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影国产精品,欧美日韩国产亚洲精品,麻花豆传媒剧吴梦梦免费,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87

八一街肖氏民居

八一街肖氏民居

八一街肖氏民居位于菏泽市牡丹区北城镇,年代为1936年。

2013年10月10日,八一街肖氏民居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蔡氏古民居——福建的一朵民居奇葩

摄影:@志远天下行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福建南安官桥漳里村,距泉州市区20公里,2001年06月25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さノ?,与永定土楼并称为福建的两朵民居奇葩。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漳州寮自然村,占地面积1.53万平方米,系清末旅居菲律宾的爱国华侨蔡资深建造。蔡资深(1839-1911)乳名浅,16岁随父南渡菲律宾经商成为富侨,光绪三十一年(1905)因泉郡受灾赈济诰授资政大夫。清同治四年(1865)他开始斥巨资在家乡建造这一民居建筑群,至宣统三年(1911)竣工,历时46年建成,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

这组建筑,迄今尚存的有同治年间兴建的宅第2座,光绪年间兴建的宅等13座、蔡氏宗祠1座,宣统年间兴建的书房1座,计大小房间近400间。其布局分五行排列,每列二至四座不等。每座一至三进不等,左右或单边建有护厝。东侧附建有一组书轩、梳妆阁、醉经堂等建筑。除光绪三十三年(1907)建的最大一座,是地处西端,且为坐西朝东外,其余各座皆坐北朝南。其中兴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一座为其自用宅第。在座与座之间前后相距10米左右,铺砌石埕相连,埕边凿水井1口,辅以井台,颇具匠心;左右两侧又各有2米宽的石路相隔,笔直贯穿。

【小贴士】

景区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さノ?/p>

地址: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

门票:15元/人,学生票10元/人

开放时间:08:00-17:00

交通:从泉州汽车站乘坐“泉州—水头”的班车到官桥镇下车,票价大约7元/人;到官桥镇后再乘坐当地的摩托车前往蔡氏古民居,费用大约5元

景区相关服务设施:景区前有停车场,停车免费;景区距离官桥镇大约5公里,官桥镇上的加油站、银行等旅游服务设施都很齐全。

住宿:景区对面就可以住宿,是一家酒店,价位大约在100元,;景区距离泉州市区大约1个多小时的车程,返回泉州市区住宿也可以,在泉州市区住宿也方便一线游玩其它景点;泉州的宾馆酒店住宿非常方便,几乎可以在任何街道商业区能找到。

柳氏民居|山西沁水:一个神仙隐居的地方

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

于山西晋城沁水县西文兴村,

是唐代著名政治家、诗人柳宗元的后裔柳遇春

所建的文人府邸,

创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

这是一处极为罕见的

集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的明清文化艺林,

与水秀山青的沁水相得益彰。

山西旅游系列之柳氏民居宣传片

美国比尔?波特写了一本书《空谷幽兰》。读了这本书,很多人才知道:在西安往南50公里的终南山里,生活着5000多个隐士。他们逃离喧嚣污染的都市,每天过着清风明月、崇道供佛、渔樵耕读的生活。隐士生活,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高士、清流官员最向往的人生境界。我的先祖王摩诘,就是隐居在终南山里,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近日,我到太行深处的山西沁水旅行,突然发现:沁河两岸,竟然是历代诗画大家、高官巨富争相隐居的神仙之地。

高人选择隐居之地,大多有几个要素:

一曰风水。背靠大山,左青龙右白虎,对面九龙伏地,脚下泉水淙淙。沁水,东倚太行,西接中条,北连太岳,东西谷地绵延上百公里,沟壑众多,林泉茂密。大大小小数百条山谷,多是三台环抱的上风上水之地。

二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三晋高原,荒山荒坡遍地,十年九旱,雨水匮乏,山泉干涸。沁水却是一个例外,大山大岭,森林茂密,奇花异树,村村有泉,山山有溪。仁者喜太行绝壁,峰岩如画。智者悦林间飞瀑,山泉清溪,洗尘,洗面,洗心。

三曰交通便利,往来通达???,数百里外,便是长安、洛阳、汴京、晋阳、邺城。关门,一窗风景,一壶天地,一帘幽梦,自得其乐。

四曰气候宜人。夏无酷暑,芳草遍地,清风徐来,抱被而眠。冬无严寒,虽白雪压青松,但翠色依然,流泉冒烟,兔往豕来,古寺梵钟,田园诗画,妙不可言。此沁水四胜,盖自古高人隐居必选焉。

