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影国产精品,欧美日韩国产亚洲精品,麻花豆传媒剧吴梦梦免费,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87

回山建筑群

回山建筑群

回山建筑群位于新昌縣回山鎮(zhèn)回山村

回顧丨中式營造記錄山西汾城鎮(zhèn)文物古建筑群

汾城鎮(zhèn)地處襄汾縣城西南16公里處,唐初為尉遲公的封地鄂公堡,唐貞觀七年縣城由古城遷于此,名為太平縣,由于歷朝的建設,使汾城留下了大批的古建筑,被譽為山西省十大古建群之一,總面積大約為二萬平方米,(以鼓樓為中心依次由北向南排列為城隍廟、文廟、明倫廟、鼓樓、學前磚塔、縣衙大堂、關帝廟、社稷廟、洪濟橋、城墻等)。

古鎮(zhèn)舊街區(qū)

古巷

民居,主要為為文廟東北側的五氏知府宅第和城隍廟東側李氏民宅。王氏知府宅第為明萬歷年間的建筑(公元1573——1620年)。該院落為一進四合院式結構,正房坐西向東,面闊三間進深三椽懸山頂式建筑;與正房相對的西面為一間懸山頂式的垂花門樓,南北為面闊三間前檐硬山頂式建筑。城隍廟東側民居建筑年代不詳,但從建筑風格上判斷為清代建筑無疑。現(xiàn)存一進院落,坐北向南,正房面闊三間,進深三椽,懸山頂式建筑。

宅門

胡同宅門

舊街區(qū)

汾城古建筑群現(xiàn)存主要代表建筑有, 城隍廟位于鎮(zhèn)之西北(古太平縣城西北),創(chuàng)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636年),現(xiàn)存建筑為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所建。廟內(nèi)山門、戲臺、獻殿、大殿、鐘鼓樓、廂房、配殿等均保存完好。

城隍廟前街

城隍廟前街

城隍廟門頭

走近城隍廟的正門,兩尊石獅子東西相向而守。仰視門樓,四柱三樓木構牌樓式,重檐歇山,雖豪華但不失其靈巧,木雕工藝嘆為觀止。“城隍廟”三個字蒼勁端莊,使行者不得不駐足而生敬畏之意。其上書“顯佑伯”,表明此廟中所奉供者乃是縣級城隍神。其下雕樓花紋中雕花拼字“云龍祠”,反映了城神已司風調(diào)雨順之職,環(huán)顧東西兩牌坊,東曰監(jiān)察坊,西曰翊鎮(zhèn)坊,明白白地告訴人們:城隍的作用概而言之有二,一是戰(zhàn)爭年代作為城市的保護神,二是承平之時作為監(jiān)察神,以道德觀念約束人們。隔路相對正門的彩壁中間團形麒麟,威猛異常。彩壁上那副對聯(lián)“人化物物化人變化無窮,生了死死了生生死不息”,通俗的道出了天地造化無窮的樸素哲理。影壁兩側,豎立著一對石旗桿,上書“代天宣化護國庇民,兮帝承權彰善癉惡”。在這無聲的環(huán)境中,似隱約聽到那忠孝節(jié)義、綱常倫理之類的說教。人尚未進入廟內(nèi),已置身于城隍的教育之中了。城隍就是城墻和護城河。對城隍神靈的崇拜始于民間,唐以前文字記載很少。它是人類對社會發(fā)展和生活質(zhì)量更高要求的反映,隨著人類歷史的波瀾涌進,豐富多采的生活使人們賦予城隍自然屬性之外更多的職能。城隍儼然是冥間的行政長官,加之于主管生人亡靈、水旱疾疫、賞善罰惡、子嗣功名等等的社會功能,官員們也利用城隍信仰導民治民、謀事成事。

宋時,城隍被國家規(guī)定為祭祀的神靈。以至于發(fā)展到由與社稷神的平起平坐,進而成為當?shù)厣耢`世界的行政首腦。明代對城隍的祭祀特別重視,洪武二年正月,在全國按王公候伯的爵位大封城隍,各府城隍為“威靈公”,正二品,州級為“靈祐侯”,正三品,縣級為“顯祐伯”,正四品,比陽間的縣令還要高三品。

古太平城隍廟正式建造于這一時期。城隍廟內(nèi)的主要建筑由大殿、鐘樓、鼓樓、獻殿、東西廡和戲臺組成。院中數(shù)棵千年古柏郁郁蔥蔥,使掩映下的古廟顯得莊嚴肅穆。五間城隍大殿面南而建,七間坡廈緊貼前檐順勢而承,七檀無廊殿堂雄偉壯闊,在一東一西兩層高的鐘鼓樓的捍衛(wèi)下,愈顯得神圣不可侵犯。而用以祭祀城隍的獻亭,琉璃瓦罩頂,正脊,垂脊,戧脊完整,下部由通欄雀替和板枋連四柱為一體,斗拱四鋪作,八角形藻井施以精美彩繪。整體建筑穩(wěn)健優(yōu)美,舒展大方

獻亭,是每逢城隍祭日,善男信女祭祀時擺放供品焚香禮拜的地方,至今,仍存有清道光十八年的石質(zhì)長條供幾,置放在它東邊百米之外。城隍廟內(nèi)最有特色的建筑要數(shù)戲臺。戲臺與廟門相隔一米多,座南向北而建,是一個“過路式戲臺”,不搭板時,中間的通道可以過往人群,而一搭上臺版,一場供奉城隍的大戲就要上演了。盡管城隍神對戲的評論人們不得而知,但著實熱鬧的都是些凡夫俗子。

