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影国产精品,欧美日韩国产亚洲精品,麻花豆传媒剧吴梦梦免费,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87

于都固院城隍古廟沿革及大事記

于都固院城隍古廟沿革及大事記

一、沿革

“雩自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立邑於東溪之陽(即古田坪)。陳永定二年(558年)徙縣治於大昌村。(隋煬帝)大業(yè)九年(613年),再徙東溪。唐武德五年(622年),遷復(fù)(大)昌村。至貞觀五年(631年),始遷今治(今貢江鎮(zhèn)),即灌嬰舊壘。”(清同治版《雩都縣志·城池志》)

“固院城隍廟:陳武帝永定二年(558年)遷縣於此,同建。后縣遷而廟仍存,鄉(xiāng)人至今祀之。”(清同治版《雩都縣志·祠廟志》)

“城隍廟:在起元坊高街下。明洪武間,令宋宏建。后相繼重修”(清同治版《雩都縣志·祠廟志》)。此廟在20世紀50年代初毀。

歷史上,于都縣同時出現(xiàn)了新老兩座城隍廟,這是于都城隍文化發(fā)展上特有的、頗具戲劇性的現(xiàn)象。隨著歲月流逝,縣治遷走,固院早已是普通的鄉(xiāng)村。與縣內(nèi)其他鄉(xiāng)村比較,唯一不同之處是,這里作為古代城市的特定建筑——城隍廟,在歷經(jīng)隋、唐、五代、兩宋、明、清、民國各朝,依然存在,至今已1457年,而這在其他鄉(xiāng)村是不曾存在過的。

清朝道光年間,固院城隍廟有較大損壞,固院的下潭村村民曾錫朝率眾將城隍廟修復(fù)。

民國時期,由城隍會掌管會田出租,如羅牙岔、公堂前、高陂等村都曾有過會田,租谷供廟內(nèi)正常開支。城隍會每年定期集中一天發(fā)文書(祭祀、上表)。

民國年間,固院村城隍廟的房屋曾用作學(xué)堂。但主殿仍保存完好,民眾因襲清朝的風(fēng)習(xí),自發(fā)保持對城隍神的祭祀及供奉,一直未曾中斷。

1948年,由于受戰(zhàn)亂影響,社會動蕩,民不聊生。農(nóng)歷10月,為濟世度人,保地方平安,固院白竹圍李仁祥、中坊易文炳等一些士紳發(fā)起,在城隍廟舉行過一次7天8夜的大道場。當時設(shè)了3個法壇。道教師傅為主,設(shè)壇于主殿,另設(shè)2壇為釋、儒師傅主管。

1949年于都縣解放前夕,窩里黃華闌(又名東福仔)擔心兵荒馬亂會損壞城隍廟,將城隍神雕像和廟里古匾藏于自己家中保護。“文革”時,黃華闌曾因此事遭到批斗。

解放后的一段時間,城隍廟被潭芫小學(xué)占用作校舍,但正殿仍由民眾用作祭祀場所。

1966年開始“文化大革命”,在反對“四舊”的風(fēng)潮中,城隍廟的一些器具、日用品被毀壞,廟內(nèi)的祭祀活動不得不停止。

1978年,首士溫景春等人募資重塑城隍神木雕像,各地民眾又陸續(xù)開始到廟里進香,祭拜城隍神。

1992年,首士張益民等人募資對城隍廟進行初步維修,工程于1993年完成。

1998年,重修兩側(cè)酒樓、住宿用房。

1999年,重修門樓。

2003年, 城隍廟理事會在梓山供電所的大力支持下,架設(shè)了白石嶺子至城隍廟的三廂四線低壓線路一條,解決了城隍廟用電問題。城隍廟從此告別了用油燈照明的時代。

同年,重新雕刻了牛頭、馬面、黑白、無常四尊神像。至此,城隍神的吏役神像已全部復(fù)位。

2004年,首士周漢壽等人募資在主殿南側(cè)修建城隍廟“積德堂”。

同年,江西省進行文物普查,于都縣博物館長李德陽來到城隍廟普查,確認城隍廟是文物,應(yīng)當予以修繕保護。

2006年,以首士李普元為首的城隍廟理事會,在專業(yè)人士、已退居二線的原博物館長李德陽、彭碧蓮的指導(dǎo)下,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率眾重建城隍廟仿宋古門樓。自此,理事會決定募集巨資,開始對城隍廟進行全面修繕。