第一个到沁水隐居的仙人是荆浩。荆浩,对一些人来说都很陌生,但对许多学过书画的人来说,那是高山仰止的书画大师。

在五代两宋,荆浩名声丝毫不亚于今日之张大千、齐白石,他是北派山水画的一代宗师。生于唐末的荆浩,虽然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黄巢起义的动荡,摧毁了大唐,朱温代之为大梁。文人荆浩回到了故乡沁水,隐居在太行洪谷之中,自号洪谷子。餐清风明月,宿板岩深洞,交山叟耕樵,觅野林飞泉。十数年下来,创作一批大山大水,开图千里之作,尤以《匡庐图》为最。

名为匡庐,实为沁之山水。一峰一石,一树一寺,一泉一瀑,今访洪谷,犹能见之。荆浩之作,以“有笔有墨,水晕华章,气韵高古”著称。其影响,开宗立派,提振两宋画风。时至今日,欧美博物馆和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均以收藏荆浩之作而自夸。

《匡庐图》 荆浩 绢本 185×106.8厘米

明代初年,在外做官的柳氏,看中了沁水鹿台山下的风水宝地,在此大起楼院,倚山而居。门第落成,上书“河东世泽”,并将此地命名为西文兴村。人们才知,隐居在此的柳氏,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后裔。

柳氏从西而来,以文兴业,不宣门庭。后世又出了柳遇春、柳茂中等诸多人物。官府赐匾“青云接武”“丹桂流芳”。柳氏代代枝繁叶茂,到晚明时,柳氏院落已扩展为山中紫禁,豪华气派,非比寻常。特别是入清之后,柳氏再次勃兴,以盐铜之利,富甲天下。

柳氏民居,名为山居,实为山中江南,出门松云成画,入则烟雨雕楼。50余户,200多人,就在这山林之中平安隐逸了十七八代,绵延至今。一代大师柳宗元之后,今虽为山民,不识风物,但平安吉祥的岁月,沉淀在一栋一栋的古院陈楼之中。半山仙居,把动乱和灾难,挡在了大门之外。

柳氏民居

沿沁水县城东行百余里,沁河岸边有两处大型古堡,分别是湘峪古堡和窦庄古堡。外有金水河,形似紫禁城,里面布满了大大小小几百间房屋,有院落、牌楼、私塾、道观、店铺、祠堂甚至还有粮库、藏兵洞等等诸多设施。湘峪古堡主人姓孙,兄弟数人皆卿相,归隐之后,将紫禁城复制到了乡村。窦庄古堡主人姓张,也是晚明的一方诸侯,将北京城微缩成古堡,复制在了沁河边上,时人称之“小北京”。

湘峪古堡

窦庄古堡

我们漫步颐和园,发现当年乾隆对江南风景难以释怀,于是在昆明湖畔复制了苏州街。明清之际的权贵卿相,虽然隐居到了晋东南沁水历山中,但对北京和紫禁城的深深眷恋,同样难以割舍,复制到了乡村。一家上下,大大小小几百囗人,虽然远在深山,但生活宛若皇城皇宫,悠然自乐。

沁河边上有个尉迟村,传说唐代名将尉迟恭曾在此隐居。近代以来,这里出了个大人物,这就是人民艺术家赵树理。他创作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等作品,风靡全囯,无人不知。踏进赵树理故居,邑人介绍:赵树理先祖,也是明代迁居到这里,现存的老房子,基本上保留着明清风貌。由此看来,明清之际,很多神仙人物都选择到沁水来隐居,一方面躲避战乱,一方面追求耕读传家的隐逸生活。

在沁水期间,我们一行数人专门徒步走了半天,亲身体验了一下书画大师荆浩隐居的太行洪谷。

早上9点,我们乘车攀上了历山山顶的龙王庙。从这里钻入了深山老林,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顺势而下。陪同的当地人,出发前,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条拐杖??迹昵崞⒌奈?,认为这是累赘,毫无必要。走了大半天,体力消耗过大,身体难以平衡,若无拐杖支撑,说不定早就掉进深山涧谷里去了。

