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影国产精品,欧美日韩国产亚洲精品,麻花豆传媒剧吴梦梦免费,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87

帶你走進不一樣的瑤寨--兩安鄉(xiāng)蓮花村

航拍下的蓮花

思勤江,發(fā)源于高聳入云的大桶山,猶如一匹銀鏈飛山而下,爾后穿瑤鄉(xiāng)而過,自北向南,蜿蜒上百里,兩岸風光旖旎,蝶飛雀舞,宛若一幅亙古并存在這里的水墨山水畫。而奔騰不息的思勤江水,養(yǎng)育著兩岸長居于此的瑤民,勤懇耕耘、世代繁衍。

夕陽下的思勤江,波光粼粼,金光燦燦

思勤江畔的上游,自古稱之為“西鄉(xiāng)垌”(現(xiàn)也稱“思香垌”),垌中兩安瑤鄉(xiāng)里的各瑤寨,就或聚或散的灑落在這方屬南越之地的山水之間。西鄉(xiāng)垌的中游,有一個始建于洪武年間的古寨瑤村,村名“蓮花”,祖輩耕耘于此,寒來暑往,春種秋收,已逾六七百年之久,這是瀟賀古道旁的一顆古寨明珠。村中自古以李、俸、黎姓為主(因為某些原因,現(xiàn)村中已無黎姓人家),是瑤鄉(xiāng)里的一個大寨子,同時也是兩安瑤鄉(xiāng)幾十個村寨中僅有的幾個以瑤話為日常語言的村寨之一。請君跟隨我的筆墨,走進這個瑤寨。

迎客相思樹下曲徑綿延,通往思勤江

欲見瑤寨,先講村中世代流傳著的兩個傳說

其一,是關于祖先和寨名的由來:話從火燒杉木壩講起。據(jù)說湘省中有個千家垌,那里生活著十姓瑤人,其人生活之地有一條用于灌溉的河壩,全用大杉木架立而成,因此叫做“杉木壩”。有一年,久旱成災,杉木壩也因此干涸。人們生活困難,采野物充饑。有人發(fā)現(xiàn)杉木壩的間隙里有許多蜂窩,就用火取蜂蜜,不慎引起火災,燒毀了杉木壩,從此更加無水耕種,生活難以為繼。而縣官不顧百姓死活,派了兩個差役下來追糧。瑤民熱情,用僅剩的糧食招待了差役。差役看到瑤民極苦,深為同情,不忍繼續(xù)催糧,但無糧又無法交差還要獲罪,便索性在此處住了下來,和瑤人結下了魚水情誼。而縣官久等未果,認定差役被瑤人所害,遂以瑤人反叛為名調兵鎮(zhèn)壓。瑤人被逼無奈,走上絕路,暗中商定逃跑。族老拿出供奉盤王的金香爐打破成12塊,又將隨身發(fā)號的牛角鋸成十二節(jié),十姓瑤人各持一節(jié),兩個差役各持一份。十二姓族喝血酒盟誓,誓曰:

銅打香爐三斤半,

黃金四兩五錢三,

瑤家各姓拿一塊,

牛角鋸成十二節(jié),

每姓一節(jié)各自飛,

待到爐角重圓日,

吾輩子孫必殺回!

盟誓已畢,他們扶老攜幼,四散逃跑,到四面八方安家落戶。當中部分人跑到現(xiàn)在的兩安瑤鄉(xiāng)一帶擇地落腳,而蓮花的祖輩來到現(xiàn)居之地。當時這里松竹叢生、地質肥沃,方圓開闊平坦,忽在湴蕩之中發(fā)現(xiàn)翩躚之蓮花,展現(xiàn)出鐘靈之氣,遂決定長居于此,且以蓮花為寨名。艱苦創(chuàng)業(yè),勤儉持家,子孫繁衍,代代相傳。這就是蓮花村的祖先和寨名的由來了。

(網(wǎng)絡圖)

