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影国产精品,欧美日韩国产亚洲精品,麻花豆传媒剧吴梦梦免费,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87

韶關市紅色景點 韶關市紅色文化

導讀:韶關市紅色景點 韶關市紅色文化 1. 韶關市紅色文化 2. 韶關市紅色文化景點 3. 韶關市紅色旅游 4. 韶關紅色文化名片 5. 韶關 紅色 6. 廣東韶關紅色文化景點 7. 韶關市紅色文化村 8. 韶關的紅色資源 9. 韶關市紅色文化有哪些

1. 韶關市紅色文化

清末,在市一中校址東北角與縣背街(今北直街)交鄰,為范家祠所在地,辦有蒙館收范家子弟就讀。

清光緒30年(公元1904年)選派范郁材去北江(又稱韶州)中學堂(廣東韶州師范前身)讀初級師范科(一年制)。

清光緒31年(1905年)結業(yè)后,回范家祠始辦范家祠小學堂,按小學規(guī)格教育學童,這是 韶關市一中校史沿革的開始。 當時,這座小學堂面積不大,只有260平方米左右。是年,德國基督教巴陵會在曲江城南互勵路創(chuàng)辦私立德華女子小學堂(在今中共韶關市委大院內),當時,曲江縣城(今韶關城區(qū))之官立、公立小學堂均未設立。范郁材及范氏家族基于民族自尊心,除祠堂外還捐了兩棟祖屋辦小學堂,兼收外姓學童入學,有二十多名學生,分男、女班,時韶州中學堂監(jiān)督林耀東和之后的省立韶州中學堂張國熙校長,還派優(yōu)秀師范生襄助范郁才辦小學。

光緒33年(1907年),因范郁才講課出色,后為曲江官立高等小學納入轄編,從起,統(tǒng)一用曲江官立高等小學校名。

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韶州府中學堂林耀東校長(是時不稱監(jiān)督)舉薦范郁材擔任曲江官立高等小學校長。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廣東省視學汪佩聲視察曲江小學情況,對范郁材的講課甚為贊賞。

民國二年(1913年),曲江官立高等小學(范家祠址)毀于一場大火。 據(jù)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韶關市教育志》中記述:“民國8年(1919年)前后,……意大利天主教會在孝悌路(即今西堤橫街)創(chuàng)辦勵群學校。”具體準確的來說,意大利天主教慈幼會收購被火燒毀的原小學堂及附近地皮,由當時天主教韶州慈幼會會長雷鳴道 (St. Louis Versiglia)主教(1873~1930)在1918年辦起小學,1919年建起天主教堂大樓并辦起了勵群工藝學校。1920年4月,雷鳴道被羅馬教廷傳信部任命為韶州教區(qū)首任主教,仍然熱心辦學。

1922年,澳門無原罪學院院長金以義神父,把父母留給他的遺產(chǎn)用于建勵群制鞋工藝學校(后改稱鮑思高工業(yè)職業(yè)學校),第一任校董會理事長為雷鳴道,董事有畢少懷、溫普仁、白卓如、郭怡雅、湯迪光、夏學謙,首任校長為畢少懷,后為鄧鎮(zhèn)鋆。

1924年7月6日,鮑思高工業(yè)職業(yè)學校建成招生。

1926年(民國15年),因軍閥混戰(zhàn),不少縣師范辦學經(jīng)費無著落,粵北大部分師范學校停辦,鮑思高學校改辦為勵群簡易師范學校,有男、女學校各一所,聘請原在樂昌等地停辦的簡易師范教員任教,由韶州天主堂溫普仁副主教總管。

1929年(民國18年),法國教會加盟聯(lián)辦勵群師范。意大利神父畢少懷管男子師范,法國教會修女容婉管理女校,男女校之間用圍墻隔離。

1926~1932(從民國15年至21年),勵群師范共辦了十期簡易師范班,總共培養(yǎng)出男、女簡易師范生120名左右,為粵北各縣輸送了受過專業(yè)培訓的初小教員。當時簡易師范學制三年,男校每級只十來人,女校每級才幾個人。勵群師范采取封閉式(學生校內寄宿)管理教育方式,學生每兩周可以出校門8小時。但教員與省立三師(韶州師范前身)教員有來往,學生亦有參加當時工農(nóng)商學兵的反帝大示威,1926年就有學生許宗熙(廣州市水電局退休高級工程師)因參加學生運動,領頭呼喊“打倒畢少懷神父”口號而被開除。1930年,附屬勵群小學1~6年級才86人(其中二年級一個班只有8人)。

1930年2月,主教雷鳴道去連州視察教務,為救護同去的女傳教員和兩名女名學生,于連江口遇難。雷主教遇難后,耿神父升為主教,天主教韶州教區(qū)仍堅持 辦學,勵群師范由鄧鎮(zhèn)鋆任校長。

1932年(民國21年),勵群師范奉命停辦,校園全部用來辦小學,校名改為勵群學校。勵群學校共設六個班,每班30至40人,班主任都是中國人,擔任教學工作或參與管理的為外國神父,按外國先進的管理方法管理學校,他們大多成為學生們學習英語的啟蒙老師。小學采用當時商務印書館編的教材,開設的課程有國文、算術、公民、社會、自然、歷史、地理、理工、尺牘,還有英語、圖畫、手工、音樂、體育等課程。教室座位為單人單桌黑板用石料制成,據(jù)說是專程從意大利運來的。

1933年(民國22年),根據(jù)社會上中學生就讀難的情況,意大利天主教慈幼會在勵群校園騰出一半,創(chuàng)辦私立勵群初級中學,學制三年,延請受過高等師范科培訓的教員入校任教,民國24年(1935)9月,向廣東省教育廳申報批準正式立案。此時勵群中學已是一所比較完整的綜合性學校,主要是全日制完全小學,還辦有初中班、師范班和其他專業(yè)班。學生主要來自貧困子弟,衣食由教會供給,他們后來大多成為天主教徒。

1924年~1934、1936~1938年間,勵群中學校長為鄧鎮(zhèn)鋆,1935、1938~1946年間,校長為黃芳仁。初期,每年級各1個班,每班約30余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發(fā)展到每年級各2個班,每班40人以上,已形成可容250~300人左右的較為正規(guī)的初級中學。

1941年因日軍大肆轟炸韶關,學校幾經(jīng)艱辛,搬遷到連縣天主堂復課,校園被國民黨軍隊占為“警備司令部”。學校在連州改組了董事會,由汪德忠為董事長,黃芳仁為校長,陳兆輝為教導主任。由于勵群中學的很多老師是意大利籍,而意大利當時是日本的同盟國,所以國民黨軍隊對意大利老師管得很嚴,對每名意大利老師公開派出至少2名特工監(jiān)視,限制人身自由。

1945年1月,日軍占領韶關,把勵群中學改為“憲兵司令部”,占領了8個月。

1946年勵群中學由教務辦事員黃登云將圖書、儀器、體育器材、西樂器、教具等搬遷回韶關原址上課,董事會聘趙博生為校長。為了讓窮苦人家子弟能繼續(xù)接受教育,勵群又增加了中學班,有中學生280名,小學生460名。

1947年8月,趙博生辭職,由黃芳仁接任校長,不久黃又辭職,由吳新銓接任校長。

1949年10月,韶關解放,勵群中學由人民政府接管。學校在校長吳新銓帶領下,并沒有跟隨教會南遷,堅持留原址辦學。據(jù)1949年11月的報表統(tǒng)計,勵群中學有校長吳新銓,教務主任利如漢(后為鄧懷遠),事務主任孟基路,訓導組長胡仕毅,體育組長陸剛毅等教員,初一2個班共99人,初二1個班33人,初三1個班23人,學生共155人。

1951年4月,經(jīng)當時粵北行署文教科批準,“私立勵群初級中學”與韶關廣屬同鄉(xiāng)會辦的“私立廣育初級中學”合并于勵群中學校址,稱“私立勵群廣育聯(lián)合初級中學”,故廣育中學的辦學情況亦納入韶關市一中校志的范疇。 遠在清代光緒年間,省內各地在曲江縣的工商業(yè)者,紛紛成立各地區(qū)的駐曲江同鄉(xiāng)會,如興梅、西江、四邑、廣屬同鄉(xiāng)會。其中以廣州為中心廣府語言系統(tǒng)的廣屬同鄉(xiāng)會勢力最大,他們多數(shù)從事百貨、金銀首飾、糧副食品加工等行業(yè),在各同鄉(xiāng)會中財力雄厚。

