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影国产精品,欧美日韩国产亚洲精品,麻花豆传媒剧吴梦梦免费,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87

小小園林曝書亭——《虎齋》2018年第224期(總第1312期,11月6日)

小小園林曝書亭

池上桑槐柯葉疎,堤南黃閣此分居。

未妨七夕閑行去,看曝中亭萬卷書

這是梅里詩人繆元英《梅花溪踏春詞》中的一首,繆還在詩后自注:“竹垞先生為文恪公曾孫,移居于吾里荷花池,池北雙槐,南曝書亭。”

2001年,當時筆者剛到王店鎮(zhèn)文化站工作,出于對朱彝尊老先生的敬仰,第一件事就是拜謁曝書亭。望著這翠竹掩映、古木參天,古樸風雅的竹垞故居,我興致所至,也念出了二句“小小園林曝書亭 見證歷史三百年”。

1

小小園林曝書亭 見證歷史三百年

王店鎮(zhèn)廣平路1號有一處占地約十畝的小小園林,原名“竹垞”,內(nèi)有著名建筑曝書亭,因朱彝尊著作《曝書亭集》聞名于世,后人遂以曝書亭作為園林名,竹垞反而不被人知。195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將曝書亭列為三級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曝書亭被列為省級重點文保單位,1981年又重新公布,1994年被列為嘉興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關(guān)于曝書亭的來歷,還要追溯到清康熙年間。清順治二年(1645)朱彝尊入贅歸安縣(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儒學教諭馮鎮(zhèn)鼎家。隨之避兵練浦五兒子橋(在今余新鎮(zhèn)明星村),這一年,朱17歲。順治六年(1649),朱彝尊為照顧自家父母兄弟,攜夫人馮氏從岳父家避難之地練浦塘東的馮村(即現(xiàn)南湖區(qū)余新鎮(zhèn)明星村的馮家村)移居梅里(今王店鎮(zhèn)),先住在塘橋,后租賃道南茅亭(在現(xiàn)建林村境內(nèi)),并將其生父茂曙接來團聚,后又移居鎮(zhèn)東南的接連橋(約在今鳳珍村和南梅村之間)。順治十五年(1658),朱彝尊在梅里“擇居里南荷花池之陽”。水的北邊、山之南邊稱“陽”,即太陽能首先照到的地方,所以“荷花池之陽”應(yīng)該在今曝書亭荷花池以北到梅溪邊的地方。

康熙八年(1669),朱彝尊40歲,那年,他自山東游歷歸來,在原居住的地方又購置了土地,“買宅于鄰,宅西有竹”,并將所居稱為“竹垞”。“竹垞”二字系北京人、崇禎四年進士孫承澤(號退谷)所題。據(jù)《古代漢語詞典》載,“垞”(cha陽平)有兩種解釋,一是土丘,唐朝詩人王維有“輕舟南垞去,北垞渺難即”的詩句。二是古地名,在今江蘇徐州北。筆者又上網(wǎng)查了《在線字典》:按《玉篇》,古文宅作垞,所以筆者理解,在古代“垞”或許就是“宅”的另一種寫法。朱彝尊《風中柳·戲題竹垞壁》:“有竹千竿,寧使食時無肉,也不須,更移珍木。北垞也竹,南垞也竹,護吾廬,幾叢寒玉。”郭征《竹垞》詩云:“垞西南北竹縱橫”,可見朱彝尊的居所被竹林所掩映,體現(xiàn)了古代文人愛竹如命、崇尚高風亮節(jié)的精神。竹垞四周,朱彝尊壘石為墻,編枳為籬,望之竹樹交蔭,蔚然深秀,饒有幽趣。

康熙三十二年(1693),64歲的朱彝尊“引疾乞歸,定居故里,專意著述”,朱彝尊對竹垞的定位是“不鄉(xiāng)不市村落,半耕半讀人家”。在這前后幾年里,他不但陸續(xù)建起了曝書亭、潛采堂、娛老軒、醧舫、六峰閣、杏花雨山房、茶煙閣、木筆龕、敬悅齋、桂之樹軒、春酒庫、棗香書屋、擁書樓、煮茶聽雪之亭、靜志居、釣船坊等建筑,還營造了南洄、北洄、橙子岡、菊塍、桐階、茭池、梧葉桯、蝴蝶局、槐沜、荷池、芋陂、青桂巖、落帆步、繡鴨灘、同心蘭砌等二十景,后又改為十二景,后人又建造了朱竹垞太史祠。可惜現(xiàn)在大都已湮滅。

