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影国产精品,欧美日韩国产亚洲精品,麻花豆传媒剧吴梦梦免费,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87

子午嶺必去景點 子午嶺必去景點有哪些

導讀:子午嶺必去景點 子午嶺必去景點有哪些 1. 子午嶺必去景點有哪些 2. 子午嶺游玩攻略 3. 子午嶺有什么好玩的 4. 子午嶺景區(qū)有哪些 5. 子午嶺在什么地方 6. 子午嶺必去景點有哪些地方 7. 子午嶺在哪 8. 子午嶺必去景點有哪些圖片 9. 子午嶺風光

1. 子午嶺必去景點有哪些

慶陽市目前有自然保護地9處,分別為甘肅子午嶺省級自然保護區(qū)、子午嶺國家森林公園、甘肅周祖陵國家森林公園、西峰區(qū)小崆峒省級風景名勝區(qū)、雙塔省級森林公園、潛夫山省級森林公園、老爺山省級森林公園、巴家咀省級森林公園、夏家溝省級森林公園。在我市最大最重要的自然保護地是甘肅子午嶺省級自然保護區(qū)。

2. 子午嶺游玩攻略

子午嶺林區(qū)面積4900多平方公里。

子午嶺是橋山山脈的一條支脈,它介于涇河與洛河兩大水系之間,史志記載,她西挽寧慶、東接延安、南連耀州,北抵鹽邊,綿延400多公里。

橫跨慶陽市的正寧、寧縣、合水、華池四縣的24個鄉(xiāng)鎮(zhèn),主脊長達250多公里,面積4900多平方公里。

子午嶺林區(qū)是黃土高原目前保存較好的一塊天然植被區(qū),是黃土高原中部地帶重要的生態(tài)公益林。

3. 子午嶺有什么好玩的

黃帝陵國家森林公園很好玩,為國家4A級景區(qū),位于橋山子午嶺腹地,景區(qū)面積4000多公頃,里面森林覆蓋率高,年平均氣溫9.4℃。公園內(nèi)森林茂密蔥郁,環(huán)境清新宜人,地貌奇特,氣候濕潤,以黃帝文化為主脈的人文景觀源遠流長。森林公園有軒轅養(yǎng)生谷,飛龍嶺,紫峨寺等組成,風景優(yōu)美,值得一玩。

4. 子午嶺景區(qū)有哪些

1、乾陵博物館 乾陵博物館是中國陵墓博物館。位于陜西省咸陽市乾縣乾陵東南方的永泰公主墓處,1978年建立。它的前身是1960年成立的乾陵文物管理所。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628-683)與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624-705)的合葬之地,是全國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夫婦皇帝合葬陵。

2、陽陵 陽陵,又稱漢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后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于今陜西省咸陽市渭城區(qū)正陽鎮(zhèn)張家灣、后溝村北的咸陽原上,地跨咸陽市渭城區(qū)、涇陽縣、西安市高陵區(qū)三縣區(qū)。

陽陵始建于漢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至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竣工,修建時間長達28年,陵園占地面積20平方公里。

3、茂陵 茂陵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于陜西省咸陽興平市。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guī)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茂陵于建元二年(前139年)至后元二年(前087年)間建成,歷時53年。陪葬墓有李夫人、衛(wèi)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shù)热说哪乖帷?/p>

4、馬欄革命舊址 馬欄革命舊址屬陜西省咸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馬欄是陜甘邊革命根據(jù)地的中心和重要活動地區(qū)之一,中國工農(nóng)紅軍陜甘游擊隊在此駐扎和活動。

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馬欄是陜甘寧邊區(qū)的南大門,是圣地延安的前沿哨所,是關中分區(qū)政治、軍事、經(jīng)濟中心,是仁人志士和軍需物資通往延安的重要驛站和紅色通道,是培養(yǎng)革命干部的搖籃。