茂林蔽日,山花烂漫,野草丛生。林外艳阳高照,群峰错落有致。林中阴气袭人,露水湿滑,泥泞难行。羊肠小道,平日过往皆为猎户采药人,偶尔有驴友踏迹遗留的路标,沿途绝壁横生,巨石嶙峋,其上偶有岩画涂鸦之作,平添诸多野趣。

京津商市,多售太行崖柏,色白骨润,奇形怪状,价格不菲。洪谷深处,遍地崖柏,鲜活葱绿,状不可名,更有甚者,上生蘑菇异菌,花开五色,香气溢人。采药人喜五色子,形如葡萄,亦红亦粉,娇艳可人。随行文友,纷纷拍照以纪之。

山中多深洞奇穴。诸友遇一大洞。高数十尺,深不可测。内有清泉奔出,洞前聚成一池清潭。当时,一条花蛇在潭前汲水,发觉有人闯入,立刻遁入树丛,逃之夭夭。众友仗人多势众,闯入花蛇隐逸之洞口,汲清泉饮之,倍觉甘甜。入深洞窥探,阴风袭来,甚为凉爽。观远处绝壁,若天然门石,立于深谷两侧。冲密林深处狂吼,偶有采药人隐隐和之,顿觉天地之幽,山林之美,泉溪之清,心旷神怡也……

庐山三叠泉名世。太行洪谷中,竟有一水飞流,形成十三泉十三潭。俱在深山大谷中,两岸绝壁,不可攀爬,只可远观也。最后一瀑一潭,接近平地,方能近赏。一瀑一潭,一动一静,一白一绿,一飞一收,一泻一聚。鹰鸟惊叹,虎豹屏息。山人熟视,不以为奇。而众友皆尘世前来,黄土沟壑中绝少见此种江南神韵之飞泉,或驻足,或拍照,或激赏,或动情,或惊魂……邑人云:不远处,有草屋数间,盖荆浩仙居之所也。

众人魂魄俱已被流泉飞瀑夺去,而忘之荆浩也。

午后至南阳村,出太行洪谷,又入尘世。乡友已备好农家土饭,诸友顿感饥肠辘辘,狼呑虎咽,大快朵颐。倍觉尘世之福也。

太行沁水,真神仙洞府,神居之所也。

临别前夜,众友挥毫泼墨,为荆浩故里、赵树理家乡作画抒怀,写字留意,是为“文化名家沁水行”笔会。

前排右一即为著名作家王进

18年前,我曾报道山西发现柳宗元后裔

前日,我与京晋两地的数位文化名家参访山西沁水,发现当年的柳氏名居已开辟为规模宏大的旅游区。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络绎不绝。大家争相目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后裔、是如何隐居到这个山青水秀的小山村的。很多人一脸兴奋,十分惊奇。

柳氏民居

对于我来,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激动。万万没有想到,18年前我写的一则长篇报道,竟然会带来今天如此巨大的文化效应。

18年前,也就是2001年,我在《山西日报》周末部作文化记者。主任周同馨安排我去沁水采访。我从太原出发,坐了一整天的车,才到了太行深处的沁水县。当时的县委宣传部长好像姓马,马部长介绍说,党史办的王良主任,年轻时曾在一个村里当老师,他研究认为:整个村子的人都姓柳,是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后裔。我听了既兴奋也纳闷。兴奋的是,我喜欢写诗,对一代大师柳宗元向来崇敬有加。纳闷的是,柳宗元是河东永济人。生活轨迹主要在京城长安、湖南永州广西柳州。后人怎么会隐居到太行山深处的沁水县呢?

柳氏民居

第二天,王良主任带我到了城西十余公里的西文兴村。当时的村支书姓柳,详细给我介绍:村里住着50余户200多人,大家都姓柳,没有外姓。由于经济落后的缘故,柳氏村民都住在明清遗留的老院子里……

我先后考察了司马第、大夫第、中宪第、河东世泽、行邀天宠等一批老院子。当时,我就惊呆了:这批古院落雕梁画栋,作工考究,北方格局,南派风韵,砖雕祥图,木雕龙蛇,石雕牌楼,诗情画意,远非传统的世俗大院。毫无疑问,这是旧时高官巨富隐藏在山中的诗画仙居。