曝書亭為竹垞的十二景之冠。據(jù)記載,竹垞原有面積很大,現(xiàn)在的曝書亭是南垞的一隅,大約只占原來的十分之一。

2

曝書亭(竹垞)內(nèi)建筑簡介

由于歷史的原因,竹垞內(nèi)的建筑已留存不多,現(xiàn)參考歷史資料和現(xiàn)有實體對竹垞內(nèi)的建筑作一不完全的描述。

(一)現(xiàn)存建筑物

曝書亭

在南垞之北、荷花池之南。朱彝尊有詩云:“主人五畝園,曝書亭在北。”《著書硯銘》:“北垞南,南垞北,中有曝書亭,空明無四壁”。郭征《曝書亭》詩:“名山事業(yè)老逾貪,散帙晴檐掃白蟫。故實他年尋好事,曝書亭在藕花南。”亭筑于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夏,磚木石結(jié)構(gòu)。占地36.39平方米,磚砌座墩墻高0.50米,墻上置木結(jié)構(gòu)美人靠高0.50米,四鋪水,歇山頂。灰梗平脊,嫩戧發(fā)式,翼角上翹,盤花裝飾。楊謙《朱竹垞先生年譜》:“康熙三十五年夏,筑曝書亭于所居荷花池南,有《曝書亭偶然作》九首。”曝書亭短檻虛欞便于散帙,是一座四面通風的建筑。四周青石柱上,有清嘉慶元年(1796)兩浙督學阮元囑嘉興知府、滿族詩人伊湯安重修曝書亭時所鐫碑碣,概述多次重修此亭的經(jīng)過以及阮元和朱彝尊《百字令》詞。西北兩根石柱上刻有杜甫詩、汪揖書、阮元摹寫的楹聯(lián):“會須上番看成竹,何處老翁來賦詩”,北檐下“曝書亭”三字的匾額為清初文學家嚴繩孫所書。該亭是朱彝尊曬書之處,故名為“曝書亭”。朱彝尊《曝書亭偶然作》:“葡萄煎濃注酒餅,酒闌荷葉香滿汀。新涼枕簟不妨設(shè),時有北風吹我亭。”

關(guān)于曝書亭,民間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當年康熙皇帝下江南路過此地,發(fā)現(xiàn)有位老者露著肚皮在曬太陽,而當時正是寒冬季節(jié),于是康熙就好奇地問他:“為何大冬天的還敞開衣服?”老人回答道:“我肚子里的書快要霉掉了,所以拿出來曬曬。”康熙明白老者是一位十分博學的人,于是就召見他。這位老者正是朱彝尊,后來他做了皇帝的日講起居官。曝書亭現(xiàn)保存較完整,亭頂改用望磚石灰粉白,四戧角尚保留用望板,水泥鋪地,平面呈正方形。朱彝尊曾以亭為名,分別著有《曝書亭集》八十卷和《曝書亭詞》七卷。

康熙二十三年(1684)朱彝尊因私自帶著他的學生入內(nèi)廷抄錄四方經(jīng)進書,被學士牛鈕彈劾而降一級,住所也移到了宣武門外的海柏寺街。朱彝尊將新居所取名為“古藤書屋”,并建造了一座曝書亭,亭子有柱無壁,專為曬書之用。想必王店的曝書亭就是北京曝書亭的翻版吧。

潛采堂

原址在南垞之北、醧舫之東,筑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為朱彝尊讀書、著述、藏書、書寫之所。“潛采”兩字寓意為深藏圖書、專心博采學問。朱彝尊晚年自京歸里后,積藏圖書八萬卷,將藏書分經(jīng)、藝、史、志、子、集、類、說八門妥加收藏。朱彝尊對書籍十分鐘愛,在藏書中鐫白文十二字:“購此書,頗不易,愿子孫,勿輕棄。”潛采堂因而聞名于世。但到其孫朱稻孫時因家貧日不敷出,藏書也逐漸散佚。現(xiàn)在的潛采堂位于醧舫之西,與楊謙《梅里志》所記方位不同,可能是后代移置于現(xiàn)址。墻上嵌有的朱彝尊戴笠石刻像,是1963年修葺時由傾圮的太史祠中移入。梁上懸掛的“研經(jīng)博物”橫匾,原系康熙四十四年皇帝下江南時,朱彝尊進獻《經(jīng)義考》初稿后,獲康熙御筆嘉獎,后因橫匾失落,由西泠印社社長張宗祥重書。堂中原還藏有朱彝尊愛物端硯、描繪當年竹垞全景的畫卷《竹垞圖》、朱氏親書條幅和楹聯(lián)等真跡,現(xiàn)存嘉興市博物館

醧舫

建筑時間與曝書亭同。在現(xiàn)潛采堂之西,座東朝南,磚木結(jié)構(gòu),傍荷花池而筑。舫有三楹,四鋪水,小歇山,水戧發(fā)式,灰梗平脊。翼角盤花裝飾,系七架穿斗式三楹水榭。通面寬12.40米,通進深7.04米,檐柱高2.50米,中柱高4.24米,舉折不大,坡度平緩。明間面寬3.40米,東西對稱的圓洞門為過道,次間各面寬4.50米,南次間臨池三面置窗,窗框安裝在美人靠上,東西對稱各有一扇現(xiàn)代長方形玻璃窗。北次間中間砌腰墻一分為二,東西對稱各兩扇現(xiàn)代式長方形玻璃窗。北面山墻連接圍墻。

醧舫三面臨池,推窗可觀荷蓮、游魚,勝似畫舫,舫名由此而來。朱彝尊《懷鄉(xiāng)口號詩》:“醧舫西偏盡竹梧,紫薇山石盡教鋪。兒童鄉(xiāng)里堪娛日,不用千金買佛奴。” 醧舫周圍梧桐、青竹環(huán)抱,庭陰空翠,與插架丹黃相映。是朱彝尊宴飲賓客、吟詩唱和的場所,晚年又招弟子王浤、沈翼、朱琪同次孫朱稻孫讀書其中,成為書齋。梁上有一“醧舫”橫匾,出自清代鄭簠手筆。郭征《題醧舫詩》:“醧舫窗蓬覆竹梧,八分鄭簠老來麄。沾唇我鮮三升量,也挈吟瓢混酒徒。”

娛老軒

在醧舫之東數(shù)步,建造時間晚于曝書亭。座北朝南,磚木結(jié)構(gòu)。四鋪水小歇山、水戧發(fā)式。正脊為灰梗平脊,翼角盤花裝飾,通面寬8.39米,通進深7.47米(其中前檐廊進深1.22米),明間面寬3.49米。正門為三套落地長窗,次向各面寬2.40米,朝南明墻上各一套六角窗(原為八角窗)。東西山墻上各有六角窗兩套(原為八角窗),朝北后檐墻連接圍墻,明次間無隔墻,為七架前檐廊三楹廳堂。朱彝尊晚年著書均在娛老軒,軒近春酒庫,《曝書亭著錄序》云:“蓋將以娛吾老焉。”故名。