民國33年(1944年)2月,廣屬同鄉(xiāng)會決定騰出會所創(chuàng)辦私立廣育中學,即今峰前街市第四中學校址,當時,還辦有私立廣育小學(即解放后的市八小的前身),在校園西北角,中學則在校園的東邊,校長麥炳桓,當年就向廣東省教育廳申報批準正式立案。分春(2月)、秋(9月)兩季招生,初、高中各招一個班,當年即有初、高中 共4個班學生100人左右。

民國34年(1945年)1月,當時正值抗日戰(zhàn)爭時期,因日機大肆轟炸,遷至江西省龍南縣辦學,民國35年(1946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結束后,又搬回原址上課。這兩年均因時勢緊張、經(jīng)費不足,停辦了高中,僅留初中各年級各一個班計80人左右,校長鄭維邦于民國35年2月接任后,在相當艱苦的條件下,修復爛臺爛凳,維持上課。

民國36年(1947年)2月,學校董事長張本初(金鋪老板)延請原省立志銳中學教務主任易際良任校長,春季恢復招收高中一個班,初中保持各年級一個班,由于廣屬同鄉(xiāng)會資金周轉不靈,這一年招收春季高中生后,就再沒有招高中,只堅持把初中各年級辦下去。廣育中學占地面積約680平方米。

在廣育讀書的多數(shù)是曲江工商界子弟,隨著廣屬駐曲江的工商業(yè)者紛紛南歸,每學期轉學人多,生源越來越少,到1948年春,高中生全部轉走。

1948學年第一學期,校長為易際良,總務主任鄧本平,教務主任由校長兼,后期是潘青鎮(zhèn),教員只有潘少波、吳尚俊、盧俊文、陸幻墀、薛英、易繼常、范景康、(1949學年增加青年教員蔡思義和教英語的梅老師、教音樂的謝愛芬、教體育的黃鎮(zhèn)韶)、醫(yī)務兼干事何麗翩,另有職工5人。1947年初三畢業(yè)生18人,1948年初三畢業(yè)生15人,1949年初三畢業(yè)生22人,1950年初三畢業(yè)生19人。 (1949.10~1956.1)

1949學年,勵群初級中學有4個班155人,初中畢業(yè)生41人,1950學年有5個班185人,初中畢業(yè)生41人;1949學年,廣育中學有3個班102人,教職工15人。兩間私立中學還辦有小學和幼兒園,分別靠校產(chǎn)租金及收學生的學雜費勉強維持辦學。

韶關解放前,教職員生活沒保障,隨時都可能失業(yè)。解放后,不僅工作有保障,還可得到培訓提高的機會,享受公費醫(yī)療待遇。私立學校教職員參加了1949年冬的首期教師研究班,還參加了1950年暑假的粵北區(qū)中學教師研究班,之后又參加教師思想改造學習,到私立學校因經(jīng)費困難實在辦不下去時,又由政府收歸公立。現(xiàn)存1954年所填寫的廣東北江中學初中部的45名教職員卡片中有五分之一是私立勵群、廣育兩間學校的教員。

抗美援朝開始后,為了在社會上造成擺脫帝國主義教會控制的形象,私立勵群初級中學校長吳新銓在1951年春起,拒絕曲江天主教慈幼會每學期給予的一萬斤谷。因此,辦學經(jīng)費難以為繼,遂打報告請求政府扶持,另一間私立廣育初級中學(1944年創(chuàng)辦)辦學經(jīng)費失靠,也打報告請求政府扶持。

1950年2月,韶關市原兩間公立完全中學“省立志銳中學”(校址在互勵路現(xiàn)中共韶關市委機關所在地)、“曲江縣立第一中學”(校址在現(xiàn)韓家山鐵路俱樂部)與“省立韶州師范學校”合并為“廣東北江臨時聯(lián)合中學”,中學部在原志銳中學校址辦學,師范部在帽子峰南麓的平民路上課,校長先后由北江專署專員何俊才、李文華兼任,副校長先后有陳奎昌、黃開光。各校的實際管理工作仍由各校的原校長負責。

1950年9月,廣東北江臨時聯(lián)合中學師范部復名韶州師范學校,中學部改名為廣東北江中學。

1951年4月,經(jīng)當時北江專署文教科批準,兩私立初級中學勵群中學和廣育中學合并為“私立勵群廣育聯(lián)合初級中學”,在孝悌路原勵群中學校址辦學,兩校的小學合并為廣育小學,在廣育原址上課。私立初中合并后,原廣育校長易際良請辭調至北江工農(nóng)業(yè)技術學校任教育長,私立聯(lián)中校長由原勵群校長吳新銓擔任,專署文教科調派原韶州師范副教導主任羅林(中共黨員)為副校長。后來,由基督教會辦的“私立普光初級中學”(校址? ??現(xiàn)東河韶關汽車修理廠所在地)因解放后學生人數(shù)不多也并入了私立勵群廣育聯(lián)合初級中學。

1952年9月,全市公私立中學合并,私立勵群廣育聯(lián)合初級中學并入廣東北江中學,統(tǒng)一在孝悌路原勵群中學校址辦學,高初中共處一校,校長由當時中共韶關地委文教辦主任李凌冰兼,副校長先后有劉碧、廖拔成、古師勛、張雪馨等,原私立聯(lián)中副校長羅林則調回韶州師范任職。后因學生多,又在廣育中學原址開設廣東北江中學分教處。

1953年7月,廣東省教育廳經(jīng)教育部批準,確定廣東北江中學為廣東省的七所重點中學之一。1953年12月,劉碧任廣東北江中學第一副校長,負責實際領導工作,1954年9月劉碧任校長兼任北中、韶師、衛(wèi)校、農(nóng)業(yè)技術學校黨支部書記,副校長為廖拔成、古師勛、張雪馨,1955年后曹直任專職黨支部書記。

1954年11月,廣東北江中學將高中學生遷入西河黃田壩新校址,初中部留在孝悌路(即今西堤橫街)原址,擴大招生,劉碧仍任廣東北江中學校長,張雪卿為教導主任,張東海、卓廣清、鄧若馳、饒紀寰等為副教導主任,鐘木元、成為儀為正、副總務主任,統(tǒng)一管理高中部和初中部。1954學年初中部有28個班,學生1362人,畢業(yè)生有410人。 (1955.9~1966.8)

1955年9月,上級指示將廣東北江中學在孝悌路的初中部劃出,組建成“韶關初級中學”,校長為張雪馨(1956年8月調離),第一副校長為鄧若馳,第二副校長為饒紀寰。教導主任先后有王運明、梁義方,總務主任高潮,1955學年計有初中30個班,學生1502人,畢業(yè)生498人。

1958年9月起,校長潘平,副校長成崇正、饒紀寰,教導主任梁義方,副主任先后有黃德良、賓光祧、王永大、曾令顯,總務主任先后有高潮、林松欽。黨支部專職副書記先后有鐘禮祥、龔學湘、戴振球。

因當時韶關市與曲江縣合并,1959年2月學校改名韶關市第二中學,后來,曲江又恢復獨立的縣建制,1960年9月,學校改稱韶關中學。1959學年學校發(fā)展到34個班,學生1774人的規(guī)模。

1960~1966年間,學校保持每學年32個班建制,其中1963年9月起,開辦高中,招2個班,到1965年有高中畢業(yè)生99人,而1966年高中畢業(yè)生上升至4個班畢業(yè)生210人。此時,校園已建設成為居全市、全地區(qū)設施較全、教育教學質量較好的一流完全中學,省內知名度大為提高。1966年8月定名為韶關市第一中學,1963年9月起進入完全中學階段。

五十年代的中學教育,也顯示了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特色。初期,文科按新編教材進行教學,理科暫無新教材,仍沿用舊教材,1953年9月后,才逐漸使用統(tǒng)編教材。當時學校的教育方式、方法,模仿蘇聯(lián)教育的氣息較濃,還出現(xiàn)死搬硬套蘇聯(lián)教育模式的現(xiàn)象。