細部

大殿內(nèi)部

大殿內(nèi)部

大殿內(nèi)部

透過戲臺的木瓦磚石,能夠看到元、明、清穿越時空的動感。從戲臺后半部主建筑的用料,那大塊的石料根基,粗大簡潔的木料構架,都體現(xiàn)了元代從蒙古草原帶來的那種粗曠的壯美,在戲臺的前半部分,其建筑中的石雕木刻工藝細膩,反映了明清建筑的特點。房檐下橫木雕上的富貴牡丹豐滿莊重;中間雕刻的福(蝙蝠)、祿(鹿)、壽(老壽星)三星高照,形象生動。還有那細密實排的九硒斗拱組成的六出毬紋畫板,更是精巧絕倫。整座戲臺,繁復瑰麗,不同凡響。

看戲的處所,當然就與城隍廟共處一院。由于封建禮教的影響,男女有別也在看戲時得以反映。戲臺下院子里的地面上,至今還能看到有分布均勻的青石塊,上面鑿有規(guī)則的圓坑。每當看戲之時,則立樁拉繩將男女分坐兩邊,中間的過道是服務者的范圍。

看著這城隍廟內(nèi)錯落有致的古建筑,仿佛那集元明清建筑風格于一體的戲臺上,正在演戲以教化;神職人員在東西廡房中,給人解釋什么;通欄雀和板坊連四柱的獻臺香火正盛,善男信女虔誠地祈求邀福遠禍,求賞避罰;暮鼓晨鐘適時擊響,給大廟平添幾分神秘幽靜;無論是大殿重脊上一瀉而下的叼檐黃龍,還是古戲臺上精雕細刻的九踩斗拱,都使人在領略花鳥怪獸、仙人彩馬、魚龍變化的諸般木雕石刻琉璃藝術之際,想像到當時的人們對城隍是多么地敬仰虔誠!汾城城隍廟雖然失去了昔日香煙繚繞繁華熱鬧的場景,但它那完整的建筑群和棵棵環(huán)抱不攏的參天古柏,仍然散發(fā)著它歷史的火花,那富麗華彩的戲臺,雖然久不唱戲了,但當人們站在臺下,仍會感到絲竹雅韻,清音可人,繞耳不絕,這恐怕就是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的一種心靈共鳴吧!

汾城文廟位于鎮(zhèn)之西北(古太平縣城西北),城隍廟之東南。汾城文廟創(chuàng)建于唐代,元至元二十年(1275年)、至正十九年(1359年)及明代重修,現(xiàn)存均為明代建筑。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

文廟大門為花崗石結構,門額上方刻有三個大字:欞星門,兩旁的石柱上各纏繞著一條巨龍,大門左側一塊石碑,石刻為: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以示對文化、對知識和教育的尊重,當然也是表示對文圣孔子的尊重。

大成門內(nèi)古柏參天,清雅宜人,院中央泮池,上有狀元橋。傳說,凡參加縣試的秀才,在狀元橋上走一趟,等到了大比之年,就會金榜題名。因而,留下了“狀元橋上走一走,金榜題名占鰲頭”的俗語。

進入文廟大成殿后的碑廊內(nèi),有價值的碑刻很多,本人不懂書法,只拍下書法價值極高的文徵明的兩通碑刻和“為官十戒”、“持己十箴”兩通碑刻的碑文。

大成門,因形似古代的兵器“戟”,故又稱戟門。“大成”二字,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者”一語。為表示對圣廟的禮敬,遇有重大儀典才開啟中門,平日均以兩腋出入。

文徵明石刻題記石碑

文徵明碑刻

為官十戒是:勿慢君子,勿近小人,勿易言語,勿好財名,勿聽讒言,勿濫徭刑,勿嗜旨酒,勿尚浮羸,無作無益,無圖幸成。持己十箴是:如山之重,如水之清,如松之勁,如蘭之馨,如玉之潤,如金之精,如刃之利,如衡之平,如矢之直,如鑒之明。這“為官十戒”和“持己十箴”雖是古人所言,但是對于今人來說,也依然是金玉良言,可當做人生的座右銘。

戟門(大成門)另一側

回望戟門(大成門)

大成殿

大成殿

大成殿

大成殿

大成殿室內(nèi)

大成殿梁架結構

大成殿梁柱

大成殿梁架結構

大成殿梁架結構

大成殿內(nèi)

大成殿室內(nèi)柱頭

大成殿檐頭

大成殿檐下

文廟坐北朝南,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有影壁、欞星門、大成殿、藏經(jīng)樓,兩側圍廊,單檐歇山頂,琉璃脊飾,柱頭斗拱七踩單翹雙昂,前檐格扇門窗。大成殿內(nèi),當年的泥塑早已不存,墻上鑲嵌著一塊嘉慶癸酉“崇圣祠東圍墻欞星門西月墻重修碑記”的完整嵌石,再一次證明了大成殿的歷史。

圖片右側高臺是藏經(jīng)樓于1996年徹底倒塌,僅剩下臺基。

汾城鎮(zhèn) 社稷廟位于鎮(zhèn)之西南(古太平縣城西南),創(chuàng)建于明洪武年間,清嘉慶、道光屢有修葺。現(xiàn)存主要建筑有獻殿、大殿、鐘鼓樓等。

社稷廟

社稷廟殿前區(qū)域

社稷廟內(nèi)

汾城鎮(zhèn) 洪濟橋位于鎮(zhèn)之西南(古太平縣城西南),創(chuàng)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4年),清乾隆年間將廊橋木柱易為石柱,民國九年修繕。橋為東西向石砌單券單孔,橋面上設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式廊房。