六峰閣

此閣朱彝尊生前欲筑未果。六峰指的是硤石東山、西山以及海鹽橫山、小橫山和嘉桐界(現(xiàn)劃歸海寧)殳山、史山。朱氏生前雖未筑此閣,然而他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刊印其著作《明詩綜》時,已用上六峰閣的名義,其孫朱稻孫(稼翁)刊其詩稿四卷亦以六峰閣為名。現(xiàn)園中之六峰亭乃民國元年(1912)里人所建,亭筑于假山之上,為全園制高點。磚木結(jié)構(gòu),攢尖頂,嫩戧發(fā)式,翼角上翹,平灰頂,萬字掛落,屋面用石灰堆成筒瓦形狀,置滴水瓦。水泥鋪地,磚砌水泥粉面座墩墻,墻上置美人靠。墻高0.50米,美人靠高0.50米,平面呈六角形。穿紫藤架,跨四曲橋,見荷花池中紅花碧波相映成趣。亭前“文革”前曾懸有張宗祥所書“六峰亭”的匾額,現(xiàn)為后人所摹。郭征《六峰閣》詩:“為收景色敞云屏,卷幔風微宿雨醒。淡盡秋煙吟倚閣,看山最好在遙青。” 六峰亭下有一方石鋪就的甬道,長數(shù)十米,兩旁古樹攲側(cè),綠蔭深秀。質(zhì)樸淡雅的藝術(shù)風格,疏密有致的結(jié)構(gòu)布局,為國內(nèi)園林建筑專家所重視。

(二)已不存在的建筑

靜志居

在潛采堂東,桂之樹軒后,已不存,建造時間亦不詳。馮衍《顯志賦》云:“處清靜以養(yǎng)志兮,實吾心之所樂。”齋名由此而來。朱彝尊名作艷體詞《靜志居琴趣》及詩《風懷二百韻》,清代傳聞為懷其妻妹馮壽常(字靜志)而作,朱彝尊少時曾讀書馮家,后贅于馮家(俗稱“做女婿”),與靜志感情甚篤,故有此說。朱氏所編的《明詩綜》中有《靜志居詩話》二十四卷。

茶煙閣

名稱為朱彝尊少壯僑寓時所題,閣已不存。建造時間及位置不詳,但根據(jù)竹垞內(nèi)建筑大都在東北位置,故而推測該建筑位于原潛采堂西,朱彝尊詞集《茶煙閣體物集》三卷即以此而名。朱昆田《題四時寫生折枝圖》:“小白長紅風露零,好呼花匠蒔閑庭。何時一縷茶煙外,拗取鮮枝插膽瓶。”

敬悅齋

在原潛采堂后,建造時間和齋名寓意均不詳。朱彝尊集中有“醧舫”、“敬悅齋”兩箴(“箴”為古代一種以告誡規(guī)勸為主的文體),列于潛采堂之后,齋已不存。

桂之樹軒

在原潛采堂南、靜志居前,無存。以軒外有桂樹而得名,建造時間不詳。楊蟠《竹垞小志》:“軒在潛采堂西偏,軒前叢桂一林。”先生布以窠石,可以坐客,深秋后,桂花清香馥郁、賞桂吟詩,十分雅趣。朱絳《桂之樹軒》詩:“老樹發(fā)古香,涼蟾照數(shù)節(jié)。一夜秋風來,枝頭灑黃雪。”

煮茶聽雪亭

在南垞原潛采堂南,為竹垞園林中休憩之亭,建造時間不詳,亦無存。楊蟠《竹垞小志》:亭在南垞,先生《盆梅聯(lián)》句:“花邊鄉(xiāng)夢兩人同,放鶴洲南聽雪亭。”

春酒庫

在潛采堂東、娛老軒之后,無存。鄉(xiāng)里百姓向朱彝尊討教習字時帶來一些釀米酒用的酒曲,先生自釀杜酒貯存在這里,每當客至,便在娛老軒小酌。朱彝尊《題洪生對酒圖》:“酒庫經(jīng)訪六度開,近無月奉市官醅。荊高舊侶多零落,賴爾南鄰日往來。”楊謙《梅溪百詠》:“漁溪好景詠溪南,酒庫書樓我未諳。四月棗香香細細,三冬聽雪雪毿毿。”

擁書樓

朱彝尊《池上編籬偶成》有“擁書萬卷不言貧”之句,但未曾聽說建有擁書樓,晚年曾欲在南湖放鶴洲購置一樓,但也未果。所以說,這擁書樓只是朱彝尊的設(shè)想而已,并未見真樓。

杏花春雨山房

在潛采堂東,已無存。房屋名取虞學士“報道先生歸也,杏花春雨江南”詞意。沈岸登《題竹垞卷子次百字令原韻》:“主人歸也,盡客來看竹,短蓬長泊。雪色書齋堪吐璧,老去閑情慵托。塞柳騎驢,江蘆聽雁,轉(zhuǎn)覺垞中樂。青錢憑買,移些村叟鄉(xiāng)落。竹外三兩枝頭,桃花也放,更好時吟酌。春雨江南容易見,消領(lǐng)年年簾幕。二畝新秧,六峰晚翠,便是真邱壑。小樓添否,斜陽先在籬角。”

朱竹垞太史祠

同治五年(1866),浙江學政吳存義侍郎捐俸重修曝書亭,還在亭南隙地增建祠宇,祠中立朱彝尊戴笠小像石及知府許瑤光撰、吳郡陸恩澎書《朱竹垞太史祠堂記》碑。祠堂創(chuàng)建時,曾有祭田,田畝座落計:東上十五莊田二十畝六分、地四畝七分,南上十七莊田十七畝三分。光緒末年,里人忻寶華募資修理,但未竣工,數(shù)年后,由鎮(zhèn)自治會出資鋪設(shè)磚地、油漆窗楹。之后祠宇傾圮,朱氏畫像石嵌于潛采堂正中壁間。

