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影国产精品,欧美日韩国产亚洲精品,麻花豆传媒剧吴梦梦免费,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87

穿越盛京秘境:跨越時空的治學名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發(fā)源地 ——奉天省官立東關模范兩等小學校

眾所周知,古稱盛京、奉天的沈陽不僅是中國新一線城市,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多元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構成了這里深不可測的文化底蘊。今天我要為大家介紹一個非同尋常的地點,這里有一處百年建筑,而跨越時空的治學名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就發(fā)源于此。

在20世紀初的奉天(今沈陽市),沿著吳俊升公館西側的頭道溝胡同(今大什字街)向北行,很快便能在路西看到一所小學校,這所學校就是奉天省官立東關模范兩等小學校,簡稱東關模范小學。此處在清初為大東關鑲紅旗漢軍第二佐領官廳,東關模范小學校始建于1910年。周恩來曾于1910年秋至1913年7月在這里讀書,度過了其少年時代的生活。該學校前樓二樓西側第一間教室就是周恩來少年時期的讀書處。

東關模范小學占地2.59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000多平方米。校園四周為呈長方形的青磚砌筑的圍墻,前后形成兩進院落,形成大門、前院、前講堂、中院、后講堂的傳統(tǒng)書院布局方式。傳統(tǒng)書院為“禮制”建筑特點,講究主從有序、內(nèi)外有別,在軸線上分布主體建筑,次要建筑則列于兩側,反映著尊卑等級的差異。東關模范小學的門房、前樓、后樓、禮堂四個主要建筑即位于學校的中軸線上,坐北朝南,依次排列。與傳統(tǒng)書院不同的是,東關模范小學用教學樓取代了傳統(tǒng)的講堂,用走廊串起各個教室,而且沒有設置以祭堂為中心的具有禮儀功能的祭祀空間。

東關模范小學的幾座建筑與圍墻組成的兩進院落共同服務于學校的日常教學生活。位于校園南側的門房為呈對稱形式的青磚瓦房,共有11間,磚木結構。該建筑作為學校的入口,正中設有過道門,兼作學校的食堂、廚房、教職工宿舍等功能用房。穿過門房有一影壁墻,影壁中心正面采用青紅磚砌花法,背面抹水泥砂漿,麻刀白灰罩面。影壁頂臥青瓦起脊,影壁前臺階為花崗巖鋪砌。繞過影壁墻便進入學校的第一進院落,學校的前教學樓即出現(xiàn)在眼前。走過前教學樓,緊接著進入學校的第二進院落,二進院落的正中為方正的學校禮堂,該建筑亦是青磚瓦房,呈長方形,一層磚木結構,屋內(nèi)有立柱16根,屋頂中間凸起,上面裝有天窗。后面是學校的第二個教學樓,作為主要教學建筑,前樓和后樓基本相同,為二層前廊式,磚木結構,瓦屋頂,券拱式木門窗。走廊由木廊柱和木欄桿構成,占地面積932平方米,建筑面積達1866平方米。該建筑以長外廊連通各個教室,各教室南向開門,學生憑欄遠眺可調(diào)節(jié)視力,消除疲勞。教學樓墻面灰、紅顏色相同,墻體由青磚承重,紅磚用于拱券、柱頭、列柱、檐口及屋頂裝飾等幾部分的外裝飾,磚木材料并用,時代特色分明。

當年紅磚作為新興的建筑材料在老城區(qū)只用于外裝飾,原因有二。一是產(chǎn)量小導致造價昂貴;二是由于傳統(tǒng)工匠對其性能掌握情況遠小于青磚導致對其缺乏信任。

1910年秋,奉天省官立東關模范兩等小學校來了一位身穿長袍馬褂、操江浙口音、濃眉大眼的學生,他便是少年周恩來。1910年春,12歲的周恩來遠離故鄉(xiāng)江蘇淮安,跟隨伯父來到東北,在鐵嶺銀岡書院學習半年后,隨伯父周貽庚的工作調(diào)動,轉(zhuǎn)至奉天讀書。

周恩來在沈陽讀書的三年,正是中國歷史上的巨變時期。他在這里經(jīng)歷了辛亥革命,接觸了進步教師,閱讀了進步書報,受到了先進思想的影響。當辛亥革命的消息傳到奉天后,周恩來在學生中首先剪去了辮子。

一天,魏校長親自為學生上修身課,題目是“立命”。當時正是中國社會發(fā)出劇烈變動的時期。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剛剛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tǒng)治。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思想困惑,沒有明確的理想追求,沒有人生奮斗的目標。校長講“立命”,就是給學生講怎樣立志。

魏校長講到精彩處突然停頓下來,向同學們提出一個問題:“請問諸生為什么而讀書?”

同學們踴躍回答。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也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為吃飯而讀書”……

周恩來一直靜靜地坐在那里,沒有搶著發(fā)言。魏校長注意到了,打手勢讓大家靜下來,點名讓他回答。

周恩來在學生中威信挺高,不久前,辛亥革命剛剛成功,他在同學們中第一個剪掉了長長的辮子,這是很不簡單的一件事,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來站起身來,教室里靜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

周恩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魏校長聽了為之一振!他怎么也沒想到,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負和胸懷!他睜大眼睛又追問了一句:“你再說一遍,為什么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鏗鏘有力的話語,博得了魏校長的喝彩:“好哇!為中華之崛起!有志者當效周生啊!”