洪濟橋

洪濟橋

洪濟橋內(nèi)部區(qū)域

洪濟橋

洪濟橋外部區(qū)域

汾城鎮(zhèn)古商鋪有三座,分別位于鎮(zhèn)中古街和洪濟橋東。古街中的兩座商鋪緊緊相連,坐東向西,南側商鋪面闊五間二層,為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的遺構。北側商鋪為面闊三間二層的藥鋪,名為“世德堂”,建于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二層直欞窗、梁架結構均保存完好,洪濟橋東商鋪為面闊五間二層,建筑年代不詳,但為清代遺構無疑。尤其是其一、二的門窗仍保存完整。

老街商鋪

老街區(qū)

街心鼓樓

鼓樓修繕記錄

街心鼓樓內(nèi)部

上圖為鼓樓

汾城鎮(zhèn)縣衙大堂位于鎮(zhèn)之東南(古太平縣城東南),創(chuàng)建于唐,原為鄂公帥府,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毀于大地震,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重修。

縣衙大堂

汾城鎮(zhèn)城墻為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西城墻為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重筑,現(xiàn)存城墻約1000米,高7.4米,寬5米。

古道

廢棄的舊城

遠望舊城遺址與洪濟橋

汾城鎮(zhèn)學前塔,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但從建筑風格上分析為明清磚塔無疑。塔平面八邊空心,九層,高21.5米。

學前塔外部區(qū)域

學前塔

學前塔附屬建筑

學前塔東望鼓樓

舊城東門

舊城東門古道

中式營造2016年夏季記錄汾城古建筑, 汾城古鎮(zhèn)文物建筑相對較好地保存了歷史原貌。

歡迎轉發(fā)朋友圈

其他平臺轉載需后臺留言授權。

二維碼

武當山古建筑群在什么景點 關于武當山古建筑群的傳說

1. 關于武當山古建筑群的傳說

樓主朋友你好,武當山的古建筑群主要是明永樂和明嘉靖年間建造的。關于武當山的簡介我貼給你參考下: 武當山概述   武當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境內(nèi),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景區(qū)面積古稱“方圓八百里”,現(xiàn)有312平方千米。東接歷史名城襄樊市,西靠車城十堰市,南依原始森林神農(nóng)架林區(qū),北臨大型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庫。武當山不僅擁有奇特絢麗的自然景觀,而且擁有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可以說,武當山無與倫比的美,是自然美與人文美高度和諧的統(tǒng)一,因此被譽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作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4A級旅游區(qū)、全國武術之鄉(xiāng)、全國八大避暑勝地之一,其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并先后榮獲“全國文明風景名勝區(qū)”稱號和“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示范點”稱號。

武當山,是著名的山岳風景旅游勝地。勝景有箭鏃林立的72峰、絕壁深懸的36巖、激湍飛流的24澗、云騰霧蒸的11洞、玄妙奇特的10石9臺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被譽為“一柱擎天”,四周群峰向主峰傾斜,形成“萬山來朝”的奇觀。武當山的藥用植物豐富,在《本草綱目》記載的1800多種中草藥中,武當山就有400多種。據(jù)1985年藥用植物普查結果,已知全山有藥材617種,因此,武當山有“天然藥庫”之稱。

武當山古建筑群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據(jù)統(tǒng)計,唐至清代共建廟宇500多處,廟房20000余間,明代達到鼎盛,歷代皇帝都把武當山道場作為皇室家廟來修建。明永樂年間,大建武當,史有“北建故宮,南建武當”之說,共建成9宮、9觀、36庵堂、72巖廟、39橋、12亭等33座道教建筑群,面積達160萬平方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進行擴建,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宮,丹墻翠瓦望玲瓏。樓臺隱映金銀氣,林岫回環(huán)畫鏡中”的建筑奇觀,達到“仙山瓊閣”的意境。現(xiàn)存較完好的古建筑有129處,廟房1182間,猶如我國古代建筑成就的展覽。金殿、紫霄宮、“治世玄岳”石牌坊、南巖宮、玉虛宮遺址分別于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古建筑外,武當山尚存珍貴文物7400多件,尤以道教文物著稱于世,故被譽為“道教文物寶庫”。

武當武術,又稱“內(nèi)家拳”,源遠流長,玄妙飄靈,是中國武術的一大流派,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說。它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煉氣凝神,剛柔相濟,內(nèi)外兼修,是極好的健身養(yǎng)性之術。富有神韻的武當?shù)澜桃魳罚哂兄杏埂⑽窈颓f重、典雅的特點,與武當武術同享盛名。武當傳說故事、民歌、民俗風情等豐富多彩,異彩紛呈。

武當山神奇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其物華天寶又兼具人杰地靈的特質(zhì)給世人留下極大的想像空間。作為中華民族大好河山的一塊瑰寶,令世人神往,讓我們走進鐘靈毓秀、自然天成的武當山,去感悟她的玄妙、空靈和神韻……

2. 武當山古建筑群文化價值

武當山,中國道教圣地,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位于湖北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內(nèi)。其東接聞名古城襄陽市,西靠車城十堰市 ,南望原始森林神農(nóng)架,北臨高峽平湖丹江口水庫。

明代,武當山被皇帝封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為“皇室家廟”。武當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地位聞名于世。

1994年12月,武當山古建筑群入選《世界遺產(chǎn)名錄》。

2006年被整體 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2007年,武當山和長城、麗江、周莊等景區(qū)一起入選 “歐洲人最喜愛的中國十大景區(qū)”。

2010至2013年,武當山分別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區(qū)、國家森林公園、中國十大避暑名山、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入選最美 “國家地質(zhì)公園”。

截至2013年,武當山有古建筑53處,建筑面積2.7萬平方米,建筑遺址9處,占地面積20多萬平方米,全山保存各類文物5035件。

武當山是道教名山和武當武術的發(fā)源地,被稱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而武當武術,是中華武術的重要流派。元末明初,道士張三豐集其大成,開創(chuàng)武當派。

