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影国产精品,欧美日韩国产亚洲精品,麻花豆传媒剧吴梦梦免费,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87

那賴遺址

那賴遺址

那賴遺址位于田陽縣田州鎮(zhèn)興城村那賴屯西約200米的山坡上,分布范圍約5平方公里。該遺址于2003年發(fā)現(xiàn),為舊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距今約80.3萬年。遺址內散布著豐富的打制石器及加工碎片,器型有手斧、手鎬、砍砸器、刮削器等,同時在遺址內還可采集到玻璃隕石,遺址的最高處有一約50平方米的核心區(qū),石制品分布密集。

中文名:那賴遺址

出土地點: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百色市田陽縣

所屬年代:舊石器時代

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次:第七批

編號:7-0392-1-392

沈那遺址(沈那遺址公園效果圖)

西寧的歷史沿革

古為羌地,西漢時置軍事和郵傳據點西平亭,神爵初屬金城郡臨羌縣。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軍西進湟水流域,漢將霍去病修建軍事?lián)c西平亭,這是西寧建制之始。

東漢建安中置西平郡,治西都縣(今西寧市)。(或說,)魏文帝黃初三年(公元222年)擴建為西平郡,開始在此筑城。

北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改為西寧州,至此“西寧”之稱始于見史。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正式建省,治西寧縣,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以省垣周圍正式成立西寧市。

擴展資料

位置境域:西寧市位于青海省東北部,青藏高原東北部,地處在湟水及三條支流的交匯處。2012年底西寧市中心城區(qū)建成區(qū)面積是150平方公里,地理坐標東經101°77′、北緯36°62′。

西寧市轄城東、城中、城西、城北四個區(qū),大通、湟中、湟源三個縣。另外設有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城南新區(qū)(屬城中區(qū))、高新技術開發(fā)區(qū)(生物科技產業(yè)園區(qū))、海湖新區(qū)。

西寧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高原古城,是中國黃河流域文化組成部分。據城北區(qū)朱家寨遺址、沈那遺址和西杏園遺址等考古發(fā)現(xiàn),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生產、生活,繁衍生息。商、周、秦、漢時期,河湟地區(qū)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帶。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西寧歷史沿革

西寧有什么特產?

西寧屬大陸性高原半干旱氣候,年平均日照為1939.7小時,年平均氣溫7.6℃,更高氣溫34.6℃,更低氣溫零下18.9℃,屬高原高山寒溫性氣候。夏季平均氣溫17-19℃,氣候宜人,是消夏避暑勝地,有“中國夏都”之稱。

主要特產:大通馬鈴薯、大通牦牛肉、冬蟲夏草、湟源陳醋、湟源馬牙、西寧毛長毛絨、西寧毛粗紡紗、西寧毛地毯、藏毯、安多面片、玻璃鹽、彩蛋、藏麻、大塊煮羊肉、大通雞腿蔥、丁香花、人參果、殷涼粉、蛋白蟲草雞。

西寧特產:

酥油糌粑

湟源陳醋

牛肉干

酸奶

藏紅花

枸杞

青稞酒

沙果

青海玉樹的冬蟲夏草

西寧,簡稱“青”,古稱青唐城、西平郡、鄯州,取”西陲安寧“之意,是青海省省會,西北地區(qū)重要的中心城市,是青海省的政治、經濟、科學、教育、文化、交通、通訊中心和國務院確定的內陸開放城市,也是中央軍委西寧聯(lián)勤保障中心駐地。

西寧位于青海省東部,湟水中游河谷盆地,是青藏高原的東方門戶,古“絲綢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軍事重地,素有”西海鎖鑰“、海藏咽喉之稱,是世界高海拔城市之一。

西寧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高原古城,是中國黃河流域文化組成部分。據城北區(qū)朱家寨遺址、沈那遺址和西杏園遺址等考古發(fā)現(xiàn),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生產、生活,繁衍生息。商、周、秦、漢時期,河湟地區(qū)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帶。

西寧在哪個省市

西寧在青海省。

西寧是青海省的省會,古稱西平郡、青唐城,取"西陲安寧"之意,是青海省之一大城市,亦是整個青藏高原更大的城市。是青海省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教、交通和通訊中心,是國務院確定的內陸開放城市。

西寧位于青海省東部,湟水中游河谷盆地,是青藏高原的東方門戶,古"絲綢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軍事重地,素有"西海鎖鑰"、"海藏咽喉"之稱,是世界高海拔城市之一。

西寧歷史文化淵源流長,得天獨厚的自然 資源,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是青藏高原一顆璀璨的明珠。先后榮獲全國衛(wèi)生城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全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等榮譽稱號。

西寧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高原古城,是中國黃河流域文化組成部分。據城北區(qū)朱家寨遺址、沈那遺址和西杏園遺址等考古發(fā)現(xiàn),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生產、生活,繁衍生息。商、周、秦、漢時期,河湟地區(qū)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帶。

哪位達人能具體告知下西羌人的歷史,,,

一片肥沃的土地,是人類繁衍生息的基礎;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流,是文明孕育和發(fā)展的搖籃。青海就是這樣一片神奇的土地。但是,倘若沒有柳灣墓地的發(fā)掘和沈那遺址的發(fā)現(xiàn),我們就會對青海歷史的了解有重大缺失。

根據有關文獻記載,最早生活在青海地區(qū)的就是羌人。從殷商時期開始,他們就生活在我國的西北和中原地區(qū)。在經歷了殷、夏、商、周、秦后,羌人一直在河湟一帶默默地耕耘,由簡單的生產到制造戈、刀等銅質武器,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文明。到戰(zhàn)國時代,當時河湟地區(qū)的羌人已經發(fā)展成為一個很大的部落。羌族的發(fā)展強大永遠都不能忽略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名字———無弋爰劍。因為,他是史籍記載的青海歷史之一人。

