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影国产精品,欧美日韩国产亚洲精品,麻花豆传媒剧吴梦梦免费,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87

馬跡山景點(diǎn) 馬跡山屬于哪個(gè)市

導(dǎo)讀:馬跡山景點(diǎn) 馬跡山屬于哪個(gè)市 1. 馬跡山屬于哪個(gè)市 2. 馬跡山屬于哪個(gè)市哪個(gè)區(qū) 3. 馬跡山港口在哪個(gè)城市 4. 浙江馬跡山 5. 馬跡山在哪里 6. 馬跡山怎么去 7. 馬踏鎮(zhèn)屬于哪個(gè)市 8. 浙江馬跡山屬于哪個(gè)市

1. 馬跡山屬于哪個(gè)市

太湖地跨兩個(gè)省份,在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北部。湖區(qū)屬于江蘇省,其中蘇州市轄三分之二水域。

整個(gè)太湖水系共有大小湖泊180多個(gè),連同進(jìn)出湖泊的大小河道組成一個(gè)密如蛛網(wǎng)的水系。對航運(yùn)、灌溉和調(diào)節(jié)河湖水位都十分有利。江南運(yùn)河是京杭大運(yùn)河的組成部分,它自鎮(zhèn)江諫壁口引長江水南流,穿過太湖水系眾多的河流和湖蕩,吞吐江湖,調(diào)節(jié)水量,成為這個(gè)水網(wǎng)的重要干流。

湖中現(xiàn)存島嶼40多個(gè),以西洞庭山最大。東岸、北岸有洞庭東山、靈巖山、惠山、馬跡山等低丘,山水相連,風(fēng)景秀麗,為著名游覽區(qū)。沿湖丘陵和湖中島山盛產(chǎn)茶葉、桑蠶以及亞熱帶果品楊梅、枇杷、板栗、柑橘等。

2. 馬跡山屬于哪個(gè)市哪個(gè)區(qū)

馬山地名較多,有:

1.馬山縣隸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

2.馬跡山簡稱馬山,古稱夫椒山,是太湖里的第二大島嶼,雄踞太湖的西北部,全島面積月34平方公里,現(xiàn)在已久與大陸相連呈半島形狀,稱為馬山鎮(zhèn)。馬跡山西北狹窄,東北寬廣,狀如駿馬,有“盤龍灣”、“烈士陵園”等景點(diǎn)。

3.馬山位于山東省即墨市城西約7公里的馬山,由4個(gè)相連的山包組成,形如馬鞍,故又稱“馬鞍山”。

3. 馬跡山港口在哪個(gè)城市

中國具有能停靠二十萬噸巨輪的深水泊位港口有:大連港、營口港、曹妃甸港、天津港(人工疏浚)、日照港、青島港、連云港、上海洋山港、嵊泗馬跡山港、寧波北侖港、湛江港、防城港等。

4. 浙江馬跡山

1、跟從(太祖)攻克寧國(今安徽宣城市寧國市),攻下來水陽(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區(qū)水陽鎮(zhèn)),用水師來平定太湖,在馬跡山,招降張士誠的守將2.、陳友諒不敢出戰(zhàn),一直在據(jù)守湖中;過了一個(gè)月,糧草吃完了;于是率領(lǐng)將士突圍,戰(zhàn)敗,竟然死于亂軍之中。可以到壹宣寧國論壇去了解了解過去的事

5. 馬跡山在哪里

太湖地跨兩個(gè)省份,在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北部。湖區(qū)屬于江蘇省,其中蘇州市轄三分之二水域。 整個(gè)太湖水系共有大小湖泊180多個(gè),連同進(jìn)出湖泊的大小河道組成一個(gè)密如蛛網(wǎng)的水系。對航運(yùn)、灌溉和調(diào)節(jié)河湖水位都十分有利。江南運(yùn)河是京杭大運(yùn)河的組成部分,它自鎮(zhèn)江諫壁口引長江水南流,穿過太湖水系眾多的河流和湖蕩,吞吐江湖,調(diào)節(jié)水量,成為這個(gè)水網(wǎng)的重要干流。 湖中現(xiàn)存島嶼40多個(gè),以西洞庭山最大。東岸、北岸有洞庭東山、靈巖山、惠山、馬跡山等低丘,山水相連,風(fēng)景秀麗,為著名游覽區(qū)。沿湖丘陵和湖中島山盛產(chǎn)茶葉、桑蠶以及亞熱帶果品楊梅、枇杷、板栗、柑橘等。

6. 馬跡山怎么去

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構(gòu)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體部分。除此之外,道教徒還崇拜五鎮(zhèn)海瀆、三十六靖廬、二十四治等,中國五岳則包括在洞天之內(nèi)。

洞天福地多系實(shí)指。歷代道士多往其間建宮立觀,精勤修行,留下不少人文景觀、歷史文物和神話傳說。

十大洞天

《天地宮府圖》云:“十大洞天者,處大地名山之間,是上天遣群仙統(tǒng)治之所。”東晉道經(jīng)《道跡經(jīng)》(編集東晉上清派“仙人本業(yè)”,實(shí)為《真誥》別本)臚列十大山洞及與此相應(yīng)的十大洞天,后為唐司馬承禎《上清天地宮府圖經(jīng)》和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等道書所據(jù)。它們是:

第一,王屋山洞,號(hào)“小有清虛天”。在王屋縣(今山西垣曲、陽城和河南濟(jì)源等縣之間);

第二,委羽山洞,號(hào)“大有空明天”(“空”,一? ?“虛”)。在黃巖縣(今屬浙江);

第三,西城山洞,號(hào)“太玄總真天”。未詳所在,陶弘景《登真隱訣》疑在終南太一山,杜光庭云在蜀州;

第四,西玄山洞,號(hào)“三玄極真天”。亦莫知其所在。杜光庭云在金州;

第五,青城山洞,號(hào)“寶仙九室天”。在青城縣(今四川都江堰市);

第六,赤城山洞,號(hào)“上玉清平山”(《天地宮府圖》作“上清玉平之洞天)。在唐興縣(今浙江天臺(tái));

第七,羅浮山洞天,號(hào)“朱明耀真天”(“耀”,一作“輝”)。在博羅縣(今屬廣東);

第八,句曲山洞,號(hào)“金壇華陽天”。在句容縣(今屬江蘇);系上清道壇,茅山宗本山;

第九,林屋山洞,號(hào)“左神幽虛天”(《天地宮府圖》作“龍神幽虛之洞天”)。在洞庭湖口,而杜光庭則稱在蘇州吳縣(今屬江蘇);

第十,括蒼山洞,號(hào)“成德隱玄天”。在樂安縣(今浙江仙居。主峰在臨海縣境內(nèi))。

三十六小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是相對于十大洞天而言。《天地宮府圖》云:

“三十六小洞天在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統(tǒng)治之處也。”《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序》引《龜山玉經(jīng)》則謂,三十六洞天“別有日月星辰靈仙宮闕,主御罪福,典錄死生,有高真所據(jù),仙王所理”。三十六洞天一詞,始見于東晉上清派道書。《真誥·稽神樞》云:“大天之內(nèi),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據(jù)道書所載,它們是:

第一,霍桐山洞,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長溪縣(今福建霞浦縣南);

第二,東岳太山洞,名“蓬玄洞天”。在兗州乾封縣(今山東泰安),自漢以來認(rèn)為系考校死魂鬼神處;

第三,南岳衡山洞,名“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縣(今屬湖南),《元始上真眾仙記》謂赤帝祝融氏治衡霍山。又云魏夫人(魏華存)治南岳山。按安徽霍山,古名衡山,一名天柱山。《抱樸子內(nèi)篇》所謂“衡霍正岳”指此。

第四,西岳華山洞,名“總仙洞天”,亦號(hào)“極真洞天”。在華州華陰縣(今屬陜西);

第五,北岳常山洞,名“總玄洞天”。在恒州曲陽縣(今屬河北),明清以后改祀于山西渾源;

第六,中岳嵩山洞,名“司馬洞天”。在登封縣(今屬河南);

第七,峨眉山洞,名“虛陵洞天”。在嘉州峨眉縣(今四川峨眉山市);

第八,廬山洞,名“洞靈真天”。在江州德安縣(今江西九江);

第九,四明山洞,名“丹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縣(今屬浙江。山實(shí)在寧波市西南);

第十,會(huì)稽山洞,名“極玄大元天”。在越州山陰縣(今浙江紹興)鏡湖中,或云為蜀郡陽平山;

第十一,太白山洞,名“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長安縣(實(shí)在今陜西周至、眉縣、太白等縣間);

第十二,西山洞,名“天柱寶極玄天”。在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

第十三,小溈山洞,名“好生玄上天”。在潭州醴陵縣(今屬湖南)。按小溈山洞,一作大圍山;

第十四,潛山洞,名“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懷寧縣(晉置,治今安徽潛山);

第十五,鬼谷山洞,名“貴玄司真天”。在信州貴溪縣(今屬江西),傳為張陵煉丹處;

第十六,武夷山洞,名“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陽縣(今福建崇安,晉屬建陽縣,南唐置崇安場);

第十七,玉笥山洞,名“太玄法樂天”。在吉州永新縣(今屬江西);

第十八,華蓋山洞,名“容成大玉天”。周回四十里,在溫州永嘉縣(今溫州市),按此與江西華蓋山同名異地;

第十九,蓋竹山洞,名“長耀寶光天”。在臺(tái)? ?黃巖縣(今屬浙江);

第二十,都嶠山洞,名“寶玄洞天”。在容州普寧縣(今廣西容縣);

第二十一,白石山洞,名“秀樂長真天”。在郁林州(今廣西郁林)南海之南,或云和州含山縣(今屬安徽);

第二十二,句漏山洞,名“玉闕寶圭天”。在容州北流縣(今屬廣西),傳為葛洪煉丹處;

第二十三,九疑山洞,名“朝真太虛天”。在道州延唐縣(今湖南寧遠(yuǎn));

第二十四,洞陽山洞,名“洞陽隱觀天”。在潭州長沙縣(今湖南瀏陽縣西北);