5、石門山森林公園 陜西省石門山森林公園于1994年經(jīng)陜西省林業(yè)廳批準建立,位于咸陽市以北140公里的旬邑縣境內(nèi),距縣城30公里。公園地處子午嶺南端,屬低山丘陵型地貌,面積165平方公里。園內(nèi)氣候濕潤,層巒疊嶂,林草豐茂,獸走禽飛,風光旖旎。 來源:-乾陵博物館 來源:-茂陵 來源:-陽陵 來源:-馬欄革命舊址 來源:-石門山森林公園

5. 子午嶺在什么地方

寧縣隸屬于甘肅省慶陽市,位于甘肅省東部。夏商時期,這里屬雍州,是周族發(fā)祥之地。秦時這里屬北地郡。蒙恬奉命修直道,直道途經(jīng)寧縣屬子午嶺主脊約60公里,使這里成為輔翼咸陽的軍事要地。而讓寧縣在歷? ??上最值得炫耀的恐怕要算漢初那個對樓蘭國王實施斬首行動“孤膽英雄”傅介子了。

6. 子午嶺必去景點有哪些地方

黃帝被尊奉為“華夏始祖”。祭祀黃帝的景點遍布于中華大地,主要有以下幾處:

1、陜西黃陵縣黃帝陵,天下第一陵,黃帝衣冠冢,《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漢武仙臺,即漢武帝祭祀黃帝所筑,臺高20余米,現(xiàn)已用塊石砌筑并建有登臺石階及云板,護欄等。;

2、河南新鄭黃帝故里,黃帝故里祠始建于漢代,后經(jīng)毀建,明清修葺。明隆慶四年(1570年)于祠前建軒轅橋。;

3、河北涿鹿黃帝城,即涿鹿故城,亦稱軒轅城,位于涿鹿縣礬山鎮(zhèn)三堡村北50米處。據(jù)《史記》記載,黃帝殺死蚩尤,歸服炎帝后,“邑于涿鹿之阿”即建都城于涿鹿山下的平地之上。據(jù)傳,黃帝城即黃帝所建華夏建一都城。;

4、甘肅正寧黃帝冢,黃帝冢位于正寧縣五頃塬鄉(xiāng)五頃塬與二頃塬村之間,子午嶺西麓橋山,距正寧縣城24公里。最早記載黃帝冢在正寧縣境內(nèi)的史書是班固編撰的《漢書》,該書《地理志》在“上郡陽周”條目下注為:“陽周:橋山在南,有黃帝冢。莽曰上陵畤”。《史記》云:“黃帝崩,葬橋山”。《史記索隱》地理志云:“橋山在上郡陽周縣,山有黃帝冢也”。《史記正義》引《括地志》云:“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

5、浙江縉云黃帝祠宇,原名縉云堂,曾是軒轅黃帝三大行宮之一——三天子都所在地,始建于東晉成帝咸和(326-334)年間,為中國古代道教活動中心地之一。黃帝祠宇坐東南朝西北,與陜西黃帝陵遙相呼應,形成“北陵南祠”的格局,是我國南部祭祀、朝拜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主要場所。目前為止,這是全國最大的軒轅黃帝史跡展覽館;

6、河南靈寶荊山黃帝鑄鼎原風景區(qū),位于河南省靈寶市西25公里處陽平鎮(zhèn)境內(nèi),它是中華文明始祖軒轅黃帝鑄鼎祭天、奠定邦國、馭龍升天的地方。《史記·封禪書》載:“帝采首山之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成崩焉…。其臣左徹取衣冠幾杖而廟祀之……”鑄鼎原由此而名。鑄鼎原現(xiàn)存唐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軒轅黃帝鑄鼎碑銘》碑一通,它是全國迄今發(fā)現(xiàn)的關于記載黃帝功績的最早的一通碑刻,是研究黃帝文化的稀世珍品,也是鑄鼎原悠久歷史的見證;