五十年代后期,才開始摸索自己獨立自主的教育方式方法,但不久又卷入大躍進的冒進狂潮中,學校貫徹“教育為無產(chǎn)階級政治服務,教育必須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的方針,每個星期安排政治學習及業(yè)務學習各一次,生產(chǎn)勞動過多,沖擊了課堂教學,使教育教學質量大受影響。但是,學校師資隊伍中還是出了不少人才,學校教導主任王運明于1957年被評為韶關市模范教師,推舉出席廣東省優(yōu)秀教師代表會議;黃秀瓊老師于1958年當選為韶關市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張文中老師先后被評為市、地區(qū)、省先進工作者、全國勞動模范,1959年作為廣東省赴京國慶觀禮代表團成員赴京觀禮,1960年被推舉參加全國群英會。

六十年代,由于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學校以每學年32個班規(guī)模穩(wěn)步發(fā)展,尤其是1963年9月開辦高中后, 學校逐步克服左傾冒進做法,開始重視課堂教學,積極推進教學改革,韶關中學的聲譽在廣東逐步鵲起。原意大利天主教會主教樓(即后來的7號樓)

1961年9月至1966年9月,學校專任教師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者已占65%~85%,學校中的黨團員人數(shù)大幅增加,在全市性的運動會、文藝會演中,韶關中學頻頻得獎。

1949~1966學年,學校共培養(yǎng)出初中畢業(yè)生7423人,1966、1967學年培養(yǎng)出高中畢業(yè)生309人。

韶關市第一中學

(1966.8~1978.1)

1966年8月起,“文化大革命”的風暴席卷全校,學校蒙受了一場空前的劫難。多名老教師如劉伯盛、廖乃康等在批判所謂“資產(chǎn)階級反動路線”中首當其沖,成了全校的重點批判對象,大字報鋪天蓋地。校園內學生的 “造反派”組織林立,后來發(fā)展成兩大派對立的學生組織“刺刀見紅”和“毛主席紅衛(wèi)兵造反總部”。

1966年10月起,學校被“造反派”改名為“韶關市紅一中”,學生紛紛外出“串聯(lián)”,學校處于停課狀態(tài)。1967年3、4月,全國停止串聯(lián)后,各派學生組織從批判校內的“封、資、修”開始,發(fā)展到參與社會上的“打、砸、搶”活動。

1967年7月,兩大派的學生組織卷入了全市的武斗,學校圖書館、儀器室、體育器材室被破壞殆盡,檔案材料被查抄一空,校舍也給弄得殘破不堪,學校領導被批斗“靠邊站”,學校大權由群眾組織掌權。

1967年10月,兩大派學生組織根據(jù)黨中央文件精神停止了派斗,逐步實行了“革命的大聯(lián)合”,解放軍代表進駐學校。

1968年1月成立了“三結合”的學校革命委員會,成為學校開展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駐校解放軍宣傳隊負責人為首任革委會主任。2月,學校師生根據(jù)黨中央提出的“復課鬧革命”的號召回校上課。

1968年8月,根據(jù)新成立的中共韶關市委、韶關市革命委員會的統(tǒng)一安排,由韶關柴油機廠派出“工人宣傳隊”進駐學校,領導學校的“斗、批、改”。

8月起,“清理階級隊伍”運動在全市中小學教師中開展。12月運動結束,學校原領導及不少教師被冤屈停職,黯然離開教師隊伍下鄉(xiāng)“改造”。同時,全市教師實行了大調整,從本校調出教師18名,從外校調進教師17名,畢業(yè)分配來校工作的2名。按1968年12月16日的報表統(tǒng)計,全校教職員工僅有59人。

10月,根據(jù)毛澤東關于“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接受貧下中農(nóng)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學校“畢業(yè)”學生到仁化、連山、樂昌、連縣等地“上山下鄉(xiāng)”。

1969年8月,羅嶸任校革委會主任。由工人、貧下中農(nóng)、機關干部組成的“講師團”登上了教室的講壇。這個時期,盡管學校領導和相當一批有責任心的教師很想盡快恢復學校的教學秩序,把損失的學習時間補回來,但在當時的形勢和政治運動的左右下,也無力回天。

1969年9月,學校復名為“韶關市第一中學”。

進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學校還沒有全國統(tǒng)一編制的新教材,只能根據(jù)上級規(guī)定使用自編的教材。那個年代,小學教師教初中,初中教師教高中,只經(jīng)過一年簡單培訓的高中畢業(yè)生或“工農(nóng)兵大學生”,也被派去教高中或當領導的現(xiàn)象十分常見。這樣一來,學校行政領導和專任教師的專業(yè)文化及業(yè)務素質大為降低。領導班子研究的問題,大都是政治學習和參加政治運動的問題(如批林批孔、批《三字經(jīng)》、反潮流、開展基本路線教育等),很少討論學校教育和管理的問題。

從1970年起,為貫徹毛澤東的“五、七”指示,在提倡“學朝陽、學大寨、學屯昌”的運動中,學校組織師生學工、學農(nóng)、學軍。在校內小禮堂(原? ??主教禮拜堂約200平方米)內搞校辦工廠,每次可容納學生約50人;以韶關柴油機廠為基地,每月派一個班的學生50多人前往學工;在西聯(lián)赤水建設農(nóng)村分校,開辟了有自耕地104畝、建筑面積1180平方米的學農(nóng)基地,每月派兩個班的學生100多人前往學農(nóng)。

實行“開門辦學”,改革教學內容,高中辦專業(yè)班,上專業(yè)課,勞動與教學時間平分秋色,正常的文化課學習頗受影響。1974年12月,學校黨支部、柴油機廠黨委聯(lián)名向市委提交關于改革教育,在高中一年級進行半工半讀試驗的請示報告。經(jīng)市委領導同意,學校于1975年上半年開始了這一試驗,規(guī)定高一學生每學期下廠勞動、學習十周(后改為六周)。這讓不少有識之士著實為學校的教育質量擔憂。

1973年5月至1975年上半年,隨著全國對各項工作開展整頓,開始糾正“左”的做法,學校的教育工作也進入了難得的復蘇時期,學校課程按“文革”前的規(guī)定開設,教師認真教,學生努力學一度蔚然成風。但好景不長,到1975年下半年,全國上下開展批“回潮風”、批“翻案風”運動,學校教育又進入了低潮。

七十年代,韶關市第一中學的辦學規(guī)模有了很大的發(fā)展,1970~1972及1976年共有37個班,1973年有36個班,1974、1975年有35個班,1977年竟有38個班,學生總數(shù)以1976年為最多,達1898人。但由于政治運動不斷,1971年搞深入開展批判“17年修正主義教育路線”運動,1973年開展所謂的“批林批孔運動”,1976年初又開展所謂“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學校在當時左傾思潮的沖擊下,又再度經(jīng)受了一個大動蕩階段。

七十年代的學校行政,1973年9月到1974年9月,革委會主任廖拔成,革委會副主任黃兆華、林松欽、李曲生(任至1975.1),教改組組長黃玉波,教改組副組長羅英懷、黃次,辦事組組長郭文魁;政工組組長鄒李仁。

1974年10月到1976年8月,黨支部書記兼革委會主任吳春榮,黨支部副書記、工宣隊長霍炎彪,黨支部副書記兼革委會副主任黃兆華(任至1975年8月),黨支部組織委員、革委會副主任林松欽,黨支部宣傳委員、革委會委員黃玉波,黨支部青年委員、革委會委員鄒李仁,黨支部保衛(wèi)委員、革委會委員郭文魁。

1976年9月到1978年8月,革委會主任:吳春榮,革委會副主任:林松欽、梁義方(任至1978年2月)、江海燕(任至1978年2月)。

1976年10月打倒“四人幫”后,學校拔亂反正,重新建立起正常的教學秩序,整頓校風、教風和學風,進一步健全學校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學校領導和廣大教師早已意識到“左”的做法不能再繼續(xù)下去了,他們以實際行動抵制各種“左”的做法。1977年9月7日,學校黨支部請示市委,要求同意撤消半工半讀的試驗。