同年底,為了進一步對于都的城隍文化進行保護、發(fā)掘、整理和研究, 在原于都縣博物館館長李德陽、彭碧蓮和原于都縣社會科學(xué)界聯(lián)合會主席張文鈞等有識之士的提議和指導(dǎo)下,決定在城隍廟理事會的基礎(chǔ)上組建于都縣城隍文化研究會。理事會推舉李普元、李磊、曾普光、劉地發(fā)等人為籌備小組負責(zé)人。

2007年以來,在理事會的不懈努力下,為城隍廟重新添置了不少桌、椅、櫥、柜,以及招待客人的被褥、席子等生活必需品和辦公用品,并為廟里安裝了自來水。同年,為保存城隍廟建筑的完整美觀,村名郭輝將緊鄰戲臺南側(cè)的店房出讓給廟里。城隍廟理事會拆除店房,改建成接待室兼辦公室,與城隍廟其他建筑緊密連接,渾為一體。

2007年元月,由李磊起草編寫城隍文化研究會的章程、制度,元月27日向于都縣社會科學(xué)界聯(lián)合會、于都縣文化局、于都縣民政局提交申請報告。8月28日,于都縣社會科學(xué)界聯(lián)合會下發(fā)《于社字【2007】04號文件》,同意成立“于都縣城隍文化研究會”。11月13日,于都縣文化局批復(fù),同意成立城隍文化研究會,掛靠縣文化局,屬文化局下屬單位。

2008年1月15日,于都縣民政局正式下文,批復(fù)同意于都縣城隍廟文化研究會成立。

2月,在城隍廟隆重舉行了掛牌儀式和成立大會。研究會的成立,給城隍廟賦于了新課題,增添了新內(nèi)涵,有利于提高于都城隍廟的軟實力和知名度,也有利于改善于都城隍廟的整體形像。這是城隍廟自建立至今1400多年以來,從來沒有過的一件新事、大事,是于都城隍文化發(fā)展史上一次重大革新。

2010年后,理事會又著手改善周邊環(huán)境,在城隍廟前新開辟了廣場,使城隍廟拓展了整體空間, 擴大了活動范圍。同時,新修通了從廟門前坪地連接老柏油公路的通車道路,方便了群眾來城隍廟參觀游覽,進香朝拜。在廣場西端新建了一座大戲臺,使城隍廟唱戲和看戲的場所大大改善。而且,必要時還可以廟里廟外兩座戲臺同時唱戲,容納更多的民眾看戲。廣場南側(cè)靠老柏油公路新建起了一排兩層樓房,可作城隍廟接待客人的招待所和膳廳,為遠路來廟里的客人提供膳宿和購物的方便。

二、設(shè)置

固院城隍廟在于都縣城東面約10公里處的梓山鎮(zhèn)潭頭圩。這里背靠緩坡,水陸交通便利。后有民居拱衛(wèi);前有田野鋪錦。廟的南邊,緊鄰著323國道,朝夕車流滾滾。北鄰貢江,直達于都縣城。廟東3百米,是贛南有名的集鎮(zhèn)—潭頭圩。贛南自古有“頭唐江、二古陂、三小溪、四潭頭”之說,潭頭圩在古代贛南的百余處圩鎮(zhèn)中排名第四,頗負盛名。每逢農(nóng)歷一、四、七日就是圩日,潭頭圩人山人海、萬頭攢動。城隍廟里也車水馬龍,信眾云集。本地鄉(xiāng)民和許多外鄉(xiāng)人往往利用到潭頭圩趕集的機會,來城隍廟進香祈福。

城隍廟整個建筑占地約7000平方米,包括城隍廟,以及廣場、戲臺、辦公室與膳廳等,.規(guī)模較為宏大。

城隍廟主體建筑坐東朝西,平面呈長方形,三進結(jié)構(gòu),由門樓、大殿、老戲臺、廊房組成,面闊20.9米,進深33.3米,占地面積695.97平方米。

大門曾于1993年修復(fù)成舊時模樣。由于原規(guī)模略嫌矮小,2006年,理事會根據(jù)各方面意見進行了重修。拆除門額以上部分,新建成四柱三間三樓的仿宋式門樓,高6.6米,寬8.4米。門額上嵌有磚式牌匾,上有仿宋體楷書大字:“雩都縣城隍廟”,旁有小款:“南朝陳武帝永定二年”。大門兩邊嵌對聯(lián):“善惡定有報;禍福豈無憑”。