3

竹垞十二景簡介

南垞、北垞:荷花池之南為南垞,荷花池之北、醧舫之西為北垞。竹垞內(nèi)的大部分景點如曝書亭、青桂巖、茭池、芋陂、桐階、同心蘭砌、菊塍諸景都集中在這里,并有桑樹十畝、桃樹五株。朱彝尊《舍南池上》:“十畝桑者側(cè),五枝桃樹前,他時君過我,五月坐閑蟬。”又《春日南垞雜詩》:“入春風雨太連綿,著屐扶筇越陌阡。鄉(xiāng)里兒童莫嘲笑,已過七十杖朝年。”朱昆田《小園散步詩》:“閑拖竹杖到南垞,雨后新涼透薄紗。莫怪小園秋太澹,牽牛新引一籬花。”但至阮元手訂《竹垞小志》時,南垞唯茭池一勺、枯柳數(shù)株,而北垞僅存老竹數(shù)桿矣。

南洄:在荷花池南,茭池芋陂之側(cè)。北洄:在荷花池北,青槐沜之側(cè)。朱彝尊《題王山人翚畫山水送別》:“小長蘆是吾家宅,朝泊南洄暮北洄。畫里分明釣朋在,他時一舸望君來。”

木筆龕:在醧舫后,今已無存。木筆即辛夷花,紫色,二月方開。

橙子岡:先生曾欲構(gòu)茶煙閣于其上,今醧舫西,魁阜已無存。朱彝尊《曝書亭偶然作》:“移橙種橘計蹉跎,一個茅亭草蔓多。輸于城隅譚給事,花時處處有行窩。”

菊塍:在荷花池南,枳籬環(huán)之。朱彝尊《買菊》:“小院回廊足散愁,雨余高館落梧楸。衰翁不戀閑釵釧,留取秋容菊部頭。”

荷池:朱彝尊居荷花池上,所謂“當門一水”即荷池。沿池編籬,南垞垞東南有隙地,為芋陂、為荷池,晚色冷香、均異他處,康熙丁丑六月曾開并頭花,人咸異之。(按《年譜》,順治十四年丁酉十一月初八日,先生移居梅里荷花池上。)郭征《荷池》詩:“暑耽疏豁拓窗紗,亭上香吹水面花。竹簟納涼茶盞好,碧筩吸酒也無差。”閨秀吳筠《過荷花池》:“憑欄人正醉飛霞,青幔倚斜塵畫義。濃影半簾春晝永,畫眉啼上紫藤花。”( 吳筠字湘屏,號畹芬,上虞竹溪女,嫁于嘉興李杏村。杏村好學,擅詩歌,夫婦常相唱酬。)

槐沜:《梅里志》:“槐沜在曝書亭西,沜與泮通。《詩箋》:泮之言半也。”朱彝尊以荷花池北面之半為沜,因有雙槐而得名。《池上編籬偶成》詩:“槐沜茭池水一洼,好編六枳作籬笆。客來與乞平安竹,老去思栽頃刻花。農(nóng)丈人唯知避俗,村夫子更懶移家。試添隔岸香茅屋,眼見南垞勝北垞。”郭征《槐沜》詩:“雙株槐古蘚皮皴,朱老柴荊傍水漘。最是冷淘風日好,碧玲瓏葉細于鏻。”(自注:槐沜在曝書亭之西)

芋陂:陂在曝書亭東南,較荷花池稍小,朱彝尊《自題竹垞圖》云:“況有蔗芋閑田、竹梧舊徑,客至堪杯酌。”《積雨》詩:“沒盡荷花紫草田,茭池新水芋陂連。畏寒不獨衰翁甚,年少冬衣未拆棉。”(自注:芋陂、茭池在曝書亭東南)郭征《芋陂》詩:“種學農(nóng)師半棱田,秋風蟋蟀艿頭圓,長時白雨捎溪足,錯認翻珠是渚蓮。”朱彝尊的次孫稻孫字芋陂。

繡鴨灘:在曝書亭東。梅溪之水自西而東,陂塘曼衍,凡有拏舟過訪竹垞者,東必泊于繡鴨灘,西必泊于落帆步、釣船坊諸處。朱彝尊《積雨》詩:“水木陰陰夏尚寒,桑枝風戾幾曾干。莫愁著屐沖泥遠,小舫撐過繡鴨灘。”郭征《繡鴨灘》詩:“軟沙窩暖綠莎低,接翅萍香水拍堤。貪把釣竿看鴨鴨,卻忘窗下聽譚雞。”(自注:繡鴨灘在曝書亭之東)

落帆步:亦稱抽帆步。在長水塘荷池之西。郭征《落帆步》詩:“阿娘船放短篷桅,漁火東西水柵開。梅里詩人湖海客,幾番風雪夜歸來。”朱絳《抽帆步》詩:“落日送歸艇,孤村生晚煙。但看篷腳轉(zhuǎn),已到小門前。”

釣船坊:在荷花池上。朱彝尊《積雨詩》:“烏篷夜拄釣船坊,曉起水添三尺強。欲覓園花查上舍,但愁橫漲板橋妨。”余楙《梅里雜詩》:“垞南沜北閉門居,三月江鄉(xiāng)樂事余。燕竹筍肥蠶豆嫩,釣船坊賣菜花魚。”

茭池:一名竹港,在曝書亭東南,先生《池上編籬詩》云:“槐沜茭池水一洼”。《積雨詩》云:“茭池新水芋陂連。”朱絳《茭池》詩:“小沼魚爭躍,長林鳥自呼。冥蒙煙雨里,秋色滿菰蒲。”