師生團結一心,大力清除極左思潮對教育的影響,韶關市第一中學的名聲才名符其實地重新打響了,從1977年開始,學校各項工作都朝氣蓬勃地開展起來。

1977年,學校共有38個班(初中24,高中14),學生1830人,教職員工118人,其中專任教師99人,大專以上學歷的58名教師絕大多數(shù)是有20年教齡的老師。校長吳春榮,黨支部專職副書記葉剛,善于團結中老年知識分子,學校很快恢復了正常的教學秩序,教育、教學成績顯著。1977年度學校教職工有40人被評為市先進工作者,其中30人為中老年教職工和各科組、級組的骨干;1977年下半年,市教育局教研室組織的市區(qū)中學的教學改革觀摩課,近三分之二的科目安排在我校進行。

進入新發(fā)展階段

韶關市第一中學于1978年3月被定為廣東省首批重點中學,1994年7月被評為首批廣東省一級學校。

< p>2001年9月,韶關市第一中學初中部轉制為股份制初級中學,定名為廣東韶關一中明星學校。

2004年11月更名為韶關市一中實驗學校。

2007年1月18日,韶關市一中實驗學校與韶關市中實文教發(fā)展有限公司簽訂了韶關市一中實驗學校資產(chǎn)轉讓合同。中實文教發(fā)展有限公司取得了韶關市一中實驗學校資產(chǎn),按照民辦全日制初級中學的辦學體制,使用“韶關市一中實驗學校”的名稱,在原韶關市第一中學校址內自主辦學。

2008年8月28日校址搬遷至市區(qū)東郊府管村(韶關市韶瑤路108號)占地324畝的新校校園。韶關市第一中學高中部仍稱為韶關市第一中學,屬國有公辦。

2009年3月被評定為廣東省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級中學。

2. 韶關市紅色文化景點

1.縣城的文昌公園,晚上還是很漂亮的還有文昌塔

2.乳源人民英雄紀念碑(這座古道紅軍路遺址紀念碑也是自2018年以來,乳源民間在以鐵龍頭為中心,在巖口村委會、柯樹下村委會等地西京古道沿途修建的第八座紅色紀念建筑)

3.觀音山公園

3. 韶關市紅色旅游

韶關旅游景點數(shù)不勝數(shù),不來韶關欣賞枉在世一回,遠近聞名的丹霞山名震各山川,威名遠揚的南華寺,同等郊果的云門寺,,,等等勝不數(shù)勝,三區(qū)八縣都是名勝古跡,璣珠巷,梅關古道,紅圍,紅色旅游勝點不計其數(shù),最美生態(tài)小縣一始興可是游水玩水勝地,小吃名食處處聞香。作為韶關人都無法游覽完本地景點勝地,品嘗不完本地小吃名食,游覽不完紅色資源勝地,古跡名勝,遍地都是。

4. 韶關紅色文化名片

韶陽樓是歷史文化景點,不是紅色革命景點。

韶陽樓:據(jù)清阮元《廣東通志》記載,唐初,韶城有“韶陽樓”,然未記始建具體年份。清康熙、同治光緒時期之《韶州府志》、《曲江縣志》記載,指其“在南門外,臨江,創(chuàng)始無考,元末廢”。唐代詩人許渾有七言律《夜宴韶陽樓》,佐證韶州唐時已有韶陽樓。從該詩的具體描寫中,可推知此樓在當時應是本地頗具規(guī)模的名樓。

2006年6月,市委、市政府為提升韶城文化品位,加快山水名城建設步伐,作出了建設韶陽樓的決定。2007年6月,韶陽樓工程正式動工,勁有關各方兩年多的艱苦努力,2009年10月18日韶陽樓竣工剪彩。

韶陽樓現(xiàn)建于韶關國家森林公園蓮花山頂峰。占地面積1938平方米,建筑面積2995平方米,座東南朝西北,平面以“亞”字型上轉“十”字型構成,呼應蓮花山之意,形成聚心又主次分明的造型,加之每層漸次收分的檐柱,層層出挑的欄桿和起翹靈動的翼角,從而使人獲得莊重而不失豐富,大方而不乏靈氣的感受。韶陽樓共五層,高42.8米,五層取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意,為中國傳統(tǒng)哲學理念,寓意人們憑欄樓上,發(fā)思古之幽情,觀今朝之昌盛,暢未來之美景。該樓采用唐宋中國古典建筑風格,吻合韶州唐宋之盛,體現(xiàn)嶺南古建筑秀麗之妙兼北方之雄渾和,細部則采用粵北地方建筑特征,如朵狀插拱、月梁、穿枋構件等,突出地方建筑特色。

韶陽樓各樓層均設有一個文化主題,它們分別是“拔地-”、“聞韶鳴鳳”、“風度千秋”、“蓮峰清韻”、“禪鐘悠揚”。通過這些文化主題設置,使人登樓能知韶關歷史文化,登樓能得到藝術的享受,登樓能感受到韶關這歷史文化名城的魅力。

5. 韶關 紅色

韶關人沒有固定說喜歡抽什么煙。俗話說:蘿卜青菜,各有所愛,這得根據(jù)個人喜好而定。韶關人的思想與時俱進,海納百川,抽煙方面沒有太多的講究,全憑個人喜惡隨性選擇。當然,廣東人比較講究寓意,特別是? ??喜事,所以名字寓意好的煙會更受歡迎。

6. 廣東韶關紅色文化景點

丹霞山

中國紅石公園——丹霞山,位于韶關市境內,面積290平方千米,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風景區(qū)。丹霞山由680多座頂平、身陡、麓緩的紅色沙礫巖石構成。

南華寺

南華寺位于韶關市南,約22公里。這里依山面水,峰巒奇秀,南華寺是中國佛教名寺之一,是禪宗六祖慧能弘揚“南宗禪法”的發(fā)源地,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監(jiān)元年(502年),寺廟現(xiàn)存大量珍貴文物,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車八嶺自然保護區(qū)

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始興縣東南部,距離縣城46公里,總面積7545公頃。區(qū)內保存著大面積原始森林,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素有“物種寶庫,南嶺明珠”之稱。保護區(qū)自然博物館里展出的大量珍稀動植物標本,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國內外大批游客。

南嶺國家森林公園

位于乳源瑤族自治縣與湖南交界處。其主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是廣東省的最高峰,廣東第二、第三高峰均坐落在此,有“廣東屋脊”之稱。公園內有小黃山、親水谷、瀑布群等知名景區(qū)。南嶺山脈逶迤連綿,保留廣東省最完整、最大片的原始森林,保存著最完整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嶺南天然生態(tài)保護屏障。

乳源云門寺

即門山大覺禪寺,公元923年由云門宗始祖六祖慧能九傳弟子文偃禪師所建,位于乳源縣城北面6公里的慈云峰下,是我國佛教禪宗五大支派之一云門宗的發(fā)祥地,也是全國重點寺廟之一。

乳源大峽谷

位于距乳源縣西南68公里的大布鎮(zhèn),地貌與丹霞山的地貌非常相似。大峽谷有黃山之奇:下雨時山間涌出的云霧,漂流在巒中,就如置身仙境中;有華山之險:千步云梯1386級;有張家界之秀:谷中幽深,峰巒層疊,翠映生暉。

曹溪假日溫泉

廣東最大的溫泉別墅度假村,占地50萬平方米,有103個富含氡、偏硅酸的養(yǎng)生溫泉池,130多棟豪華別墅,1300多間純別墅享受的高級客房,7間大型會議室(最大的可容納700人);毗鄰南華寺、馬壩遺址、丹霞山等風景名勝。

珠璣巷

聞名遐邇的珠璣巷,原名敬宗巷。唐敬宗時,張昌一家人七代同堂,朝廷聞其孝義,生氣勃勃,賜予珠璣絳環(huán),為避敬宗廟謚,就將敬宗巷改名為“珠璣巷”。

九瀧十八灘

位于樂昌市坪石鎮(zhèn)的一段武江河岸,蜿蜒曲折,水流湍急,總落差達65米。沿河兩岸有大瑤山隧道、十里畫廊、龜山、蛙石、廟子角、韓瀧祠等多處景點。

馬壩人遺址

馬壩人遺址就在馬壩鎮(zhèn)獅子巖,是兩座石炭紀石灰?guī)r孤峰,遠觀如雄獅伏地。山中溶洞縱橫交錯,上下相通,底層終年積水,水清且洌。

云髻山旅游區(qū)