走進門樓,南邊緊連戲臺。戲臺正面隔中殿與主殿相望。戲臺南側(cè)是接待室和城隍廟理事會辦公室。門樓北邊緊連廚房。

第二進是中殿,長約15米,寬4.5米,高6.3米,占地面積約70平方米,新建于2009年冬,2010年春竣工,投資約10萬元,是一座鋼筋水泥結(jié)構(gòu)的無墻式殿堂,硬山頂。前后各有4個八角形柱子承重,橫排呈3間,正間中央有木構(gòu)仿古式藻井,兩側(cè)間是木構(gòu)卷棚式面。每根柱頭朝門一面掛著木質(zhì)刻字楹聯(lián)。

第三進居中是主殿。中殿與主殿之間放置了帶廡殿頂?shù)亩κ借F香爐。主殿系清代建筑,長22.2米,寬9.9米,高約8米,占地面積約219平方米,磚木結(jié)構(gòu),硬山頂。殿內(nèi)靠東墻設(shè)4.5米長的神臺及神龕,主祀城隍爺及配祀神。木雕的城隍神像,正襟危坐,冠帶執(zhí)笏,像貌端莊威嚴。兩旁有木雕判官、牛頭馬面、黑白無常等吏役侍立。神龕前面兩側(cè)安放著兩座尖錐形旋轉(zhuǎn)式長生照明燈塔,燈塔上排滿了捐資點長生燈的善男信女們的姓名。燈塔前分別擺放著兵器架,有刀、棒、及“肅靜”、“回避”等儀仗器具。大殿門額懸掛著清乾隆元年(1736)于都知縣胡錫爵題寫的“砥柱東流”木匾(原匾現(xiàn)存于都縣博物館)。殿前檐廊的紅麻石柱上陰刻對聯(lián)。殿兩側(cè)是臥室及雜物間,通常為廟祝居住。主殿南側(cè)臥室再靠右是積德堂。墻壁上排滿了大理石功德碑,上面鐫刻著捐資者的芳名。

從第一進南邊的接待室連接第三進南邊的積德堂是一排兩層建筑,上層是幾間客房,下層是走廊。第一進北邊的廚房連接第三進北側(cè)雜物間的是木閣樓式的酒樓。古時,地方上的一些頭面人物或來廟里的重要客人,可以在酒樓上一面看戲,一面喝酒聊天。酒樓下面是走廊通道。走廊的墻面上繪有彩色的十殿閻王圖,并配有解說的七言詩,用以勸世。

城隍廟門樓前有一塊約40平方米的磚鋪坪地,坪地中央安放著三個鐵鑄的寶鼎,供香客插放香燭和焚燒紙錢。坪地前面低2米是新修建的廣場,占地約十余畝,投資約38萬元。

2011年,在廣場北側(cè)新建了一棟兩層樓房,2013年竣工。樓房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56米,寬11米,高6.8米,占地面積約616平方米,磚混結(jié)構(gòu),硬山頂,投資約80萬元。樓房聳立迎賓,可供四方來神廟參觀瞻仰或進香朝拜之人膳宿。興建樓房的同時,在廣場西側(cè),面對主體建筑新建了一座戲臺,坐西朝東。新戲臺長14米,寬13米,高6.8米,占地面積約182平方米,投資約40萬元。臺基高 米,磚混結(jié)構(gòu),歇山頂。廣場直通柏油公路。

三、大事記

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

穎陰侯灌嬰定江南,分淮南置豫章郡,始立縣於東溪之陽。以北有雩山,故名‘雩都’。今古田坪即治所也”。

南朝陳武帝永定二年(公元558年)

徙縣治於大昌村(后代習(xí)稱“固院”)。同年,在此建雩都縣城隍廟。

隋煬帝大業(yè)九年(613年)

又徙縣治於古田坪。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

再徙縣治於大昌村。

唐貞觀五年(631年)

縣治墊於洪水,安撫使任懷玉奏遷今治(古灌嬰壘),即今貢江鎮(zhèn)。

宋太祖開寶七年(974年)

析雩都九州鎮(zhèn)地置會昌縣。當是時,雩都一縣蓋兼寧都安遠瑞金石城會昌之域。吳赤烏以后,乃漸分而為六耳。(據(jù)清同治版《于都縣志·沿革志》)

明太祖洪武年間

宋宏在今雩都縣城的起元坊高街下,重建城隍廟。

清乾隆元年(1736年)