2020年4月,入選“2020中國避暑名山榜”。

3. 武當山的古建筑有哪些

武當山上具體官方?jīng)]有公布有多少個臺階,大約一萬多級臺階。但是從烏鴉嶺到金頂約為是6500多級臺階。

武當山,中國道教圣地,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武當山坐落于湖北十堰的武當山,東界南河,西界堵河,北界漢江,南界軍店河、馬南河。

截至2013年,武當山有古建筑53處,建筑面積2.7萬平方米,建筑遺址9處,占地面積20多萬平方米,全山保存各類文物5035件。

4. 武當山最古老的建筑

武當山有以下九個地方可以燒香:

1、太和宮(金頂)

太和宮全稱“大岳太和宮”,俗稱金頂,位于武當山主峰天柱蜂頂,建筑面積1600多平方米,包括古建筑20余棟,主要由紫金城、古銅殿、金殿等建筑組成。是武當山的精華。

2、紫霄宮

紫霄宮,又名“太元紫霄宮”,明代宮觀建筑,坐落在武當山的主峰——天柱峰東北的展旗峰下,占地面積約27.4萬平方米。面對照壁、三臺、五老、蠟燭、落帽、香爐諸峰,右為雷神洞,左為禹跡池、寶珠峰。

3、瓊臺中觀

瓊臺中觀,又稱“紫岳瓊臺”,始建于元代,明清時修葺擴建,坐落在武當山最高峰天柱峰腳下,是整個瓊臺觀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觀。瓊臺中觀現(xiàn)存古廟房14間,建筑及遺址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三清殿是瓊臺中觀的主體建筑,此外還有祖師殿、慈航殿、財神殿等古建筑。在中觀還保存著一座用青石構造的元代石殿,里面供奉著用青石雕塑的玄武圣像。

4、南巖宮

南巖宮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道教著名宮觀,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nèi)的武當山的南巖上。

5、凈樂宮

凈樂宮是武當山著名的道教建筑之一,素有“小故宮”之稱。景區(qū)面積達121785平方米,東西寬353米,南北深345米,宮門前是六柱華表式?jīng)_天大石牌坊,宮內(nèi)重重殿宇,巍峨高聳,層層院落,寬闊幽深,環(huán)境幽雅,宛如仙宮。明、清名人游記中,把凈樂宮描繪成皇帝居所,氣勢近似于北京故宮。

6、五龍宮

武當山五龍宮是武當山建筑最早的九宮之一,歷經(jīng)唐、宋、元、明幾代修繕,供奉著銅鑄鎏金玄天真武神像,高達1.95米,是武當山最大的真武神銅像。

7、武當山遇真宮

遇真宮位于武當山鎮(zhèn)東4公里處,屬武當山九宮之一,始建于永樂十年,現(xiàn)存廟房33間,建筑面積1459平方米,占地面積56780平方米。其真仙殿中存有張三豐銅鑄鎏金像。

8、武當山玉虛宮

武當山玉虛宮是武當山建筑群中較大的宮殿之一,位于老營的南山腳下,距玄岳門西約4公里。

9、武當復真觀

武當山復真觀,又名太子坡,位于武當山獅子峰60度的陡坡上,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修建,清康熙年間三度重修,現(xiàn)基本保持了當年的規(guī)模。復真觀的祖師殿內(nèi),供奉著真武神像。

5. 關于武當山古建筑群的傳說故事

眾所周知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原來這五岳,即東岳泰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都和盤古有著莫大的關系。那盤古開天辟地為何又是東岳為首呢?且看下文。

泰山

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剛分,有一個叫盤古的人生長在天地之間,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高一丈。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就頂天立地的活著。經(jīng)過了漫長的1萬8千年后,天極高,地極厚,盤古也長的極高了。

盤古

他的呼吸的氣化作了風,他呼吸的聲音化作了雷鳴,他的眼睛眨一眨,閃出道道藍光,這就是閃電,他高興時天空就變的艷陽晴和,他生氣時天空就變的陰雨連綿。后來盤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終于溘然長逝。

盤古

剎那間巨人倒地,他的頭變成了東岳,腹變成了中岳,左臂變成了南岳,右臂變成了北岳,兩腳變成了西岳,眼睛變成了日月,毛發(fā)變成了草木,汗水變成了江河。因為盤古開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為人類先祖,他的頭部變成了泰山,所以人們把泰山譽為“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泰山

當然盤古是最出名的神話人物,也和泰山一直有的榮譽關系深厚,除了盤古之外,泰山還流傳著兩位神話人物。第一位就是東岳大帝,被稱為泰山的神,又名泰山君、五岳君,排于玉清元宮之第二位,冠以五岳之首。還有傳說這樣描述東岳大帝,為盤古的第五代孫,它掌握人們的魂魄,主掌世人生死、貴賤和官職,是萬物之始成地。自戰(zhàn)國至漢代,泰山始終是君主告成于天的封禪之地。

東岳大帝

還有一位就是碧霞元君,俗稱是“泰山娘娘”。道教認為,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tǒng)攝岳府神兵,照查人間善惡”,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國文化史上影響最大的女神之一。至于碧霞元君的來歷,一說為黃帝所遣之玉女,一說為華山玉女。但一般作為泰山女神,被人稱為泰山神之女。

碧霞元君

也不知古代傳說是否真的存在,尤其是天上有沒有神仙呢?