羌人是我國西部一個古老的民族,青海最早的土著居民就是羌人,早在商、西周時期,他們就與中原地區(qū)發(fā)生了政治、經濟聯(lián)系。日常生活中,他們以畜牧業(yè)為生,所以史書上稱之為“西戎牧羊人”;

無弋爰劍是最早見于史書的青海羌人的歷史人物,他可以說是青海歷史上的之一人。無弋爰劍向羌人傳授了中原先進的農牧業(yè)生產技術,羌人在青海高原上,首先培育了麥類,后來傳入中原地區(qū),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羌人也是世界上最早善于馴養(yǎng)家畜的民族之一;

無弋爰劍的后裔在湟水流域繁衍生息,他的子孫遍及青海、 *** 、甘肅、四川等地,留在青海的是他的長房曾孫忍和舞。到秦漢之時,無弋爰劍在青海的羌族子孫已分為150個部落,雄踞青海高原。

6月13日,記者采訪了青海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副教授賈偉,從事西北民族歷史文化研究的他對青海的古代歷史人物了解頗多。在風景如畫的大學校園里,賈偉老師沒有直接向記者講述無弋爰劍,而是先從羌人的歷史發(fā)展演變說起。隨之,一部高原民族發(fā)展變遷的壯麗畫卷呈現(xiàn)在了記者眼前。

羌人:青海最早的土著居民

羌族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傳說中的炎帝和大禹都是羌人。羌人來自何方?《后漢書·西羌傳》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的記載,在甲骨文中也有關于“羌”的文字記錄。據甲骨文記載,殷商時的羌又叫“羌方”,有兩大部落,一個是“北羌”,一個是“馬羌”,他們活動的地域非常廣闊。《詩經》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說明羌人在商朝的時候已經臣服于對方。商朝派羌人為他們放牧牲畜、打獵、種地,服多種勞役。戰(zhàn)國時,羌人活動在河、湟地區(qū),即黃河上游和湟水流域一帶(主要在今青海境內),過著以游獵為主的相當原始的生活。可見,羌人是青海最早的土著居民。

“柳灣墓地是古羌人的公共墓地,沈那遺址是古羌人的聚落村。”賈偉副教授對于青海這兩大文明遺址提出了這樣的觀點。眾所周知,柳灣墓地出土了讓世人為之注目的彩陶,精美的彩陶讓考古學者嘆為觀止。如果說,這些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是羌人,那么他們的文明程度可想而知。根據考古? ?現(xiàn)的情況,專家們認定沈那居住遺址分布相當廣泛、非常密集,說明在沈那遺址上,當時聚落的規(guī)模和人口一定相當可觀。當時這里居住的如果是湟水流域的古羌人,他們肯定是一支強大的部落群體,他們除了使用磨制石器以外,還出現(xiàn)了青銅器,沈那遺址中出土的銅矛是我國更大的青銅器兵器,他們的軍事實力可見一斑。

無弋爰劍:史籍中記載最早的青海人

靳育德老師是我省地方史研究學者,在他的地方史專著中,自然少不了這位富有傳奇色彩人物的事跡。他說:“無弋爰劍是古代西羌早期的首領,春秋戰(zhàn)國時人。‘無弋’是羌語,意思是奴隸,‘爰劍’是他的名字,因為他為秦國的奴隸,所以稱為無弋爰劍。”

無弋爰劍生活的年代,是秦國與羌人激烈爭奪西北陜甘地區(qū)的階段。在戰(zhàn)爭中,秦厲共公俘虜了可能是首領的無弋爰劍。在秦國無弋爰劍參加了許多社會實踐勞動,掌握了中原先進的種植技術。但是,長期的階下囚生活并未消磨去他的英雄氣節(jié)。于是,他乘機逃出來。秦王便派兵追捕,在逃亡的過程中,無弋爰劍鉆到一個山洞里藏了起來,秦兵就包圍了山,并放火燒山。但是,火中出現(xiàn)了一個形似老虎的怪物,無弋爰劍神奇地活下來了(后來,羌人的圖騰就是虎齒豹尾)。在逃亡的路上,無弋爰劍遇到了一名被割掉鼻子的女人(也許是奴隸),兩人便結為夫妻,共同向西逃亡。這位女子嫌臉面丑陋,就把頭發(fā)梳成各種小辮,放下頭發(fā)來遮住面孔。所以,后來羌人也就沿襲了披散長發(fā)的習俗。遠古時期的河湟地區(qū)“少五谷,多禽獸”,這里的土著居民還過著狩獵生活,過多的獵物不會圈養(yǎng),種植技術也不是很高。在這里,無弋爰劍便將學到的種植和養(yǎng)殖技術傳授給大家,讓大家種五谷,養(yǎng)六畜,使河湟地區(qū)開始有了真正的農牧業(yè)生產。從此,這一帶的羌人由原始狩獵生活逐漸發(fā)展到了農耕和畜牧。由于無弋爰劍對發(fā)展河湟地區(qū)的農牧業(yè)生產有巨大貢獻,所以人們對他很敬仰,“廬落種人依之者日益眾”。無弋爰劍就成了青海羌人的總首領,不僅如此,他的后人也“世世為豪”。

青海省師范大學趙宗福教授對無弋爰劍評價非常高,他認為:“無弋爰劍對青海羌人社會的全面發(fā)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后來子孫遍布西部地區(qū)。所以,無弋爰劍是羌 *** 族歷史上的偉人,他的功績可以和松贊干布相媲美,是一個被人們普遍肯定的歷史人物,也是青海歷史上最早的著名人物。”

羌族:高原輝煌文化的締造者

東漢馬融在《長笛賦》中有“近世雙笛從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的吟詠。我們熟知的唐代詩人王之渙,在《涼州詞》中也有羌族音樂的記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他們在各自的文字中都提及了羌族創(chuàng)造的音樂,可見在遠古時期,生活在高大陸上的他們,締造了輝煌的文化。羌人的音樂舞蹈、樂器,獨具游牧民族魅力。可以推測,當它傳入中原以后,受到了人們的極大喜愛。他們發(fā)明了羌笛,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在歷史上影響久遠。