7、山西曲沃黃帝廟,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述:“黃帝崩,葬橋山。”真正的橋山應該在哪里?迄今為止,名聲最大的當數(shù)陜西省黃陵縣的橋山黃帝陵。然而,當代國學大師錢穆詳細分析了遠古時代黃帝活動的范圍,通過對大量史料進行分析判斷后得出結論:“現(xiàn)在有三個橋山:一個在陜西中部縣(今黃陵縣)西北,下面有一條河穿過,所以叫橋山,上邊有黃帝陵。一個在察哈爾省(今河北省北部)涿鹿縣。……還有一個橋山在山西襄陵縣(今襄汾縣襄陵鎮(zhèn))東南四十里接曲沃縣界,下面有很幽深的一個石洞,山蓋在上邊像一座橋,……據(jù)我們前面講的黃帝活動的地域看,這一個橋山最可能是他埋骨所在。”

8、陜西靖邊黃帝冢:

●自王莽新朝終至東漢開朝始,由于地名的更改及人為對史籍的刪減,黃帝原冢究竟地處何方就成了一個問題,從此變得撲朔迷離,爭論不休。

●此后歷朝歷代,由于史料混淆,因此上古中國之地和諸祖陵寢墳冢越發(fā)弄得不清不楚了。

●各種史料證實,世人公認的黃陵縣“黃帝陵”并非軒轅黃帝的“原葬之地”,史學界和當?shù)匕傩找捕颊J為:這只不過是黃帝的“衣冠冢”而已。

●綜合歷史的各種蛛絲馬跡,當今史學界認為只要確定了“陽周故城”的地理位置,便可在陽周城南之處找尋到華、夏兩族始祖的陵寢之地。

●而各種史籍、域名、傳說皆將黃帝原冢之地指向靖邊境內(nèi)楊橋畔、龍洲區(qū)域。相信,隨著現(xiàn)代科技水平的快速發(fā)展和先進技術的介入,靖邊縣“黃帝原冢地”的真?zhèn)尾痪脤⒋蟀子谔煜隆?/p>

另外,運城的黃帝都,方山縣的黃帝廟,陽曲、紹興的軒轅廟,平谷區(qū)的軒轅廟遺址,綿陽安縣、煙臺龍口的黃帝廟,房山、德陽的軒轅寺廟,以及南寧的三界軒轅廟,皆為祭祀黃帝之地。

7. 子午嶺在哪

有的,甘肅子午嶺國家森林公園于2015年由國家林業(yè)局批準設立,經(jīng)營面積37350公頃,地處子午嶺山脈中段,甘肅省慶陽市境內(nèi),分屬華池、寧縣、合水和正寧四縣,由華池、寧縣、合水和正寧四大片區(qū)組成。該公園是集森林旅游、生態(tài)觀光、科普宣傳、紅色教育等于一體的大型山野型森林公園,建設期限10年,總投資15.51億元。