6. 湖北武當山古建筑群的建筑歷史

明代永樂11年

凈樂宮:武當山八宮之首,始建于明代永樂11年的武當山凈樂宮,因1958年興修丹江口水庫時淹沒在水庫之中,宮中的牌樓、龜馱碑等一批文物搬遷至丹江口。2002年,丹江口市引資7000萬元,全面實施凈樂宮復原工作,經(jīng)過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廣場、山門、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現(xiàn)雛形,再現(xiàn)了當年凈樂宮的宏偉氣勢,成為丹江口南水北調(diào)工程地上文物搬遷復原的范例

  玄岳門: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稱,為三間四柱五樓式的石建筑。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高12米,寬12.8米,石鑿榫卯而成。正中坊額上刻著嘉靖皇帝親書“治世玄岳”4個大字,筆勢雋永剛健。

  玉虛宮:全稱“玄天玉虛宮”。建于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造宮觀廟宇2200間,嘉靖三十一年又經(jīng)修葺,是武當山古建筑群中最大的單元。后來大部分毀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現(xiàn)存部分建筑和遺址,還建有重達百噸的“龜馱碑”亭四座。

  磨針井:又名純陽宮。坐落在老營以南12公里處,始建于明朝永樂年間,現(xiàn)存磨針井為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有廂房50余間,面積1700平方米。

太子坡:又名復真觀。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修建。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二十三年、二十九年曾三度重修。現(xiàn)基本保持當年規(guī)模,是武當建筑群中的一 個較大單元。

  南巖:為道教所稱真武得道飛升之“圣境”,是武當山36巖中風光最美的一處。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有宮殿、道房、亭臺等大小房間150間,賜額“大圣南巖宮”,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擴大到460間。今存石殿,南天門,碑亭,兩儀殿等建筑。

  瓊臺觀:位于天柱峰東南麓約10公里,垂直距離1350米,分為上觀、中觀、下觀。在元代時,稱為“瓊臺宮”。明清時修葺擴建有24座道院,廟房數(shù)百間。至清咸豐六年(1856年),毀于兵火。現(xiàn)已修復部分廟房。該處系武當山客運索道的起始點。已成為重要的游客集散地。

  紫霄宮:建于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原建宮殿、廊廡、齋堂、亭臺等860多間,賜額“太元紫霄宮”。紫霄宮背依展旗峰;面對照壁、三臺、五老、蠟燭、落帽、香爐諸峰;右為雷神洞;左為禹跡池、寶珠峰。周圍山巒天然形成一把二龍戲珠的寶椅,明永樂皇帝封之為“紫霄福地”。

  金殿: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海拔1612米的武當天柱峰之巔,建于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進深為三間,高5.54米,長4.4米,寬3.15米,全為銅鑄鎏金。是世界罕見的銅建筑精品。

7. 關于武當山古建筑群的傳說有哪些

武當在湖北,可很多人不知道四川也有個武當山。四川武當山在當?shù)赝Τ雒乙彩堑澜淌サ亍_@座四川武當山就位于廣元市蒼溪縣,又稱“西武當山”或者“蒼溪武當山”。蒼溪是川北的一個小縣,似乎不太出名,但這里與道教頗有淵源,而且蒼溪的名片也不止武當山。

蒼溪縣城所在地叫陵江鎮(zhèn),嘉陵江穿城而過,據(jù)說陵江鎮(zhèn)曾是廣元第一大鎮(zhèn)。蒼溪縣城北距廣元市區(qū)約110公里,南到著名的閬中古城不到30公里,走G75蘭海高速或者212國道都能到達兩地。

說起蒼溪道教,東漢末年,這里便是道教的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的修煉傳道之處。蒼溪南部的云臺山乃是張道陵煉丹飛升所在,至今仍存張道陵墓。除了云臺山,西武當山也是重要的道教場所,一直是正一道在西部的主要活動中心。

西武當山位于陵江鎮(zhèn)城東,嘉陵江幾字灣頭左岸。西武當山海拔雖比不得湖北武當山,也沒湖北武當山那樣磅礴的體量,但它一樣古柏森森,俯瞰也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西武當山真武宮主神供奉圣真武靈應真君,也就是真武大帝。真武宮始建于明朝,幾經(jīng)劫難最終被毀,現(xiàn)在的真武宮乃今人重建,仍氣勢恢宏。不過,古真武宮留存下來一面真武鏡,傳說為照妖鏡,幾經(jīng)輾轉,命運傳奇。

西武當山上的仰天樓可是該山一寶,有“千里嘉陵第一樓”的美譽,樓高39米,5層樓閣,采用八面飛檐樣式。登上樓頂,放眼望去,江山盡收眼底。

崇霞寶塔算得上西武當至寶,此塔建于明天啟六年(1626年),距今快四百年了。塔身六棱形,由下至上逐層減小,一共9層,象征九級浮屠。一至五層有精美的石刻造像,一到七層留有各種墨寶,每層都有窗口可供遠眺。崇霞寶塔在當?shù)厝诵闹蟹至款H重。

站在高處寂寞遠眺,能看到遠處竹柏微藏的臨江寺和煙叢寺。杜甫和旅游都曾有過游歷,并留下佳文。這里還有攔秀亭、城隍廟等去處可供游覽。

就在西武當山下嘉陵江畔,85年前,這里曾發(fā)生過一場影響紅軍長征的大戰(zhàn),今天戰(zhàn)役的痕跡仍然可見。紅軍渡,多么優(yōu)美的一個名字。1935年,為策應紅軍北上抗日,紅四方面軍渡嘉陵江西進。國民黨反動派集結30多個團阻擋紅四軍,雙方在武當山腳下發(fā)生激戰(zhàn),紅軍順利突破防線,但也付出了慘重犧牲。紅軍街,當年 紅軍在王渡場準備船只和訓練,無意間形成一條街道,如今按原樣恢復了紅軍街。渡江指揮部,原本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民居,徐總的辦公室就在這里。紅四方面軍長征出發(fā)地紀念館,占地2000多平方米,有3600多件當時的文物。功勛館,鐫刻有英雄的名字,當年的戰(zhàn)斗中,犧牲了兩萬多名戰(zhàn)士。紅軍渡,這里厚重的歷史震撼著每一個來這里的人

