經典里流轉著民族文化交匯的信息;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一山共存;千百年不間斷的廟堂音樂與佛教舞蹈武術形成的五臺山特色;佛教宗派排斥、兼并、合流之后保留下來的宗派體系,都成為這座佛教名山中真正鮮活而靈動的精神魂魄。石碑、佛塔、牌匾、字畫、經書、法器,串系成一個龐大的佛教文化博物館,讓游歷者留連忘返,深為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概萬千。

佛教文化的傳承,向來就離不開高僧大德的矢志奉獻。從迦葉摩騰竺法蘭到五臺山傳法建寺開始,相繼出現了靈辯法師、祥云大師、令休大師、窺基法師等一大批開山大德,直至修廟造像為已任的妙峰和尚,撰志印經一生勤奮的鎮(zhèn)澄法師,紫柏、蓮池、憨山以及藏傳佛教的杰出代表阿王老藏、章嘉國師等,史志上有記載的一百余位大德高僧,都為這座名山圣境的歷史譜寫了不朽的篇章。

五臺山佛教承傳的歷史中,融入了大量的皇家文化,漢明帝劉莊堅信西方有神稱為佛,請經護法,拔款建寺,開了皇帝弘法之先河,北魏孝文帝下令五頂各置一寺廟,是五臺山擴大修造范圍的又一次開端,隋煬帝、武則天、宋太宗、元成宗直至英宗都是弘佛信教的帝王。尤其是大清王朝的愛新覺羅氏們,祈愿佛祖護持江山永固,常攜文官大臣、親屬家眷登臨五臺,焚香禮謁,康熙五次朝臺,乾隆六度重茲,創(chuàng)下了皇帝朝臺禮佛之最。豐富的皇家文化給這座佛教名山增添了無盡的光彩。此外,歷史上曾經威名遠播的宋代丞相張商英,不僅將五臺山作為禮佛祈愿的信仰歸宿地,而且還在弘法護寺、虔誠禮佛的同時,留下了三百余篇吟詠五臺山大自然美好景象的詩詞;明代著名改革家、皇家名相張居正,也曾在這里弘法建寺,為五臺山傳記中增添了名公護法的重要一頁。

“佛門常會龍門客,禪林時集翰林人”。五臺山佛教圣地形成之后,不僅為帝王崇佛、王宮大臣護法提供了理想的場所,也為文人墨客與天下學者提供了游山玩水、抒發(fā)情懷的精神棲息地。明代< a href='/lvxingjia/' target=_blank>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京都徒步于五臺山,游歷這里奇特的山川形勝之后,寫下了《五臺山日記》,最終成了研究五臺山地理地質的重要著作,文學家們還以散文名篇加以傳播與弘揚。金代大詩人元好問登臨五臺山,對五臺山奇美的山川河流和厚重的人文積淀大發(fā)感慨,寫得臺山雜詠十六首。其中有:

顛風作力掃陰霾,白日青天四望開;

好個臺山真面目,爭教坡老不曾來。

元好問鐘情于山川美麗的五臺山,登頂四望,果然景象不俗,他深為蘇東坡沒有來過這里而惋惜,字里行間表達了一位文人雅士對這一處名山圣地的青睞。

東南西北中五座臺頂突兀屹立于整個五臺山景區(qū)的最頂端。站在臺懷盆地仰望,五頂恰似一個人伸出的手掌,以東臺為小拇指作比喻,其余四臺分別為無名指、中指、食指、大拇指,而且東北中西南五座臺頂的走向亦如這手掌般形成一個橢圓,驅使整座五臺山向西南傾斜。《清涼山志》有關臺頂的記載為“五臺,亦曰五峰。臺言高平,峰言聳峭,觀國師云‘表我大圣,五智已圓,五眼已凈。總五部之真秘,洞五陰之性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頂分五方之髻,運五乘之要,清五濁之災矣。’其東南西北四臺,皆自中臺發(fā)脈。一山連屬,勢若游龍。”