主峰海拔1438.8米,是珠江三角洲最高峰。山上奇峰林立、怪石紛呈。獅子峰雄偉峻拔,玉女峰灑脫秀美,酒壺耳峰惟妙惟肖,五指山直插云霄……滿山異姿紛呈的象形山石,似人、似獸,或仰或立、或蹲或倚,千姿百態(tài)、美不勝收。

乳源必背瑤寨

這里是乳源民俗風情觀光的好去處,你可以欣賞迷人的瑤山風光,觀看歡快熱鬧的瑤族歌舞,領略古老的民族風俗,品嘗獨具風味的瑤家美食。

百丈崖峽谷漂流

位于全國著名的大寶山,緊臨京珠高速,從沙溪出口到漂流起點15分鐘,北依佛教圣地南華寺,車程也只需10分鐘,地理位置極為方便,被譽為“京珠第一漂”。

韶關丹霞山、韶關南華寺、韶關百丈崖峽谷漂流、韶關必背瑤寨、乳源大峽谷、韶關車八嶺自然保護區(qū)、馬壩人遺址、韶關大鑒禪寺、韶關曹溪溫泉、韶關南嶺國家 森林公園、韶關東湖坪民俗文化村、韶關風采樓、韶關芙蓉仙洞、韶關礦山公園、韶關金雞嶺、韶關客家滿堂大圍、韶關恐龍博物館、韶關靈溪河漂流、南雄梅關古道、南雄珠璣古巷、樂昌龍王潭 、樂昌古佛巖、南方紅豆杉森林公園、韶關森林公園、通天籮、鴕鳥寨、仙人橋、韶關仁化雙峰寨、韶關中山公園等,

7. 韶關市紅色文化村

2018年1月1日,韶關市中山公園舉行了韶關城市形象發(fā)布會,隨著紅色面紗被緩緩揭開,“善美韶關”城市形象LOGO亮相。

城市形象標識是體現(xiàn)城市主題、彰顯城市精神、展示文化特性和傳播城市形象的藝術載體,代表著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基因。。

“善美韶關”城市形象LOGO,將韶關的拼音“shao”進行設計手法的處理后,巧妙地組成了善美之城的“善”字。“善”與“韶”在諧音和字形上的完美融合,自然生成了“善美韶關”的主題圖案。條萊垍頭

“善美韶關”城市形象LOGO中色彩豐富且和諧,有黃、綠、藍、紅4種色系。據(jù)介紹,這4種顏色分別代表禪宗、森林、水系、丹霞等人文歷史和自然形態(tài),展示韶關色彩斑斕的繽紛世界,代表著韶關境內多樣的生態(tài)、韶關人生活的千姿百態(tài),也代表韶關璀璨多樣文化的競相綻放。

你知道為什么韶關形象主推“善美韶關”嗎?

相傳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經(jīng)過韶關,登山而奏韶樂,周圍的山石為之動容,變成形狀奇異的 " 三十六石 "。這個美麗而古老的神話,給這塊土地注入了神奇的色彩。《論語 · 八佾》說:"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 朱熹注說:"《韶》,舜樂。美者,聲容之聲。善者,美之實也。"條萊垍頭

8. 韶關的紅色資源

韶關市的市鳥、市花、市樹

市 鳥

畫眉,學名:Garrulax canorus,也有人叫虎鶇、金畫眉。分類在雀形目鹟科畫眉亞科。身體長約23厘米。體重50~75克。主要生長在我國的江蘇、浙江、安徽、湖北、四川、云南、貴州、陜西等地,臺灣地區(qū)也有,但外表略有不同。該鳥為普遍性留鳥,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公尺以下之山丘的濃密灌木林中,喜歡在晨昏時于枝頭上鳴唱。畫眉性格隱匿、膽小,領域性極強,雄鳥性兇好斗。平時只有在秋季才會三五成群的出現(xiàn),叫聲明亮悅耳,為鳴鳥中之佼佼者,常被捕捉飼養(yǎng)而成為籠鳥。由于畫眉雄鳥好斗,不少地方都有人訓練其打斗觀賞,甚至賭博。畫眉鳥食性雜,以水果,漿果,種子及昆蟲為主食,籠養(yǎng)畫眉的飼料主要是蛋炒米和適當?shù)牟巳~和昆蟲。每年春夏季節(jié)開始繁衍后代,一窩約產(chǎn)3至6枚卵。畫眉鳥在世界各地都廣受愛鳥人士的喜愛。

市 花

杜鵑花--花中西施

學名:Rhododendron simsii

英名:Indian Azalea

別名:映山紅、山石榴、山躑躅、紅躑躅

科名:杜鵑花科

產(chǎn)地與習性:杜鵑花屬約有900種,亞洲約產(chǎn)850種其中,中國約有530種,除新疆外南北各小區(qū)均有分布。新幾內亞、馬來西亞約有280種,幾乎全為附生型 。此外,北美分布有24種,歐洲分布有9種,大洋洲分布1種。杜鵑花屬種類多,差異很大,有常綠大喬木、小喬木,常綠灌木和落葉灌木。習性差異也很大,但多數(shù)種產(chǎn)于高海拔地區(qū),喜涼爽、濕潤氣候、忌酷熱干燥。要求富含腐殖質、疏松、濕潤、ph值在5.5~6.5之間的酸性土壤。部分種及園藝品種的適應性較強,耐干旱、瘠薄,土壤ph值在7~8之間也能生長。杜鵑花對光有一定要求,但不耐暴曬,夏、秋季應有林木或蔭棚遮擋烈日。一般于春、秋二季抽梢,以梢為主。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25℃。氣溫超過30℃或低 于5℃則生長趨于停滯。冬季有短暫的休眠期。

形態(tài)特征:杜鵑花屬種類繁多,形態(tài)各異。由大喬木(高可達20m以上)至小灌木(高僅10cm-20cm),主干直立或呈匍匐狀,枝條互生或輪生。

中國常栽培的種類有:毛鵑、夏鵑、西洋鵑、羊躑躅、迎紅杜鵑、馬銀花、云銀杜鵑。

注意:黃色杜鵑的植株和花內均含有毒素,誤食后會引起中毒;白色杜鵑的花中含有四環(huán)二萜類毒素,中毒后引起嘔吐、呼吸困難、四肢麻木等。

繁栽要點:可用播種、扦插、嫁接及壓條等方法繁殖。

應用:杜鵑花花繁葉茂,綺麗多姿,萌發(fā)力強,耐修剪,根樁奇特,是優(yōu)良的盆景材料。園林中最宜在林緣、溪邊、池畔及巖石旁成叢成片栽植,也可于疏林下散植。杜鵑也是花籬的良好材料,毛鵑還可經(jīng)修剪培育成各種形態(tài)。杜鵑專類園極具特色。杜鵑花可藥用,有些亦可食用。

在家養(yǎng)環(huán)境中,杜鵑花以盆栽為佳。上盆時間選在早春或晚秋為宜。杜鵑花根系擴展緩慢,l~2年生宜用3寸盆,3~4年生用4寸盆,每隔3~5年換盆1次,同時修整根系。澆水,要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掌握。溫度低時少澆;高時,要隨干隨澆,但絕對不能積水。施肥,要做到薄肥勤施。對2~4年生苗,為加速植株成型,常通過摘心、摘蕾來促發(fā)新枝;植株成型后,主要是剪除病枝、弱枝及重疊紊亂的枝條,均以疏剪為主。

杜鵑花,群眾又叫映山紅,泛指各種紅色的杜鵑花,形容它那如火如荼的鮮紅的光彩把山都映紅了。其實杜鵑花哪只紅色,現(xiàn)今植物分類學上僅把“映山紅”作為其中一個種類(包括許多栽培品種)。杜鵑花自然分布于北半球溫帶及亞熱帶,全球800余種,我國就有600多種,云南一省有近300種之多。無疑,中國是杜鵑花的原生地,而云南又是其分布中心。