第二十五,幕阜山洞,名“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縣(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邊境處);

第二十六,大酉山洞,名“大酉華妙天”。在辰州(今湖南沅陵)西北;

第二十七,金庭山洞,名“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縣(今浙江嵊縣);

第二十八,麻姑山洞,名“丹霞天”。在撫州南城縣(今屬江西);

第二十九,仙都山洞,名“仙都祈仙天”。在處州縉云縣(今屬浙江);

第三十,青田山洞,名“青田大鶴天”。在處州青田縣(今屬浙江);

第三十一,鐘山洞,名“朱日太生天”。在潤州上元縣(今江蘇南京);

第三十二,良常山洞,名“良常放命洞天”在潤州句容縣(今屬江蘇),近小茅山;

第三十三,紫蓋山洞,名“紫玄洞照天”。在荊州當(dāng)陽縣(今屬湖北);

第三十四,天目山洞,名“天蓋滌玄天”。在杭州余杭縣(今屬浙江);

第三十五,桃源山洞,名“白馬玄光天”。在玄洲武陵縣(今湖南桃源);

第三十六,金華山洞,名“金華洞元天”。在婺州金華縣(今屬浙江)。

七十二福地

《天地宮府圖》云:“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間,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間多得道之所。”“福地”一詞,其出現(xiàn)甚早,編集東晉上清派仙人本業(yè)的《道跡經(jīng)》引有《福地志》和《孔丘福地》。“七十二福地”一詞亦見于南北朝道書,《敷齋威儀經(jīng)》有“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云云,具體名目則載于唐道士司馬承禎所編《天地宮府圖》等書中。它們是:

第一,地肺山(即茅山),在江寧府句容縣(今屬江蘇);

第二,蓋竹山,在衢州仙都縣(按唐代衢州未置仙都縣),或謂與第十九洞天同址;

第三,仙o山,在溫州梁城縣十五里近白溪草市(按唐代溫州未置梁城縣,疑是唐之“樂成縣”,即今樂清,其境內(nèi)名勝北雁蕩山有白溪鎮(zhèn),是否,未詳);

第四,東仙源,在臺(tái)州黃巖縣(今屬浙江);

第五,西仙源,在臺(tái)州黃巖縣嶠嶺;

第六,南田山,在東海東。傳說舟船可至,據(jù)《輿地紀(jì)勝》稱,在浙江青田縣南田,為古稱七十二福地之一;

第七,玉溜山,在東海近蓬萊島上;

第八,清嶼山,在東海之西,與扶桑仙境相接;

第九,郁木洞(“洞”或作“坑”),在玉笥山(今江西永新境內(nèi))南;

第十,丹霞洞,在麻姑山(今江西南城境內(nèi))西;

第十一,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今湖南洞庭湖)中;

第十二,大若巖,在溫州永嘉縣(今屬浙江)。傳為陶弘景修《真誥》處;

第十三,焦源,在建州建陽縣(今屬福建)北;

第十四,靈墟,在臺(tái)州唐興縣(今浙江天臺(tái))北。曾是唐道士司馬承禎隱處;

第十五,沃州,在越州剡縣(今浙江嵊縣)南;

第十六,天姥岑,在剡縣(今浙江嵊縣)。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越人語天姥”,“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指此;

第十七,若耶溪? ?在越州會(huì)稽縣(今浙江紹興)南;

第十八,金庭山,在浙江嵊縣東,上有金庭洞。唐裴通記云:剡中山水,金庭洞天為最。或曰別名紫微山,在廬州巢縣(今屬安徽);

第十九,清遠(yuǎn)山,在廣州清遠(yuǎn)縣(今屬廣東);

第二十,安山,在交州(今廣東、廣西)北;

第二十一,馬嶺山,在郴州郭內(nèi)(今湖南郴縣)水東;

第二十二,鵝羊山,在潭州長沙縣(今屬湖南);

第二十三,洞真墟,亦在潭州長沙縣,一作“洞真壇”;

第二十四,青玉壇,在南岳祝融峰西;

第二十五,光天壇,在衡山西源頭;

第二十六,洞靈源,在南岳衡山招仙觀西;

第二十七,洞宮山,在建州關(guān)隸鎮(zhèn)五嶺(今福建政和、周寧、屏南等縣間之洞宮山);

第二十八,陶山,在溫州安國縣(當(dāng)為安固縣,今浙江瑞安)。陶弘景曾隱居此處;

第二十九,三皇井,在溫州橫陽縣(今浙江平陽);

第三十,爛柯山,在衢州信安縣(今浙江衢州市);

第三十一,勒溪,在建州建陽(今屬福建)東;

第三十二,龍虎山,在信州貴溪縣(今屬江西)。系正一道壇所在;

第三十三,靈山,在信州上饒縣(今屬江西)。一作“靈應(yīng)山”,在饒州(治在今江西波陽)北;

第三十四,泉源,在羅浮山(今廣東博羅境內(nèi));

第三十五,金精山,在虔州虔化縣(今江西寧都);

第三十六,閣皂山,在吉州新淦縣(今江西清江)。系靈寶派道壇;

第三十七,始豐山,在洪州豐城縣(今屬江西);