佛教傳入五臺山,外域高僧慧眼觀得東土震旦國有山名曰五臺,并稱釋迦佛祖未曾到來之前,就已經是文殊菩薩演教的道場,以至五座臺頂均有寺廟建筑,帝王將相爭相登臨攬勝,文人雅士盡抒感慨之情,宋代丞相張商英在其詠五臺的詩中寫道:

五頂嵯峨接太虛,就中偏稱我?guī)熅樱?/p>

龍池畔云生早,猛獸巖前客過疏;

冰雪滿山銀點綴,香花遍地錦舒鋪;

展開坐具長三尺,已占山河五百馀。

因臺頂與盆地之間相對高差較大,豐富的降雨量和頂端氣候的寒冷,形成了植被垂向分帶,呈現了獨特的高山地貌,旅游觀光者每登五臺翹望游歷,必能神清氣爽,心曠神怡。一年四季,均有異彩呈紛的臺頂景觀出現,是體驗生命演化原生態(tài)的理想佳境。

臺頂景點之一:東臺頂(望海峰)

臺頂景點之一是東臺頂(亦名望海峰)。海拔2796米,頂部平坦,東臺畔靈跡26處,頂部筑有佛教寺廟望海寺。寺廟坐西向東,正殿主供聰明文殊,據記載,寺廟修造于隋朝,重修于元代,明朝嘉靖年間,一位法號秋月的和尚又修。

東方在五行中為木,除了本身的含義外,引申為易學上的生長發(fā)達、舒緩的事務現象。文殊教化人發(fā)揚木性特質,走向仁慈禮儀,使眾生的生命蓬勃向上。

東臺頂風光秀麗,夏秋花繁草茂,冬春雪壓峰嶺,諸多? ?跡圣景中,與地質變化密切相關的是那羅延洞。這個石灰?guī)r溶洞是地層運動變遷中生成的一個奇洞,洞內寒氣襲人,盛夏結冰,太陽照射在洞口時,洞里云蒸霞蔚,光芒四射,猶如佛前燈火,燦然耀眼,這便是佛教傳說中的“菩薩住處”。

臺東北方向,原來都是茂密的森林,恒州刺史延慶來此打獵,他與三個仆人在此碰見一頭白鹿。延慶挽弓搭箭正欲射時,卻見眼前出現了一座高門大宅,白鹿跑入院中。片刻一位童顏鶴發(fā)的長老倚門問道:“你們?yōu)槭裁匆肺壹野茁?”一個仆人答話:“我們遠道而來專為打獵,否則,用什么消饑解餓?”長老理了理白須告訴他們“東面林中有棗,已經成熟。你們充饑去吧”。話畢,宅院與老人頓然不知所在。

延慶他們四人來到棗林,只見棗已熟透,紅艷艷甚是襲人,他們急忙去摘,卻怎么也摘不下一顆來。這時隱約有人說話:“荒山野嶺紅棗多,只緣當初種因果,各人自食無怨氣,要作善事莫作惡。”四人聞聲尋人,卻找不見蹤影。一個年長的仆人說,咱們在刺史府當差,難免做些傷害百姓之事,剛才一定是文珠菩薩在教化我們。于是他們當即發(fā)誓,從今以后一定與人為善,諸惡莫作,并跪倒祈愿求饒。祈告畢,熟透了的紅棗落了一地,餓極了的仆人們吃著鮮棗,自是充饑解渴。

三個仆人吃了一陣,方才想起一旁的延慶,便給他撿了一大把紅棗,延慶接過來就吃,然而,當塞進嘴里時,覺得苦味異常,呲起牙來直叫喚。他又親自撿來幾顆,苦味依舊。無奈,只好餓著肚子往回返。原來,這位官居刺史的延慶,對百姓疾苦漠不關心,整日里只顧游山玩水,并將打獵作為一項專業(yè)。他這樣的官兒受到了佛菩薩的點化教訓,也在情理之中了。

故事的真?zhèn)未罂刹槐乜季浚瑔尉蜄|臺奇怪的巖洞,茂密的林木,嬉戲的鳥獸,就可以想見。在這一處25億年前生成的高山地貌上,呈現給我們的卻是生生不息的壯麗的自然景象。

臺頂景點之二:北臺頂(葉斗峰)

