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影国产精品,欧美日韩国产亚洲精品,麻花豆传媒剧吴梦梦免费,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87

探秘!瓷幫古道訪賢蹤

德化高陽單氏的族譜里藏著一張古代繪制的《高洋鄉(xiāng)圖》。此鄉(xiāng)圖中繪有德化瓷幫古道的部分路段,制作精細,山水宛然,頗值研究。”近日,泉州華僑歷史學會副秘書長王金鐳一邊向我們展示這張清代的高洋鄉(xiāng)圖,一邊這樣介紹稱。

古代繪制的《高洋鄉(xiāng)圖》

細觀此圖,只見上面以古樸的筆調繪著山川、嶺、隘、宮、厝、祖宇、墳石、橋、界石等物,一些德化古窯址也赫然出現(xiàn)在地圖那些縱貫著的神秘弧線上。“圖中大部分古代風物與現(xiàn)今情況相吻合,更讓人繾綣難忘的除了古窯址外,還有那些名人遺跡。”王金鐳表示,德化制瓷歷史悠久,出于外銷的需要,自古以來就筑有驛道。德化古驛道早于宋代即有記載,宋代開辟的古驛道是海絲物源地交通要道,在德化龍潯鎮(zhèn),特別是高陽村(古稱“高洋村”)附近,散落著大量的古窯址,它們正是古驛道歷史的見證之一。

瓷器碎片上還印有商號名

圍繞德化的是連綿群山,乾隆本《德化縣志》稱德化縣治“枕山憑溪,山曰龍潯,盤若睡龍。溪曰浐水,環(huán)如腰帶。縣前一水南來,會成丁字。水靜而不激,山膩而不巉。雙魚揖于前,黃龍大龍翼于后,鳳翥南朝,繡屏北擁,妙峰鎮(zhèn)其左,大旗護其右。西有雙陽芹山之秀,東有七臺石牛之雄,其形勝故甲諸邑。”這重巒疊嶂的地形,也讓古時的德化與外界聯(lián)系頗為困難,官道也就尤顯重要。據(jù)載,德化境內的古官道有三條:東線經(jīng)南埕、水口通往永泰港口嵩口,西線經(jīng)上涌的上壅驛通往尤溪港口古跡口,南線則翻山越嶺經(jīng)由永春五里街許港通往泉州。由于歷史上所產(chǎn)80%以上的德化瓷,都通過南線送往泉州,再從泉州港出發(fā)走海運,因此古驛道就被叫作瓷幫古道。

古驛道與溪流相伴

在王金鐳的帶領下,我們重走了德化瓷幫古道。按照《德化縣志》的記載,瓷幫古道“從縣前鋪路尾巷經(jīng)塔尖旱池、陳拱祠、金鎖形至縣前嶺亭入高陽境”,直到“出虎豹關至永春劇頭鋪”,此間約為15公里。再往永春五里街許港,還需腳程12.5公里。德化自古以來有著延綿不息的窯火,曾經(jīng)揮灑先人汗水的窯址,便散布于各地的深山之中。如今重走古道,我們依然能發(fā)現(xiàn)不少古窯址遺址,據(jù)說光在高陽村境內就有2處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宋元古窯址,還有明、清時期的古窯址28處,它們如同一個個承載歷史風塵的“含珠巨蚌”,吸引著人們不斷去探究其中故事。

瓷幫古道不光是古窯址吸引人,歷代以來的名人遺址遺跡,同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由北而南的跋涉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奉祀“開閩王”王審知的嶺頭宮;有立于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的閩學教授、崇安教諭陳王道(號鳳岐)墓道碑;有見證泉州宰相李廷機與高洋名士單輔友誼金城堂;也有供奉早期海神“通遠王”的金城寨等,此外還有紫云洞、六福觀音院、世竹巖、福埕宮、金城橋等名勝遺跡。

“金城堂即單氏宗祠,一代賢相李廷機數(shù)次至此游學、講經(jīng),高陽村人皆稱李廷機為‘李先生’,曾出任合浦知縣的單輔對李廷機更是禮遇有加,兩人因此結為至交。金城堂的‘金城’二字據(jù)說是萬歷皇帝欽賜的,如今高陽村還有‘萬歷皇帝一天四賜金城’的傳說。”據(jù)王金鐳介紹稱,近年來常有游客在古道上尋訪古代賢士的蹤跡,不失為雅事一樁,也讓人們看到了德化旅游的前景。