武當山古建筑群——中國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館

武當山古建筑群,敕建于唐貞觀年間,明代達到鼎盛,歷代皇帝都把武當山作為皇室家廟來修建。明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大建武當山,歷時12年,建成9宮、8觀、36庵堂、72巖廟、39橋、12亭等33座建筑群,嘉靖年間又增修擴建。整個建筑群嚴格按照真武修仙的故事統(tǒng)一布局,并采用皇家建筑規(guī)制,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宮,丹墻翠瓦望玲瓏,樓臺隱映金銀氣,林岫回環(huán)畫鏡中”的“仙山瓊閣”的意境,綿延140里,體現(xiàn)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堪稱中國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觀,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館”和“掛在懸崖峭壁上的故宮”。

太和宮:位于天柱峰南側,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現(xiàn)有古建筑20余棟,建筑面積l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

金殿:明代銅鑄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筑,位于天柱峰頂端的石筑平臺正中,面積約160平方米,朝向為東偏南8°。殿面寬與進深均為三間,闊4.4米,深3.15米,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柱上疊架、額、枋及重翹重昂與單翹重昂斗拱,分別承托上、下檐部,構成重檐底殿式屋頂。正脊兩端鑄龍對峙。

四壁于立柱之間裝四抹頭格扇門。殿內(nèi)頂部作平棋天花,鑄淺雕流云紋樣,線條柔和流暢。地面以紫色石紋墁地,洗磨光潔。屋頂采用“推山”做法為特點。殿內(nèi)于后壁屏風前設神壇,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冊,右侍玉女端寶,水火二將,執(zhí)旗捧劍拱衛(wèi)兩廂。

壇下玄武一尊,為金婉合體。壇前設香案,置供器。神壇上方高懸餾金匠額,上鑄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手跡“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際,懸盤龍斗邊餾金牌額,上豎鑄“金殿”二字。殿體各部分件采用失蠟法鑄造,遍體餾金,無論瓦作、木作構件,結構嚴謹,合縫精密,雖經(jīng)五百多年的嚴寒酷暑,至今仍輝煌如初,顯示中國鑄造工業(yè)發(fā)展的高度水平,堪稱現(xiàn)存古建筑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燦爛明珠。

武當山金殿,1961年03月0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當山金殿位于武當山主峰天柱峰的頂端。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在湖北丹江口市境內(nèi),是中國的名山之一,方圓400多公里,有72峰,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山中有二十四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臺風景名勝,它同時也是著名的道教勝地,山中有很多宮觀亭殿,有“五里一庵,十里一宮”之稱,是中國著名的游覽勝地之一。

武當山金殿俗稱“金頂”,在武當山主峰天柱峰的頂端,始建于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是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銅鑄建筑物。金殿面闊、進深各三間,高5.54米,寬4.40米,深3.15米,是銅鑄燙金、仿木構建筑,重檐疊脊,翼角飛翹,殿脊裝飾有仙人禽獸,造型生動逼真。下設圓柱十二根,寶裝蓮花柱礎,斗拱檐椽,結構靈巧精美。額枋及天花板上,雕鑄流云、旋子等裝飾圖案,線條柔和流暢。殿基為花崗巖砌筑的石臺,周繞石雕欄桿,益顯莊嚴凝重。殿內(nèi)神像、幾案、供器都是銅鑄的,中供奉著真武帝君,著袍襯鎧,披發(fā)跣足,豐姿魁偉,側立有金童、玉女,拘謹恭順,素雅俊逸,“水火”二將,列立兩廂,威嚴勇猛,是全山銅鑄造像藝術精華所在。

金殿是分件鑄造,榫鉚拼焊,連接精密,渾然一體,毫無鑄鑿之痕,雖經(jīng)歷五百余年風霜雪雨和雷電的侵襲,至今仍金碧輝煌,絢麗如初,堪稱中國古代建筑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明珠。

殿下的山峰腰繞石城一周,名紫金城,長1.5公里,臨崖面險,懸空熊峙,四門石闕巍然屹立,極其險峻。

登上金頂,遠眺群峰環(huán)峙,蒼翠如屏,丹江水庫碧平如鏡,俯瞰太和、南巖、五龍諸宮,層疊有致,布局嚴謹,美不勝收。晨觀日出,晚看云海,游人至此,如至仙境一般。

在武當山的小蓮峰有一座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從主峰天柱峰移到此的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鑄造的銅殿,這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銅鑄建筑物。

古銅殿:位于天柱峰前小蓮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鑄,高3米,闊2.8米,深2.4米,懸山式屋頂,全部構件為分件鑄造,卯榫拼裝,各鑄件均有文字標明安裝部位,格扇裙板上鑄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鑄于武昌梅亭萬氏作坊”,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銅鑄木結構建筑。

銅殿元代置放在天柱峰頂,也被稱為金殿。在明永樂大修武當時,明成祖朱棣因其規(guī)模小而另鑄了一座金殿,下旨將元代銅殿轉運至小蓮峰保存。

這座銅殿完成于元大德十一年,在武昌鑄造。造型古樸凝重,瓦棱、檐牙、棟柱、門隔、窗欞、門限等諸形畢具。殿體鏤刻有銘文,記述化緣道士姓名和各地捐資造殿信士的姓名及地址