除了古老宅院之外,还有文昌阁、关帝庙、私塾等非同寻常的公共建筑。特别珍贵的是,文昌阁等老建筑里,完整地保留着几十通明清以来的石碑。我仔细阅读,逐一研究,终于明白:唐代文学大家柳宗元去逝后,安葬在长安万年先祖坟茔旁。唐末动乱,柳氏后人由长安万年返回河东祖地避难。元朝再迁至晋南翼城。明代初年,柳氏选中太行深处的西文兴村隐居下来。明清两代,柳氏再次勃兴,出了不少高官巨富。大起楼观,终成山中紫禁之规模。

柳氏民居中的柳宗元塑像

发现柳宗元与西文兴村的特殊关系后,我让王良主任复制了几张重要碑文的拓片。因为这是柳宗元后裔最为重要的史证和依据?;氐角咚龉荩倚朔懿灰?,当夜与几位文化人喝得酩酊大醉,次日返回了省城。

两三天后,我就写了一篇长达4000多字的长篇文化报道《山西发现柳宗元后裔》,刊登在《山西日报》周末版上,很快在文化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论。我至今唯一记的是,当年当月的《山西日报》好文章评选中,我此文获奖,拿到了几百元的好稿奖励。

次年,山西经济出版社张慧君主任找我,建议将我两年来发表在《山西日报》的文化散文编辑出版,这就是后来的文化散文集《晋山晋水晋文化》。此书出版时,好友王志强给了鼎力支持,我将王志强也列为主编之一。

一晃18年过去了,再访沁水,柳氏后人已全部迁出老宅。柳氏民居,已经成为晋城旅游的一张名片。听着导游讲解柳氏文化,几乎大部分内容,是我当年写的那篇文章,倍感亲切,倍感欣慰。

特别奇巧的是,走出柳氏民居的瞬间,当地旅游局长叫来了管理柳氏民居的负责人,竟然是当年的村支书,也是柳宗元的后代。

我俩攀谈起来。他知道,18年前省报曾长篇报道过柳氏民居,他曾接待过那个前来采访的记者。我脱口而出当年那个记者就是本人的时候,柳支书十分惊讶,立刻认了出来,非常惊喜,深谈良久。我也仿佛回到了那次难忘的初见……

作为一个文化人,亲眼目睹自己当年发现的文化资源,如今成了热门旅游景点。欣慰兴奋之余,也倍感沧海桑田,今昔巨变。时代进步了,我们不知不觉也老了。

18年前,

王进先生发表在《山西日报》上的文章,

原文如下:

发现柳宗元后裔

沁水县城南土沃乡西文兴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在省级地图上都找不见它的踪迹。村里住着56户人家,220余名村民,其中90%的人姓柳。由于经济不发达的缘故,这些柳姓人家盖不起现代化的新房,全部生活在祖上流传下来的古宅院里。村里随处可见高大雄伟的石造外墙、琳琅满目的明清陈设、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翰墨飘香的碑碣墓铭……这一切对村民来说,朝夕相伴,熟视无睹;但对于文化学者来说,这却是一个独特的人文文化空间,是一段鲜活的人文文化遗存。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等权威单位的专家学者,不断到西文兴村探古考察,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生活在古宅院里的220名柳氏村人,竟然都是唐代大政治家、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后裔!

何以流落到偏僻小村?

现在,湖南零陵建有柳宗元纪念馆,广西柳州有柳侯祠和他的衣冠冢,陕西西安有柳宗元墓。但稍微读过书的人都知道,柳宗元出自名门望族河东柳氏。但令人不解的是,在他的故乡山西,百余年来却找不到任何有关柳氏的踪迹!

2001年2月23日,我们走进西文兴村,一眼就看到了两块古匾“河东世泽”和“司马第”。这无疑告诉我们村里的柳氏人家与柳宗元的血缘关系,翻开村里的《柳氏族谱》,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柳氏系河东世泽……唐末世祖,永州司马?!?/p>

此外,村里的关帝庙碑文中还有这样一段:“关帝与吾同乡……念祖怀乡”。柳氏后裔,为什么会流落到偏僻荒凉的沁水历山间呢?