古跡眾多,文化積淀深厚,德化的這條瓷幫古道真可謂繁華入骨、流年如詩。每一寸土地下究竟深藏著多少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恐怕要等更多細心的專家、學者一道來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流傳千載的古道傳奇

核心提示:宋乾德二年(964年),為了滿足日漸增長的陶瓷運送需求,泉州至德化間修筑了這條驛道。明代從德化縣前嶺經(jīng)嶺頭格,上石龜嶺,至后湖窯,登羊廣嶺窯,達鋪仔郵傳機構的高洋鋪,經(jīng)兩縣交界的高洋塘報關,過草垵,出虎豹關,然后至永春橋頭鋪,這條驛道成了德化南下泉州的必經(jīng)官道。有文獻可證,歷史名人朱熹、李廷機、張瑞圖等,均曾行走過往此道。如今,人們重走瓷幫古道,試圖在時空的穿越中邂逅那些流傳不息的古道傳奇。

遍布窯址的古驛道

德化地處泉州西北部,坐擁群山。清康熙丁卯年(1687年),德化訓導方祚隆在為《德化縣志》作序時寫道:“德化巖邑也,隸于溫陵,處萬山之中,與尤溪、大田永福、永春相接壤。然地脈忽而聳峙俯臨他邑,故由來文人每多俊偉超奇,地靈人杰,是耶非耶?”60年后的乾隆丁卯年(1747年),德化教諭曾晉為當時重修的縣志作序時亦稱:“德邑環(huán)山之中層巒疊嶂,緣疆而望,四面皆低,非舟車往來走集之區(qū),故無浮囂淫靡之習。”不難看出,古時德化交通往來不便。德化有驛道始于宋代,宋乾德二年(964年)德化至永春驛道修筑而成,這條官道也成了當時德化傳遞文書、運輸物資、往來人員的交通大動脈。

古道不少路段掩于密林之中

“德化南下永春的古驛道,由于常年用來運輸陶瓷,在后世被稱為瓷幫古道。”泉州華僑歷史學會副秘書長王金鐳稱,按照文獻記載,瓷幫古道“從縣前鋪,過路尾巷,經(jīng)塔尖旱池、陳拱祠、金鎖形至縣前嶺亭入高陽境”,直到“出虎豹關至永春劇頭鋪”,此間15公里。再往永春五里街許港,還需腳程12.5公里。“現(xiàn)在走這條古道的話,出縣前嶺,高陽村為第一站。”記者跟隨王金鐳從省道203拐入高陽境內,只見眼前陡然出現(xiàn)許多蜿蜒盤旋的山路,據(jù)說這段山路大約2公里,竟有20多個大彎,民間稱之為“德化最彎的公路”。這段路中有俗話所稱的“四十八階”,即連續(xù)登上48層臺階,有顆大松樹,古時過往行人、商販、挑夫到了這里,都會在“四十八階”上稍作歇息。過了此處,再往上就是縣前嶺頭,這里曾是古驛站遺址,但除了路邊層層相疊的青石外,已無古跡殘存。

高陽隘門聳立嶺間

再往前進,抬頭便見高陽隘門(又稱關隘大門)聳立于嶺間。據(jù)說,昔日隘門之下驛傳、鋪遞、官差、商旅、肩販等絡繹不絕,每天要有上千人路過此隘。如今面前這座高陽隘門是1999年重修的,隘門上有楹聯(lián):“高踞金城寨堡,戴云風光龍潯勝景收眼底;陽昭蜈蜞龍窯,宋元薪火明清瓷韻涌心頭。”這楹聯(lián)所說的“金城寨”在德化歷史上赫赫有名。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永春爆發(fā)呂尚四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軍人數(shù)達數(shù)萬之多,這是永春縣有史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戰(zhàn)火波及永春、南安、德化等多地。南安進士黃養(yǎng)蒙所撰的《平寇碑記》(見民國本《德化縣志·卷十七·藝文志》)記載下了這段歷史,文稱:“德化,泉之屬邑也。依山為固,舊未有城,先令鄧君景武始議筑之……迨夏五月,永春蓬壺呂尚四等乘倭倡亂,鄰比之民脅從者不可勝計……丙辰,悉眾眾入圍德化。維時,張侯飭守備,振兵威,分命教諭李君華嚴于巡守,而自統(tǒng)兵出擊。西戰(zhàn)金城寨,斬首百余級。東戰(zhàn)窯頭山,斬首三百余級……”張侯即當時的德化縣令張大綱,他曾在瓷幫古道上重創(chuàng)呂尚四的起義軍。經(jīng)歷過戰(zhàn)火洗禮的瓷幫古道,就此威名遠揚。而今路過遺址地段,人們耳邊似乎還回蕩當年鏖戰(zhàn)時沖天的喊殺聲。