第三十八,逍遙山,在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許遜修道處;

第三十九,東白源,在洪州新吳縣(今江西奉新)東;

第四十,缽池山,在楚州(今江蘇淮安);

第四十一,論山,在潤州丹徒縣(今屬江蘇);

第四十二,毛公壇,在蘇州長洲縣(今江蘇吳縣)。或云在蘇州洞庭湖中包山七十二壇;

第四十三,雞籠山,在和州歷陽縣(今安徽和縣);

第四十四,桐柏山,在唐州桐柏縣(今屬河南);

第四十五,平都山,在忠州酆都縣(今四川豐都);

第四十六,綠蘿山,在朗州武陵縣(今湖南桃源)北;

第四十七,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澤縣(今屬江西)。晉陶淵明隱居處。一說即廬山虎溪;

第四十八,彰龍山,在潭州醴陵縣(今屬湖南)北;

第四十九,抱福山,在連州連山縣(今屬廣東),或云在南海交州。一作“抱犢山”,在潞州上黨(今山西長治);

第五十,大面山,在益州成都縣(今屬四川都江堰市);

第五十一,元晨山,在江州都昌縣(今屬江西);

第五十二,馬蹄山,在饒州鄱陽縣(今江西波陽)。一作“馬跡山”,或說在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懷寧),或說在潤州丹徒縣(今屬江蘇);

第五十三,德山(一作“地德山”),在朗州武陵縣(今湖南桃源);

第五十四,高溪藍(lán)水山,在雍州藍(lán)田縣(今屬陜西);

第五十五,藍(lán)水,在西都藍(lán)田縣(今屬陜西);

第五十六,玉峰,在西都京兆縣(今陜西西安)。或作“玉峰山”,在河中府(治在今山西永濟(jì)縣蒲州鎮(zhèn));

第五十七,天柱山,在杭州于潛縣(今浙江臨安境);

第五十八,商谷山,在商州(治在今陜西商縣)。

第五十九,張公洞,在常州宜興縣(今江蘇宜興市);

第六十,司馬悔山,在臺(tái)洲天臺(tái)(今屬浙江);

第六十一,長在山,在齊州長山縣(今屬山東鄒平);

第六十二,中條山,在河中府虞鄉(xiāng)縣(今山西永濟(jì))。或 云在河中永樂(山西芮城縣永樂鎮(zhèn)),實(shí)指一山;

第六十三,茭湖魚澄洞,在西古姚州(治在今云南姚安)。一作“魚湖洞”,在四明山(浙江寧波西南);

第六十四,綿竹山,在漢州綿竹縣(今屬四川);

第六十五,瀘水,在西梁州(指《禹貢》所說梁州,今雅礱江及與金沙江匯合后一段);

第六十六,甘山,在黔南(泛指今貴州),一說在黔州(今四川彭水、黔江等縣鄰近貴州處);

第六十七,王晃山(一作“瑰山”),在漢州(治在今四川廣漢);

第六十八,金城山,在古限戍,又云石戍。一說在云中郡(治在今山西大同);

第六十九,云山,在邵州武剛縣(今湖南武岡);

第七十,北邙山,在東都洛陽縣(今河南洛陽);

第七十一,盧山,在福州連江縣(今屬福建);

第七十二,東海山,在海州(今江蘇連云港海州鎮(zhèn))東二十五里,即云臺(tái)山。

以上據(jù)唐道士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次序排列。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和李思聰《洞淵集》所說,順序及具體名稱均多與此異。茲錄北宋道士李思聰所編《洞淵集》,所列宋代七十二福地名于下,聊以備考:地肺山、蓋竹山、青遠(yuǎn)山、安山、石磕山、東仙源、青嶼山、郁木坑、赤水山、麻姑山頂后、君山、桂源、靈墟、沃洲、天姥岑、若耶溪、金庭山、馬嶺山、鵝羊山、真墟、清玉壇、光天壇、洞宮、陶山、洞靈源、三皇井、爛柯山、勒溪、龍虎山、靈山、白水源、逍遙山、閣皂山、始豐山、金精山、東白源、缽池山、論山、毛公壇、雞籠山、桐柏山、平都山、綠羅山、彰縣山、抱福山、大面山、虎溪、元辰山、馬跡山、地德山、藍(lán)水、玉峰山、天目山、商谷山、張公洞、魚湖洞、中條山、地靈墟、綿竹山、甘山、瑰山、金城山、地靈山、北邙山、武當(dāng)山、女兒山、少室山、廬山、西源山、南田山、玉溜山、抱犢山。