臺頂景點之二是北臺頂(亦名葉斗峰)。海拔3061米,頂部廣圓平坦,不僅是華北地區(qū)最高的山峰,也是該地區(qū)保留夷平面面積最大的地質區(qū)域。頂部呈亞高山草甸,奇花異卉生長其間,金露梅、垂頭蒲公英、銀盤等分布臺頂周邊,石海、石流坡、石條、石多邊形和洞脹石塊、凍融草丘交互出現,頂部還有一泓波光粼粼的“天池”水,科學家稱之為“熱融湖塘”。這里還是“北臺期”夷平面的命名地。

朝著書有“華北屋脊”的石構牌坊走去,便是構筑于北臺頂部的寺廟,名為靈應寺。史料記載,寺廟始建于北魏,明代重修,主殿內供無垢文殊。北臺靈跡二十四處,黑龍池、說法臺、生陷獄等等,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確立了北臺頂的高峻奇?zhèn)ィ质侵腔鄣娜祟悓⒛巧衩氐姆鸾涛幕稽c一滴地附著其間,才使北臺頂的山水草木有了靈魂,巖洞崖壁有了生命。

北臺頂后半山麓的 生陷獄,是一處崖壁景觀,此處高聳陡峭,面臨絕壁,其下深淵萬丈,險象環(huán)生。民間傳說,隋朝時候,一位自繁峙縣前來的鄉(xiāng)民,名叫張愛,游歷于供奉龍王的黑龍池,當他到得廟里,見龍王像前的香案上放了若干布施錢,四下觀看,周圍空無一人,于是就心生歹意,隨手將布施銀兩盡數取來揣入懷中,踏上了歸鄉(xiāng)的路途。不料,他才剛出廟門,就見黑云四起,遮天蔽日,頓時暴風大作,將其吹倒在地,冰雪覆蓋全身,險些跌入深淵。張愛心下作想,今番前往北臺龍王祠,不但沒有跪拜祈愿,反而偷了布施,我一定是觸怒龍王,罪不可恕呵。一念生起,悔恨萬分,他在昏迷中口稱文殊菩薩圣號,祈求菩薩放他一條生路,再不敢竊取不義之財。祈愿已畢,天開云散,但依然不知自己身處何地,到底哪里是回家的路徑?正在他恍惚迷離之際,眼前出現了一只活蹦亂跳的白兔,引領他一直走出云霧繚繞的山洞。為這一則發(fā)生在民間的故事,明代高僧釋鎮(zhèn)澄曾作詩一首:

迷里清涼生地獄,悟時地獄即清涼;

須知二法元無相,不離當人一念彰。

北臺的冰緣地貌呈現了姿態(tài)各異的萬千氣象,千年雪,萬年冰就在臺頂附近。在這海拔極高的地域里,形成了亞高山草甸,植被生態(tài)保存良好。多少年里一直是天然的牧坡,具有水草豐盛,氣候清涼濕潤的特點,牛驢騾馬等大畜一經到此放牧,不食飼料,光靠臺頂草甸油綠小草,便可達到“病畜可醫(yī),瘦畜可肥”的功效。隨著自然生態(tài)景觀的保護,禁牧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寄坡放牧已經成了歷史。

北臺為易學中的水,宇宙萬物都離不開水,水利而不爭的精神讓人心如止水、不浮躁,走向平靜。大智文殊賜至于眾生,使信眾沿著坦途前行。

置身北臺頂,俯看四周,遠可觀河北保定阜平、平山縣境,近能見繁峙、代縣,忻定盆地仿佛就在腳下,若遇夏秋時節(jié),逶迤連綿的遠山近嶺,呈現出蒼茫林海的蔥蘢翠綠,臺懷寺廟群被深鎖在青煙與霧靄之中,隱約可見的大白塔讓人遙想起暮鼓晨鐘的五臺山,是佛徒信眾心儀神往的拜謁目的地,也是游客們觀光攬勝的絕妙佳境。

臺頂景點之三:中臺頂(翠巖峰)