這座元代古銅殿是因為是從天柱峰轉運下來的,所以叫轉運殿。從字面上看,轉運,有“時來運轉”的意思。有意無意之中,武當金頂就又增加了一個神秘的景觀,人們沿著銅殿轉上一圈,據(jù)說能夠解除厄運,轉來好運、官運、財運等等人生運氣。所以,來武當金頂?shù)娜耍S多都愿意在這里轉上一圈。

紫禁城:建于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環(huán)繞,周長345米,墻基厚2.4米,墻厚1.8米,城墻最高處達10米,用條石依巖砌筑,每塊條石重達500多千克,按中國天堂的模式建有東、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結構的城樓象征天門。該石雕建筑在懸崖徒壁之上,設計巧妙,施工難度大,是明代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產(chǎn)物。

“紫”取自“紫氣東來”,表祥瑞,“禁”指皇家禁地,由此可見紫禁城除保護金殿外,還有政治寓意。再者,金頂位于天柱峰巔,無屏障,無靠山,更無左右砂山,為了聚氣,風水先生沿峰巒建立這道城墻,用以“藏風聚氣”。紫禁城有四道城門,只有南門是真門,其它均為虛設。在南門的一側并列有神門、鬼門,供以告誡人們,“人鬼神”各行其道。

紫禁城,亦名皇城,因金殿在其上而得名。明永樂十七年(1419)敕建,高達數(shù)丈,周長344米多,環(huán)繞天柱峰巔,由每塊重達千斤的條石依巖砌成。紫禁城有一奇妙之處,即從里向外看墻體向外斜,而從外朝里望墻體卻向里倒,遠看美如燦爛的光圍繞金殿,十分玄妙壯觀。紫禁城四方設四座石質(zhì)精雕石門,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創(chuàng)造。

進入南天門,就是靈官殿長廊,幽暗陰森,石冷襲人。登上一段石級,是一塊小平場,上有錫鑄的靈官殿,玲瓏古樸,為稀世之文物。殿右有明代御碑數(shù)通,殿前置碗口粗鋼鞭數(shù)根。相傳,凡是不虔誠的朝山進香者,到此都要受到靈官的嚴厲懲罰,上不了金殿。這一傳說,竟把一些人嚇得心驚肉麻,兩腿發(fā)軟,甚至昏厥倒地。出靈官殿長廊,手拉鐵索,攀登“九連蹬”,九轉而登一百數(shù)十級飾欄石梯,便是金光熠熠、名揚古今中外的金殿了。 紫霄宮位于武當山東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一1125年),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擴建,清嘉慶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當山八大宮觀中規(guī)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

紫霄宮創(chuàng)建于北宋宣和年間,元代重修,明永樂十年(1412)敕建,賜額“太玄紫霄宮”。嘉靖三十一年(1552)增修擴建,共有廟宇806間。建筑布局充分利用地勢,在縱向陡峭橫向寬敞的地形上,構筑軸線建筑,層層遞進,逐次升高,形成三進院落。由下而上依次建龍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父母殿,兩側為配殿、東西宮和東西道院,主次分明,莊嚴肅穆,極具皇家道場氣派。

紫霄宮是武當山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宮殿,其主體建筑至今已歷590余年。進宮第一座殿堂為龍虎殿,殿內(nèi)兩側供奉的青龍、白虎塑像,高達丈余,塑造手法細膩,技藝高超,有元代遺風。出龍虎殿,拾級而上,為朝拜殿,亦名十方堂,殿后是一青石墁地大院,正中即為該宮正殿——紫霄大殿。

紫霄大殿是全山最大、現(xiàn)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結構建筑,坐落在三層飾欄丹墀崇臺之上,巧妙利用地形落差,更顯其雄偉壯觀,氣勢軒然。大殿為九脊重檐歇山式頂,孔雀琉璃瓦屋面。整座殿堂碧瓦重檐,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殿堂內(nèi)陳設考究,供奉著道教神仙和各類供器、法器,工藝精湛,造型生動,栩栩如生。

紫霄宮不僅是武當山旅游觀光的最佳去處,還是武當山道教活動中心,每逢道教傳統(tǒng)節(jié)日,都在這里設壇建礁,祈福禳災。

紫霄宮現(xiàn)存有建筑29棟,建筑面積6854平方米。中軸線上為五級階地,由上而下遞建龍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圣文母殿,兩側以配房等建筑分隔為三進院落,構成一組殿堂樓宇、鱗次櫛比、主次分明的建筑群。宮的中部兩翼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宮內(nèi)主體建筑紫霄殿,是武當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構建筑,建在三層石臺基之上,臺基前正中及左右側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臺。大殿面闊進深各五間,高18.3米,闊29.9米,深12米,面積358.8平方米。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式大木結構,由三層崇臺襯托,比例適度,外觀協(xié)調(diào)。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柱頭和斗栱顯示明代斗杠的特征。梁架結構用九檀,高寬比為5:2.5,保持宋遼以來的用材比例。殿內(nèi)金柱斗栱,施井口天花,明間內(nèi)槽有斗八藻井。明間后部建有刻工精致的石須彌座神龕,其中供玉皇大帝,左右肋侍神像,均出自明人之手。

紫霄殿的屋頂全部蓋孔雀藍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戧脊等以黃、綠兩色為主鏤空雕花,裝飾豐富多彩華麗,為其他宗教建筑所少見。 南巖宮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擴建。位于獨陽巖下,山勢飛翥,狀如垂天之翼,以峰巒秀美而著名。現(xiàn)存建筑2l棟,建筑面積3505平方米,占地9萬平方米。有議案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皇經(jīng)堂、八封亭、龍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門建筑物。主體建筑天乙真慶宮石殿,建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lO年)以前,面闊11米,進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門、窗等均以青石雕鑿而成。頂部前坡為單檐歇山式,后坡依巖,作成懸山式,檐下斗栱均作兩跳,為遼金建筑斗栱的做法。龍頭香,長3米,寬僅o.33米,橫空挑出,下臨深谷,龍頭上置一小香爐,狀極峻險,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科學性。