7. 馬踏鎮(zhèn)屬于哪個(gè)市

廣東省茂名市電白縣馬踏鎮(zhèn)石古灣村委會(huì)那臺(tái)村一隊(duì)郵編是525434

8. 浙江馬跡山屬于哪個(gè)市

道家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指的是:三十六洞天: 第一洞天 霍桐山洞 周回叁千里,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長溪縣。 第二洞天 東岳泰山洞 周回一千里,名曰蓬玄洞天,在袞州乾封縣。 第叁洞天 南岳衡山洞 周回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縣。 第四洞天 西岳華山洞 周回叁百里,名曰物仙洞天,在華州華陰縣。 第五洞天 北岳常山洞 周回叁千里,名曰物玄洞天,在州常山曲陽縣。 第六洞天 中岳嵩山洞 周回叁千里,名曰司馬洞天,在東都登封縣。 第七洞天 峨嵋山洞周 回叁百里,名曰虛陵洞天,在嘉州峨嵋縣。 第八洞天 廬山洞周 回一百八十里,名曰洞靈真天,在江州德安縣。 第九洞天 四明山洞 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山赤水天。 第十洞天 會(huì)稽山洞 周回叁百五十里,名曰極玄大亢天,在越州山陰縣鏡湖中。 第十一洞天 太白山洞 周回五百里,名曰玄德洞天,在京北府長安縣連終南山。 第十二洞天 西山洞 周回叁百里,名曰天柱寶極玄天,在洪州南昌縣。 第十叁洞天 小溈山洞 周回叁百里,名曰好生玄上天,在潭州澧陸縣。 第十四洞天 潛山洞 周回八十里,名曰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懷寧縣。 第十五洞天 鬼谷山洞 周回七十里,名曰貴玄司真天,在信州貴溪縣。 第十六洞天 武夷山洞 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陽縣。 第十七洞天 笥山洞 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太玄法樂天,在吉州永新縣。 第十八洞天 華蓋山洞 周回四十里,名曰容成? ?玉天,在溫州永嘉縣。 第十九洞天 蓋竹山洞 周回八十里,名曰長耀寶光天,在臺(tái)州黃巖縣。 第二十洞天 都嶠山洞 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寶玄洞天,在容州普寧縣。 第二十一洞天 白石山洞 周回七十里,名曰秀樂長真天,在郁林州南海之南也,又云和州含山縣。 第二十二洞天 岣漏山洞 周回四十里,名曰玉闕寶圭天,在客州北流縣。 第二十叁洞天 九疑山洞 周回叁千里,名曰朝真太虛天,在道州延唐縣。 第二十四洞天 洞陽山洞 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洞陽隱觀天,在潭州長沙縣。 第二十五洞天 幕阜山洞 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縣。 第二十六洞天 大酉山洞 周回一百里,名曰大酉華妙天,在辰州七十里。 第二十七洞天 金庭山洞 周回叁百里,名曰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縣。 第二十八洞天 麻姑山洞 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丹霞天,在撫州南城縣。 第二十九洞天 仙都山洞 周回叁百里,名曰仙都祈仙天,在處州縉云縣。 第叁十洞天 青田山洞 周回四十五里,名曰青田大鶴天,在處州青田縣。 第叁十一洞天 鐘山洞 周回一百里,名曰朱日太生天,在潤州上元縣。 第叁十二洞天 良常山洞 周回叁十里,名曰良常放命洞天,在潤州句客縣。 第叁十叁洞天 紫蓋山洞 周回八十里,名曰紫玄洞照天,在荊州常陽縣。 第叁十四洞天 天目山洞 周回一百里,名曰天蓋滌玄天,在杭州余杭縣。 第叁十五洞天 桃源山洞 周回七十里,名曰白馬玄光天,在玄州武陵縣。 第叁十六洞天 金華山洞 周回五十里,名曰金華洞元天,在婺州金華縣 七十二福地 七十二福地《天地宮府圖》云:“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間,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間多得道之所。”“福地”一詞,其出現(xiàn)甚早,編集東晉上清派仙人本業(yè)的《道跡經(jīng)》引有《福地志》和《孔丘福地》。“七十二福地”一詞亦見于南北朝道書,《敷齋威儀經(jīng)》有“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云云,具體名目則載于唐道士司馬承禎所編《天地宮府圖》等書中。