臺頂景點之三是中臺頂(亦名翠巖峰)。海拔2890米,頂部坦若平原,臺頂周圍呈現出冰緣巖柱,石海、石流坡、石環(huán)、石網、凍融草丘和亞高山草甸,尤其是亞高山草甸與石海之間的瑪尼石堆,蒼然聳立于此,顯得斑駁嶙峋,十分壯觀。

中臺頂是所有五座臺頂中頂部最為寬闊平坦的一座,因此又名“平頂山”。這里風雨雪霜霧終年相伴,年平均霧日193天,平均風日188天,一年中有八個月降雪,最低氣溫為零下45℃。中臺頂的這種氣候現象有力地佐證了“七月冰始消,五月有飛雪”的氣象描述。

中臺頂聳峙的峰頭,奇石與蒼巖共生,其支脈所延伸的溝壑,屢見小溪和飛瀑流淌,太華池、干露泉、玉華池、三珠泉分別成為四條主要的溪瀑源頭。

中臺頂距臺懷鎮(zhèn)25公里,距東臺13公里,距南臺25公里,距西臺3公里,距北臺5公里。頂部建有寺廟名為演教寺,是傳說中文殊菩薩開壇講經說法的場所,該寺創(chuàng)建于隋朝,重修于唐代,明弘治年間又修。因歷代筑廟利用取石之方便,正殿為石確窯洞,主供孺童文殊。是歷史上佛徒信士朝臺禮佛拜謁菩薩的理想場所。

中臺頂的勝景靈跡32處,其中不乏名泉巨石和奇洞古樹,而這些靈跡又都是與地理地質密不可分的自然景觀。清涼石雖然是安臥于臺畔的一塊巨石,但這塊石頭卻在遠古時候就為我們編織了一個神秘而美麗的傳說。

很久以前,五臺山還是頂無林木,寂靜荒蕪的地方,終年黃沙滾滾,就連飛禽走獸也難以落腳,仿佛此地生來就與生命無緣。就是這樣一個惡劣的險境,卻被文殊菩薩所看重,她發(fā)救渡生靈之大愿,決計改變這里的氣候環(huán)境,意欲借東海之水,消除五臺山的酷熱和嚴寒,徹底滅掉風沙之害。

深居龍宮的東海龍王,養(yǎng)得五個兒子,他們性格暴戾,孤傲無比。施風布雨時不免任意使性,致使生靈遭殃,老龍王很傷腦筋。他久慕文殊菩薩渡化眾生之功力,心想,若能讓其龍子得到教化,真是萬幸啊!

一日,東海龍王來到五峰山,祈求文殊道:“大圣居此高山佛境,真是不同凡俗。我那五個兒子愚頑不化,我特來請你前去講經說法,早日渡化他們”。文殊菩薩答道:“我乃東土大圣,恪守戒律便是本份,離開道場外出講經化緣都是有違戒規(guī)之事,怕是不妥吧?”龍王聽了有點著急,乞求道:“煩請菩薩破例一回吧,只要如愿,我東海龍宮的所有珠寶玉器、金錢財物任你選取,當作酬謝”。文殊菩薩見龍王如此情切,沉思片刻道:“那就破例一回了”。說罷,騰云駕霧,直朝龍宮而去。

老龍王將五子齊集龍宮,恭聽文殊菩薩講經說法。連續(xù)數日精彩的演講,直使龍子及龍宮眷屬俯首聆聽。不幾日,五龍子施風布雨再未使性興風作浪,龍宮也一改往日的躁動慌亂,顯出一派寧靜。東海龍王自然十分高興,非常感激菩薩教化之恩德。

臨別,東海龍王引領文殊菩薩觀賞了海底風光,觀看了珠寶玉器和兵刃劍戟,執(zhí)意要讓文殊選取寶物。文殊菩薩微笑說:“貪取財物是僧家一大忌諱,你的心意我領了。不過,你既然如此仗意,我就不客氣了。你的任何東西我都不要,只想要你龍宮門口的一塊石頭”。面對文殊菩薩的要求,老龍王面露難色,稍一停頓說:“那只不過是一塊頑石,是孩兒們施風布雨回宮后戲耍的地方,沒什么大用場,菩薩還是挑選他物吧”。文殊菩薩道:“雖然是塊頑石,但這石頭色青厚重,我?guī)Щ厝ヒ粊硌b點五峰山色,二則改變光山禿嶺的面貌”。龍王依然沒有應允,但他既已夸下海口,所以又不好回絕。