桐階:在南垞曝書亭之前,與同心蘭砌相并,桐只兩株。朱彝尊《題侯開國鳳阿山房圖》詩:“吾家亦有三畝宅,千個篔筜兩樹桐。”郭征《題桐階》詩:“百尺瑯枝架屋蔭,放懷歸作舊巢吟,桐花小鳳調(diào)紅嘴,啄遍香苞撲滿襟。”

同心蘭砌:在南垞曝書亭之前,先是盆栽蕙蘭開同心花,朱彝尊十分喜愛,便移種于臺階下。丁丑年又開并蒂,戊寅六月又開同心并蒂花二朵。詩友們皆嘖嘖稱奇,便各發(fā)雅興而作詩記趣。朱昆田《戊寅六月,盆蘭忽放同心并蒂二花,各賦一律,索同人和》,其一《同心》:“一雙玉女斗嬋娟,素質(zhì)亭亭看比肩。蝴蝶捉團停葉底,蜻蜓相戴立風前。宵幃共結(jié)鴛鴦帶,曉鏡齊拈翡翠鈿。好與吳娘新鬢樣,不須依舊學秋蟬。”其二《并蒂》:“弱桿同心已足夸,又看并蒂發(fā)瓊葩。水妃共踏承云襪,神女爭勻襯臉霞。丹灶紅休憐一線,珠江碧漫詫雙丫。惟應(yīng)插上麻姑髻,絕勝仙家綠玉花。”

青桂巖:在南垞曝書亭之前。朱彝尊《曝書亭偶然作》:“蜻蜓翅丹蝴蝶黃,白露滿園秋草長。靜聽桑斧砍叢棘,忽露一株巖桂香。”郭征《青桂巖》詩:“小山秋發(fā)桂枝叢,露冷花清月半空。一事林風忒峭厲,吹香故故著詩翁。”

梧葉桯:朱彝尊坐臥著書,置繩床于醧舫窗下,屆秋梧桐葉脫,堆積幾案上,便取名為梧葉桯。《醧舫即事詩》:“秋老梧桐葉葉黃,夜來風雨太顛狂。分明了鳥窗深閉,一片何緣墮筆床?”

蝴蝶局:康熙癸酉年(1693),朱彝尊自廣州歸來,梁檢討吉士以廣東羅浮蝴蝶繭二枚相贈,先生還未到家,蝴蝶卻已先出篷底。后吳江徐檢討釚又贈,朱彝尊便放在醧舫之南梧桐樹下,至今梅里、海鹽半邏均有羅浮遺種。朱彝尊《羅浮蝴蝶歌》:“爾雅釋蟲名蝴蝶,置不錄之蟲豈無。”文人雅士一時賦詩記異,顧仲清曾繪《羅浮蝴蝶圖》,查慎行等皆題詠。

以上景點在經(jīng)歷了風雨侵蝕和歷史滄桑后,大都已不復(fù)存在。后人在對剩下來的景觀重新篩選后,立出了新的曝書亭十二景:曝書亭(在荷花池南)、桐階(在曝書亭前)、茭池(在曝書亭南)、槐沜(在曝書亭西)、荷池(在曝書亭北)、芋陂(在曝書亭東南)、青桂巖(曝書亭前)、釣船坊(在荷花池上)、落帆步(在池西溇岸)、繡鴨灘(在曝書亭東)、六峰閣(在垞西橙子岡上,朱彝尊欲筑未果)和同心蘭砌(在曝書亭前)。

4

歷史上對曝書亭(竹垞)的十三次修繕

康熙八年(1669),40歲的朱彝尊自山東游歷歸來,買宅于鄰宅,建造了園林故居,因西邊有竹,便自號“竹垞”,距今已有338年。到了康熙三十五年(1696),朱彝尊又在荷花池南岸修筑了曝書亭。在這三百多年的時間里,各級政府和民間對竹垞故居進行了十三次的修繕,使之長期保存下來。這十三次修繕的具體時間為:

1、清·嘉慶元年(1796),曝書亭建造一百周年,因長期失修,亭坍屋廢。兩浙督學阮元倡議重建,并把曝書亭的木柱改為石柱,石柱上的杜詩楹聯(lián)由阮元摹書。

2、清·道光七年(1827),秀水縣令呂延慶募資擴建醧舫為三楹。

3、清·道光三十年(1850),秀水縣令朱緒曾募資又作修繕。

4、清·同治五年(1866),浙江學使吳存義捐俸重修曝書亭,還在亭南隙地增建朱氏家祠,祠中立朱彝尊頭戴竹笠、身穿便袍的石碑像及知府許瑤光撰、吳郡陸恩澍書《朱竹垞太史祠堂記》碑,可惜該祠現(xiàn)已廢,朱氏畫像石嵌于潛采堂正中壁間。

5、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里人忻寶華募資修葺,并購東北隅地添屋筑橋,但未果而輟。

6、民國元年(1912),里人以公款建小亭于曝書亭東,名六峰閣,此閣系朱彝尊生前欲建而未果。

7、民國十一年(1922),任嘉興縣令的安徽休寧人汪瑩募資重修,于荷花池西添廳事三楹為潛采堂,并毗連小屋二間,池北建屋三楹為娛老軒,并重筑小橋。

8、建國后,1955年,當?shù)厝嗣裾畵芸畲笮蕖?/p>

9、1963年,曝書亭被列為省級重點文保單位后,人民政府撥專款大力進行修復(fù),并在六峰閣舊址上重建六峰亭。

10、1980年,政府再次撥款進行大修。

11、1986年,政府第三次撥款四萬元全面重修。

12、2006年,政府撥款三十五萬元再次進行大修,并對荷池、槐沜等立石明示,還對園內(nèi)的小徑和綠化進行重新布局。

13、2011年,嘉興市政協(xié)六屆四次會議第242號提案《關(guān)于重建曝書亭名人故居文化園的建議》被列為會議重點提案,為此,當?shù)卣畵芸钍f進行了第十三次修繕,這次修繕主要是對曝書亭內(nèi)的房屋、涼亭、石橋、曲橋、大門等設(shè)施進行一次徹底的大修。