第二則傳說,講的是下江客欲仙蓮葬母之事:具體也不知是在何年月的一個仲夏之夜,一個以販油為生的下江客,趕路途經(jīng)蓮花村時,已天色大暗,就借宿在了村中東門一黎姓人家中。是夜,因天氣悶熱無法入眠,下江客起身到主人家院中納涼,于迷迷糊糊之間,忽然看到,從天井中的青石板之下緩緩升起一朵綻放著五彩神光的仙蓮,搖搖曳曳,美不勝收,忽而穿墻而出不見了蹤影。下江客驚悸莫名,但也沒有聲張,悄悄回到了宿處躺下,一夜輾轉反側,思緒萬千。第二天天剛亮連早飯都未用就辭別主人挑擔而去了。如此無事,又過了旬余,一天臨夜,這個下江客又出現(xiàn)在寨里,還是投宿在村東門的黎姓人家。吃罷晚飯后他早早的就躺下了,等到夜深人靜主家都已睡下之時,又來到了天井之前。下江客焦急的等待著,手里緊緊的抱著一個木匣。也不知過了多久,放著神光的仙蓮又從青石板之下緩緩升了起來,依然搖搖曳曳,美不勝收。就在仙蓮準備穿墻而出的瞬間,下江客看準時機,把手中的木匣丟進了仙蓮之中。經(jīng)此一變,仙蓮竟瞬間光彩全無,寂靜無聲,接著,只見仙蓮劇烈抖動一陣后,神光復勝,把木匣吐了出來,之后,倏爾穿墻而出,再不見蹤影。被仙蓮吐出的木匣飛落撞地,匣蓋大開,其中的各種物什灑落一地。下江客見到此狀,瞬間面若土色、呆若木雞,待醒轉過來后,用顫抖不止的雙手把散在地上的一應物什捧回木匣包好,跪在地上參拜不止。原來,木匣之中,竟是下江客回去取出的他已故生母的遺骨等物。當夜,未等天亮也未向主家告辭,下江客抱著木匣奪門而出,趁夜遠去,連油擔都未及挑。至此之后,這個下江客再也沒出現(xiàn)過。而以上秘事,則經(jīng)其他下江客之口,傳回到了村中,村人聞之皆嘆且怒。這之后,也再未聽聞有人在村中見到過仙蓮了。

(網(wǎng)絡圖)

以上傳說,皆是經(jīng)族老之口,以長傳幼,代代相傳,縣志之中亦有些許記載。

蓮花村的民俗風情

一方水土必然會孕育出一方獨特的民俗風情。走進瑤寨,你終究能感受到這里民俗文化中與眾不同的魅力。

“擺開油茶陣,搭起對歌臺;唱得星星落,贏得妹妹來”,在瑤鄉(xiāng),自古便有“無山不歌,無山不茶”的俗語,所以,欲說民俗,先道歌與茶。而這歌,首推“門唻歌”。在蓮花村中,傳唱著由瑤族同胞在生產(chǎn)生活中創(chuàng)作出的歌曲,因開口多用“門唻”二字起首而得名“門唻歌”。而歌中的“門唻”是從男女青年呼喚愛情時的“妹來”二字所演化而成,最初是瑤家青年男女以歌訴情而成,而最終又由情歌演變?yōu)榻裉煸谌魏螆龊稀⑷魏吻榫扯伎裳莩母枨柙~多變靈活,曲調悠揚,旋律優(yōu)美。以前,逢年過節(jié),農(nóng)閑聚會,砍樵插秧,門唻歌都會隨口而出,隔山對河,這邊剛歇,那邊又起,好不熱鬧。后因受“破四舊”的過度波及和外來文化的沖擊而漸漸勢微。而現(xiàn)在隨著鄉(xiāng)村振興和文化振興,包括蓮花在內的各瑤寨中的門唻歌也開始了慢慢的復興之路,佳節(jié)逢期,喜事聚會,又響起了熟悉而又古老動聽的旋律。而門唻歌,現(xiàn)也已入選了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歌畢舞歇的瑤家人