它們是: 第一,地肺山(即茅山),在江寧府句容縣(今屬江蘇); 第二,蓋竹山,在衢州仙都縣(按唐代衢州未置仙都縣),或謂與第十九洞天同址; 第三,仙?o山,在溫州梁城縣十五里近白溪草市(按唐代溫州未置梁城縣,疑是唐之 “樂成縣”,即今樂清,其境內(nèi)名勝北雁蕩山有白溪鎮(zhèn),是否,未詳); 第四,東仙源,在臺(tái)州黃巖縣(今屬浙江); 第五,西仙源,亦在臺(tái)州黃巖縣嶠嶺一百二十里,屬地仙張兆期治之。 第六,南田山,在東海東。傳說舟船可至,據(jù)《輿地紀(jì)勝》稱,在浙江青田縣南田,為古稱七十二福地之一; 第七,玉溜山,在東海近蓬萊島上; 第八,清嶼山,在東海之西,與扶桑仙境相接; 第九,郁木洞(“洞”或作“坑”),在玉笥山(今江西永新境內(nèi))南; 第十,丹霞洞,在麻姑山(今江西南城境內(nèi))西; 第十一,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今湖南洞庭湖)中; 第十二,大若巖,在溫州永嘉縣(今屬浙江)。傳為陶弘景修《真誥》處; 第十三,焦源,在建州建陽縣(今屬福建)北; 第十四,靈墟,在臺(tái)州唐興縣(今浙江天臺(tái))北。曾是唐道士司馬承禎隱處; 第十五,沃州,在越州剡縣(今浙江嵊縣)南; 第十六,天姥岑,在剡縣(今浙江嵊縣)。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越人語天姥”,“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指此; 第十七,若耶溪,在越州會(huì)稽縣(今浙江紹興)南; 第十八金庭山,在浙江嵊縣東,上有金庭洞? ?唐裴通記云:剡中山水,金庭洞天為最。或曰別名紫微山,在廬州巢縣(今屬安徽); 第十九,清遠(yuǎn)山,在廣州清遠(yuǎn)縣(今屬廣東); 第二十,安山,在交州(今廣東、廣西)北; 第二十一,馬嶺山,在郴州郭內(nèi)(今湖南郴縣)水東; 第二十二,鵝羊山,在潭州長沙縣(今屬湖南); 第二十三,洞真墟,亦在潭州長沙縣,一作“洞真壇”; 第二十四,青玉壇,在南岳祝融峰西; 第二十五,光天壇,在衡山西源頭; 第二十六,洞靈源,在南岳衡山招仙觀西; 第二十七,洞宮山,在建州關(guān)隸鎮(zhèn)五嶺(今福建政和、周寧、屏南等縣間之洞宮山); 第二十八,陶山,在溫州安國縣(當(dāng)為安固縣,今浙江瑞安)。陶弘景曾隱居此處; 第二十九,三皇井,在溫州橫陽縣(今浙江平陽); 第三十,爛柯山,在衢州信安縣(今浙江衢州市); 第三十一,勒溪,在建州建陽(今屬福建)東; 第三十二,龍虎山,在信州貴溪縣(今屬江西)。系正一道壇所在; 第三十三,靈山,在信州上饒縣(今屬江西)。一作“靈應(yīng)山”,在饒州(治在今江西波陽)北; 第三十四,泉源,在羅浮山(今廣東博羅境內(nèi)); 第三十五,金精山,在虔州虔化縣(今江西寧都); 第三十六,閣皂山,在吉州新淦縣(今江西清江)。系靈寶派道壇; 第三十七,始豐山,在洪州豐城縣(今屬江西); 第三十八,逍遙山,在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許遜修道處; 第三十九,東白源,在洪州新吳縣(今江西奉新)東; 第四十,缽池山,在楚州(今江蘇淮安); 第四十一,論山,在潤州丹徒縣(今屬江蘇); 第四十二,毛公壇,在蘇州長洲縣(今江蘇吳縣)。或云在蘇州洞庭湖中包山七十二壇; 第四十三,雞籠山,在和州歷陽縣(今安徽和縣); 第四十四,桐柏山,在唐州桐柏縣(今屬河南); 第四十五,平都山,在忠州酆都縣(今四川豐都); 第四十六,綠蘿山,在朗州武陵縣(今湖南桃源)北; 第四十七,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澤縣(今屬江西)。晉陶淵明隱居處。一說即廬山虎溪; 第四十八,彰龍山,在潭州醴陵縣(今屬湖南)北; 第四十九,抱福山,在連州保安鎮(zhèn)(今屬廣東),粵北湘南道教的洞天福地 第五十,大面山,在益州成都縣(今屬四川都江堰市); 第五十一,元晨山,在江州都昌縣(今屬江西); 第五十二,馬蹄山,在饒州鄱陽縣(今江西波陽)。一作“馬跡山”,或說在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懷寧),或說在潤州丹徒縣(今屬江蘇); 第五十三,德山(一作“地德山”),在朗州武陵縣(今湖南桃源); 第五十四,高溪藍(lán)水山,在雍州藍(lán)田縣(今屬陜西); 第五十五,藍(lán)水,在西都藍(lán)田縣(今屬陜西); 第五十六,玉峰,在西都京兆縣(今陜西西安)。或作“玉峰山”,在河中府(治在今山西永濟(jì)縣蒲州鎮(zhèn)); 第五十七,天柱山,在杭州于潛縣(今浙江臨安境); 第五十八,商谷山,在商州(治在今陜西商縣)。 第五十九,張公洞,在常州宜興縣(今江蘇宜興市); 第六十,司馬悔山,在臺(tái)洲天臺(tái)(今屬浙江); ~) 第六十一,長在山,在齊州長山縣(今屬山東鄒平); 第六十二,中條山,在河中府虞鄉(xiāng)縣(今山西永濟(jì))。