崇安教諭陳王道的墓道碑立于道旁

在離高陽隘門不遠處,有一保護碑立于道旁,上書“屈斗宮德化窯址”。據(jù)介紹,隘門所在地附近,古時即為龍潯高陽蜈蚣牙窯窯址。此窯建于宋元時期,燒制青白瓷,質地堅硬。在高陽村境內,相傳一腳踩下去,可能就會發(fā)現(xiàn)一塊古瓷片,瓷幫古道附近的每個山坡地都可能是一處古窯址的遺址。在高陽,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并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宋元古窯址有2處,而清朝的古窯址則有高洋的楊坪張窯、大路巷窯,洞上的月記窯,鋪仔的日記窯、破寮格窯,長林的大窯、窯仔等20多處。一個村子內能有這么多窯址,真是令人咋舌,由此亦可見德化瓷業(yè)之昌盛。

奉祀王審知的嶺頭宮

從高陽隘門出發(fā),行約數(shù)百米便遇見一座古樸的小宮廟。宮廟名喚“嶺頭宮”,里面供奉著“朝天圣侯”神位。王金鐳告訴我們,這“朝天圣侯”便是“開閩圣王”王審知。王審知,字信通,一字詳卿,早年追隨兄長王潮、王審邽四處征戰(zhàn),后為五代十國時期閩國的創(chuàng)建者。開平三年(909年),梁王升王審知為中書令,進封閩王。王審知管理閩地時以節(jié)儉自處,選任良吏,省刑惜費,輕徭薄斂,讓百姓得以休養(yǎng)生息,使閩地的經(jīng)濟和文化得到較快發(fā)展。同光三年(925年),王審知去世,因其對閩地貢獻巨大,被宋朝皇帝封為“開閩第一”、“八閩人祖”。

奉祀王審知的嶺頭宮

閩地依托海洋的特殊地理優(yōu)勢,在唐代,其海上交通已有較快發(fā)展。王審知治閩之時,又大力推動和發(fā)展海上絲綢之路,使得閩國往北可通連日本新羅等國;往南,可與東南亞、南亞甚至中亞等地交往,各地珍稀的商品泛波于海洋之上,閩國也逐漸變?yōu)楹I辖煌ㄒ5禄靥幧絽^(qū),為什么在嶺頭宮里會奉祀王審知?“那是因為王審知在位時治政有方,給福建各地百姓帶來許多福祉,特別是海絲經(jīng)濟的進一步繁榮,德化也因此受益,陶瓷外銷,民眾安居樂業(yè)。由是,百姓對王審知感恩戴德,故設神位祀奉他。據(jù)說在泉州朝天門內古有敬奉王審知的宮廟,所以王審知又被尊稱為‘朝天圣侯’。后來,在德化奉祀‘朝天圣侯’王審知的宮廟多達上百個。”王金鐳解釋道。

看著嶺頭宮內裊裊的香火,回憶起王審知廣施德政、仁愛百姓的種種傳說故事,不免心生贊嘆:“王者氣象,自在天道人心。”

桃李滿門的閩學教授

沿古道繼續(xù)南行,遠遠可見鳳翥山明靚尖秀高出諸峰,清代德化訓導方祚隆有詩曰:“丹穴飛來勢未停,碧梧高頂一峰青。竚看舉翮翔千仞,翽匕乘風舞紫庭。”這鳳翥山的風光可見一斑。一行人正走著,卻見路邊立有明代德化人、崇安教諭陳王道(號鳳岐)的墓道碑一通。墓道碑正面刻文:“明崇安縣儒學教諭八十翁鳳岐陳公暨配寇氏墓,萬歷四十七年已未六月初八日男標泣”字樣,下半截深埋于土,應該還有“墓道”二字。背面刻文:“李心湖先生為鳳岐考君銘:德重積兮有融,壽平格兮令終;陶植崇士兮木鐸思長,子孫眾且賢兮戩谷熾昌;天錫嘉穴兮龍崗郁蔥,宜樂永奠兮萬載蒸嘗;勒徽樂石兮夜臺有光。”