無弋爰劍的到來,是高原農牧業(yè)發(fā)展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羌人在青海高原上,首先培育了麥類(柳灣墓地出土的彩陶中有麥粒),后來傳入中原地區(qū),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羌人也是世界上最早善于馴養(yǎng)家畜的民族之一,他們把高原上的野牛馴化成了牦牛,因而史書上稱他們?yōu)椤瓣笈G肌被颉瓣笈R摹薄K麄冞€把高原上的野馬馴化成了羌馬(今天河曲馬),把野羊馴化成了藏羊。后來,他們還培育出一種雜交牛———犏牛。

在無弋爰劍? ?帶領下,青海的羌族逐漸發(fā)展強大起來,在青海的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樣,他們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是不可忽略的,無弋爰劍的后裔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歷史奇跡。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青海羌人逐漸融合到漢、吐谷渾、吐蕃等民族中去了。他們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這塊高原上,用聰明智慧和勤勞的雙手所創(chuàng)造的古羌文化,成為祖國輝煌古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西寧的文化產業(yè)發(fā)現(xiàn)的怎么樣?越具體越好!更佳答案有加分噢~

西寧:從歷史深處走來

來自遠古的述說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這座修建于魏晉十六國南涼時期的黃土臺,是最能代表西寧文化內涵的古建筑。它高大雄偉,氣勢非凡,承載了西寧滄桑的歷史記憶,以至于不少西寧人會毫不吝嗇地將太多的想象和傳說附會在它身上。正如一位世代居住在虎臺下的西寧市民說的那樣:“虎臺讓我們感受到了祖先的偉大和崇高。”

可是,在青海民族大學羋一之教授看來,虎臺代表的僅僅是西寧歷史中的一個片段。“西寧是從歷史中走來的,應該從歷史中去尋根。”羋先生這樣說。

讓我們把目光投入到一個更加深廣的場景之中,因為只有在那里,我們才有可能體味到羋一之先生這句話真正的涵義。

1973年10月,考古人員在西寧市北川上孫家寨村發(fā)現(xiàn)了一個舉世矚目的舞蹈彩陶盆。這個誕生于距今5000年前的彩陶盆,成為了人們研究河湟地區(qū)乃至整個黃河上游地區(qū)新石器時代人類生活狀況時不容忽視的重要物證,它超凡的藝術價值是早期人類智慧的結晶。

1991年,我省考古人員對西寧北川小橋地區(qū)的沈那遺址做了挖掘,距今4000年前到3500年前西寧地區(qū)古羌人的生活面貌逐漸呈現(xiàn)在了我們的眼前。

隨著考古工作的全面展開,西寧的歷史輪廓在我們眼前逐漸清晰了起來。

羋一之先生考證,出現(xiàn)于《后漢書·西羌傳》中的無弋爰劍是之一位被寫進史書的西寧先民。

此后,經歷了兩漢時期的苦心經營、南北朝時期的兵燹戰(zhàn)亂、隋唐時期的文治武功,西寧迎來了更大的輝煌。

北宋時期西寧被稱為鄯州,宋徽宗崇寧三年即公元1104年,鄯州改名為“西寧”,意為西方安寧之意。

今天,在西寧南繞城快速路一側,我們依然能看到一段古城遺址,這就是建于北宋時期的青唐城遺址。

據《青唐錄》記載,青唐城“枕湟水之南,廣二十里,旁開八門,中有隔城。”

羋一之先生說:“這樣的規(guī)模是相當大的,明朝的西寧衛(wèi)城只相當于它的一半。”從青唐城遺址的規(guī)模我們不難看出西寧當年繁榮的盛況以及統(tǒng)治者對西寧這個邊陲重地的重視。

地方史學家楊文盛先生告訴我們,今天的西寧是在西寧衛(wèi)城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楊先生為我們描畫了西寧衛(wèi)城的規(guī)模。

西寧衛(wèi)城為正方形,周圍九里一百八十步三尺,大約5313米,城高五丈,大約16米,開城門4座,每座城門上設有城樓,巍峨壯觀,氣勢非凡。

雖然今天西寧衛(wèi)城的遺跡已經所剩不多,但諸如西門、南灘、東關等與西寧衛(wèi)城有關的地名,依舊被一代又一代西寧人沿用了下來,這是歷史留給今天的西寧人最珍貴的記憶。

2008年,西寧北門城樓重建工程竣工,這項工程再現(xiàn)了西寧衛(wèi)城的雄偉和壯麗。

楊文盛說:“西寧北城門的重建,說明這幾年西寧市委、市 *** 對文化事業(yè)的關注。西寧北城門作為西寧市的一道亮麗的景觀,有力地提升了西寧的文化品位,增添了西寧的文化魅力。”

多元文化塑造魅力西寧

西寧位于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接 地帶,歷史上是一個多民族的聚居地。

西漢時首批屯田的漢族進入西寧,從而拉開了西寧地區(qū)的移民史。此后,從遼東遠道而來的吐谷渾與當?shù)氐那甲咫s處,建立了吐谷渾王國;唐代吐蕃進入河湟谷地后,為這片土地帶來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形式;自元朝起,大量的 *** 、撒拉族、蒙古族牧民和商人不斷遷入西寧,使得西寧迎來了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高峰期;到了明代,大量外地移民又遷入西寧,這些五湖四海的移民,不僅與當?shù)厝嗣褚黄鸫龠M了西寧的繁榮和進步,而且還創(chuàng)造了西寧獨特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

在西寧市南山之巔,矗立著一座威儀的寺院——南禪寺。南禪寺始建于明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據說,最初的南禪寺是由山門、關帝廟以及依托關帝廟修建的戲臺組成。后來不斷得到擴建和修葺,并最終演變成了今天西寧地區(qū)著名的佛教廟宇。