杜鵑花多為高一二米的灌木和小喬木,亦有高僅幾厘米、匍匐于巖石地面的旬行杜鵑、紫背杜鵑,也有高達數(shù)丈、繁花萬朵的、巨魁杜鵑。杜鵑花的頂成傘形花絮,由數(shù)朵鐘狀或漏斗狀的花朵組成,宛如有一個飽滿的繡球。葉片多為革質.大如批把,小似指甲,尚有一種吐尖杜鵑,葉片竟長達70多厘米, 寬20多厘米;果為蒴果,種子細如塵埃,播種須精心管理,方能出土成苗。

杜鵑花在云南生長于海拔800米—4500米的高山、中山、低丘和田野,以滇西部高山種類最為豐富。尤其是高山冷濕地帶。多種常綠杜鵑如黃杯杜鵑、白雪杜鵑、團花杜鵑、寬鐘杜鵑等各色杜鵑花,常成密集的杜鵑花灌叢和純林,竟有連綿一二十公里盡為杜鵑花“花海”的奇觀。杜鵑花的花期依氣候和各種而不同,低山暖熱地帶多在2—3月開放,中山溫涼地帶多在4—6月開放,高山冷涼地帶多在7—8月開放。因其種類繁多,分布廣泛,生態(tài)環(huán)境之復雜多樣,杜鵑花的體態(tài)風姿也是多種多樣:有的枝葉扶疏,有的干枝百干;有的郁郁蔥蔥,俊秀挺拔,有的曲若虬龍,蒼勁古雅。其花色更是五光十色,多姿多彩:殷紅似火、金光燦燦、晶藍如寶,或帶斑帶點,或帶條帶塊,粉紅的、洋紅的、橙黃色的、淡紫色的、黃中帶紅的、紅中帶白的、白中帶綠的,真是千變萬化,無奇不有。有的濃妝艷服,有的淡著縞素,有的丹唇皓齒,有的芬芳沁人,真的各具風姿,儀態(tài)萬千。

正因為杜鵑花在園林上的重要價值,我國品種豐富的社鵑花資源早就為西洋各國所覬覦。早在19世紀初,他們曾不惜巨資多次派人前來云南采集標本、種子,現(xiàn)今英國皇家植物園夸耀于世的幾百種杜鵑花系多自云南采集培育,早已蔚然成林,花蕾盛開之際,英倫士女,往來如梭,流 連忘返。

1919年,英國采集家傅利斯在云南騰沖高黎貢山西坡,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他從未見過的“杜鵑巨人”——大樹杜鵑。貪婪之心,驅使他雇來苦力,橫著心,舉起斧,硬將這一株高達25米、胸徑達87厘米、樹齡達280年的大樹杜鵑砍倒,撈了一個圓盤狀的木材標本回去,至今仍陳列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里。但在63年之后,1981年2月,科學家又在原址,找到了這世界已知的最高最大的杜鵑花王。后經(jīng)騰沖縣林業(yè)局進一步調查,現(xiàn)有胸徑在1米以上的大樹杜鵑尚有12株,其中最大的1株高25米,其徑粗達3.07米,樹齡在500年以上。大樹杜鵑的花序是一個十分秀美的花團,水紅色,每花序由20至24朵長6厘米—8厘米、口徑6厘米的鐘形花朵組成,花序直徑達25厘米。這項天立地的大樹杜鵑,茂盛的樹冠遮天蔽日,燦爛的花朵美如云霞,它是云南的驕傲,它是祖國的驕傲!

市 樹

植物名稱: 陰香

別 名: 梓樟

科  名: 樟科

屬  名: 樟屬

韶關部落適應地區(qū): 華南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qū)(主要城市:福州、廈門、泉州、漳州、廣州、佛山、順德 、東莞 、惠州、汕頭、臺北、柳州、桂平、個舊)

熱帶季雨林及雨林區(qū)(主要城市:海口、三亞、瓊海、高雄、臺南、深圳、湛江、中山、珠海、澳門、香港、南寧、欽州 北海、茂名、景洪)

生態(tài)分類: 木本植物 > 常綠喬木類

觀賞分類: 蔭木類

高度范圍: 15-25 (M)

形態(tài)特征: 樹冠濃密,夏秋萌發(fā)的新葉呈淡紅色。花綠白色,芳香,春季至夏初開花,漿果卵形,秋季成熟時橙黃色

生長習性:喜陽光,常生于肥沃、疏松、濕潤而不積水的地方。適應范圍廣,中亞熱帶以南地區(qū)均能生長良好。陰香樹冠傘形或近圓球形,株態(tài)優(yōu)美。宜作庭園和道旁樹。陰香對氯氣和二氧化硫均有較強的抗性,為理想的防污綠化樹種。

9. 韶關市紅色文化有哪些

南雄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山川秀麗,風光旖旎。旅游資源豐富,尤其文物古跡甚多。珠璣古巷、梅關古道、三影千年古塔、恐龍等古生物化石、古銀杏群“南雄五古”,享譽海內外。南畝魚鮮村、烏逕新田村、黃坑溪塘村、百順黃屋城古村落,人文價值頗高,先后被列為“廣東省古村落”。孔江國家濕地公園(孔江水庫)、青嶂山省級自然保護區(qū)、蒼石寨風景區(qū),奇異獨特,風光秀麗。坪田古銀杏群景色迷人,深秋看黃葉好地方;帽子峰省級森林公園,被譽為“小九寨溝”。蓮開凈寺、大雄禪寺香火興旺。具有古建筑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的廣州會館。龍華山溫泉酒店是集旅游度假自然觀光和休閑、度假、康體、娛樂、泡溫泉為一體的旅游度假勝地。青嶂山溫泉高氡神奇,是罕見的高鈉離子溫泉。南雄又是一塊紅色的土地,是廣東省重點老區(qū)縣(市)之一。尤其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南雄屬中央蘇區(qū)縣之一,是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經(jīng)過的地方。毛澤東、朱德、彭德懷多次率部轉戰(zhàn)南雄,領導和指揮著名的“水口戰(zhàn)役”。項英、陳毅等在油山一帶領導粵贛邊三年游擊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共廣東省委舊址瑤坑、油山革命紀念碑、水口戰(zhàn)役紀念公園、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具有紅色旅游特色。

三影塔

位于南雄市區(qū)中心。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廣東省唯一有絕對年代記載的宋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道上有傳說中的三影奇觀雖不復見,而宋代建筑藝術風格猶存,一塔古樸雄偉,矗立廣場之中,與市博物館、廣場景色、街市風光相襯映。門票五元。

油山

又是一座“紅色”的山。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油山都是革命根據(jù)地。這里有黨的組織,有革命武裝。1929年紅軍從井岡山來到了南雄、信豐、南康、大庾,以油山為中心組織了信庾雄縣委,開展了組織農(nóng)民協(xié)會,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打土豪分田地,在敵后進行游擊戰(zhàn)爭等斗爭,配合中央蘇區(qū)創(chuàng)造根據(jù)地,向廣東、湖南方面發(fā)展,打通與中央蘇區(qū)、湘贛蘇區(qū)的聯(lián)系。紅軍長征以后,這里成立了贛粵邊特委和軍分區(qū)。1935年紅軍長征后,項英、陳毅率部隊從中央蘇區(qū)突圍來到油山,展開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zhàn)爭,建立了以油山為中心的(南)雄、信(豐)、(大)余、(南)康邊這個粵贛邊最大的游擊根據(jù)地,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奇故事及為爭取革命勝利而浴血奮戰(zhàn)的光輝足跡。

蒼石寨

蒼石寨旅游區(qū)位于南雄西北部的蒼石鎮(zhèn)境內距南雄市區(qū)13公里,交通、通信便利,是南雄新興最負盛名的自然景觀旅游區(qū)。

蒼石寨原為當?shù)貧v代嘯聚山林,避禍走難之地,地勢險要,屬易守難攻的地形。全寨由九座形態(tài)各異的山峰組成,在登寨必經(jīng)的險要處,有石塊筑成的隘口,成為扼守山寨的險門,足成“以一擋萬”之勢。