8. 子午嶺必去景點有哪些圖片

 子午嶺是橋山山脈的一條支脈,它介于涇河與洛河兩大水系之間,史志記載,她西挽寧慶、東接延安、南連耀州,北抵鹽邊,綿延400多公里。橫跨慶陽市的正寧、寧縣、合水、華池四縣的24個鄉(xiāng)鎮(zhèn),主脊長達250多公里,面積4900多平方公里。  華夏始祖軒轅黃帝最早就在這一帶活動,"遷徙往來,拔山通道",披荊斬棘,開辟荒蠻。他的陵墓就坐落在子午嶺東翼的橋山之上,因而子午嶺又被稱為"圣人條"。  著名的秦直道沿子午嶺主脊迤邐而行,將千里關山變通途。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秦直道依然清晰可辨,有些路段照舊可以通車。  子午嶺不僅有優(yōu)美的高原林海風光,而且還有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遺存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子午嶺生長著松樹、柏樹、樺樹等200多種用材和經(jīng) 濟林木;棲息著豹、狍鹿、靈貓、黑鸛等150多種野生動物。  子午嶺森林不僅是一塊經(jīng)濟林,而且還是一塊重要的生態(tài)林,被譽為隴東大地的"綠色屏障"、黃土高原的"天然水庫"。編輯本段高原林海  子午嶺,橫亙在黃土高原上,山勢巍峨壯觀,風光秀麗宜人,歷史遺跡甚多,蘊有豐富的文化景觀,堪稱隴上一天然公園。   子午嶺在慶陽市境內(nèi),橫跨正寧、寧縣、合水、華池四縣,南北長207公里,林木覆蓋總面積497平方公里,約占全市總面積的19%。生長在群峰眾壑上的蒼松翠柏四季長青,白楊、紅杏枝繁葉茂,染綠了慶陽市近五分之一的大地,是涵養(yǎng)水源、調(diào)節(jié)氣候的“綠色水庫”。民國初年,李繼唐先生的一首律詩,描繪了子午嶺的雄偉氣勢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遙望橋山映太虛,混古重染一帶綠。   秦皇驅(qū)車由斯過,帝子乘龍從此歸。   古今多少回首事,歷史幾遭留青冊?   塵寰瞬息滄桑變,唯君亦然正南北。  根據(jù)地質(zhì)資料考證,子午嶺形成于第三紀晚期,隨著青藏高原的繼續(xù)隆起,六盤山兩側地區(qū)均有抬升,子午嶺就是隨著這種大面積抬升的地質(zhì)變化而形成了山脈。   到了第四紀初期,子午嶺繼續(xù)抬升。這時,全球氣候變冷,內(nèi)陸性的季風氣候給子午嶺又鋪上了厚厚的黃土。到了全新世,氣溫回升,冰川消退,雨量增加,使得子午嶺的氣候變得濕潤,非常適宜喬木和灌木的生長,各種植物群落便混交雜生,形成了廣袤無垠的林海。   這片高原林海,不論從自然物態(tài)的角度去審視,還是從自然風光方面去觀賞,它都是慶陽市的唯一的、最鮮明的標識。古往今來,慶陽的人類歷史都與之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千里通途秦直? ??、昭君出塞打扮梁、摩崖造像蓮花寺、古塞烽煙二將城、碧落霞天塔兒灣、密林碧波鳳川湖、歷史名鎮(zhèn)東華池等人文蹤跡,至今在子午嶺上隨處可見,處處都是旅游、休閑的好去處。編輯本段千里通途秦直道  在子午嶺那蜿蜒的山脊上,至今還可以依稀看到有一條沿主峰走向的車馬大道遺跡,一些路段,還被今人所沿用。正寧縣境的雕翎關段有明顯的大道遺跡隱沒在林海之中,大道兩側還有不少秦磚漢瓦殘片堆積物,這些與史書記載的秦直道的走向十分吻合。李繼唐詩文中“秦皇驅(qū)車由斯過”,就是指千古一帝秦始皇曾沿著這條直道出巡過。   戰(zhàn)國時期的秦國崛起于西北,凡傳六世,至嬴政,始統(tǒng)一中國。秦始皇,雄才大略,威鎮(zhèn)四海。