柳宗元是一代才子名吏?!渡轿魍ㄖ?乡贤录》载: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永济)人。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奇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第进士,博学鸿词科,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王叔文、韦执宜奇其才,及得政,引内禁近,兴计事,擢礼部员外郎。俄贬之邵州刺史,又贬永州司马。自放山泽间,叹厄感郁,一寓诸文,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恻。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十四年卒,年四十七。宗元少时,谓功业可就,既坐废,不振,而文思日益深,如《封建论》、永柳山水记、虽《史记》无以过。故韩愈评其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也!”

柳宗元后人如何?我们可以从韩愈写的《柳子厚墓志铭》中找到:“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

晚年的柳宗元,清贫为官,表面上寄情山水,实质上心存忧患。当年参与政治变革的“二王八司马”中,王伾病死,王叔文全家被杀。身为改革派第三号人物的柳宗元,随时面临性命之忧,秘密传训家人:“皇恩食邑中条道中,五谷为生,耒读为本,忠恕廉洁,忧国忧民,弃府始徙,盛名勿扬……成名勿宣门庭,得志勿忘饥民?!保逗佣献迤仔颉?不久,一代才子名吏柳宗元病死。其二女尚幼,长子仅4岁,次子尚未出生,家无蓄。幸亏同乡好友裴行立慷慨解囊,其灵柩方被运回长安万年,入土为安。

时政治恐怖犹在,柳氏家人无法在长安立足,只好变卖家产,渡过黄河,隐居到了离祖籍河东不远的历山深处。从此,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河东柳氏,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而沁水历山间,多了一户淡泊闲逸的隐者世家。

复兴于明清

柳氏家族东迁以来,先是居住翼城县南关,那里至今有柳家园,保存着“河东旧家”的门匾,后又定居在沁水县西文兴村?!拔魑男恕币馕毫洗游鞫?,子孙以文兴业。

百世书香门第,千年兴旺氏族。柳家沉寂了500多年之后,到了明代又重新复兴起来,子孙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重新步入官场,使人们对河东柳氏再次刮目相看。

柳氏子孙在外做官,自然会在家乡广置田产?!读现匦藜讨咎帽恰分杏校骸懊骷尉改昙洌雷媪甏骸什渥?,产业阔大,始亲置南山东川山场庄田?!泵髂┑奈魑男舜?,可以看到庄严肃穆的牌坊街,规整豪阔的四合院,玲珑剔透的绣楼,四季不败的花园,风光无限的观景台,气势磅礴的观河亭,香烟缭绕的关帝庙,俨然一座山中城堡 ,许多建筑至今保存完好。

明末清初,西文兴村遭遇了一次兵祸,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不过,到了乾隆年间,该村再次兴旺起来,此间柳家出了位理财大师柳春芳和柳茂中,父子二人在经营盐和典业中获得了暴利,重修了祠堂、文昌阁、文庙、关帝庙,并在关帝庙的东西两侧新建了魁星阁和真武阁,建造了富丽堂皇的“中宪第”宅院。西文兴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

魁星阁

文昌阁

关帝庙

三晋文化的“活化石

民谣曰:富不过三代,清官不到头。又过了150年,沧海桑田,柳宗元的后裔们沦为了山民。他们的思想、观念、生存方式,与周围山村里的百姓,已没有多大的区别,诗书传家的风气一旦发生断层,柳宗元这个人,只不过就是家谱图录上的那个老祖宗。他的吏治思想、文学成就、人格力量和人文精神就变成了虚无缥缈的东西,他的后人无法理解,也无法传承。

我们一行数人来到西文兴村, 那座气势不凡而又破败不堪的关帝庙首先震撼了我们。继而又在一座大杂院里,惊奇地发现了唐代名画家吴道子的《圣贤十哲图碑》、宋代理学朱熹、明代大儒王阳明、大画家文徵明等硕儒名士的题刻,这些珍品都无序地堆放在院里,任凭日晒雨淋。同行的一位书法家心疼地说:这都是国家级文物。即使放到故宫里,都是上等的藏品,为什么不采取一些?;ご胧┠兀?/p>

今天,

柳氏民居已经得到?;?,

并成为晋东南一大著名景点。

隐逸山水之间者,

终以隐逸而知名,

出门松云成画,入则烟雨雕楼,

看山中江南,

何其幸乎!

不亦乐乎!

