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影国产精品,欧美日韩国产亚洲精品,麻花豆传媒剧吴梦梦免费,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87

虞允文墓

虞允文墓

虞允文墓,別名丞相墳,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虞丞鄉(xiāng)丞相村西,距縣城16公里,距眉山市32公里。緊鄰黑龍灘風景區(qū),是黑龍灘旅游區(qū)支線景點。虞允文墓先為樂山市文物保護單位,后樂山、眉山分家后,成為眉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jù)《仁壽縣志》載:“宋虞忠肅公墓,治西三十里玉屏山,建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豎石人石馬作侍,石羊、石豬作供,立華表兩座,四周砌石圍墻護之,舊有祠今廢,墓高五尺,穿心兩丈,墓前抵石墻界五十二弓,后至山頂五十二弓,左抵山脊六十七弓,右三十二弓四盡。”從記載中可以得知:虞允文墓建墓初期,有墓穴二個,一前一后,有石人、石馬作待,石羊、石豬作供,筑有墳臺、拜臺,立石柱燈桿二座,四周石圍墻護立,寬之數(shù)百尺(今已毀)。明嘉靖邑令毛沂、清同治知縣毛緒峰、光緒知縣何肇祥,曾先后三次對虞墓進行維修保護,重建墓碑。

現(xiàn)在的虞允文墓墓冢高3.5米,寬11米,長20米,石砌拜臺寬33米,長15米,寬1.3米。現(xiàn)存墓碑為光緒十九年知縣何肇祥重立,高2.3米,寬1.8米,上 書--““宋丞相虞忠肅公墓,知仁壽縣事何肇祥重建”。墓前辟建有仁壽虞公陵廣場,廣場上塑虞允文像。

虞允文墓地處虞丞鄉(xiāng)玉屏山下,前臨深深峽谷,后倚高崗,巍峨雄秀,墓處山腰,形同椅狀,左右有兩山連綿延伸,形同深架的士兵,虎虎生威,遠對紗帽山,頗有一番王者風范,墓周翠柏青竹,遮日蔽天,步入其間,引人入勝。近年來,接待過中央、省、市級領(lǐng)導,每年都有中小學生掃墓憑吊,是仁壽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虞弘墓景點 虞弘墓志原文

1. 虞弘墓志原文

一、魏晉隋唐的政治制度

1.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三聯(lián)版《陳寅恪集》,三聯(lián)書店,2001年

2.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中華版《唐長孺文集》,中華書局,2011年

3.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4.胡寶國、閻步克《關(guān)于“南朝化”問題的討論》

5.李治安《兩個南北朝與中古以來的歷史發(fā)展線索》,《文史哲》2009年第6期

二、魏晉國家的意義

1.陳寅恪《書世說新語文學類鐘會撰四本論始畢條后》,收入氏著《金明館叢稿初編》,三聯(lián)版《陳寅恪集》,三聯(lián)書店,2001

2.川勝義雄《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第一編《貴族制社會的形成》,中譯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唐長孺《九品中正制制度試釋》,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中華版《唐長孺文集》,2011

4.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第二編第二章《魏晉的九品官人法》,中譯本中華書局,2008

5.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第五章《官品的創(chuàng)制》、第六章《中正品與勛位》,中華書局,2002

6.徐沖《“禪讓”與“起元”:魏晉南北朝的王朝更替與國史書寫》,《歷史研究》2010年第3期

三、五胡時代的民族與國家

1.唐長孺《晉代北境各族“變亂”的性質(zhì)及五胡政權(quán)在中國的統(tǒng)治》、《魏晉雜胡考》,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中華版《唐長孺文集》,2011

2.谷川道雄《增補 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中譯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馬長壽《碑銘所見前秦至隋初的關(guān)中部族》,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4.羅新《枋頭、灄頭兩集團的凝成與前秦、后秦的建立》,《原學》6,1998

5.羅新《十六國北朝的五德歷運問題》,《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3期

6.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部族》,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四、東晉的過渡