土樓山與南山遙遙相對,土樓觀就靜臥在土樓山山腰上。因為土樓觀和南禪寺遙相呼應的地理位置,西寧人習慣于將土樓觀稱為北禪寺。

據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湟水又東,徑土樓南,樓北依山原,峰高三百尺……”可見土樓觀的歷史之悠久。

歷史學家考證,土樓觀原為東漢時期,當?shù)厝藶樽o羌校尉修建的祠堂。東漢后期,佛教傳播到河湟地區(qū),土樓祠堂成為了佛教的主要活動場所,魏晉南北朝時期,絲綢之路青海道的作用逐漸加強,經青海西去天竺的僧人日益增多,土樓祠堂也迎來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到了清朝,土樓祠堂逐漸變成了道教的活動場所。

其實稍諳西寧歷史和地理的人都知道,這南北二山上的一寺一觀,只是西寧多元文化現(xiàn)象的一個縮影。千百年來,南禪寺和土樓觀,以及矗立在西寧市大街小巷的各民族人民建造的標志性建筑,一起譜寫著西寧的和諧,為西寧營造了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

趙衛(wèi)忠是一位來自深圳的攝影家。2009年8月2日,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說:“我走過了中國的許多城市,像西寧這樣在一城之內融合了漢、藏、回、蒙古、撒拉等諸多民族文化元素的城市,很少見,這是西寧市最獨特也是最珍貴的文化財富。可以說,不出西寧市你就能領略青海各民族的風情。”

文化多元化,為西寧旅游業(yè)帶來了勃勃生機,這幾年隨著“中國夏都旅游圈”的形成,有關部門把西寧周邊200公里范圍內的景區(qū)、景點納入“中國夏都”旅游圈中,西寧依托文物古跡、文化遺產和民族民間藝術資源,大力發(fā)展特色文化旅游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記者從西寧市旅游局了解到,目前,西寧已經擁有了塔爾寺、藏醫(yī)藥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馨廬四個國家級4A景區(qū),東關 *** 大寺、南山公園、人民公園、贊普林卡、老爺山五個國家級3A景區(qū)。以西寧為中心的各類知名節(jié)慶、賽事活動已達12個之多,并且來西寧旅游的人數(shù)逐年遞增。

西寧迎來新的發(fā)展機遇

在這里,我們不妨重溫一下這幾年西寧市對文化保護的巨大投入。

2004年,西寧沈那遺址博物館開工建設。西寧市文化局一名工作人員在開工儀式上說:“城市的發(fā)展不僅僅是外在形式的變化,更需要內在文化的豐富支撐,文物就是文化的記憶和延伸。合理開發(fā)利用沈那古文化遺跡,對于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都將發(fā)揮積極作用。”“沈那遺址博物館徹底改變了西寧市作為省會城市至今無博物館的現(xiàn)狀。通過對沈那遺址近十年的研究宣傳工作,沈那遺址已有一定的知名度,成為了我省的文化品牌。”

2004年7月30日? ?位于西寧市為民巷內的一座距今已有六十余年歷史的西北民居迎來了它的新生。它就是被稱為馨廬的馬步芳公館,這一天馨廬整體修繕工作正式拉開序幕,在修繕的基礎上,馨廬內還成立了青海省民俗博物館。

2008年,西寧市有關部門開始了對城隍廟的勘察。

2009年5月5日,大型音畫舞蹈詩《天域天堂》與西寧觀眾見面。《天域天堂》是西寧市重點打造的文化工程之一。這是一部圍繞打造旅游名省的發(fā)展戰(zhàn)略,展現(xiàn)夏都西寧的文化內涵與魅力,具有較高藝術性的劇目。《天域天堂》將通過文化與旅游的結合,更好地推介大美青海,魅力夏都。

而這些也只是西寧人在文化保護和開發(fā)工作中所做的眾多工作中的一部分,因為這些艱辛的付出,展現(xiàn)了西寧這座古城深刻的文化底蘊。

西寧市旅游局副局長孔佑鵬這樣說:“文化是一座城市精神面貌和人文氣質的體現(xiàn)。這幾年西寧市加大了對文化古跡和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fā),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生機和活力,這是西寧人文化意識的改變,西寧將大有作為。”

西寧:打造青藏高原的中心城市

青海省委、省 *** 非常重視西寧市的發(fā)展,2008年1月10日,省委書記 *** 在參加全省兩會時提出,要把西寧建成“更加繁榮、更加美麗、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區(qū)域性現(xiàn)代化中心城市”;同年12月3日,省委書記 *** 調研西寧市城市建設發(fā)展時提出“城市要有特色、建筑要有個性、市民要有精神”。

在遙遠的歐洲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許久以前,一位美麗的少女住在城堡里,有三名勇士同時愛上了她。

一名勇士送給她一頂皇冠,一名勇士送給她一把寶劍,另一名勇士送給她一塊金磚,但少女對誰都不鐘情,她只好向花神求助。

花神深感愛情不能勉強,就把皇冠變成鮮花,寶劍變成綠葉,金磚變成球根,這朵由皇冠、寶劍、金磚演變的鮮花就是象征愛情的郁金香。

2009年7月25日,記者從西寧市人民公園綠化部門了解到,其實,郁金香本就生長在青藏高原,這種名貴的花卉是在1554年從土耳其引入歐洲后成為了許多國家的寵兒。

郁金香重返故鄉(xiāng)

西寧引種郁金香是十幾年前的事。

1989年西寧市人民公園引種郁金香獲得成功。

1994年,西寧市人民公園在園內舉辦了之一屆郁金香花展。

此后,觀賞郁金香就成為了西寧人每年春夏之交不可或缺的一項生活內容。

隨著郁金香種植的成功,有關部門看到了它潛在的經濟價值,青海郁金香花節(jié)在高原古城應運而生。

西寧市花卉協(xié)會高級工程師王清萍介紹,郁金香屬冷涼性花卉,在全國來說,只有青海最為適宜種植。上世紀末,我省意欲打造郁金香種球基地,挖掘郁金香的潛在價值,因此有關部門開始在成功舉辦了數(shù)屆郁金香展的基礎上,籌劃舉辦大型郁金香節(jié)。