或云在河中永樂(山西芮城縣永樂鎮(zhèn)),實(shí)指一山; 第六十三,茭湖魚澄洞,在西古姚州(治在今云南姚安)。一作“魚湖洞”,在四明山(浙江寧波西南); 第六十四,綿竹山,在漢州綿竹縣(今屬四川); 第六十五,瀘水,在西梁州(指《禹貢》所說梁州,今雅礱江及與金沙江匯 合后一段); ^第六十六,甘山,在黔南(泛指今貴州),一說在黔州(今四川彭水、黔江等縣鄰近貴州處); 第六十七,王晃山(一作“瑰山”),在漢州(治在今四川廣漢); 第六十八,金城山,在古限戍,又云石戍。一說在云中郡(治在今山西大同); 第六十九,云山,在邵州武剛縣(今湖南武岡); 第七十,北邙山,在東都洛陽縣(今河南洛陽); 第七十一,盧山,在福州連江縣(今屬福建); 第七十二,東海山,在海州(今江蘇連云港海州鎮(zhèn))東二十五里,即云臺(tái)山。 以上據(jù)唐道士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次序排列。〖七十二福地〗  01、地肺山:在江寧儲(chǔ)句容縣界,昔陶隱居幽棲處。  02、蓋竹山:在衢州仙都縣,真人施存治之。  03、仙山:在溫州梁城縣15里近白溪草市,真人張董華治之。  04、東仙源:在臺(tái)州黃巖縣,屬地仙劉奉林治之。  05、西仙源:在臺(tái)州黃巖縣嶠嶺120里,屬地仙張兆期治之。  06、南田山:在東海東,舟船往來可到,屬劉真人治之。  07、玉溜山:在東海近蓬萊島上,多真仙居之,屬地仙許邁治之。  08、青嶼山:在東海之西,與扶桑相接,真人劉子光治之。  09、郁木洞:在玉筍山南,是蕭子云侍郎隱處,至今陰雨,猶聞絲竹之音,往往樵人遇之屬地仙赤魯班主之。  10、丹霞山:在麻姑山,是蔡經(jīng)真人得道之處,到今雨夜多聞鐘磬之聲,屬蔡真人治之。  11、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中,屬地仙侯生所治。  12、大若巖:在漫無邊際州永嘉縣東120里,屬地仙李方回治之。  13、焦源:在建州陽縣北,是尹真人隱處。  14、靈墟:在臺(tái)州唐興縣北,是白云先生隱處。  15、沃洲:在越州剡縣南,屬真人方明所治之。  16、天姥嶺:在剡縣南,屬真人魏顯仁治之。  17、若耶溪:在越州會(huì)稽縣進(jìn),屬真人山世遠(yuǎn)所治之。  18、金庭山:在廬州巢縣,別名紫微山,屬馬仙人治之。  19、清遠(yuǎn)山:在廣州清遠(yuǎn)縣,屬陰真人治之。  20、安山:在交州北,安期生先生隱處,屬先生治之。  21、馬嶺山:在柳州郭內(nèi)水東,蘇耽隱處,屬真人力牧主之。  22、鵝羊山:在潭州長沙縣,婁駕先生隱處。  23、洞真墟:在潭州長沙縣,西岳真人韓終所治之處。  24、青玉壇:在南岳祝融峰西,青烏公治之。  25、光天壇:在衡岳西源頭,鳳真人所治之處。  26、洞靈源:在南岳招仙觀西,鄧先生所隱地也。  27、洞宮山:在建州關(guān)隸鎮(zhèn)五嶺里,黃山公主之。  28、陶山:在溫州安國縣,陶先生曾隱居此處。  29、皇井:在溫州橫陽縣,真人鮑察所治處。  30、爛柯山:在衛(wèi)州信安縣,王質(zhì)先生隱處。  31、勒溪:在建州建陽縣東,是孔子遺硯之所。  32、龍虎山:在信州貴溪縣,仙人張巨君主之。  33、靈山:在信州上饒縣北,墨真人治之。  34、泉源:在羅浮山中,仙人華子期治之。  35、金精山:在虔州虔化縣,仇季子治之。  36、閣皂山:在吉州新淦縣,郭真人所治之。  37、始豐山:在洪州豐城縣,尹真人所治之地。  38、逍遙山:在洪州南昌縣,徐真人治之地。  39、東白源:在洪州新吳縣東,劉仙人所治之地。  40、缽池山:在楚州,王喬得道之外。  41、論山:在潤州丹徒縣,是終真人治之。  42、毛公壇:在蘇州長洲縣,屬莊仙人修道之所。  42、毛公壇:在蘇州長洲縣,屬莊仙人修道之所。  43、雞籠山:在和州歷陽縣,屬郭真人治之。  44、桐柏山:在唐州桐柏縣,屬李仙君所治之處。  45、平都山:在忠州,是陰真 君上升之處。  46、綠蘿山:在郎州武陵縣,接桃源界。  47、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澤縣,是五柳先生隱處。  48、彰龍山:在潭州澧陵縣北,屬臧先生治之。  49、抱福山:在連州連山縣,屬范真人所治處。  50、大面山:在益州成都縣,屬仙人柏成子治之。  51、元晨山:在江州都昌縣,孫真人、安期生治之。  52、馬蹄山:在饒州鄱陽縣,真人子州所治之處。  53、德山:在朗州武陵縣,仙人張巨君治之。  54、高溪藍(lán)水山:在雍州藍(lán)田縣,并太上所游處。  55、藍(lán)水:在西都藍(lán)田縣,屬地仙張兆其所治之處。  56、玉峰:在西都京兆縣,屬仙人柏戶治之。  57、天柱山:在杭州于潛縣,屬地仙王柏元治之。  58、商谷山:在商州,是四皓仙人隱處。  59、張公洞:在常州宜興縣,真人康桑治之。  