责编:宇 新

西部民居第一宅姜氏庄园

“陕北多奇景,奇景数米脂”。而在米脂的奇景之中,最奇的景观便要属姜氏庄园了。

位于陕西米脂县城东15公里刘家峁村的姜氏庄园,占地40余亩,是全国最大最完整的城堡窑洞民宅。其整体建筑设计巧妙,布局严谨,工艺精湛,进退有序,浑然一体;同时建筑主体及局部设臵无不寓含期盼平安吉祥耕读传家和风水理念的传统道德风范,可谓中华民居文化的瑰宝……

洞门:“大岳屏藩”寓意深

巍峨挺拔的姜氏庄园寨墙,均是以大石块砌成,高9.5米,宽24.3米,上部筑跺墙,犹如城垣。一条寓意“龙尾”的山路从沟底曲折而上,宽1.6米,长45.5米,全用石片竖插排列砌成,路的两边用1.12米宽的石板铺成步行石级。中间的石路既是车马通道,也可排泄洪水。等距离的石棱起有一种缓冲作用。

沿着“龙尾”路拾级而上,迎面是进入寨堡的唯一洞门。与古城门相似的拱形石洞额上,镶有主人姜耀祖手书的“大岳屏藩”石刻,既隐含两代主人名讳(姜耀祖又名姜海岳,长子姜树藩字介屏)喻示主人有大山一般的实力和气度,福泽子孙,荫庇后世,又概括庄园如大岳一般的自然屏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字体遒劲浑厚,洞门气势磅礴,虽经风雨仍清晰闪光,越发使古堡威严壮观。

进入洞门向东转折,眼前便见拱洞相连,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这仅是庄园的第一道防线。进入寨门,才知这庄园恢弘大气,三层院落环环相扣,层层相依,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布局严谨,浑然一体。

下院:“大夫第”中书声琅

下院是陕北典型的窑洞四合院,一般称管家院或书房院。该院坐西北向东南,大门用水磨青砖砌筑,猫头滴水,五脊六兽硬山顶,墀头砖雕“福禄寿喜”“狮子绣球”等图案,精雕细刻、栩栩如生。门额镶嵌清朝五大书法家之一史年佑所题的“大夫第”行楷木雕金匾气势夺人。门洞两侧抱鼓石墩与“寿桃”门簪相互对应,鼓面雕有“双龙戏珠”,边缘为“富贵不断头”纹饰,裙袱“夔龙”,须弥座浮雕“金猴立顶”寓意避邪镇宅。侧壁砖廊均以“书”的图案组成,正面三孔窑洞供管家居住。两侧的六孔厢窑或作私塾或供佣人居住。北侧窑腿上一个小圆门内,是通往中院和上院的阶梯暗道,供小少爷们上下学和佣人们行走。倒座石板铺顶的马棚和放置草料的小房内敞外扩、槽鼻上长年被马匹磨损的痕迹依然可见。

“大夫第”院外东侧建有一孔与寨墙相连的井窑,高5米,东西宽4米。水井深百尺,自山底清泉框至下院平行,井口设有手摇辘轳取水,井水经整石凿制的大石槽短暂停留,再由顶洞抽吊输往各处。即使困守数月,也无缺水之忧,仅此供水系统,足令今人叹服。

中院:祥云瑞草映“武魁”

中院坐东北向西南,是主人接待宾客和交际往来的场所。门庭仍以水磨青砖构筑,脊饰山花“祥云瑞草”,墀头砖雕“天官赐?!薄?a href='/qilin/' target=_blank>麒麟送子”“万象更新”等图案,侧壁砖廊镶嵌“?!薄笆佟倍肿卮笃?,门额的“武魁”匾,彰显叔父曾高中武举之荣耀。

门内是水磨青砖影壁“旭日”门(也称仪门),拱眼壁饰砖雕“文王访贤”“赤炼丹心”图,额饰砖雕“福寿双全”,两边是“牡丹富贵”“夔龙戏珠”,以祥云雕边衬托的棋琴书画图案,寓意书香门第。院内石板铺地,宽敞明亮,两侧各有三间大厢房附小耳房。西耳房上边的木雕窗棂“万世基业”图,中间“卍”字符号、周边四片金色“桃叶”的结构,寓意万事如意、事业(四叶)发达。