據(jù)民國《德化縣志》載,陳王道為“歲貢生”。明清時,國家每年或每兩三年從各府、州、縣學中選送生員升入國子監(jiān)就讀,這稱為“歲貢”,這批被錄用之人便稱“歲貢生”。據(jù)說陳王道家境富裕,他是到了69歲高齡才去閩學重地崇安縣(今武夷山市內)當教諭的,前后整整干了6年。他在任內,振興文教,重修書院,對前來求學的士子言傳身授,最終桃李滿門。陳王道81歲時去世,不少崇安學生特地趕來為之送行,場面十分感人。也正因此,南京兵部郎中李心湖才為其執(zhí)筆撰寫上文所錄之《銘》。

陳王道在歷史上也許只能算是個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但他能在閩學先賢輩出的地方,憑借自己腳踏實地的工作,贏得了后世的贊美。

澹然寡欲的宰相摯友

繞過一個山彎,一幢閩南古式建筑躍入眼簾,這里就是金城堂了!據(jù)王金鐳介紹,金城堂即單氏支派宗祠,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高陽人單輔就出生于此。單輔,字序弼,號巖泉,明隆慶元年(1567)恩貢出身。萬歷八年(1580),單輔出任廣東廉州合浦(今屬廣西)知縣。合浦盛產(chǎn)珍珠,舉世聞名。單輔在合浦知縣任內“清介自矢,執(zhí)法不阿,廉明公正,不染百姓脂膏,不取合浦一珠”,是縣志留名的清官。時任福建提學按察副使的鄭三俊,聞知單輔在合浦的清風亮節(jié),遂題匾“清修遠蹈”相贈。據(jù)說該匾至今仍存。

金城堂十分古樸

“單輔在德化流傳最廣的,還是他與宰相李廷機結為至交的故事。”王金鐳表示,單輔和李廷機的友誼可以用“相識相知”來形容。清乾隆《德化縣志·卷14·人物志(下)·僑寓》載曰:“李廷機,字爾張,號九我,晉江人。微時游學至高洋鄉(xiāng),單輔禮款之,相得甚歡。”由此可知,李廷機是在年少時便游學至高陽(即高洋),并與單輔相識的。民國《德化縣志》載稱:“單輔,號巖泉,高洋鄉(xiāng)人,少力學從李文節(jié)游。”按照文字推斷,李、單二人應該還經(jīng)常相約出去游學,故此友誼日厚。

據(jù)文獻載,單輔為官高潔廉正,在合浦時,朝廷下詔查處“盜珠要案”。盜珠者以滿斗珍珠行賄,單輔堅決不受,并以其為線索徹底查清嚴究,罪犯無一漏網(wǎng)。他在知縣任內還奉命丈量土地,當時的土豪富戶妄圖逃避賦稅,持重金數(shù)千“饋贈”,要求減半丈量田畝。面對巨額財物的引誘,單輔卻未為所動,如數(shù)清丈造冊上報,人皆欽服。合浦任滿,單輔以政績升廣西平樂府通判。未赴任,旋辭官歸隱。家居7年,于萬歷二十年(1592)卒于正寢。

萬歷十一年(1583年),李廷機會試第一(會元)、殿試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后來官至宰相。李廷機致仕后,再次來到高陽,卻發(fā)現(xiàn)單輔已去世多年。他非常傷心,稱“獨少一單巖泉,不能無恨”。

民國《德化縣志》稱:“(單輔)履任六年,不取合浦一珠。升平樂通判。解綬家居,無臧獲。妻自炊,客至,使子傳茶飯。李文節(jié)(即李廷機)高之,為舉鄉(xiāng)賢。”古時,“鄉(xiāng)賢”是對有作為的官員,或有崇高威望、為社會做出重大貢獻的社會賢達去世后予以表彰的榮譽稱號。明清時期,擁有這一稱號的人還可以入祀鄉(xiāng)賢祠,接受民眾的供奉。所以在古代,“鄉(xiāng)賢”這一稱號并不容易獲得。李廷機因為崇慕單輔的高尚節(jié)操,故而舉薦其為鄉(xiāng)賢。在《李文節(jié)集》中有收錄李廷機親撰的《舉單巖泉鄉(xiāng)賢呈》一文,內文稱:“(單輔)嘯詠于山林巖穴之中,超出乎聲色臭味之外。蓋長貧而無悔,沒齒而不諼者也。竊見世道既衰,士風日下,碩鼠之夫比比,羔羊之節(jié)寥寥;如本官(指單輔)者,卓爾好修,澹然寡欲;進而奉公潔己,有漢循史懸魚留犢之遺;退而守迫固窮,有古賢人陋巷缊袍之志。況其無家而逃祿,遷秩而棄官;出處光明,始終高潔;求之今世殆鮮。”對單輔的評價可謂極高,認為他是世上鳳毛麟角的高潔之士。因為有了李廷機的舉薦,單輔最終列名德化鄉(xiāng)賢(官府還為其建了一座廉坊),留芳千古。