經(jīng)歷了這十三次修繕后的曝書亭(竹垞),雖在規(guī)模和建筑上不及江南的其它園林,但也亭閣相映、小橋流水,體現(xiàn)了江南園林的特色,對居住在城鎮(zhèn)的居民來說,確是放松心情、休閑游玩、呼吸新鮮空氣和尋求健康長壽的好去處。

5

曝書亭內(nèi)現(xiàn)有名樹古木

原竹垞內(nèi)古木森森、翠竹搖曳,一年四季桂花飄香、桐花馥郁,柳絮飄飛、花草遍地,是一個極佳的消閑休憩之所。據(jù)志書記載的花草樹木品種就有桐、桂、松、柳、桑、槐、竹、枳、木槿(均作籬笆用)、荷、茭、芋、蒲、芭蕉、薜荔、王孫草(旱藕)等。

現(xiàn)有花木有:紫藤兩棵,一棵地徑0.55米,一棵地徑0.6米,樹齡均在100年以上。側(cè)柏,高6米,胸徑0.55米,冠幅2.5米,樹齡100年。瓜子黃楊,樹高3.5米,胸徑0.45米,冠幅0.35米,樹齡150年。垂絲海棠二棵,樹高5.7米,地徑0.35米,樹齡150年。紫薇四棵,樹高6米,胸徑0.45米,冠幅4米,樹齡150年。蟠槐,樹高4米,胸徑0.45米,冠幅3米,樹齡80年。桂樹二棵,樹齡也已近百年,另有懸鈴木、冬青、楓楊、水杉紅楓、玉蘭、樸樹、榆樹等。

6

有關(guān)重修曝書亭的碑記和詩作

1、進士馮登府《重修曝書亭記》

曝書亭者,朱竹垞檢討歸田娛老之所游息也。筑于康熙丙子,有南垞、茭池、芋陂、桐階諸景,見諸吟詠,實未嘗具勝觀也,亭久圮。嘉慶丙辰,今制府阮云臺宮保視學吾浙,倡謀修復(fù)。與中丞玉公德、方伯謝公啟昆、觀察秦公瀛捐俸重建,而太守伊公湯安清復(fù)舊址,偕邑侯司、何兩君督成之。明年,學使試畢,親至亭落成,賦詞刻諸石,并輯為小志。太守記其事,洵一時盛舉也。迄今又三十余年矣,亭復(fù)圮。四圍知垣無存,荒榛蔓草,過者幾有邱墟之嘆。適同年生呂君延慶來蒞秀州,余急以請,慨然有重修之役。屬邑上舍何君博暨余董之。何君為勸邑之好義者,率公錢鳩工庀材,于丁亥冬告成。又贖池北屋三楹為醧舫,以鄭簠八分額懸之。三面俯池,風漪搖蕩,寒礓亂筱條,映帶左右。梅、柳、桃、竹、槐、杏之屬,列植而旁蔭。墻陰有桑百本,留為灌園資。亭中諸景稍稍復(fù)之。視昔之規(guī)模為廊矣。夫當先生之有是亭也。散佚行吟,著書送日,其得優(yōu)游于閑田舊徑者,曾不數(shù)年。白發(fā)游蹤,老而未息,所謂小樓墻角,徒托諸江湖夢寐間,不既嘆斯亭寂寞乎。然而世之高門虎戟,數(shù)傳焉草宅之矣,名卉珍木再過焉薪擁之矣。而斯亭獨獨巋然無恙,后之人聞風而起,猶將感興替盛衰之,故歷久而不敢廢。豈不以昔之觴詠流連,固嘗讀書起處,棲魂魄于此,千秋之名、身后之事,胥于一亭焉。傳之先生,有知神游其中,當有知己之感也。則斯舉也,固先生之所心許者乎。呂侯之治吾禾也,百廢具舉,尤以興名跡、發(fā)潛德,為都人士勸。不第夸游觀之勝,為斯亭慶遭遇也。已是不可以不書。道光丁亥臘月東冶林則徐書。

注:此碑是馮登府任寧波教授時在署中所鐫刻,未曾攜歸(見《梅里志》)。

2、進士馮登府《重修曝書亭詩》

秀侯呂均莊同年延慶倡捐重修曝書亭,屬吳上舍傳暨余董其役落成有日,即題舍弟登雋所摹曹次岳《竹垞圖》:

柳圩槐沜伴吟身,老去拖娑策杖塵。

八萬卷書傳舊史,十洲郡社結(jié)遺民。

小樓墻角何時補,一把香茅不厭貧。

差勝永寧高相里,青苔門館屬他人。

碧幢紅籀記重彝,詞客江關(guān)感不禁,

圖畫爭夸天下借,亭臺多費巨公心,

賦詩遠問花三徑,好事爭夸石一林,

商略平泉添小志,夕陽老屋護苔陰。

(自注:嘉慶丙辰阮宮保重建親至亭落成賦詩纂《竹垞小志》)