2002年5月,首屆中國青海郁金香節(jié)在西寧舉辦,就是在這一次花節(jié)上, “中國夏都”這個全新的概念之一次出現(xiàn)在了人們的腦海中,也就是從那時起,“以花為媒,推動夏都品牌,展示高原獨特的旅游資源”,成為了西寧各族人民的共識。

2009年8月3日,記者從青海省旅游局獲得了這樣一組數(shù)據:

2002年,郁金香節(jié)期間我省接待游客122.2萬人次,旅游收入48100萬元;

2004年,郁金香節(jié)期間我省接待游客132萬人次,旅游收入52140萬元;

2005年,郁金香節(jié)期間我省接待游客146.5萬人次,旅游收入56300萬元;

2006年,郁金香節(jié)期間我省接待游客164萬人次,旅游收入61370萬元;

2007年,郁金香節(jié)期間我? ??接待游客180.6萬人次,旅游收入68734萬元。

2009年,郁金香節(jié)和中國青海投資貿易洽談會成功聯(lián)姻,為期4天的青海投資貿易洽談會暨郁金香節(jié)上,共有29個省區(qū)市代表團、3930多名國內外嘉賓及客商參會參展,簽訂各類合作項目136項,項目總簽約額398.74億元。

這些逐年遞增的數(shù)字,足以說明郁金香花節(jié)已經成為了促進西寧旅游業(yè)發(fā)展的強勁動力。

西寧贏得“夏都”美譽

考古研究表明,古時的西寧是一個草木蔥蘢、氣候溫潤,極其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在時光的變遷中,西寧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氣候惡化、植被退化等諸多的生態(tài)變化,并最終形成了今天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氣候特征。

青海師范大學的張忠孝教授,是一位對青海的氣候變化和地質演變有著深入研究的專家。他說:“西寧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屬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大氣較為干爽。每年6月、7月、8月份,正當全國許多城市酷熱難熬時,西寧卻涼風習習,涼爽宜人。”“西寧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夏天,氣候特點是春秋相連,夏天平均氣溫在10℃—25℃之間,無炎熱相逼,無蚊蟲叮咬,是個難得的避暑勝地。”

也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西寧在前不久剛剛揭曉的第六屆(2009)中國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中,榮列“中國十佳避暑旅游城市”第五位。

2009年7月24日,北京客人趙宏臣漫步在水井巷內的藏飾店前。他說,自己雖然是之一次來西寧,可是對西寧并不陌生,因為這幾年,青海先后多次在北京舉辦了以“中國夏都”為品牌的旅游宣傳活動,有關部門甚至還把廣告做到了北京地鐵站,西寧已經成為了許多外地人最向往的避暑勝地。

西寧的夏天是清涼的,“中國夏都”的文化品牌孕育著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據不完全統(tǒng)計,近年來,來西寧旅游避暑的外地游客與日俱增,從今年6月份,西寧的大小賓館就出現(xiàn)了“一鋪難求”的局面。

省內一旅行社的經理這樣說,入夏以來,他們每天都要以250名至300名的游客量往青海湖景區(qū)發(fā)送客人。

據鐵路部門反饋,從2005年開始,每年夏天,北京、上海、鄭州等地發(fā)往西寧的火車基本滿員。

航空部門介紹,目前南航、深航等航空公司在西寧增加了航班數(shù)量和航線。

無怪乎一位在西寧從事旅游業(yè)的人士這樣感慨:從2002年的首次推出到今天,“中國夏都”城市旅游品牌作為西寧旅游的代名詞,許多外地人正是通過這個品牌走進西寧、了解西寧的。

生態(tài)西寧吸引世界的目光

古人認為一座城市最合理的布局,歷來有背山面水、背陰朝陽的講究。西寧海拔2275米,它背靠青藏高原,面朝中原大地,形成了仰觀高原、俯察東南之勢。這樣的布局完全符合古人對城市山水的要求。

西寧不僅地處兩山夾峙的峽谷地帶,而且西寧還是三水匯聚之地,這樣的地貌使得西寧形成了集高山平湖與田園風光、江南水色與遼闊莽原、金色海洋與丹霞赤壁為一體的自然風光。

站在西寧城中,遠望南北二山,但見南山山巒綿延,柔曼起伏,擁城而來;北山丹霞聳立,壁立堅勁,彰顯陽剛之氣。這樣剛柔并濟,兩山夾峙的地理地貌在全國都很少見。

俯身觀水,只見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三條巨川繞城而去,河灘濕地上草木葳蕤,植被豐茂。這樣的景色,在都市人倡導回歸自然的今天,無疑極具吸引力。

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自有記載以來,西寧的大氣、山水、田園、農作物都沒有受到有害元素的污染。加之西寧市民大多熱衷于美化環(huán)境植花種草,這就形成了西寧綠陰匝地、遍地鮮花的生態(tài)環(huán) 境。“處處涌泉,戶戶垂柳”曾是西寧多泉的真實寫照,這幾年,西寧加大了城市綠地建設和城市綠化樹種的改造,麒麟灣公園、北門泉等綠化工程的完工,為西寧增添了無限的魅力。

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賦予了人們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如今每逢周末,南川河畔的小游園游人如織。人們在這里泡上蓋碗茶,盡情享受著難得的清閑時光。興之所至,他們還會加入到唱“花兒”的行列,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藝。更有那興致極高結伴而來的人,帶齊了樂器行頭,拉開場子自娛自樂,引得路人駐足旁觀。于是有人這樣評價西寧:“如此悠閑的生活方式,只有成都可以媲美。”