講完歌,再說茶,這茶,并是瑤家打出的油茶了。而油茶,顧名思義,是用食用油和茶葉經(jīng)過瑤民的獨特技藝熬打而成,再配以各種佐料的瑤族美食打油茶茶葉,尤以清明谷雨前后采摘的為上等,煮出的油茶色澤誘人,香味濃郁。打油茶時,先燒一堂旺火(現(xiàn)今也有專門打油茶的電磁爐),架上特制的油茶鍋,把先前已用沸水洗凈的瑤山綠茶和拍碎的生姜蒜米一并倒入鍋中,用七字型的油茶錘通過瑤人世代流傳的技藝捶打,適當?shù)臅r機倒入少量食用油再繼續(xù)搓捶,聞香合適之時加入少量已經(jīng)煮沸的山泉水,再次搓打合適,茶鍋飄香之時,加入開水,煮滾之后,加鹽,即成了一鍋聞名四方的油茶,經(jīng)過用竹篾編制的茶濾后即可入碗享用。打油茶看似簡單,但由于個人所掌握的火候手勁等不同,同樣的材料打出的油茶也會有不同味道。

打油茶的部份工具和用料

油茶,已經(jīng)融入了瑤民們祖祖輩輩的血液和靈魂之中。在蓮花村居住的瑤民,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必定是燒水打油茶,無論農(nóng)忙農(nóng)閑,不管豐年災歲,家可缺米不可無茶。當有客遠至、親朋聚會、左鄰串門、宗族商榷、紅白喜事、男女談情等等,第一件事也必然是打油茶,正所謂“上了油茶桌,萬事才開頭”。而外來嫁入村中的新媳婦,辦喜事的當天晚上,必須親自上手在姑嬸或者瑤家新郎的指點下打一鍋油茶,以親手所打的油茶敬婆家的長輩以及前來幫忙的宗親和左鄰右舍,此油茶稱為“新娘茶”(也叫“媳婦娘茶”)。所以,打油茶也是瑤家的每一個媳婦都必須學會的技能。

瑤家新娘打“媳婦娘茶”敬長輩

瑤民熱情淳樸,無論認識與否,在寨中只要打上招呼聊上幾句,都會相邀去家中打油茶。而在瑤家,喝油茶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一般要喝三碗以上。因為在瑤寨做客,多吃幾碗油茶,一是表示對主人家打油茶手藝的認可,二是以此對主人家表示感謝,三呢是因為在瑤家喝油茶有一說法,謂之:一碗苦,二碗甘,三碗回味無窮。所以,在瑤鄉(xiāng)喝油茶,不必客氣,而且逢煮油茶,見者皆可入桌。而瑤家風俗,如果客人喝夠了,必須把碗放在桌下或者拿到一邊表示不喝了,主人才會停止往其碗中斟油茶,不然客人的茶碗只要上桌,主人就會把油茶一直打下去。在瑤家喝油茶,就必定會配以“茶送”,蔥花、香菜、花生炒米、油果以及瑤家各種各樣的糍粑:粳米粑、油糍、艾粑、木薯糍、葉子粑等等,林林種種,各有千秋,愛吃什么,由客人自由選擇搭配。

在瑤家打一場油茶,總能賓主俱歡,主客皆宜,而語至酣處,就會瑤歌四起。所以,總能讓你趁興而來,盡興而歸。一碗熱氣騰騰的油茶,是瑤家兒女的熱情,更是瑤家兒女的鄉(xiāng)情