垞南風雨故依然,轉(zhuǎn)眼頹垣又卅年。

別著高窗開竹戶,新添小閣繞茶煙。

歸田尚說邱為宅,載酒思乘范蠡船。

難得東萊賢地主,一囊肯割買溪錢。

郄超曾起戴逵宅,摩詰愛圖鄭樸園。

白發(fā)猶思讀畫客,青門喜見作詩孫。

釣坊春水通鴛棹,籬落金風近蟹村。

黛色成陰無恙在,草堂重與慰吟魂。

3、進士馮登府《重葺醧舫落成文宴記》

竹垞檢討既筑潛采之堂,堂西辟一室為觴詠之地,曰醧舫,鄭簠以佐書顏之先生自為箴,小匹常棣衍飲酒之飫,韓詩作“醧”,其說曰:“脫履升堂曰宴,能者飲,不能已曰醧。左思《魏都賦》愔愔宴醧是已。”今堂久圮,舫亦無存,吾友寄園欲補葺而不果,曾幾何時,而寄園墓有宿草矣,道光丙戌余重葺曝書亭,得池北水閣三楹,爰以鄭簠額懸之,復(fù)舊觀志新賞也,夫人離別聚散之感,各舒其心志之樂,極于歡,呼茗艼而不已,當其時若無足異者及情隨事遷恒,念此樂之不再詩言“兄弟宴飲,及于朋友”,既極籩豆之和,樂而不忘死喪之威。古人值悅懌之時,未嘗不念嘉會之難得,喜而復(fù)悲,如羊叔子、王逸少之流蓋有慨乎其言之也,況今之去先生百余年矣,文采風流,邈然不可復(fù)接,余與諸君子得見斯舫之成,相聚于此,未知與當日觴詠之盛為何如,而以余羈宦四方,睽離之日多,偶焉,聚首相從于風雨之夕,把酒言嘆,如今茲者恐亦事之未易數(shù)數(shù)期也,諸君曰:是不可以不記。

4、嘉興知府、滿族詩人伊湯安《重建曝書亭記》

梅會里曝書亭者,秀水朱竹垞先生所筑,而因以名其集者也。先生舉康熙已未詞科,入翰林預(yù)修明史。歸田后擁書八萬卷,勤著述,尤篤于經(jīng),所輯《經(jīng)義考》三百卷。圣祖南巡,賜額有“研經(jīng)博物”之褒。乾隆四十二年,太上皇帝賜題長律,海內(nèi)翕然宗之。嘉慶元年,學使閣學儀征阮公案試禾郡,以講經(jīng)術(shù),敦行誼,為士子訓,士風振起。余承乏郡守,于士之賢者亦皆識之。試事畢,特訪曝書亭遺址,則廢已百年矣。乃與大中丞玉公、方伯謝公、觀察秦公議修是亭。而湯安承乏郡守實任其事,遂清復(fù)遺址,官給值以贖之,芟荒鋤薉,繚以短垣。亭柱四,易以貞石,使可久,且以為鐫字之地。仍懸嚴蓀友中允所書匾,過者不啻先生在時也。且蒔花貼石,略還桐階、蘭砌之舊,墻陰有桑百十株,則畀其后人資修葺費。而曩之茭池、芋陂諸景,供游觀之,勝者姑俟郡人之續(xù)成焉可已。是役也,嘉興令司君、秀水令何君為余分任其事,而司諭車君專董之。落成之日,乃進斯鄉(xiāng)之人而告之曰:公之建是亭也,非徒惜名跡之湮沒也,非徒為檢討子孫復(fù)祖業(yè)也。將以使鄉(xiāng)之人知鄉(xiāng)之有賢士大夫,雖沒世而猶當尊且敬如此也;使檢討之子孫知先人之遺書手澤存焉,當守且讀如此也;且以使四方之士聞之,知通今博古,述作不朽者,潛德久而益光,其興起當何如也。知圣天子以正學教天下,學使奉命,稱職必以經(jīng)術(shù)深厚,文章爾雅之儒,是崇是奉,其奮發(fā)激厲又當如何也。(嘉慶二年丁巳秋九月,知嘉興府事長白伊湯安撰)

5、浙江學政阮元《曝書亭落成迭次原韻詞》

南垞荒矣,問書船潞水,何人停泊。經(jīng)卷詩篇零落后,魂夢向誰棲托。把酒能招,披圖相慰,畢竟歸來樂,結(jié)成亭子,我今重為君落。才見五馬行春,雙鳧漾水,攜畫同斟酌。尚有孫枝桐葉在,護爾秋風簾幕。迭石栽花,引墻圍竹,依舊分林壑。者番題柱,夕陽休礪牛角。

6、嘉興知府許瑤光《朱竹垞太史祠堂記》

國初兩浙人文,嘉興最盛。陸清獻隸平湖、張楊園隸桐鄉(xiāng),皆以理學名儒著。至經(jīng)籍考處、詞章之學則推朱竹垞太史,籍隸秀水。而曝書亭在嘉興縣南之梅會里。

咸豐十年夏,嘉郡陷,先賢名宦祠墓多被毀。越五年,閩浙總督恪靖伯左既平浙,旋赴閩剿余匪。將行,命修張楊園墓于壚鎮(zhèn),已而方伯楊又修清獻墓于泖口,并修其祠宇之在縣城者,表揚先進楷模,后學意均厚也。

同治四年,吏部侍郞、泰興吳和甫督學按試至郡,訪清獻遺裔升至秀士。五年五月,復(fù)按臨事竣,命小舟往訪竹垞太史宅。至梅里,其裔孫迎于道。導(dǎo)入村,則北垞已頹廢,而南垞之曝書亭、藤花館暨醧舫均完好,無兵燹痕。督學欣然,喜命觴于醧舫。酒次言曰:近世士人習日趨浮薄,修身立行難企前哲矣,即殫見洽聞,根柢深浚,如竹垞前輩之研經(jīng)博物,邀獎于仁廟者,亦不可一見。盍于亭側(cè)為建祠宇,庶邦人知所景仰,而經(jīng)學得以復(fù)振乎。瑤謹識之,不敢忘記。而督學出廉銀以倡捐,諸同人各有貲助。遂置田建祠,以今年三月告成,因為文以記之。