1.譚其驤《晉永嘉喪亂后之民族遷徙》,收入氏著《長水集》,人民出版社,1987

2.陳寅恪《述東晉王導之功業(yè)》,收入氏著《金明館叢稿初編》,三聯(lián)版《陳寅恪集》,三聯(lián)書店,2001

3.川勝義雄《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第二編第四章《東晉貴族制的確立過程》,中譯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唐長孺《王敦之亂與所謂刻碎之政》,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版《唐長孺文集》,2011

5.陳.陳蘇鎮(zhèn)《司馬越與永嘉之亂》,《北京大學學報》1989-1

五、南朝的政治與社會

1.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黃山書社,1987

2.陳寅恪《魏書司馬叡傳江東民族條釋證及推論》,收入氏著《金明館叢稿初編》,三聯(lián)版《陳寅恪集》,三聯(lián)書店,2001

3.周一良《南朝境內(nèi)之各種人及政府對待之政策》、《〈南齊書·丘靈鞠傳〉試釋兼論南朝文武官位及清濁》、《論梁武帝及其時代》,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大出版社,1997

4.田余慶《北府兵始末》,收入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中華書局新版,2004

5.祝總斌《試論魏晉南北朝的門閥制度》,收入氏著《材不材齋史學叢稿》,中華書局,2009

6.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第六章《中正品與勛位》、第七章《北魏對蕭梁的官階制反饋》,中華書局,2002

7.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中譯本中華書局,2008

8.岡部毅史《梁簡文帝立太子前夜》,《史學雑誌》118-1,2009

六、北魏平城時代

1.周一良《領(lǐng)民酋長與六 州都督》,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2.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修訂本),中華書局,2007

3.田余慶《拓跋史探》,三聯(lián)書店,2003

4.李憑《北魏平城時代》,社科文獻出版社,1999

5.羅新《中古北族名號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6.張慶捷《民族匯聚與文明互動:北朝社會的考古學觀察》,商務(wù)印書館,2010

7.康樂《從西郊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稻禾出版社,1995

8.佐川英治《游牧與農(nóng)耕之間——北魏平城鹿苑的機能及其變遷》,《岡山大紀要》47,2007

9.松下憲一《北魏胡族體制論》,北海道大學出版社,2007

七、北魏洛陽時代

1.田余慶《北魏后宮子貴母死之制的形成和演變》,收入氏著《拓跋史探》,三聯(lián)書店,2003

2.李憑《北魏平城時代》,社科文獻出版社,1999

3.閻步克《北魏對蕭梁的官階制反饋》,收入氏著《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02

4.羅新《北魏直勤考》,收入氏著《中古北族名號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羅新《十六國北朝的五德歷運問題》,《中國史研究》2004-3

6.羅新《陳留公主》,收入氏著《殺人石猜想》,中華書局,2010

7.何德章《論北魏孝文帝遷都事件》,《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15,1997

8.張金龍《北魏洛陽里坊制度探微》,收入氏著《北魏政治與制度論稿》,甘肅教育出版社,2003

9.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zhuǎn)變的歷程》,中華書局,2006

10.康樂《從西郊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稻禾出版社,1995

八、河陰與侯景

1.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黃山書社,1987

2.周一良《領(lǐng)民酋長與六州都督》、《北魏鎮(zhèn)戍制度考及續(xù)考》,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3.陳爽《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4.陳爽《河陰之變考論》,《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4,2007

5.羅新《另一個敕勒川》,收入氏著《殺人石猜想》,中華書局,2010

6.何德章《北魏末帝位異動與東西魏的政治走向》,《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18,2001

7.王銘《“正統(tǒng)”與“政統(tǒng)”:拓跋魏“太祖”廟號改易及其歷史書寫》,《中華文史論叢》2011-2

8.劉淑芬《北齊標異鄉(xiāng)義慈惠石柱——中古佛教社會救濟的個案研究》,《新史學》5-4,1994

9.谷川道雄《北魏末期的內(nèi)亂與城民》,收入氏著《增補 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中譯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佐川英治《東魏北齊革命と『魏書』の編纂》,《東洋史研究》64-1,2005

九、北齊北周的對立與統(tǒng)一

1.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黃山書社,1987

2.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篇《統(tǒng)治階級之氏族及其升降》,三聯(lián)書店《陳寅恪集》版,2001