該旅游區(qū)占地4.5平方公里,主景區(qū)0.6平方公里,屬紅色丹霞地貌,景區(qū)由九個形態(tài)各異的山峰組成,其狀如騰龍奔馬,群山間有羊腸小徑連接,小徑或藏于樹叢和懸崖峭壁之中,或顯于群峰山谷之間,“蒼石寨”由此得“寨”名。寨內山清水秀,峽谷幽深,瀑布雄偉壯觀,奇花異草隨處可見,狀元橋、情人谷、情人橋、五龍?zhí)丁厝钦瘍茸盍钅昵嗳饲橛歇氱姷娜ヌ帲滑幝{,首陽峰,遠晀南雄市區(qū)全貌,品味“一覽眾山小”“榮辱皆忘”的意境,成為所有游客最熱切登臨的勝地。

珠璣古巷

國家AAAA級景區(qū),位于南雄城北6公里處的梅關古驛道上,全長1500多米。她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嶺南驛道上的一個商業(yè)重鎮(zhèn),100多姓南遷氏族發(fā)祥之地,嶺南文化源頭之一。改革開放以來,經(jīng)10多年的重建修葺,重現(xiàn)珠璣古巷千年歷史文化,有唐宋祖居及先人南遷遺跡,有眾多姓氏紀念館,展現(xiàn)各姓氏宗族文化。1995年被韶關市人民政府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6月,珠璣古巷被《中國地理》雜志社、《南方都市報》舉辦的“廣東省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中評為廣東最美的街區(qū)。門票25元。

梅關古道

國家AAAA級景區(qū),位于南雄城北28公里,是古代連接長江、珠江水系的陸路交通孔道,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道上有“南粵雄關”、“驛道寒梅”列為南雄十大景點。有秦漢時十萬戶侯梅鋗故城遺址,唐相張九齡開鑿古道的蹄痕足印,宋關殘樓、六祖禪宗,猶歷歷在目。古道旁重立了余靖、蘇東坡、朱熹、文天祥、戚繼光、何香凝、陳毅、陶鑄等名人度嶺題寫的詩碑。每當寒冬,嶺梅盛開,鎖關夾道,漫山遍野,十里飄香,為嶺南所罕見。門票25元。

帽子峰林場

南雄帽子峰林場坐落在南雄市西北部,北和西北部與江西省大余縣接壤。

2011年1月,經(jīng)廣東省林業(yè)廳批準,設立“廣東帽子峰省級森林公園”[1],森林公園面積709.7公頃。帽子峰森林公園是在國營帽子峰林場基礎上建立的省級森林公園,林地、林木權屬為國家所有。

帽子峰林場總面積為2924.6公頃,屬低山丘陵,山脈走向起伏顯著。林場境內倍高南低,西高東低。廣東帽子峰森林公園,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季降雪,呈現(xiàn)出南方少有的雪景氣候。很多地方保留了原始森林風貌,野果滿山遍野。林場四季鳥語花香,飛禽走獸在林間出沒,樹木花卉 眾多,四季飄香。特別是深秋季節(jié),林場銀杏金黃,層林盡染,受到了許多攝影發(fā)燒友的追捧。有“粵北九寨溝”之美譽。門票十五元。

孔江國家濕地公園

孔江國家濕地公園位于烏逕鎮(zhèn)轄區(qū),距離烏逕圩4公里。作為北江源頭之一的南雄孔江濕地,水庫中據(jù)說有大大小小的島嶼263個,這些島嶼點綴在湖光山色中,如同玉珠散落玉盤,形成了湖中有湖、山外有山、山重水復的奇景,因此,南雄孔江國家濕地公園有“百島湖”和粵北第一庫之稱。

2011年3月30日,被國家林業(yè)局正式定為國家濕地公園建設試點。

蓮開凈寺

位于南雄市南郊一公里處、湞江河畔,是粵北較大的尼眾叢林之一。1994年由南雄市政府禮請當代禪宗大師、佛門泰斗本煥老和尚(上本下煥老和尚)發(fā)起重建,于1994年發(fā)起策劃籌備,并委派其徒印先、徒孫頓勇等人籌建。蓮開凈寺外的蓮花池種滿了白蓮、紅蓮、千葉寶蓮,寺內用盆子也種滿了各種蓮花,紅蓮、白蓮、紫蓮、黃蓮、粉色的等爭相綻放。

大雄禪寺

大雄禪寺位于南雄東北方向、離南雄市區(qū)9公里的珠璣鎮(zhèn)珠璣古巷。大雄禪寺初名沙水院,后稱沙水寺,始建于宋德佑元年(1275年),是嶺南廣東古代名剎之一。門票五元。

萬善庵

萬善庵,前稱“巧呈寺”,坐落在南雄市郊的洋汾水村西南面。該相傳建于明代,幾經(jīng)興廢,清至民初多次修葺。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此設73醫(yī)院分院,但尼姑一直從事佛教活動。

坪田銀杏森林公園

地處廣東省南雄市東部58公里的坪田鎮(zhèn)是南粵有名的“銀杏之鄉(xiāng)”,境內目前有百年以上樹齡的古銀杏樹5000多株,年產(chǎn)白果數(shù)千噸。每年金秋,坪田鎮(zhèn)境內坳背、逕洞、漿塘、汪湯、軍營寨等地的古銀杏樹上樹葉落黃,地上一片金黃,吸引著眾多省內外攝影“發(fā)燒友”、美術家和作家前來創(chuàng)作采風。“銀杏染秋”成為南雄秋冬時節(jié)的一個重要的旅游觀光景點。門票十五元。

中共廣東省委機關舊址

中共廣東省委機關舊址位于南雄市雄州街道荊崗村委會瑤坑村,距離南雄市區(qū)僅3公里。抗日戰(zhàn)爭時期,廣州淪陷,中共廣東省委北遷韶關,于1939年冬遷到南雄城郊的瑤坑村,在這里領導全省地下黨和廣大群眾進行抗日救亡斗爭,省委在瑤坑駐扎了一年多時間。

省委舊址為一排小學校舍,面寬五間,為民國時的私塾擴建的校舍,校舍后向為后壟山,前向為校門坪,2010年,省委舊址重修,并按舊時歷史面貌予以布展,舊址壁有一間反映省委在瑤坑工作期間的歷史資料陳列室。

南雄恐龍化石群省級自然保護區(qū)

南雄恐龍化石群省級自然保護區(qū)分為三個區(qū)。保護一區(qū)位于南雄城南—主田鎮(zhèn)一帶。保護二區(qū)位于湖口鎮(zhèn)—水口鎮(zhèn)公路西南一帶的龍鳳塘—上湖洞—羅佛寨等地。保護三區(qū)位于黃坑鎮(zhèn)東北一帶的楊梅坑—坪嶺等地。整個自然保護區(qū)共涉及7個鎮(zhèn),總面積為42.21 km2。南雄盆地的恐龍和恐龍蛋化石,是迄今世界上唯一發(fā)現(xiàn)的6500萬年前的恐龍蛋化石。該地區(qū)是除北美西部蒙大拿之外研究恐龍滅絕的另一個重要地點,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提供了恐龍滅絕年代與白堊紀第三紀地層界線相吻合線索的地方。發(fā)現(xiàn)14種的恐龍蛋化石約占世界已知種類的1/3,近幾年又發(fā)現(xiàn)恐龍骨骼化石及含有胚胎的恐龍蛋化石,并發(fā)現(xiàn)恐龍行走時的腳印,為研究恐龍滅絕提供了極為有力的證據(jù)。發(fā)現(xiàn)的恐龍蛋化石以及其他地質遺跡具有非常珍貴的研究價值。

觀音山

觀音山位于南雄市烏逕鎮(zhèn)南坑自然村和山下自然村境內,景區(qū)面積約2平方公里,距離南雄市區(qū)約40公里,距粵? ??高速公路12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整個景區(qū)屬于典型的亞丹霞地貌,這里的山石千姿百態(tài),自然景觀十分迷人,其中有酷似人質特征化的“活觀音”、有活靈活現(xiàn)的“石麒麟”和“石牛”、有雄偉峻峭的“五代同堂”;更有鬼斧神功開鑿的“一線天”、“土地公”等景點,具有很好的觀賞價值和較高的開發(fā)價值。