1912年10月,東關模范小學舉行建校兩周年紀念集會。國文老師趙希文以此命題,要同學們抒發(fā)“感言”。周恩來略加思索,便揮筆成書,一氣呵成。文中點明辦好新學的關鍵在“校長、教員諸公”以及各位同學的努力,闡述了讀書的目的和應有的學習態(tài)度。他希望同學們以“國家振興,民族崛起”為己任,主張學習時勤學好問,“深究而悉討”,說“一物不知,學者之恥”“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學習時一定要“慎思而明辨”,不能“淺嘗輒止,見異思遷”……全文只有913個字,氣勢磅礴,見地精辟,感人肺腑。

周恩來在文中橫掃千百年的陳腐觀念,明確表達了要以“國家振興,民族崛起”為己任的宏圖大志,文章氣勢恢宏,論述精辟,生動感人,博得老師的交口稱贊。老師閱卷時拍案稱奇,在批語中寫道:“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學不如此,不足以言學;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

第二年,這篇文章在全省教育展覽會上作為“甲等”文章展出,還收編在全國九省中小學優(yōu)秀作文選《學校國文成績》中。

要變革這個社會,就要深刻地了解這個社會。1912年暑假,周恩來隨同學何履禎到奉天城南郊魏家樓子村,住在何履禎的爺爺何殿甲家里。在那里了解到日俄戰(zhàn)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使他堅定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決心。何殿甲是位有愛國思想的學者,他很看重少年周恩來的人品和才學,便出了上聯(lián)“勿當列強之奴仆”,要周恩來對下聯(lián)。周恩來稍加思索,應道:“誓做中華之主人。”老人聽了十分高興,連聲稱道:“對得好,對得好。后生可欽,后生可敬!”

1913年7月,周恩來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天津南開中學,離開了奉天。中學畢業(yè)后,為了探索救國真理,周恩來赴日本求學。在離國前夕,他到奉天看望母校師友。1917年8月30日,周恩來應同學郭思寧的請求奮筆疾書,寫下了氣壯山河的臨別贈言:“志在四方””“愿相會于中華騰飛世界時”。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句臨別贈言及之前為郭思寧題寫贈言的“同心努力,萬里前程指日登”共三幅題詞被認為是存世最早的周恩來手記。原稿現(xiàn)存于中央檔案館,翻拍件存于東關模范小學舊址。現(xiàn)今,奉天省官立東關模范兩等小學校舊址位于沈陽市大東區(qū)順城街育才巷10號,現(xiàn)為沈陽“周恩來同志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而原東關模范小學則先后更迭為“沈陽市第六中學”“沈陽市幼兒師范學校”,直至1993年,經(jīng)市政府批準恢復原校名“沈陽市東關模范小學”,現(xiàn)在也坐落在舊址院內(nèi)。

在沈陽“周恩來同志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院內(nèi)還有一尊周恩來石雕像。該雕像于1979年9月28日在此落成。這尊大型石雕像,是我國第一尊周恩來石雕像。

周恩來石雕像,是根據(jù)1962年周總理來遼寧視察工作時身著風衣的形象塑造的。雕像用材是一整塊高4米、寬1.3米見方的花崗巖,原產(chǎn)于山嶗山。石料重20噸,雕制后重8噸。像基高1.2米,基座周圍鑲嵌著八塊四川大渡河特產(chǎn)的花崗巖——四川紅。石料是毛主席紀念堂轉(zhuǎn)贈的。基座下面是八塊山東泰山地區(qū)產(chǎn)的花崗巖——泰山青。石雕像的設計者是魯迅美術學院雕塑家曲乃述。從1979年8月3日開始制作,經(jīng)過五十個日日夜夜的苦戰(zhàn)才雕刻成功,比原計劃提前了40天。

現(xiàn)在,沈陽“周恩來同志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對外開放。這里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已成為國內(nèi)外各界人士絡繹不絕地參觀、學習和瞻仰的地方,更是人們衷心景仰的革命紀念地。

特別鏈接:

PS:本文涉及《穿越盛京秘境》部分內(nèi)容,作者系羅云天。

自面世以來,《穿越盛京秘境》先后被沈陽檔案局、遼寧省圖書館、沈陽市文化宮圖書館、沈陽化工大學圖書館、皇姑區(qū)圖書館收為館藏圖書,被沈陽市出租車行業(yè)工會列為模范司機讀物,被遼寧省土木建筑學會、沈陽市文物局考古研究所列為會議用書,被沈陽市委宣傳部及沈陽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列為需特別提供的歷史文獻書籍。

《穿越盛京秘境》第二季正在編寫中,敬請關注《穿越盛京秘境》系列,告訴你一個你所不知的,唯一的,傳奇的沈陽,精彩繼續(xù)進行中~

右上角朋友圈

Hash:51c9e8fb6cd918defd465f5328df3ffe4293e34a

聲明:此文由 狐貍看沈陽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