于都知縣胡錫爵為固院城隍廟題匾:“砥柱東流”。

清朝道光年間

下潭村曾錫朝為首士,率眾捐修固院城隍廟。

民國年間

固院城隍廟的房屋曾用作學(xué)堂。但神殿仍保存完好,民眾對城隍神的祭祀、供奉一直未曾中斷。

1948年

農(nóng)歷10月,為濟世度人,保地方平安,固院白竹圍李仁祥、中坊易文炳等一些士紳發(fā)起,在城隍廟舉辦了7天8夜的大道場。

1949年于都解放前夕

窩里黃華闌(號東福仔)擔心兵荒馬亂會損壞城隍廟神器,將城隍神雕像和廟里屏障藏于自己家中保護。

1950年—1966年

城隍廟被潭芫小學(xué)用作校舍。

1958年

大躍進開始后,城隍廟的牌匾、屏障被當?shù)厣a(chǎn)大隊搬到公路旁邊,改為標語牌使用。久之,無人問津。江埧下李××將“砥柱東流”牌匾取回家,用作樓板。其它的即不知所蹤。

1966年

“文革”掀起,城隍廟像其他許多寺廟一樣,神像、法器悉數(shù)被燒。

1978年

曾金壽生、李地福生、李應(yīng)輝、吳炳文、溫景春等,募資重塑城隍神木雕像。附近民眾又開始陸續(xù)到廟里進香,祭拜城隍神。

1981年

以張益民、曾來發(fā)、周期永、曾子賢、劉明耀為首士,募資初步維修主殿。李××家中的“砥柱東流”牌匾歸回城隍廟。

1983年

于都縣博物館在文物普查發(fā)現(xiàn)“砥柱東流”牌匾后,收歸為館藏文物。

1992年

以張益民為首組建第一屆理事會。重修城隍廟工程開工。

1993年

重修城隍廟工程竣工,劉煥有記。

1998年

重修酒樓“酔仙樓”成,劉秀文有記。

1999年

重修城隍廟門樓及其它實施,劉恩宇有記。

2003年

以周漢壽為首組建第二屆城隍廟理事會。在梓山供電所的大力支持下,架設(shè)了白石嶺子至城隍廟的三廂四線低壓線路一條,徹底解決了城隍廟用電問題。城隍廟從此告別了用油燈照明的時代。

同年,重新雕刻了牛頭、馬面、黑白、無常四尊神像。至此,城隍神的吏役已全部復(fù)位。

2004年

募資重建城隍廟積德堂。

同年,江西省進行文物普查,于都縣博物館館長李德陽等確認城隍廟是文物,應(yīng)當予以修繕保護。

2006年

以李普元為首組建第三屆城隍廟理事會。重修城隍廟仿宋古門樓。同時,理事會決定募集巨款,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城隍廟進行全面修繕。

10月3日,理事會出版第一期會刊。

2007年

8月28日,于都縣社會科學(xué)界聯(lián)合會下發(fā)《于社字【2007】04號文件》,同意成立“于都縣城隍文化研究會”。

11月13日,于都縣文化局批復(fù),同意成立城隍文化研究會,掛靠縣文化局,屬文化局下屬單位。

在理事會的不懈努力下,城隍廟重新添置了不少桌、椅、櫥、柜,以及招待客人的被褥、席子等生活必需品和辦公用品。同時,利用梓山鎮(zhèn)開展改水工程的有利時機,為廟里安裝了自來水。

2008年

1月15日,于都縣民政局正式下文,批復(fù)同意于都縣城隍廟文化研究會成立。

2月19日,于都縣城隍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在城隍廟隆重召開。

2009年

城隍廟理事會主持新修中殿。

于都縣城隍文化研究會與城隍廟理事會合編彩版冊頁1萬份,對外宣傳于都城隍文化。

2010年

組成以李普元為首的第四屆城隍廟理事會。

同年,理事會分別與有關(guān)各方協(xié)商簽約,征用廟前6000余平方米土地,擴建城隍廟廣場等附屬建筑,改善周邊環(huán)境。

8月30日,出版第三期《城隍文化專刊》。

2012年

1月12日,于都縣人民政府辦公室下發(fā)《于府辦字【2012】15號》文件,公布第五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固院城隍廟”列入保護單位。

理事會主持新建戲臺、會議廳與膳廳、廣場。

9月20日,出版第四期《城隍文化專刊》。

(選自《于都縣城隍廟志》,李磊主編;供稿:于都縣志辦)

◆來源:(供稿:于都縣志辦)轉(zhuǎn)載文章請注明出處

◆備注:本文配圖與文章內(nèi)容無關(guān),如有侵權(quán)聯(lián)系刪除

Hash:76f6d4fff1d4a76871d7e2c8ff8429859144db3f

聲明:此文由 于都在線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