南巖宮坐落在武當山南巖(又名紫霄巖、獨陽巖)絕壁之上,上接碧霄,下臨絕壑,周圍峰嶺奇峭,林木蒼翠,是武當山三十六巖中景色最美之處。南巖宮建筑群始建于唐代,宋、元均有較大規(guī)模建筑。明永樂十年(1412)敕建,賜額“大圣南巖宮”。嘉靖三十一年增修擴建,共有殿宇640余間。南巖宮建筑群在總體布局上匠心獨運,巧借地勢,依山傍巖;在手法上打破了漢族建筑傳統(tǒng)的完全對稱的布局和模式,座座宮室鑲嵌于懸崖峭壁,雖系人工,宛若天成,使其與環(huán)境風貌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統(tǒng)一,營造了“天人合一”的至高意境。

南巖宮現(xiàn)存山門、龍虎殿、大殿、東西配殿、兩儀殿、皇經(jīng)堂、石殿、八卦亭、御碑亭等建筑90余間,其主體建筑玄帝殿民國十五年毀于火災,200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撥款修復。修復后的玄帝殿重檐歇山,丹墻碧瓦,崇臺高舉,巍峨壯觀,宛如天宮。大殿丹墀之下為青石墁地院落,中有一口古井,名甘露井,井臺以青石雕制,六角飾欄,水質(zhì)清洌甘甜,猶如甘露。從皇經(jīng)堂到兩儀殿之間的長廊,遍布摩崖石刻,其中最負盛名的當數(shù)明嘉靖初年內(nèi)閣首輔夏言和其弟子王顒所題“壽福康寧”四字。兩儀殿前有一石雕龍首,長2.9米,寬僅0.3米,從懸崖峭壁上橫空出世,面對金頂,下臨深澗,頂端置一香爐,這便是號稱“天下第一香”的龍頭香。過藏經(jīng)樓,即為建于元代的“天乙真慶宮”石殿,整體為石作仿木結構。南巖西側一峰突兀,名梳妝巖,上建“梳妝臺”,相傳為真武大帝修道成功飛升之處。

南巖宮周圍還有滴水巖、仙侶巖、黑虎巖、洪鈞洞、雷神洞等景觀,移步換景,變幻無窮,讓無數(shù)中外游客陶醉其間,流連往返。 磨陣井又名純陽宮,建于清康熙年間,為一座四合院式道院,布局精巧,結構緊湊,現(xiàn)存山門、大殿、配殿、姥姆亭、北道院等建筑52間,大殿內(nèi)壁畫《真武修真圖》形象地敘述了真武修真,得道成仙的故事,畫風古樸。院內(nèi)一口古井,旁立一根鐵杵,傳說當年真武太子在此受紫元君化身姥姆以“鐵杵磨繡針,功到自然成”的哲理點化,最終修道成仙。

磨針井之名,取自真武大帝刻苦修煉,最后得道成功的故事,故事說:凈樂國太子得玉清圣祖紫元君的啟示,到武當山學道修煉,但意志不堅,欲下山還俗。走到這里,遇見紫元君變成的一姥姆在井邊磨鐵杵。太子感到奇怪,上前問道:“磨鐵杵做什么?”姥姆回答:“磨針。”太子驚問道:“那不太難了嗎?”姥姆偏過頭,笑容慈祥地點化太子道:“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太子聞言頓時大悟,遂轉身回山修煉,最后終于得道升天。后來,人們稱這里為磨針井,并修建了磨針井和回心庵。

又名“磨針井”。從武當山鎮(zhèn)(老營)乘車南行7.5公里,緊挨登山道旁,有一座纖巧玲瓏,布局緊湊的道院,這便是磨針井。它周圍峰巒拱擁,翠林環(huán)繞,竹鋪涼云,梅送暗香,被譽為“竹月梅風巧相映”的勝境。

現(xiàn)存磨針井為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此宮占地面積5千平方米,計有廟房52間。其主體建筑祖師殿,為三開間殿堂,殿內(nèi)原供有真武青年時塑像。四壁繪《真武修真圖》壁畫,線條古樸高雅,色彩陳淡蒼然,山水云樹有致,各種人物栩栩如生,具有濃厚的漢族民間畫風,生動地反映了真武上山修煉的曲折故事。殿前埋著兩根碗口粗的鐵針,烏黑光亮,象征姥姆當年所磨鐵杵。殿旁欄臺高舉,拱擁井亭一座,重檐雕脊,凌空展飛,婷婷秀立,輕俏典雅。

亭中有井,亭內(nèi)有一眼井泉,水質(zhì)清洌,甘甜如飴,據(jù)說品嘗后,能增智開慧。其上神龕內(nèi)置鐵飾金姥姆磨針像,據(jù)說這尊像是供奉的紫氣元君像,手捧鐵杵,頭微側偏,笑迎過往游客,以相當高的藝術造型,渲染了這個道教故事。離磨針井不遠的山巔上建有關帝廟,從前供奉關公像,現(xiàn)僅存一把銅制青龍偃月大刀,重達30多公斤,明萬歷年間造,亦為歷史文物。 復真觀又名太子坡,據(jù)記載,明永樂十年,明成祖朱棣敕建玄帝殿宇、山門、廊廡等29間。明嘉靖三十二年擴建殿宇至200余間。清代康熙年間,曾先后三次修葺。清代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又重修大殿、山門等殿宇。后因年久失修,損壞嚴重。公元1982年經(jīng)國家投資,對復真觀開展全面修繕,恢復了歷史的本來面目,被列入全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