著名驢友、作家游永波也這樣贊譽西寧:“在旅游業(y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生態(tài)毫無疑問就是一種城市文化,西寧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完全可以和許多歐洲城市媲美。”

如今“生態(tài)西寧”已經成為了繼“中國夏都”之后,青海呈現(xiàn)給世界的另一張標志性名片。

多元文化在此交融

西寧雖然地處偏遠,可發(fā)達的交通 *** 將它和祖國內地連在了一起。

據了解,西寧距首都北京的鐵路里程為2090公里,距上海的鐵路總里程為3401公里,距廣州的鐵路總里程為3215公里,在交通工具日益先進的今天,這樣的距離簡直就是須臾可至,便捷的交通條件成為了西寧發(fā)展旅游的可能,而發(fā)達的航空 *** ,更是讓西寧當仁不讓地成為了青藏高原上的交通樞紐。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者梁紅在考察了西寧的交通情況后說:“通過擴大城市規(guī)模建設,讓未來的西寧市成為了青海省區(qū)域 *** 通樞紐中心,并有可能發(fā)展為青藏高原高新技術產業(yè)基地和青藏高原旅游服務基地。”

交通的便捷帶給西寧的是文化溝通的便利。走在西寧的街頭,你幾乎可以聽到全國任何一種方言,吃到很多外地的小吃,有專家指出,當代西寧文化輻射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了。

打破西寧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瓶頸

西寧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不僅提升了西寧的文化品位,拉動了西寧的經濟發(fā)展,而且還樹立了西寧對外宣傳的良好形象。但不能否認的是,西寧也面臨著經濟基礎薄弱、觀念落后等發(fā)展困境。

文化產業(yè)何去何從?7月30日,本報記者采訪了省內相關專家,并期待著他們的觀點能給我們帶來啟迪。

“總體上看,西寧文化產業(yè)近幾年有了長足發(fā)展,但受多種因素的制約,西寧目前文化產業(yè)仍處在較低發(fā)展層次,與所擁有的豐富的文化資源優(yōu)勢不相稱。”談起西寧文化產業(yè)建設,青海省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馬進虎這樣說。

馬進虎認為,西寧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相對滯后表現(xiàn)在認識和發(fā)展觀念落后、產業(yè)規(guī)模偏小、結構不合理、文化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文化經營市場活力不足五個方面。

馬進虎說,目前西寧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呈現(xiàn)散、弱、小的狀況。同時,基本上是以傳統(tǒng)文化經營為主,以信息化、數(shù)字化為核心的新興產業(yè)如軟件業(yè)、影視業(yè)、會展業(yè)、音像業(yè)等發(fā)展緩慢。此外,不少地區(qū)的文化產業(yè)結構雷同,各自為政,產品項目大多一窩蜂,要么均是鄉(xiāng)村旅游,要么都搞節(jié)慶活動,質量沒有保證,沒有著力發(fā)展地區(qū)獨特的文化產品項目,難以形成互通有無的文化產業(yè)鏈。同時,西寧文化經營部門規(guī)模小,集約化程度低,缺乏龍頭企業(yè);經營運行機制僵化,經營活力不足,目前還沒有在全國叫得響的企業(yè)和品牌。此外,市場法制體系建設起步較晚,消費市場經營不規(guī)范,沒有形成規(guī)范有序的文化市場環(huán)境。而這一切無不制約了西寧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

馬進虎的觀點得到了不少人 的認同。西寧市太陽部落經理崗毅先生說,很長時間,西寧的文化產業(yè)尤其是演藝業(yè)呈現(xiàn)出了一擁而上的局面,嚴重制約了演藝業(yè)的發(fā)展。崗毅希望能有更好的途徑打破這個瓶頸。

馬進虎針對這一情況說:“西寧文化產業(yè)類企業(yè)在逐漸增多,可企業(yè)內部能勝任文化策劃、工藝美術研發(fā)、設計的人才少之又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文化產業(yè)向廣闊的新興領域發(fā)展。更重要的是,西寧對文化資源的內涵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創(chuàng)新,無法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牌產品和品牌企業(yè),發(fā)展后勁不足,使得文化資源和高新技術結合的高附加值和高回報的品牌文化產品難以批量涌現(xiàn)。”

青海省社會科學院文史專家崔永紅對于馬進虎的觀點十分贊同,他對解決這樣的難題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他認為,文化資源不等于文化產品,只有把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并通過產品的打造,才能培育出高品位的文化品牌,進而更好地發(fā)展文化產業(yè)。

崔永紅認為,西寧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當務之急是要設立專門機構來管理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工作,明確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目標和發(fā)展方向,制定科學的發(fā)展規(guī)劃。

崔永紅還說:“資金是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的基礎,西寧經濟欠發(fā)達,資金相對困難,單純依靠 *** 有限的投入不可能將文化產業(yè)做大做強。因此,積極拓展融資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就顯得非常重要。西寧財政應繼續(xù)加大對文化事業(yè)與產業(yè)的投入與扶持力度,增加引導性資金投入,鼓勵和帶動社會力量興辦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同時積極開辟形式多樣、安全有效的融資渠道。出臺鼓勵政策,吸引非文化企業(yè)、非公有制經濟和境外資金進入文化產業(yè)。”

針對西寧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狀況, 崔永紅給我們提出了如下建議:

西寧有關部門應結合本省實際出臺一些地方性法規(guī),從市場準入、運營、競爭等方面規(guī)范青海省的文化市場秩序,保證文化產品的開發(fā)與經營符合市場運行規(guī)則,積極引導大眾的文化消費觀念。同時文化產業(yè)自身也要運用高新科技手段加強文化產品的創(chuàng)作與開發(fā),加大文化 *** 、包裝、傳播等環(huán)節(jié)的科技含量;運用現(xiàn)代技術更新傳統(tǒng)文化產品與服務,提升文化企業(yè)的市場競爭力。