在位37年,稱帝12年時間,以疾風掃殘云之勢,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群雄割據(jù)的分裂局面,統(tǒng)一了全中國,創(chuàng)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封建王朝。  秦王朝建立之初,強大的匈奴人經(jīng)常侵擾秦國的北疆河套一帶,于是,秦始皇決定讓蒙恬率大軍修長城、筑直道以拒匈奴的入侵。這條以秦都咸陽為起點,直達九原(今內(nèi)蒙境內(nèi))的秦直道,在慶陽境內(nèi)就是沿子午嶺山脊為走向的,據(jù)實地考察,其遺跡尚存,市境內(nèi)長達291公里。   秦直道的開通,是一項歷史性的浩大工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條山區(qū)“高速公路”,對鞏固秦王朝北疆有其戰(zhàn)略意義。秦王朝可以通過這條大道將軍用輜重源源不斷地運往邊防,同時,也加強了塞外和中原地區(qū)的商貿(mào)往來和民族融合進程。  當我們今天漫步在子午嶺山巔的秦直道上,太息這寬闊平坦的古道雄姿,仿佛能聽到林濤的交響與當年那千軍萬馬在直道上馳騁的共鳴。編輯本段昭君出塞打扮梁  昭君出塞的故事流傳了千多年,可以說人人皆知,但提到打扮梁,知道的人并不多。  打扮梁是子午嶺上的小地名,在今華池縣喬河鄉(xiāng)境內(nèi),是秦直道上一個古驛站。相傳漢代昭君王嬙出塞遠嫁匈奴單于呼韓邪時,走的就是秦直道。在途中經(jīng)打扮梁這個地方時,曾有小駐。當時這里是西漢和匈奴實際控制的邊界線,王昭君越過此地,便意味著離開了故土。因此,王昭君在此曾梳洗打扮,面南拜別故土父老。于是,便留下了“打扮梁”這個富有紀念意義的歷史地名。現(xiàn)在這里除了一個城障遺址的殘垣斷壁和一座烽臺外,再也看不到當年驛站的任何遺跡,但昭君梳洗打扮這歷史的一幕卻永遠定格在了這里。   今天登上打扮梁,探尋歷史的足跡,我們心頭會頓然涌起一股思古之幽情:   坐在馬背上的王昭君,在穿越莽莽林海時,對親人是怎樣的眷戀?離別故土又是怎樣的憂傷?“閨閣堪垂世,明妃冠漢宮;一身歸朔漠,數(shù)代靖兵戎”。昭君遠嫁,換來了國家的安寧與民族的和睦。這,也許就是慶陽人常常念叨打扮梁的真正原因。編輯本段摩崖造像蓮花寺  美麗的子午嶺,山上厚厚的黃土為密林覆蓋,山下溪水清流拍打著兩岸紅色的砂巖崖。這些紅砂巖崖面成為釋家開鑿石窟、雕造佛像的天然資源。從北魏太和年間開始,歷經(jīng)唐、宋、金以至明、清,在子午嶺山腳下開鑿的大小石窟多達20余處。可以說子午嶺是佛教的樂土。   坐落在子午嶺中部的蓮花寺石窟是現(xiàn)存較為完好的一座唐、宋時期的摩崖造像石窟,是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屬合水縣太白鎮(zhèn)葫蘆河村,地處葫蘆河右岸。石窟開鑿在平定川河與葫蘆河交匯處的小山峁上。這個小山峁之上是喬灌叢生的密林,山峁之下石崖險峻。蓮花寺摩崖造像就開鑿在這個凹凸不平的崖面上,造像或大或小,或疏或密, 因崖面自然形態(tài)而就,靈活多變,人工雕鑿與自然崖面巧妙結合,天衣無縫,頗有鬼斧神功之奇妙,實為佛教文化中的藝術珍品。   蓮花寺石窟摩崖造像面積約有120平方米,分別開鑿于唐、宋兩個時期。石窟題記有“唐天寶十載”的記年,即為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十年(751年)。還有一題記為“宋紹圣二年”,即北宋哲宗趙煦紹圣二年(1095年)。   