瑤惟伊川之言曰:古之學者一,今之學者三。似謂文章訓詁無與于儒者矣,似謂古有儒者之學,而不分文章訓詁矣。然圣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之后列文學,似古亦未嘗不分也。蓋分者天質(zhì)之有所偏近,而其裁成以歸大道。斯時有圣人耳,且言學莫先于《說命》,而一則曰:人求多聞,再則曰:學于古訓。今欲舍文章訓詁而空求所謂儒者之學,其又奚所憑借哉。孔門立教之法,篤志始于博約,禮亦始于博矣。

竹垞太史之博,雖未必當于伊川儒者之言,然以視《說命》之多聞,《論語》之文學,蓋庶幾焉。崇之而為建祠,其誰曰不宜。瑤又考竹垞太史作曝書亭詩,以庾信小園自況(原詩:“須知庾信園雖小,詩賦江關(guān)獨易傳。”),儼然千秋可券矣。乃《春日南垞雜詩》又云:“不知何人,更結(jié)草堂”(原詩:“不知黛色成陰日,此地何人結(jié)草堂”),似又難必其亭館之能永久,以至于今也。

王摩詰,唐之高曠士也,新家孟城尚不免作來者為誰之想,然則古賢豪遺跡,其能傳不能傳,當其生前殆在將信將疑間矣!顧人果能自樹立,敏于好學,確有所成就,其流風余韻自克垂曜耀數(shù)世,而使仰慕者愛惜而庇護之。如曝書亭之跡,迄今幾數(shù)百年矣!儀征阮文達修之于前,上元朱述之修之于后,茲于亭旁又建祠宇,是其不與風雨俱就磨滅者,實賴有可傳者在也。讀書有志之士,志固可不自勉哉!

(同治六年歲次丁卯孟夏月,知嘉興府事善化許瑤光撰、吳郡后學陸恩澍書、嘉興鐘沈霖鐫。)

注:朱竹垞太史祠在曝書亭側(cè)。同治五年,吏部侍郞泰興吳文宗存義視學浙江時創(chuàng)建。并置田產(chǎn)四十二畝有零,為歲修、祭祀之費。

7、馮登府《荷花池荷花記》

竹垞檢討于順治十四年移居梅里,宅南有荷花池半畝,上安略彴,以通南北垞,康熙丁丑有并頭蓮之瑞,傳諸歌詠蓋百余年矣。花猶昔之花也,池猶昔之池也,后人以其供游觀無所取資也,去花而種魚,淤泥不崇,萌蘗遂絕,荒波葑草而已。道光丙戌余重葺曝書亭,和叔復(fù)命園丁種之葉而不花,明年疏池又種之。上膏脈奮,苯尊莚蔓,鱗被夤緣,一碧無縫。楝風告至,柔葉如圓,亭亭田田,浸潭倏遍,一東一西,間以菱芡,傍有水閣,憑闌而眺,多思曩時舉觴臨風,賦新詩,坐長夏也。夫花于日月之遷移,寒暑之代謝,其開落榮悴,不過一瞬耳。人于世外觀之,其開落榮悴亦適然遭之而已矣。然先生詩云:唯有荷花憐舊雨,年年一為主人開。今花猶昔之花也,池猶昔之池也。回憶垞南諸老,如青士山于輩往來觴詠無虛日,今其后多不振,而先生之孫清門零落,有白莧紫茄之感,頹垣風雨,幸而僅存,余與和叔以時檢校,反來作看花主人。是則觀于其中者之不能無感也已。

8、馬洵《重葺曝書亭落成詩》

《重葺曝書亭落成時梅花正開同馮云伯作二首》:

突兀孤亭在,先生昔著書。

梅花醒鳥夢,蕓帙散蟫余。

楊子一區(qū)宅,陶公五畝居。

寥寥千載下,持較定如何。

前輩風流遠,誰知有后賢。

林亭還舊觀,圖畫續(xù)新編。

(自注:云伯方作《重修曝書亭記》)

積水明涵鏡,幽篁綠夏天。

從茲來往便,結(jié)社自年年。

9、李富孫《重構(gòu)曝書亭落成紀事詩》

當代儒林盛,群稱梓里賢。

傳家有故相,應(yīng)詔列神仙。

杜庫兼包孕,曹倉悉貫穿。

牙簽儲八萬,琴譜錄三千。

禁苑投簪去,香茅結(jié)屋偏。

購藏堪曝蠧,作述正歸田。

額捧奎章燦,題邀御翰宣。

10、李瑴《曝書亭重建詩》

海內(nèi)征文獻,巍然仰此亭。

秋光先到竹,池水舊開萍。

清助群公俸,高翻秘閣經(jīng)。

垞南好風日,仍對六峰青。

昔表孤松健,今看一角新。

圖書日留客,花葉盡生春。

此地增佳話,他鄉(xiāng)亦美輪。

四明傳盛事,配食曉行人。

11、阮元《曝書亭詩》

久與垞南訂舊銘,江湖蹤跡發(fā)星星。

六旬歸筑三間屋,萬卷修成一部經(jīng)。

繡鴨灘頭秋芋熟,落帆步外古槐青。

笛漁早死雙孫老,誰曝遺詩向此亭。

12、戴光曾《重修落成詩》

其一:

不逢風雅主,誰重昔人居。

零落百年跡,叢殘萬卷書。

從來借名士,亦若愛吾廬

千個亭前竹,春風挹有余。

其二:

小長蘆畔好江鄉(xiāng),太史歸來筑草堂。

四布衣名重潘李,十州郡社壓吳姜。

垞分南北空秋雨,水繞東西自夕陽。

過客不堪重問訊,遺書零落一亭荒。

Hash:89ac95e69b9a7dec5171f27c333e0967616897d4

聲明:此文由 虎齋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