白糍的瑤家漢子

而在蓮花的佳節(jié)之中,每年的“十月雙”(也稱“十月香”),總會熱鬧非凡。十月雙是每年的農(nóng)歷十月初十,這是瑤民們慶豐收和紀念祖先盤王的盛大節(jié)日。節(jié)日之中打油茶和唱山歌自不必說,而村里這個節(jié)日中有別于其他之處并是有名的:“十月雙,舂白糍,阿哥阿妹共一堂。”如君在這個時候進入瑤寨,那真是能既飽口福更飽眼福了。日子剛踏上農(nóng)歷十月,寨里的姑嬸們會選一個天氣晴朗的日子,叫上三兩個瑤家漢子把在角落里清閑了一年的大石臼弄出來,然后用一把曬干洗過的稻桿把大石臼里里外外的每一條紋理都洗得干干凈凈。等到了初九這天就要開始舂白糍了。而因為舂白糍的工序復雜費時費力,往往是左鄰右舍或者是親朋好友幾家人一起合作來完成。大清早,勤勞的瑤家女人就把洗凈泡好的七八十斤糯米全部倒入已在灶房里架好的大木甑中,燒一堂旺火,用水氣來蒸。這期間,要有人不時的看火,快則四五個小時,慢則七八個小時,才能把糯米全部蒸熟。慢慢熟透的糯米飯,釋放出獨特的清香,透過木甑,從各戶人家的灶房中飄出,這時候,整個瑤寨都彌漫在糯米香之中。到了下午,各家漢子陸續(xù)從圩場回來了,幾個人一起把大石臼抬到寬敞的天井或堂屋里,把蒸熟的糯米飯從木甑中舀出倒入臼窩中,由兩個漢子各自雙手舉起一根上勻下粗的舂棒,圍著石臼你舂我提,你提我砸,邊舂邊轉,口中呼號不斷。“呦呵!嘭!呦呵!嘭……”,號子聲、舂砸聲、歡笑聲交織著,演奏出一曲曲瑤家的豐收樂章。

捏白糍的瑤家姑嬸,歡聲不斷

當糯米飯被全部舂軟碾糊不見米粒,這時會由一個漢子擎著舂棒快速而有節(jié)奏的舂攪,舂攪的同時腳下不停的圍著石臼轉,待糯米團全部攀粘上棒頭,漢子“嘿”的一聲全部挑起,摔在早已鋪上一小層糯米粉的大簸箕或者大圓桌上,瑤家女人們接一聲“嗚~”,然后拿起早前已用水泡濕的稻桿繩繞一圈在棒頭上用力往下摁實,配合著瑤家漢子,把糯米團全部趕下舂棒。姑嬸們圍成一圈,把糯米團揉搓打勻后扯成小團,用靈巧的雙手不一會就能捏出一個個圓圓的糯米白糍,酥香軟糯,香氣四溢。而做出的第一臼白糍,瑤家人會先供奉天地祖先享用,然后才開吃。吃時,用油煎或炭火烤軟催膨后,根據(jù)個人喜好泡上油茶或者沾上瑤山蜂蜜,當真是糯香爽口,回味無窮。

舂白糍

瑤寨古建筑

位于蓮花村的最南邊,矗立著一座精美絕倫的古戲臺。戲臺建于清光緒九年(1883年),是祖輩們集同宗同源的蓮花、桑地源、三卡沖三村之力,合眾人之資方所成。建戲臺之初衷,一是祈其能鎮(zhèn)土護村保民平安,二可在戲臺上演戲酬神慶豐收,三可用其集眾話事凝村聚力。

巧奪天工的古戲臺,是思勤江流域百越文化的點睛之作,更是瑤族先輩智慧和藝術的結晶,現(xiàn)為自治區(qū)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北朝南的古戲臺,黛瓦結頂重檐翹角,遠遠觀之,雙檐之勢猶似一對展翅翱翔的大鵬鳥,蔚為大氣。

古香古色的蓮花戲臺

整座戲臺平面呈凸字型,坐北朝南,臺口寬7.85米,深5.44米,后臺橫長12米,進深4.45米,臺基高1.73米,前檐高13米。古戲臺壘青石為基,臺基浮刻有龍鳳仙卉,東西兩側各浮刻著一名著長袍戴烏紗的文員大夫。基上刻有碑文,記載著戲臺的由來以及樂捐集資的先輩們的姓名和捐資情況。前臺口之上有四根紅漆木質臺柱,雙前雙后,前方兩柱雕青石作基,柱基上圓下方,取天圓地方之義,上面雕著飛龍、瑞獅,而臺柱頂端各倒懸著一只木雕精致的金猴。臺間中屏之上,藍底精漆,繪飾著一雙歌女輕彈琵琶圖,翩躚起舞,五官精致,栩栩如生。中屏正上方,是“河清海晏”四字大拱額,前臺與后臺之間,左右各有一扇藍漆金頂的雙開門可通,分別懸掛著寫有“龍飛鳳舞”的門額。臺口正上方,是形如八卦的藻井,狀如一朵盛開之蓮,八方八瓣以及天花板之上,繪有八寶圖案,色彩絢麗,玉帶飄飛。