蓮花寺石窟摩崖造像,采用連環(huán)畫表現(xiàn)形式,雕造了佛本生故事,藝術價值高,觀賞性強,是子午嶺石窟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編輯本段古寨烽煙二將城  子午嶺在大一統(tǒng)盛世中享受到歷史的厚愛,也在群雄割據(jù)的戰(zhàn)亂中遭受著兵燹的蹂躪。從南北朝到北宋、西夏、遼、金諸代,子午嶺地區(qū)的上空籠罩著戰(zhàn)爭的密云,尤其是北宋、西夏、遼、金時期,你爭我奪,邊聲四起,城寨林立,山嶺遍體瘡痍。   子午嶺上的二將城遺址,位于今華池縣山莊鄉(xiāng)境內(nèi)。這座古城垣依山就勢,雄踞山巔。它是眾多的城寨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古城。從此城遺址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的“大順城關”字樣證實,這就是北宋時期慶州知州范仲淹為了抵抗西夏而修筑的大順城。   元昊建都興慶(今銀川市),形成了以黨項羌為主的地方政權,史稱西夏。西夏控制著今寧夏、甘肅、陜北和河套一帶的廣大地區(qū),兵強馬壯,經(jīng)常入侵北宋的北疆,而首當其沖的地區(qū)則是子午嶺一帶。在長期的拉鋸戰(zhàn)中,作為北宋邊關重地大順城,確實起了屏障作用。   古寨烽煙與“四面邊聲”都隨歷史的長風而去,但二將城宏闊依舊,安然地靜臥在子午嶺的深處。編輯本段碧落霞天塔兒灣  子午嶺東麓有條小河,叫苗村河。這條小河長年清澈見底,水繞青山過,倒影水中流。這里曾有一處寺院,院內(nèi)有一座金代石造像塔。塔高20余米,纖細瘦峻,獨具一格,使這里成為一處融人文古跡與自然風光為一體的名勝之地。在小河右岸石崖上有“碧落霞天”四個石刻大字,在落日余輝的映照下,閃閃發(fā)光。  這四個大字是明代著名書法家、曾任寧夏巡撫都御史陳棐題寫的。陳棐是明代嘉靖年間的進士,精于書法。他在寧夏巡撫任上途經(jīng)子午嶺,為苗村一帶美麗的自然風光所陶醉。山上林木蔥籠,深谷流水潺潺,霞光燦爛,嵐霧升騰,碧水青山,交相映輝,于是他欣然命筆題寫了“碧落霞天”四字,交石工刻于巖面。苗村一帶,自古以來,是子午嶺中部地帶的自然名勝之地,曾有不少文人雅士于此小駐賞景游覽。清末隴東名士李良棟先生,曾在此游覽,寫下了一首律詩:     千頃碧綠落霞天,古寺佛塔入云端。   清流撫岸危崖動,綠濤隨風崇嶺旋。   露潤山色翡翠珠,嵐浸晨曦瑪瑙環(huán)。   休嘆蓬萊莫可去,子午山林亦成仙。     近年來,一些有識之士倡言開發(fā)苗村河一帶為旅游休閑度假之地,合水縣已在苗村河源頭處的澗水坡嶺上興建了避暑山莊,粉墻金瓦掩映在碧綠濃蔭之中,來此游覽,遠離城市喧囂,清新的氣息使人陶醉。編輯本段林漁碧波鳳川湖  子午嶺北端的小鳳川有座小湖,這里是一道狹窄的深谷,加之兩岸林密,故而湖水呈帶狀,水面長約5公里,寬不足百米,故有林海長湖之稱。   長湖是個“袖珍”湖,并無“御遠山,吞長江”之勢,但幽深、恬靜則是長湖最大的特色。這里遠離城市,也沒有農(nóng)民居住,既聽不到城市的喧囂,也無鄉(xiāng)村的雞鳴犬吠。湖水靜靜地躺在重巒翠峰之中,猶如一個嬰兒熟睡在母親的懷抱里。偶爾一陣林間輕風,吹得湖面微波粼粼,如嬰兒夢中的笑靨。  鳳川長湖,水面碧波蕩漾,登高望去? ??像猶如一條藍色的飄帶沉落山澗。湖兩岸的深黛峰影倒映湖中,湖光山色融為一體。泛舟湖面,會看到湖中的金色鯉魚驚慌地四散游去,又好奇地向船兒聚來,似乎與游人嬉戲。完全處于原生狀態(tài)的長湖,是一個深閨待嫁的淑女,有待觀光君子來逑。   2006年4月5日,子午嶺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9. 子午嶺風光