原來,那石頭長有五丈,寬有九尺,厚度六尺,名為“歇龍石”。平日里,龍王五子施風布雨歸來,躺臥其上,就能起到養(yǎng)精蓄銳的神奇作用。在東海龍宮,除了定海針為一件至寶之外,就數這“歇龍石”珍貴了。正因為如此,老龍王便不想將它 送予文殊菩薩。而文殊菩薩也深知歇龍石的作用,所以執(zhí)意帶走。相持了一陣,老龍王轉念想到,這石頭論重量少說也有萬余斤,他一個文弱和尚哪有力氣帶走?還不如暫且應承下來,一則落個人情,二來寶石也可原封不動。于是龍王說:“這塊頑石本來算不了什么寶物,要是菩薩深愛它,那你就帶走好了”。文殊菩薩聽了異常高興,他口念佛法,一塊巨石頓時變的小如珠豆,徐徐然飛入他的衣袖中,待老龍王醒過神來,文殊菩薩早已駕獅登高遠去了。

當日,五龍子布雨回宮,如往常一樣直奔“歇龍石”,但卻不見了石頭的蹤影。一問父王,方オ知道是文殊菩薩帶到五峰山去了。五龍子氣的暴跳如雷,也不多說,就風風火火朝五峰山追去,決計直搗文殊道場,奪回歇龍寶石。

五龍子來到五峰山,只見最高處的北峰山頭,端坐一位老僧,童顏鶴發(fā),笑容滿面。見五龍子怒氣沖沖而來,老僧手指五座山峰正色道:“徒兒們休得無禮,此乃大圣說法道場、豈容你們蠻橫?”五龍子依然帶著火氣問道:“你這老僧可曾見到文殊菩薩搬去我家的歇龍寶石?”文殊深知來者不善,也沒回答,只是略施法術,中峰、北峰便合攏起來,將五條龍夾在其中。五龍子身陷夾縫,只有龍尾可以擺動。這一擺動非同尋常,龍尾所到便將五座峰嶺變成一如掃過的平臺,尤其是中、北兩峰之間的山脈,盡皆龍尾翻起的巨石,犬牙交錯,橫躺豎立。

文殊菩薩并非想要滅掉五龍子,整訓一番之后,又讓他們在五峰山三日施云,五日布雨。五龍子終于知道了文殊菩薩的大智寬容,便服服帖帖聽候使喚。那塊歇龍石就安然地置放在中臺腳下的清涼寺,五峰山隨之改名五臺山。又因歇龍石改變了氣候而亦名清涼山。此后,人們還將傳說中龍尾掃起的滾滾巨石稱之為“龍翻石”。

自古以來,游歷中臺的人就把這里當作登高遠眺和體驗云霧景象的絕佳去處,尤以夏秋為最繁盛的旅游季節(jié)。帶雨具,行進在登頂途中,就好似鉆進了文殊菩薩親手織成的青紗帳里,令人心曠神怡。明代詩人萬象春有詩贊道:

群峰面面擁奇觀,朝雨如煙積翠巒;

策杖千山渾不倦,被裘六月尚余寒;

蒼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黃沙四望寬;

云霧漸看山半起,卻疑身已在云端。

臺頂景點之四:西臺頂(掛月峰)

臺頂景點之四是西臺頂(亦名掛月峰)。海拔2773米,頂部平坦、方圓一公里,西臺在五行中屬于金,金是稀有物,具有沉降作用,這里是拜佛可以鎮(zhèn)壓水邪之災,使人走向通達。