戲臺的首層瓦面之上,精雕著一對騰云駕霧的戲珠金龍。天頂正脊,則雕著一雙龍頭魚身的瑞獸----鱉魚,兩瑞之間,置一個玉色寶珠,金云圍繞,成朝瑞獻寶之像。這金龍鱉魚,都是驅邪消災的吉祥之物,當陽光升起照射,金光盡現(xiàn),神圣莊嚴。

金描彩繪的古戲臺近乎穿越了一個半世紀,把先輩和今人緊緊的聯(lián)系在了一起,血脈相融、呼吸共聞。當你站在她的面前,于恍然間移光換景,耳邊似乎就能聽到喧天的鑼鼓和滿堂的喝彩之聲,看到聲旦婀娜、村人攢動的熱鬧情景。

在蓮花古戲臺正南面50米,與戲臺正對著的,便是氣象莊嚴的古廟“龍歸庵”。龍歸庵的成廟時間久遠,遠在戲臺之前。青磚黛瓦古色古香,庵門左右兩側是白底黑墨的一副長聯(lián):華夏幾滄桑庵宇晝澤凝新秀,仙佛自燕暇龍歸福地布祥光,門楣上是“龍歸庵”三個重墨繁體字。廟中供奉著觀音大士等神佛仙像,寶相莊嚴。四壁之上,彩釉繪描著惟妙惟肖的壁畫。成廟以來,逢年過節(jié),初一十五,十里八鄉(xiāng)的村民都來此虔誠朝拜,寄思祈福。

古巷幽幽,青苔石徑,草木深深

而原瑤寨的古村,位于現(xiàn)擴展后村子的東面,前些年因為順應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需要,修建穿村后而過的高鐵時,部分老宅古屋已被拆除。但寨里的老街古巷以及兩旁的部分清民古屋依舊還在,甚至現(xiàn)今有一兩戶人家,仍居住于祖屋之中,炊煙裊裊穿透瓦背,已然有五六代人之久。青磚青瓦的大院,精雕的木窗斗拱,斑駁的石墻,歷經(jīng)滄桑歲月,穿過兵災匪患,見證著世代瑤民的生老嫁娶。歲月幽幽,當一場春雨過后,雨水順著古老的飛檐黛瓦灑落在老街的青石路上,滴滴噠噠,訴說著過往的人事。曲曲折折的古巷,從南至北,穿寨而過,由于現(xiàn)今少有人行的緣故,石徑上已爬滿青苔,古巷兩旁草木已生。而巷中的一口古井,依然冒著潺潺流水,穿越古今,滋養(yǎng)著這方瑤民。井水叮咚,古巷幽幽,恍惚看到瑤民先輩們荷鋤挑擔,踏著青板路而來。

老寨古井,滋養(yǎng)著祖祖輩輩的瑤民

四、結語

穿過幾個世紀的蓮花古寨,現(xiàn)今也得益于黨和政府的政策,道路硬化了,路燈裝上了,還修建了休閑娛樂廣場等基礎設施。勤勞的瑤民們正通過自己的努力把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傳統(tǒng)與變革,古俗和今規(guī),相信能在這片土地上恰到好處的融合成最動聽的樂章,唱響專屬于這個瑤寨的中國夢!

(作者:李晨,一個土生土長的瑤族小伙。文中部分圖片由蓮花村李桂萍、李顯亮、李燕艷等人提供)

休閑廣場的一角

來源:瑤山深處歌伴月

編輯:李德科

值班領導:李成鋒

Hash:dacd27836a08cbbd5b77281a4922e1f2a5cab089

聲明:此文由 最鐘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