西坑、魚鮮、新田、溪塘、黃屋城古村落

中共五嶺地委擴大會議遺址位于廣東省南雄市鄧坊鎮(zhèn)上湖村委會西坑村,建筑面積900平方米,魚鮮村位于南雄市東部的南畝鎮(zhèn)境內,距市區(qū)約30多公里,古建筑主要有先祖堂、世盛堂、千年古寺花林寺以及大量精美絕倫的石雕、牌坊。新田村位于南雄市烏逕鎮(zhèn),距南雄市區(qū)33公里,在歷史上有著“中原南遷第一村”之稱,自西晉建村至今已有近1700年歷史,有明、清、民國初年古民居建筑。溪塘村位于南雄市黃坑鎮(zhèn),建村于公元1276年,是南雄市一個較大規(guī)模的村落,有“千家村、百家姓”之稱。黃屋城位于百順鎮(zhèn),距市區(qū)約58公里,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的古城堡,建筑規(guī)模宏大,技術精湛,結構牢固,風格獨特,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四個古村落被評為“廣東省古村落”,都是客家民居的代表,對于研究客家文化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篛過村

篛過村始建于南宋皇佑元年(公元1253年),距今已有760多年的歷史。該村是南雄久負盛名的書香之村,明清以來興學重教,人才輩出,因其學堂多、書院多、私塾多、讀書人多,有“篛過書房”的美譽。該村歷來提倡尊崇“以忠事君、以孝事親、以廉為吏、以學立身”的族規(guī)家風,至今仍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鐘鼓巖

陳毅與國民黨代表談判遺址位于廣東省南雄市珠璣鎮(zhèn)梅嶺村委會,離市區(qū)北約27公里的鐘鼓巖山頂一石室內。石室為磚石結構,坐北朝南,面闊一間4米,進深3米。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8月8日,中共粵贛邊特委發(fā)表了“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的宣言,提出了停止敵對行動,釋放政治犯,團結一致抗日的主張。8月27日,國民黨江西省大余縣縣長彭育英向粵贛邊紅軍游擊隊發(fā)出“感秘代電”表示愿與紅軍談判。鐘鼓巖的洞真觀有一主持名叫曾廣桃,是萬安縣人,也是彭育英的老鄉(xiāng),曾任蘇維埃政府主席,主力紅軍長征后潛蹤于此。在鐘鼓巖談判,雙方都同意。9月6日,國民黨大余縣縣長彭育英與陳毅在南雄鐘鼓巖舉行初次談判,陳毅代表中共粵贛邊特委向國民黨當局提出了事先擬好的幾項談判原則,提出了五條要求:一是保持紅軍游擊隊的獨立性和共產(chǎn)黨對紅軍游擊隊的領導權,同意改變番號,但要保持獨立的建制單位;二是保持共產(chǎn)黨對抗日運動的自由;三是釋放政治犯;四是紅軍游擊隊區(qū)內的保甲制度實行民主選舉;五是不準國民黨政府和豪紳地主追繳以前的租債和稅收。談判達成初步協(xié)議。彭育英對陳毅提出的一些條件不敢做主,請陳毅到贛州,與江西省政府代表和第46師代表談判。1937年9月12日,陳毅以粵贛邊游擊隊代表的身份在大余縣縣長彭育英的陪同下來到贛州與國民黨江西省政府代表(保安處處長)、贛州專員、當?shù)伛v軍政治處主任和南雄、大余、信豐等縣縣長正式談判,達成國民黨軍隊撤離粵贛邊區(qū),釋放政治犯等九條合作抗日的協(xié)議。陳毅與國民黨代表談判舊址所在地是鐘鼓巖風景區(qū)和道教場所,經(jīng)多年修繕,舊址保存完好。門票十元。

南雄縣農(nóng)民協(xié)會遺址

南雄縣農(nóng)民協(xié)會遺址位于廣東省南雄市雄州街道塔前街風神廟,距三影塔西側20米。1926年冬,南雄縣委在風神廟召 開第一次農(nóng)民代表大會,代表們有1000多人,成立了縣農(nóng)民協(xié)會,選舉陳召南為委員長,彭顯模、周序龍、張功弼等為常務委員。農(nóng)民協(xié)會成立后,決定鞏固和發(fā)展各區(qū)農(nóng)民協(xié)會,實行減租退押取消苛捐雜稅,反對豪紳民團壓迫農(nóng)民。該遺址已損毀,現(xiàn)成為三影塔文化廣場。

兩岸花博生態(tài)園

園區(qū)地處廣東最北部,冬天的最低溫度比廣東大部分地區(qū)低5-7℃,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種植多種亞熱帶偏溫接近華中氣候條件的特色植物。園內種植了櫻花、梅花、桃花、海棠、牡丹、芍藥、銀杏、黃金風鈴木以及獼猴桃、草莓等幾百種名貴花木及水果,并從全世界引進種植多種名貴草本植物,如郁金香、波斯菊、薰衣草、康乃馨、孔雀草、洋鳳仙等,讓園內一年四季鮮花盛開,讓游客置身花海樂園之中。兩岸花博園利用特色植物種植自然形成生態(tài)觀光休閑景點,以推動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向高新農(nóng)業(yè)及觀光農(nóng)業(yè)轉型、建設和美化新農(nóng)村為目標,打造南雄新的城市名片。園區(qū)占地面積5600畝,集休閑、采摘、觀光、體驗于一體,致力于打造3個世界之最“世界最大的櫻花世界、最大的茶花博覽園、最具特色的花木種植園”。園內原生態(tài)山水秀麗,花木品種繁多,錯落有致,環(huán)境優(yōu)美,整年花期不斷,是休閑娛樂、旅游度假、戶外拓展、科普教育的好去處。門票四十元。

泉水谷漂流度假村

鄧坊泉水谷漂流度假村位于廣東省南雄市鄧坊鎮(zhèn)楊梅水庫下游,規(guī)劃有水上樂園、農(nóng)家休閑中心、園林酒店、登山、露營休閑區(qū)、空中滑索、南雄特色景觀。泉水谷地形跌宕起伏,河道蜿蜒悠長,時而平湖深潭,時而激流淺灘,有著雄偉的山巒、幽謐的峽谷,落差起伏讓人尖叫不止,周圍自然生態(tài)資源豐富,植被茂密,是一個天然氧吧,峽谷、秘流、平地、田野環(huán)環(huán)相扣,令人驚嘆。河道是利用景區(qū)原有的山澗水渠人工修建的單滑道漂流,漂流河道全長3公里多,高低落差168米,途中有幾個傾斜度在30度到60度之間的滑道,并配備緩沖池區(qū),滑道的傾斜角度、每個轉折彎度,以及每次的沖水量和速度都是由專業(yè)人士設計施工,所以雖然很刺激,但是安全性是很有保證的。

羅佛寨

羅佛寨位于南雄市湖口鎮(zhèn)東邊的太和村,距市區(qū)5公里,毗鄰著名的珠璣古巷,約在兩億年前,此地原是一個湖泊地帶,后由于地殼的運動,使地殼土層逐年增高而起,湖水傾泄而出,干涸形成陸地,人們居住之處原是湖泊出口之地,因此,故名湖口。羅佛寨距湖口鎮(zhèn)約1公里,距省道342線500米,山嶺海拔高度250米,面積1.75平方千米。咸豐八年以前,在山頂有一寨,寨里有一廟,曾住過蘆佛仙人,因“蘆”與“羅”近音,遂成羅佛寨。

青嶂山天池

青嶂山是南雄市南面的最高峰,海拔917米,位于江頭、雄州、主田三地交界處,距離江頭鎮(zhèn)政府10公里左右,青嶂山山頂有一口神秘的“天池”,面積約100畝,是粵北地區(qū)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唯一“天池”。據(jù)說,這口“天池”曾經(jīng)是地質運動留下的火山口。

恐龍化石及保護區(qū)

廣東省南雄恐龍化石群自然保護區(qū)分為三個區(qū),涉及8個鎮(zhèn),總面積為42.21平方公里,核心區(qū)3.03平方公里。保護一區(qū)總面積為12.52平方公里,位于南雄城南主田鎮(zhèn)一帶,區(qū)內為著名的陸相湖泊沉積晚白堊紀南雄群的典型剖面;保護二區(qū)總面積17.91平方公里

Hash:660259a401cbbd17f7605adfe8214739ff963e83

聲明:此文由 謝絕崇拜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