60、司馬梅山:在臺(tái)州天臺(tái)山北,是李明仙人所治處。  61、長在山:在齊州長山縣,是毛真人治之。  62、中條山:在河中府虞鄉(xiāng)縣,是趙仙人治處。  63、湖魚澄洞:在西古姚州,始皇先生曾隱居此處。  64、綿竹山:在漢州綿竹縣,是瓊?cè)A夫人治之。  65、瀘水:在西梁州,是仙人安公治之。  66、甘山:在黔南,是寧真人治處。  67、山:在漢州,是赤須先生治。  68、金城山:在古限戍,又云石戍,是石真人所治之處。  69、云山:在邵州武剛縣,屬仙人盧生治之。  70、北邙山:在東都洛陽縣,屬魏真人治之。  71、廬山:在福州連江縣,屬謝真人治之。  72、東海山:在海州東25里,屬王真人治之。  〖三十六洞天〗  01、霍桐山洞:方圓3000里,名曰霍林洞天,在福州長溪縣,屬仙人王緯玄治之。  02、東岳泰山洞:方圓1000里,名曰蓬玄洞天,在袞州乾封縣,屬山圖公子治之。  03、南岳衡山洞:方圓700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縣,仙人石長生治之。  04、西岳華山洞:方圓300里,名曰忽*仙洞天,在華州華陰縣,真人惠車子主之。  05、北岳常山洞:方圓300里,名曰忽*玄洞天,在恒州常山曲陽縣,真人鄭子真治之。  (注:*物↑心↓)  06、中岳嵩山洞:方圓3000里,名曰司馬洞天,在東都登封縣,仙人鄧云山治之。  07、峨眉山洞:方圓300里,名曰虛陵洞天,在嘉州峨眉縣,真人唐覽治之。  08、廬山洞:方圓180里,名曰洞靈真天,在江德安縣,真人周正時(shí)治之。  09、四明山洞:方圓180里,名曰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縣,真人刁道林治之。  10、會(huì)稽山洞:方圓350里,名曰極玄大亢天,在越州山陰縣鏡湖中,仙人郭華治之。  11、太白山洞:方圓500里,名曰玄德洞天,在京北府長安縣連終南山,仙人張季連治之。  12、西山洞:方圓300里,名曰天柱寶極玄天,在洪州南昌縣,真唐公成治之。  13、小溈山洞:方圓300里,名曰好生玄上天,在潭州澧陵縣,仙人花丘林治之。  14、潛山洞:方圓80里,名曰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懷寧縣,仙人稷丘子治之。  15、鬼谷山洞:方圓70里,名曰貴玄司真天,在信州貴溪縣,真人崔文子治之。  16、武夷山洞:方圓120里,名曰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陽縣,真人劉少公治之。  17、笥山洞:方圓120里,名曰太玄法樂天,在吉州永新縣,真人梁伯鸞主之。  18、華蓋山洞:方圓40里,名曰容成大玉天,在溫州永嘉縣,仙人平公修治之。  19、蓋竹山洞:方圓80里,名曰長耀寶光天,在臺(tái)州黃巖縣,屬仙人商丘子治之。  20、都嶠山洞:方圓180里,名曰寶玄洞天,在容州普寧縣,仙人劉根治之。  21、白石山洞 :方圓70里,名曰秀水長真天,在云和州含山縣,白真人治之。  22、岣漏山洞:方圓40,名曰玉闕寶圭天,在客州北流縣,屬仙人餞真人治之。  23、疑山洞:方圓3000里,名曰朝真太虛天,在道州延唐縣,嚴(yán)真青治之。  24、洞陽山洞:方圓150里,名曰洞陽、隱觀天,在潭州長沙縣,劉真人治之。  25、幕阜山洞:方圓180里,名曰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縣,屬陳真治之。  26、大酉山洞:方圓100里,名曰大酉華妙天,去辰州70里,尹真人治之。  27、金庭山洞:方圓300里,名曰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縣,屬趙仙伯治之。  28、麻姑山洞:方圓150里,名曰丹霞天,在撫州南城縣,屬王真人治之。  29、仙都山洞:方圓300里,名曰仙都祈仙天,在處州縉云縣,屬趙真人治之。  30、青田山洞:方圓45里,名曰青田大鶴天,在處州青田縣,屬付真人治之。  31、鐘山洞:方圓100里,名曰朱日太生天,在潤州上元縣,屬襲真人治之。  32、良常山洞:方圓80里,名曰良常放命洞天,在潤州句容縣,屬李治之。  33、紫蓋山洞:方圓80里,名曰紫玄洞照天,在荊州常陽縣,屬公羽真人治之。  34、目山洞:方圓100里,名曰天蓋滌玄天,在杭州余杭縣,屬姜真人治之。  35、桃源山洞:方圓70里,名曰白馬玄光天,在玄州武陵縣,屬謝真人治之。  36、金華山洞:方圓50里,名曰金華洞元天,在婺州金華縣,屬戴真人治之。

Hash:4c40186a898ef24eca93522f9537495bfb37dabc

聲明:此文由 leaf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diǎn),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