金城堂是李廷機與單輔友誼的見證

據(jù)說,單氏宗祠得名金城堂,也是因萬歷皇帝知曉單輔清風亮節(jié)后,御賜“金城”二字。單氏全族皆引以為傲,“金城”便成了族群共用的堂號。在高陽當?shù)剡€有“萬歷皇帝一天四賜金城”的傳說,即萬歷皇帝除了賜名金城堂外,還賜名金城橋、金城隘、金城寨。但令人痛惜的是,金城隘已毀,金城橋也于十年前被拆毀。不過,在金城橋遺址上尚留一塊古碑,碑上刻有明崇禎德化知縣李元龍親撰并書的《重修金城橋記》。

金城橋遺址尚留古碑《重修金城橋記》

千年風物的雁聲鶴影

途經(jīng)鋪仔破寮格窯時,我們發(fā)現(xiàn)道邊地瓜田內有不少古瓷片,有些瓷器碎片上還印有商號名,更為之憑添一份遐想。繼續(xù)行進,不遠便抵達高洋塘了。汛塘制,是清代實行的一種具有軍屯性質的兵戍制度,高洋塘屬于德化縣汛管轄。“高洋塘曾是清代駐兵的關卡,如今成了游客的自拍勝地。”王金鐳笑著說道。高洋塘附近的古道上,青石都被磨得光滑圓潤,想來應是到此的游人眾多所致。

高洋塘曾是清代駐兵的關卡

“再往前,便是著名的虎豹關了。”王金鐳表示,虎豹關是現(xiàn)存古道的至高點,位于海拔約800米之地。古時虎豹關為德化南大門軍事要沖地,兩峰夾谷,形如虎豹守關而得名。傳說,朱熹曾幾次走過虎豹關,并留下千古傳唱的《之德化宿劇頭鋪夜聞杜宇》詩篇。清康熙《德化縣志·卷一·險要》載曰:“虎豹關,即劇頭隘,德永交界處也。劇頭嶺高十里,隘在嶺上。明令李元龍榜曰虎豹關,傍有寨,正臨嶺道。寨墜一巨石,則千百石相擊而下。”據(jù)此看來,“虎豹關”是明代德化縣令李元龍命名的,此關隘的險峻,從這縣志的介紹中也不難看出端倪。

瓷幫古道上風景秀麗,深山嚴谷之間,嵐氣郁深,風拂竹林,帶來一陣陣清涼。行走在羊廣嶺和五谷仙嶺之間,可以發(fā)現(xiàn)這里的古驛道是順著河流走的,山泉源浚流清,路旁綠中間黃的梯田層疊抬升,煞是好看。往遠處眺望,群峰崱屴,千巖競秀,勢若飛來,更是令人心曠神怡。清代德化詩人毛一夔曾賦詩吟道:“覽輝千仞飛來勢,秀拔層巒出幾重。彩翰欲翩新草木,錦苞仍吐舊花封。天標儀世無雙岫,瑞應嗚陽第一峰。不數(shù)群山難比翼,朝朝惟有片云從。”詩中景致與當下景色,竟宛如鏡像一體。

德化古驛道既承載著蒼茫遠古的內里乾坤,又流溢著歷史詩情的雋永柔麗,重拾古道之旅,領略千年風物的雁聲鶴影,更讓人對瓷都文化的厚重多了一份敬重。斗轉星移,滄桑巨變,昔日的交通要衢或許不會再出現(xiàn)大批貨物運輸其中的畫面了,但那些撲朔迷離的歷史傳奇,仍將深深吸引著人們不斷去探究。(泉州晚報記者 吳拏云 實習生 周倫燁 通訊員 王雙季 文/圖)

來源:泉州晚報

編輯:翠翠

審核:小云

Hash:e75b8717e8e33b860e674802bb3a998b044a2cdd

聲明:此文由 德化旅游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