穿过东西走廊,两边分别是仓窑、葡萄园、碾磨房。东仓窑高5米,宽4.7米,深14米,窑内设12个大石仓和坐于仓顶的小石仓。东西仓窑共可储粮600余石,据说,当时的土地范围已达到毗邻的绥德、子洲佳县、吴堡清涧等县份,面积约18万余亩,可见其范围之大、分布之广、储粮之多。碑文记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绥米岁凶,哀魂遍野,公输粮散,赈济灾民,实为仁泽,被民众称颂也”。我们从这个记载当中可以看出,姜耀祖急民众之危难,救乡邻于水火,慈悲为怀,乐善好施,令人敬佩……

西院也叫碾磨院,上是西仓窑,下为碾磨房,中间的一孔小圆窑设有暗道,纵深200余米,洞内弯曲,多处设障,直通后山,如遇危难,可以藏身或脱险。

上院:“鹿鹤同春”寓吉祥

上院当归主人安居之所,也是整个庄园的主体建筑。

院门为筒瓦卷棚式砖木结构,垂莲门柱举架,额枋、荷墩彩绘,两侧的方形石雕门跪,浮雕争芳斗妍,门楼两侧各设神龛,敬祀天地神位。照壁水磨砖雕廊心画,“鹿奔松林,鹤唳寿石,日月相映”,它以“鹿鹤”之谐音,寄意于东、西、南、北、上、下“六合”,合称“鹿鹤同春”,寓意国泰民安,社会稳定,日月生辉,福寿无疆。绿色门扇镶有铜制铺首衔环,流云踢角,30个五路泡钉依次排列,与大门连为一体的屏风门。

上院大门圆鼓形基石柱木顶立,东西两端分设小圆门,西去厕所,东下塾院,门内额题“安乐居”三字,窑面写有“忠正和平”“安居光泽”?!懊魑灏邓牧嵋ぁ辈季?,开合舒展,错落有致,正面台阶上的五孔石窑,意涵“五子登科”。主人夫妇居中,侧配分居两旁各室,“暗四”指上窑两旁的套院,意指“四喜发财”是主人的厨院和库房。“六厢窑”指两侧的六孔窑洞,涵义是“六六大顺”,供晚辈居住。

木雕:“桥头梅花”汇阴阳

姜氏庄园上院院落修造豪华,铺设讲究,恢弘大气;窑内炕裙壁画,暖阁壁橱,水磨石灶,地面由菱形石板铺砌。“枪头梅花格”木雕窗棂,匀称有度。枪、戟、戈、矛喻以锐器进攻取胜;梅花斗霜傲雪,喻端庄美丽,坚贞操守。阳刚之枪头和阴柔之梅花看似相左,实为阴阳、雌雄在对立中统一?!叭磺赌档ぁ蓖及?,方圆互映,寓意富贵吉祥。“盘长”(也就是蛇抱九颗蛋),蛇象征男根,寓生殖能力强;而蛇又多产蛋,兆示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实为生育文化的反映。以变形“寿”字而做的木格亮窗,辅以“双龙戏珠”、“龙头”门楣以及这“卍字格”“丁字格”“工字格”“丹字格”“三交格”“如意格”等雕镂窗棂图案,典雅别致。檐头挑石举架,穿廊抱厦。

院落南侧的大石床更是别具景致。床底四周石槽相围,盛满清水,防止蛇蝎虫蚁攀岩侵扰。当年,主人在院中亲手栽植两棵青翠绿槐,枝繁叶茂,绿树成阴,不论是烈日炎炎的中午,还是在繁星点点的夜晚,都可在大石床上悠闲自得,安然惬意地乘凉休息。

寨墙:天造城垣为“保障”

上院同样建有东西院,东院是厨房院,通往灶房的进出水口,以鱼头鱼尾的石雕装饰,美观实用,背墙上的小圆窑是冷藏室,厨房内一排大小厨灶和放置调味品的小石仓,无不显示出浓厚的乡土气息。西院既存放米面,也是主人放置花卉和鸟笼的地方,还有一个别有洞天的厢窑,窑内阳光明媚,舒适安静,放着精致的烟枪、灯具,专供老少爷们吸食鸦片、消磨岁月。一侧的过洞便是浴室,特制的石槽作为浴盆,精致的石墩便是小妾为主人搓澡之余休息之处。