3.黃永年《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4.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第二篇《北魏東魏北齊之核心集團與核心區(qū)》、第四篇《北朝東西政權(quán)之河東爭奪戰(zhàn)》、第五篇《西魏府兵史論》,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5.王仲犖《北周六典》,中華書店,1979

6.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第九章《西魏北周軍號散官雙授考》、第十章《東西官階互動與南北清濁異同》,中華書局,2002

7.谷川道雄《增補 隋唐帝國形成史論》第三編《北朝后期的新舊貴族制之爭》、補編《府兵制國家論》,中譯本上海古籍出? ??社,2004

8.佐川英治《東魏北齊革命と『魏書』の編纂》,《東洋史研究》64-1,2005

十、四至六世紀的東亞世界

1.周偉洲《敕勒與柔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周偉洲《吐谷渾史》,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

3.唐長孺《南北朝時期西域與南朝的陸道交通》,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書局,1983

4.榮新江《闞氏高昌王國與柔然、西域的關(guān)系》,《歷史研究》2007-2

5.薛宗正《突厥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6.羅新《可汗號之性質(zhì)》、《論拓跋鮮卑之得名》、《虞弘墓志所見的柔然官制》、《從可汗號到皇帝尊號》、《高句麗兄系官職的內(nèi)亞淵源》,均收入氏著《中古北族名號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7.韓昇《東亞世界形成史論》,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09

8.江上波夫《騎馬民族國家》,張承志譯,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

9.西嶋定生《中國古代國家と東アジア世界》,東京大學出版會,1983

2. 虞恭公墓志

楷書是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始于漢末,盛行于魏晉,通行至現(xiàn)代,長盛不衰。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小楷,是一種官名,也被稱為楷書手,掌繕寫之事,在同一機構(gòu)中并置,因具體分工而有所不同。

一、楷書是什么時期發(fā)展起來的

楷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其發(fā)展主要分為四個階段:

1、萌芽期

秦漢時期為楷書的萌芽期,這時期的楷書剛剛有了雛形。

2、發(fā)展期

楷書發(fā)展期是在魏、晉、南北朝這個階段。魏碑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體,是一種從隸書到楷書的過渡書體。

3、繁榮期

隋、唐、五代為楷書的繁榮期。唐代的唐楷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集魏晉南北朝楷法為一體,形成了字體嚴肅端莊、筆劃平穩(wěn)凝重、結(jié)構(gòu)嚴謹、法度森嚴的風貌。

4、守成期

宋元時期是楷書的延伸階段,這個時期的楷書比較有美感。書法家們開始追求作品的美感,有的清秀俊朗,有的雍容典雅。

二、楷書的分類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按字體的大小,一般1-3厘米的為小楷(小字),5厘米以上的為大楷(大字),兩者之間的為中楷。

1、小楷是楷書之小者,創(chuàng)始于三國魏時的鐘繇。一般而言,小字運筆要圓潤、娟秀、挺拔、整齊,下筆時則不必用逆鋒,宜用尖鋒,收筆時宜用頓筆或提筆,整篇字,要筆筆不同,而又協(xié)調(diào)一致,一行字寫出來,錯落有致,卻又一直在一條線上。經(jīng)典的小楷代表作有鐘繇《宣示表》《薦季直表》、王羲之《黃庭經(jīng)》《樂毅論》、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等。

2、一般情況下,大楷是指一寸以上、數(shù)寸以下見方的真書,較此更大的真書大字被稱為“榜書”、“擘窠書”。大字下筆時用逆鋒(藏鋒),收筆時用回鋒,寫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根據(jù)歷代書法家積累的經(jīng)驗,學習書法應(yīng)先寫大楷,作基本練習,做到點畫準確精到,結(jié)構(gòu)疏密得當,掌握好大楷的點畫、結(jié)構(gòu)、布白。

3、中楷是介于大楷和小楷之間的字體,筆畫相對比較挺拔。在古代的碑刻中,最常見的就是中楷,代表作品有《九成宮銘》《虞恭公墓志》《姚恭公墓志》《遺教經(jīng)》等。