人才是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的關鍵,崔永紅認為,有關部門要有計劃地培養(yǎng)一批兼?zhèn)湮乃噷I(yè)素質和市場經濟素質的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特別要注意培養(yǎng)或引進一批既具有開放的文化創(chuàng)新思維,又具備現(xiàn)代科技素質與經營才能的人才,并通過各種途徑的培訓和學習,提高現(xiàn)有文化生產經營管理人員的素質,造就和凝聚一批懂生產、懂經營、善管理和德才兼?zhèn)涞奈幕a業(yè)經營管理人才,為青海省文化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積蓄人才資本。

依托文化西寧旅游前景無限——訪西寧市旅游局副局長孔佑鵬

持續(xù)多年的夏都旅游熱在今年達到了新的高峰。進入6月以來,西寧市大小賓館均出現(xiàn)了“一鋪難求”的情形,旅游車輛也出現(xiàn)了供不應求的局面。8月3日,西寧市旅游局副局長孔佑鵬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青海省對“大美青海”的宣傳力度加大,環(huán)湖賽、攀巖賽、黃河搶渡賽等一系列賽事的舉辦,以及西寧市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西寧旅游業(yè)的進步。

記者:您認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年來西寧旅游人數(shù)出現(xiàn)井噴的現(xiàn)象?

孔佑鵬:首先西寧是青海唯一的中心城市,首位度比較高,它是我們青海旅游的一個集散中心,大部分來青海旅游的人,都要經過西寧,這就使西寧的旅游設施占全省的70%以上,這是西寧更大的優(yōu)? ?。

這幾年省上提出了建立旅游名省的戰(zhàn)略目標,為了完成這個目標,我們也確定了西寧旅游業(yè)發(fā)展的方向,就是要把西寧建設成高原旅游的目的地和集散地,并根據這個目標,做了很大的投入,這些工作極大地促進了西寧旅游業(yè)的發(fā)展。

西寧是青海旅游的富礦區(qū),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獨特的自然景觀吸引著越來越多游客的關注。

再有,“清涼夏都”和“生態(tài)西寧”是我們對西寧旅游推薦的兩大品牌,我們做了大量的宣傳工作,比如配合青海省的有關部門在中央媒體上對西寧旅游產品做了大量的宣傳,還有我們在北京地鐵站上也做了主題宣傳等等。

今年國家旅游局為了擴大內需,要求我們將發(fā)展旅游客源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國內,按照這個指示,我們在西寧旅游的客源地——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qū)做了大量的宣傳和產品推薦的工作,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西寧。

在西寧市,我們還給所有星級賓館都配備了西寧旅游指南和旅游折頁,希望能給游客在西寧的旅游帶來幫助。

記者:您怎么看待文化和旅游的關系?

孔佑鵬: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離開文化,旅游業(yè)將談不上發(fā)展。

西寧除了依靠清涼的氣候和原生態(tài)的景觀吸引游客外,更重要的就是依靠多元的文化來吸引游客。

西寧的建成史有2100多年,各民族文化在這片土地交相輝映,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和包容誠信的文化品質。

來異地旅游就是因為有文化的需求,是想了解一個地方文化的特色。一個具有旅游潛質的地方文化,應該滿足游客求新、求知、求異的心理需求,我認為西寧的文化特色完全能夠滿足外地人對民族風情和地域特色的心理需求。

記者:目前西寧市針對旅游產業(yè)的開發(fā)做了哪些工作?

孔佑鵬:我們知道,文化產業(yè)的開發(fā)和旅游產品的開發(fā)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這幾年,西寧在針對旅游業(yè)的文化開發(fā)上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在旅游線路設置上,我們有宗教旅游線、體現(xiàn)民俗的旅游線、體現(xiàn)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旅游線,這些旅游線路的設置,就體現(xiàn)了西寧特有的文化。

趙王遺址公園那塊的景點 趙王城遺址公園介紹

1. 趙王城遺址公園介紹

邯鄲古城是指古代趙王城遺址,這里現(xiàn)在有一個趙王城遺址公園保護區(qū)。趙王城遺址是戰(zhàn)國時期趙國都城所在地,年久日深,加上后來趙國被秦國吞并,這個地方就荒廢了。不過,從表面還能看出當年都城的輪廓,城墻,大殿等輪廓還在。據說遺址下面還有趙王陵墓,也有一些其他貴族陪葬墓。

2. 趙苑公園和趙王城遺址

市里的也就龍湖,從臺,還有趙苑這幾個大的公園還不錯,要是到邯鄲的其他縣城那就多了 1,最好的推薦景點,武安,朝陽溝.景色真的很不錯.屬于太行山脈的一部分,不僅有關于京劇朝陽溝的一些舊址,而且自然風光很棒,在那能住幾天最好了,很幽靜.建議跟旅行團去.順便一條線的還有京娘湖. 2,涉縣媧皇宮,小時侯去的,印象中很美,旁邊傳說有129師遺址,沒去過. 3,峰峰響堂寺石窟,還可以,門票還比較便宜,20?大概. 4,永年弘濟橋啊,去看過,是很像趙周橋,但是就一座橋.永年還有一個楊式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的故居,以及永年老城,路過但沒進去過. 5,至于邯鄲市邊的還有一些,比如黃梁夢,可以看看;趙王城遺址,去過,一大片荒地,看頭不大;玉佛寺,目前還不收票;圣井岡,小時侯去的,就那樣吧,印象不深了;古石龍,沒去過,傳說現(xiàn)在還在開發(fā),建議過段時間再去.想去看但找不著的話打個車好了. 幸、?? ̄畐 2008-07-23 12:30 檢舉 邯鄲,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都城,是趙文化、夢文化、陶瓷文化、太極文化的發(fā)祥地。