西臺周圍有靈跡勝景十七處,其中,頗具神秘色彩的魏文人馬跡、八功德水、二圣對譚石、牛心石、石門秘魔巖龍洞、薩埵崖場與地質地理密切相關。所謂魏文人馬跡,就是在一塊巨大的石巖上有印記一樣的花紋、好像人馬的足跡。很早時候,民間就認為北魏孝文帝曾經來到過這里。所謂牛心石,居處于西臺腳下中西臺連接途中,這塊奇石是一塊突出于山地平面的綠片巖石,高10米,長30米? ??寬3米,灰蘭色的巨石上間或出現血色紅,與牛心極為相似,史稱牛心石。民間傳說,遠古時候,有一位自雁門代州而來的僧人,因他年幼時生性遲笨,記性極差,家人以為他是個天生的呆子,便于十二歲時送他到五臺山落發(fā)為僧。出家之后,也因記不住經文不能上殿念經而專給寺里干一些苦力活兒,直到三十多歲,還是笨拙依舊,大家都把他當作呆子,還取了個外號叫“笨牛”。一日早課完畢,眾僧人都到齋堂用餐,唯獨笨牛沒去。他獨自一人坐著生悶氣,他心想自己天生愚笨,枉在世上為僧。在一個冬日的雪天,他發(fā)愿赤腳登臺祈求文殊菩薩度化。并在心中想到,縱然是凍爛雙腳也要找到大圣住處。這樣口念佛號,赤腳去過了四座臺頂,那日到了最后一座臺頂的西臺腳下,實在因饑寒交加而跌倒在地。不一會就進入夢鄉(xiāng)。在夢中,他見到一位白須長老在一座雪峰上端坐,不禁心生希望,莫非這就是文殊大圣?便向長老連連跪拜:“師父可知大圣住處?”老僧道:“你找他為何?”笨牛說:“貧徒兒天生愚笨,若能找到文殊大圣,便可為我開啟智慧”。長老見他態(tài)度虔誠,接著告他:“你在前世曾經做過僧人,卻因貪圖過寺里齋供布施,玷污了佛法,死后墮入地獄畜牲道,曾為牛,今世雖然轉為人身卻依然是牛心。你既然這么虔誠悔罪,必是與僧家有緣,那我就為你換心吧……”說畢,長老用如意鉤取出了他的心臟,讓他看時,卻見與牛心一般無二。長老將這牛心放于一旁,取來一顆人心安于其內。“笨牛”身子一欠方知是夢,但他頓覺神清氣爽,迅速返回到寺里,跟著眾僧做功課。誰料,以前什么都記不住的他念起經文來居然可以倒背如流。剃度師非常奇怪,卻也萬分高興,選了一個吉利時辰,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剃度儀式,并正式收他為親傳弟子。

西臺有名寺為法雷寺,始建于隋朝,重修于唐代,正殿內供獅子吼文殊,象征文殊菩薩的廣大威猛,莊重的文殊塑像,表現出開啟愚頑,覺悟眾生的奇特魅力。人們登西臺多選七八月間,踏著月夜觀賞西臺頂。只見一峰聳峙,眾山重疊,西望掛月彎彎,每個人都變成了月宮仙子。

臺頂景點之五:南臺頂 (錦繡峰)

臺頂景點之五是南臺頂(亦名錦繡峰)。海拔2485米,頂部花繁草茂,山麓森林密布。南臺靈跡勝景二十一處。

南臺在五行中屬于火,火的寓意吉祥,是走向光明上升的趨勢。世間萬物歸于火,表達一種能量,使人奮發(fā)向上。

其中石城白龍池、插箭嶺、龍宮圣堆、圣神崖等均為奇特地貌的呈現,南臺西南腳下的石門溝,卻流傳著一則生動鮮活的石頭故事。

石門溝位于南臺半山麓,靠南的北側,一處險象環(huán)生的絕壁之上有一石門,高約6尺、寬有3尺。天然的石門居然呈現出桶板瓦、挑檐斗拱之狀,人們無不引以為奇。

相傳,遠古時候,靈境村住著孤兒寡母一家,兒子靠給財主放羊養(yǎng)活母親。有一天,狂風大作,天氣十分寒冷,這個放羊的孩子饑寒交迫,好不容易趕出羊群,找了個避風處休息。不一會兒,他發(fā)現那只脖子上系玲鐺的領頭羊不見了,東尋西找才發(fā)現原來是跌到 一撲楞坑荊棘叢中,放羊娃正要前去趕羊,不料卻一腳滑入石門溝。當他從昏迷中醒來后,發(fā)現自己躺在了一個方方正正的石大門前,他抬眼再望,自己跌在了五尺多高的山崖畔,左右觀察無法爬上崖去,只好抓住石門楣朝上翻,誰知這一抓反而抓開了石門。再看,只見門里擺滿了燦然耀眼的金馬,放羊娃喜出望外,將這金馬裝了滿滿一干糧袋。