世外桃源董志塬是世界最大的黃土塬。

董志塬的形成經(jīng)歷了極其漫長和艱難的歲月。

據(jù)地質(zhì)專家考證,大約在1.2億年的二疊紀,這里尚是鄂爾多斯內(nèi)陸盆地的一部分。進入上新世,即在距今1200萬年時起,開始出現(xiàn)了土狀堆積物。這種土狀堆積物就是呈現(xiàn)在黃土高原低層的紅色黏土,即三趾馬紅士。進入第四紀,即距今二三百萬年以后,由于世界性冰期、間冰期交替出現(xiàn),鄂爾多斯盆地的氣候已逐漸演變成像今天撒哈拉大沙漠以南非洲的熱帶草原氣候。凹凸起伏的原野上,可以看到相互交織的河湖沼澤,高大粗壯的櫟樹,成群結伴的劍齒象和羚羊、駱駝、野馬、犀牛在林草間覓食、嬉戲..后來,隨著喜馬拉雅板塊的開高,東亞大陸季風氣候的形成,熱帶草原逐漸消失了,席卷著沙塵的大風日復一日地向這里運送來層層黃土,經(jīng)過上百萬年的漫長歲月,黃土高原終于在今天的黃河中游地區(qū)形成。在黃土高原上,就出現(xiàn)了今天徑河上游以北固原以東,以今董志塬為中心、土層最厚處達200多米的大原。

董志塬景觀

據(jù)載,董志塬就是在西周時所稱的“大原”的一部分。到了唐代,大原易名為彭原。而今,彭原、董志是西峰區(qū)所轄的南北兩個鄉(xiāng)鎮(zhèn),這條大塬人們不再叫彭原而稱之為董志塬了。雨水與河流一道將本來完整的隴東黃土高原分割成一個個小塬面。如今,在慶陽市境內(nèi)的屯字、孟壩、臨涇、平泉、新集、西華池、早勝、春榮、盤克、宮河、永和等11個小高原,就是偉大而無情的大自然肢解隴東高原的杰作。它們與董志塬猶如母同 胞的兄弟,手牽長兄,分立四周。所幸的是,大自然還是有所偏愛,雖將董志塬變成了一個極不規(guī)則的葉片似的模樣,卻將它仍然塑造得平坦而寬廣。它不僅是慶陽的黃土殘原中排行第一”, 而且在全國所有的黃土高原殘原中,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黃土層最厚,從而贏得了“天下第一-黃土塬”的美稱。

慶陽東有郁郁蔥蔥的子午嶺,西有高聳險峻的六盤山,北有連綿不斷的丘陵,向南緩緩傾斜,全境形成北高南低的簸箕形狀,故有“高原盆地”之稱。對于地處盆底的董志塬,民間尚有“八百里秦川,比不上董志塬一個邊邊”之說。實際上指的就是董志塬可以與關中平原相媲美。

董志塬景觀

董志塬素有“隴東糧倉”的美稱。這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氣候溫和,是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理想之地,尤其是肥沃平坦的原面,為大型農(nóng)饑耕作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春到人間,平疇綠野,繁花似錦;人夏以后,麥浪似誨,遍地金黃;仲秋前后,景色宜人,瓜果飄香;冬雪季節(jié),銀裝素裹,雪兆豐稔。遠在先周時期,農(nóng)耕文化就在這里誕生。公劉“教民稼穡”,留下了“三之日于耜, 四之日舉趾”的詩作。董志塬人民至不忘先賢,每年農(nóng)歷三月十八公劉誕辰時,都有數(shù)萬民眾聚集“公劉殿”,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

農(nóng)耕文化是董志塬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而奇特的溝壑、梁峁又為董志塬靚麗的風景增添了幾多詩意,是董志塬馳騁想象的空間。這些過去黃褐鈹褶,滿目荒涼的地方,如已變得蔥蘢滴翠,姹紫嫣紅。正如宋代范成人詩作所云:“隴麥欣欣綠,山桃寂寂紅。

Hash:25ade19d5ecc641162afea75f31ebdeba9bcff76

聲明:此文由 謝絕崇拜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