院后高墙,天造城垣,中院所对的寨墙高10米,长31米,宛如一扇巨大的屏风,伟岸壮观。通往西南平台的石洞上方石刻“保障”二字,起着“逃匿”和“反攻”双重功能。而意为“龙头”的后山炮台,易守难攻,镇守宅院,一旦各院失陷,则家人可穿保障寨门涵洞转移后山,也是庄园的第二道防线。届时寨门一关,守住寨头可控扼并反攻收复院落,这种防卫-退却-反攻-收复环环相扣的防卫体系,无不令人叹服。

陕北,是块神奇的土地,历史上长期华夷杂居,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融汇,形成了特有的区域文化现象。米脂,属于典型的陕北农耕区域,浓厚的黄土风情和文化底蕴,孕育和造就了这一方民众的习俗风情。

营建:工期延续十六年

姜氏发家,始于姜耀祖祖父姜安邦。姜安邦为人忠厚、聪明能干,在杨家沟给地主马良揽工时,他深得马良夫妇的赏识,将女儿许配予他,并将常年索要不回的旧账归他所有。

姜安邦善于审时度势,清道光二年(1822年),陕北遭遇瘟疫,人们用砂锅熬中药,做“纸火盆”,埋葬人用棺木,“过事”要吃软米糕。所以,砂锅、软米、棺木价格暴涨。他便往返于米脂和葛针店(今吉镇)之间做此挣钱的买卖,不久成了当地首富。姜安邦生有四子,前三子早逝,家业便由四子姜锦塘继承,姜锦塘又生有一子姜耀祖。

由于朝庭腐败,民不聊生,时有盗贼抢劫和匪徒出没,姜锦塘54岁时便打算新修宅院,选址牛脊梁山湾,于同治十年(1871年)破土兴工。由年老体衰,便将许多监修事项交付当时只有12岁的姜耀祖来掌管料理。光绪四年(1878年),姜锦塘去逝,时年19岁的姜耀祖,继续完成宅院修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孟冬竣工落成,历时16年之久。由于工期过长,耗资难以数计,单是食盐便耗费了16石,合公制6吨半左右。

格局:天人合一统“三才”

姜耀祖为人直爽豪放,碑文记载:“建筑自动工以至竣工约十五六年,宅分上中下三层,一切布置都由公独出心机,其规模之壮观,吾陕北所仅有,所谓博大精神,与众不同也”。我们从姜氏家史和碑文记载来看,这部耗资巨大,用工之多,历经16年漫长而建的窑洞庄园,凝聚了主人和工匠们的智慧和心血,是陕北民居建筑之典范。它既传承了传统建筑的神韵,也展示了砖、木、石三雕艺术的完美结合,可谓求工于一笔之内,寄情与点画之间,装饰与教化相融,艺术与精神共存,是陕北黄土文化的真实写照。

在选址上,坐落在牛脊梁山湾三面环山的怀抱中,靠山深厚沉稳,面向东南开口,恰似一个硕大的元宝,一条弯弓小溪缠绕而过,符合“负阴抱阳”的风水理念。在整体设计上,主人因地制宜,根据地形地貌,运用园林理论中“步异景移”“峰回路转”的构图手法,分别将下院坐西北向东南,中院和上院坐东北向西南,使各院都能争得良好的空间和方位,获得充足的日照时间,是聚财纳福、人才两旺的理想形胜。在建筑理念上,传承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观念,窑洞从立面上看是拱形,以圆心画弧而成,标示的是“中规”的天,而从平面上看,又是方形,标示着“中矩”的大地,“中规”“中矩”“天圆”“地方”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对天象、地象的认识,人居于天地之间而成天、地、人“三才”的和谐共处。从砖木石三雕艺术上讲,大处见微,微中见奇,奇不胜数,每一幅图案,每一款匾刻都有讲究,或阐述一个哲理,或抒内心向往,或祝金榜题名,或颂忠孝双全,庄重大气,既有寓意,又有情趣,充分反映出黄土文化的外在与内涵,以及一方民众的聪明才智、鉴赏品味和文化意识。

2006年,姜氏庄园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这座历经风云变幻的百年庄园,却一直隐于大野人未识。它既未与文人墨客结下不解之缘,也没有和达官显贵攀亲联姻。但我们相信,随着榆林经济强市、文化大市、旅游名市的逐步建设,姜氏庄园的旅游事业将实现长足的发展……

本文来源:榆林日报-都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