放羊娃趕著羊群回到了村里,財主見他滿身灰塵,臉上也血跡斑斑,卻沒有問其緣故,先看他的羊缺了幾只。財主見自家的羊群一只未少,正待返回家時,瞧見了放羊娃身背的干糧袋鼓鼓的,財主好生奇怪,這么冷的天,放羊娃還有那么多干糧嗎?財主就要拿起干糧袋來看,卻被放羊娃阻攔住了,掙脫袋子撒腿要跑。財主惡狠狠地說:“你個小東西,雇了個羊工不想是個賊。”說著強硬搶出干糧袋就往地下扔,這時,幾個金光閃閃的金馬滾落在地下。見了金馬的財主更是眼紅。“窮小子,你這東西到底是從哪里偷來的?”放羊娃急忙辯解是自己放羊撿來的。正在他們爭執(zhí)的不可開交時,放羊娃的母親來到了財主家尋找自己的孩子,老人家見狀問清根由后說:“孩子,咱們窮人沒那個命,媽不信你是賊,媽是勸你快把那東西給他吧,他黑心肝啊,咱們還指望放羊賺工錢呢。”

放羊娃沒好氣地將干糧袋子甩給了財主,扭頭就跟母親回家。誰知就在轉身之際,那個曾經掉到石門山崖下的領頭羊后蹄子下卻踩著一個金馬,聰明的放羊娃趕忙撿起裝入口袋。

財主得到了金馬萬分高興,拿回家里借著燈光賞玩時,卻見原來黃燦燦的金馬不知何故竟變成了一堆小石頭。財主哭笑不得,只好將這爛石頭扔出門外。

不死心的財主等第二天天亮后,催促放羊娃引領他去石門溝。放羊娃不情愿地領他到了石門出現的地方,當他見石門依然開著就進去取金馬時,卻被財主拽了出來,財主一人進入取金馬。放羊娃氣憤極了,他從地上撿起一塊石頭猛朝財主屁股砸去,誰知這一砸正好將石門砸的閉住了,任憑跟隨的仆人和長工怎么用力撬動,也沒有打開這永遠關閉的石門。

南臺因夏秋之際出現一派山花爛漫景象,臺頂又名仙花山。農歷六七月間,正是花開好時節(jié),只見婀娜多姿的花兒們含珠吐露,芳香撲鼻,飛禽走獸也以各自的語言舉止展示著自然界生命的鮮活。山丹花、茴香花、金蓮花山茶花、燈籠花,光開花植物就有200余種,還有如雞足草、茯苓柴胡大黃、天麻等名貴中草藥不下百余種。

南臺頂部筑有寺廟一座,取名普濟寺,史料記載該寺始建于隋朝,重修于明代成化年間,大殿內主供聰明文殊,院內立有明清兩代帝王朝臺和寺廟修葺石碑三通。寺東一座石砌佛塔,名為普賢菩薩舍利塔。到南臺頂朝禮、觀光、賞山花、看奇巖怪洞,觀鳥獸嬉戲,成為歷代游歷者的理想觀景地。

披云躡雪上南臺,北望清涼眼豁開;

一片煙霞籠紫府,萬年松徑鎖莓苔。

這是宋代丞相張商英游南臺后發(fā)出的感慨之詩句。< /p>

(來源五臺山游客服務中心)

歡迎關注【忻州本地頭條】

版權歸原作者 如有侵權請聯系

歡迎點贊~~~

Hash:cfcd756121aca879e648b753e0ba6bc88bcade61

聲明:此文由 忻州本地頭條號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