有著名的趙武靈王叢臺、趙王城遺址,回車巷等文物古跡。還有黃梁夢呂仙祠,中國名窟--響堂山石窟,神話傳說中女媧練石補天外--媧皇宮,三國時期曹魏鄴城和銅雀臺遺址,宋代磁州窟遺址。邯鄲是著名的成語典故之鄉(xiāng),中國盛傳的上千條成語典故源于此地。邯鄲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河北省最古老的城市,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戰(zhàn)國時期是趙國的都城。“千古一帝”秦始皇就誕生在這里,“邯鄲學步”、“胡服騎射”、“完璧歸趙”、“黃粱美夢”等許多動人的歷史和傳說故事都發(fā)生在這里,被譽為成語典故之鄉(xiāng)。現(xiàn)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文保單位104處。邯鄲市的名勝古跡歷史文物價值頗高,磁山文化、趙邯鄲故城遺址、鄴城遺址、武靈叢臺、南北響堂石窟、媧皇宮、北朝墓群等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和觀賞價值。邯鄲是著名的革命老區(qū),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場所。

3. 趙王城公園遺址公園

1、叢臺公園位于河北省邯鄲市內中華大街中段西側,占地369.6畝,正中為叢臺湖,湖面42余畝。 叢臺亦名“武靈叢臺”,相傳建于趙國武靈王時期(公元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趙武靈王建筑叢臺的目的,是為了觀看歌舞和軍事操演。史載,叢臺有天橋、雪洞、妝閣、花苑諸景,結構奇特,裝飾美妙,在當時揚名于列國。

2、東山文化公園位于河北省邯鄲市武安市東大門,湖光山色交相輝映,亭臺樓閣錯落有致,是一個集文化旅游、餐飲娛樂以及度假休閑于一體的高品位的文化園。

3、邯鄲趙苑公園位于河北省邯鄲市西北部,東臨京廣鐵路,北臨聯(lián)紡西路,南臨嶺南路,西臨鐵西北大街,總占地1158.5畝,是市內最大的公園。

4、趙王城遺址公園亦稱趙都宮城,位于河北省邯鄲市西南,是我國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唯一戰(zhàn)國古城址,屬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夢海公園(又稱夢湖,北湖)位于河北省邯鄲主城區(qū)北部(中華大街與北環(huán)交叉口向北),與輸元河 、滏陽河相連。

6、南湖公園或稱邯鄲城市濕地公園、南湖景區(qū),位于邯鄲主城區(qū)南部,陵西大街以東,中華大街以西,機場路以北。

4. 趙王城遺址公園有哪些景點

三峽有那些遺址和遺跡?

長江三峽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大峽谷,還是我國乃至亞洲最早居住古人類的地區(qū)之一,是中國和世界人類遠古文明出現(xiàn)最早的發(fā)源地之一

著名古人類學家裴文中曾預言說:“我們現(xiàn)在稱北京猿人為我們的老祖宗,但北京猿人的老祖宗又在哪里?我覺得應該到長江三峽一帶探尋。”現(xiàn)在,考古學家在大量的遺址遺跡中已經找出三峽人類活動的大致輪廓,在舊石器時代遺址的巫山龍骨坡,發(fā)現(xiàn)200多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證明“巫山人”是全球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早人類;新石器時代遺址大溪文化展示了三峽人類的聰明才智;三峽地區(qū)古代巴人的遺址和墓地反映了三峽是巴人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是解開古代巴人歷史之謎的主要地段。長江文明堪與黃河文明媲美。

三峽也是是中國古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是華夏文明的另一個搖籃和重要通道。在歷史進程中,長江串接起下游的吳越文化、中游的荊楚文化、上游的巴蜀文化。而三峽,像一個巨大的紐結,溝通了江漢平原和成都平原,將巴蜀文明和荊楚文明連接起來,造就了完整的長江文明。三峽兩岸夏商周遺址、秦時棧道、楚國陽臺、豐都鬼城、忠縣石寶寨、奉節(jié)白帝城,云陽張飛廟、夷陵(湖北宜昌)古戰(zhàn)場,屈原故里、昭君故里、八陣圖、永安宮、涪陵白鶴梁、黃陵廟等古代建筑和文化遺跡,與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向人們展開了一冊數(shù)千年文化歷史的巨卷。可以說,百里三峽是一根哺育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臍帶,如果沒有這個通道,中華民族文化史就是殘缺的。

三峽是中國讓人記憶最深刻的景觀,小學課本收入的《長江之歌》使不少人第一次認識長江的豪邁;中學課本李白“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名詩,和劉白羽的《長江三峽》,讓我們進一步領略了三峽的雄奇與壯麗;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三峽》一文中把長江三峽那獨具魅力的風光名勝和意境渲染得淋漓盡致,一次又一次的加深了我們對三峽的印象。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jié)的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南津關,全長193公里。我們通常所的三峽風光是指泛從重慶到宜昌全長600公里的峽江風光。整個三峽位于崇山峻嶺之中,兩岸山高谷深,懸崖絕壁,群峰競秀。三峽“山水峽林泉洞,包羅萬象;雄奇秀險峻幽,無奇不有”;其景色之壯觀,氣象之宏闊,占盡天下所有自然景色,被稱為天然博物館,是世界知名的旅游熱線,位居全國十大風景區(qū)之首。

瞿塘峽是三峽中最短的峽谷,以雄奇之美著稱于世。瞿塘峽山勢雄峻,兩岸的山就像大斧切成的一樣,其中夔門山勢尤為雄奇,是瞿塘峽的代表景觀,也是長江三峽在景觀上特征最明顯的景觀。古人詩稱夔門為:“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人們常稱“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門天下險,夔門天下雄”。

巫峽是三峽中最長的峽谷,以幽深秀麗聞名中外。巫峽最享盛名的是巫山十二峰,峰峰奇絕,就像一串翠綠的寶石鑲嵌在江畔,其中以神女峰最富魅力。由于巫峽濕氣蒸騰不散,容易成云致霧,隨時可見云霧或纏繞于山腰,或飄浮于江面之上,因此,古代騷人墨客游歷三峽時,感受最深的莫過于三峽的云和三峽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