3. 虞弘墓石槨畫面詳解

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汾河西畔濱河西路北段,前身為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基本陳列以“晉魂”為主題,由文明搖籃、夏商蹤跡、晉國霸業(yè)、民族熔爐、佛風遺韻、戲曲故鄉(xiāng)、明清晉商等7個歷史文化專題和土木華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圓世界、瓷苑藝葩等5個藝術(shù)專題構(gòu)成。是現(xiàn)代化綜合性? ??物館。

鎮(zhèn)館之寶:鳥尊。高39,長30.5厘米。出土于山西省曲沃縣和翼城縣交界處的天馬。古代祭祀禮器中有所謂的“六尊六彝”,“鳥尊”即為其一。尊作佇立回首的鳳鳥形,頭微昂,圓睛凝視,高冠直立。造型寫實生動,構(gòu)思奇特巧妙,裝飾精致豪華,是一件罕見的藝術(shù)珍品

鎮(zhèn)館之寶:漢胡傅酒樽。1962年右玉縣大川村出土。通體鎏金加彩繪,技法十分罕見。器身彩繪虎、象、鹿、馬等動物圖案,形象生動。口沿刻銘文“勮(jù)陽陰城胡傅銅酒樽,重百廿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

鎮(zhèn)館之寶:獸形觥。1976年靈石縣旌介村出土。商代盛酒器。整體造型別致,采用三層花紋,紋飾精細繁縟,顯示出殷商銅器神秘獰厲的時代風格。既具有商代晚期的特征,又有北方青銅文化的因素。它不但是一件實用器,也是一件藝術(shù)品。

鎮(zhèn)館之寶:廟底溝彩陶罐。山西省垣曲縣下馬村出土。燒造于新石器時代,彩陶罐高45厘米,口徑35厘米,腹徑43厘米,底15.6厘米。泥質(zhì)紅陶,器表磨光。侈口,圓唇,短頸,寬肩,上腹突出,下腹內(nèi)收,小平底,上腹部以黑彩繪以弧線和圓點等組成的花卉圖案。體型碩大,器形完整無缺。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典型遺物。

鎮(zhèn)館之寶:彩繪雁魚銅燈。1986年襄汾縣吳興莊出土。漢代的金屬器,鴻雁佇立,回首銜魚,雁頸與燈體以子母口相接,魚身與雁頸、腹腔中空相通。圓形燈盤附柄,可自由轉(zhuǎn)動,盤下圈足與雁背直口套合。

鎮(zhèn)館之寶:北魏司馬金龍墓木板漆畫。1965年出土于大同石家寨,北魏太和八年文物。前后彩繪歷代高士、賢婦等宣教故事。殘存5塊,館內(nèi)存3塊。畫中人物神情俊朗,衣帶飄逸,具有顧愷之畫風,填補了北魏前期繪畫實物的空缺。在工藝、繪畫和書法上都有極高的價值。為國寶級珍品。

鎮(zhèn)館之寶:戰(zhàn)國銅犧立人擎盤。1965年長治市分水嶺出土。戰(zhàn)國時期的金屬器,盤為圓形,侈口,平底,下接支柱,可以靈活轉(zhuǎn)動,盤底以鏤空蟠虺紋裝飾。“犧”是古代祭祀所用牲畜的稱謂。該器的功能尚待進一步研究。

鎮(zhèn)館之寶:虞弘墓石槨。1999年在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qū)王郭村一處隋代古墓出土,被評為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被譽為山西博物院的鎮(zhèn)院之寶之一。該石槨雕造精美,是反映北朝和隋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物證,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shù)研究價值。

4. 虞弘墓石槨圖片

山西博物館主展館分為四層,鎮(zhèn)館之寶是位于主展館二層的青銅器鳥尊!

十大鎮(zhèn)館之寶:

1.鳥尊(西周);

2.龍形觥(商代);

3.“刖人守囿”車(春秋時期);

4.侯馬盟書(春秋時期);

5.胡傅酒樽(西漢河平三年);

6.虞弘墓石槨(隋代);

7.司馬金龍墓木板漆畫(北魏);

8.玉組佩(西周);

9.北齊婁睿墓壁畫(北齊);

10.晉侯臣斤壺(西周)。

5. 虞弘墓發(fā)掘報告

魚代表的魚國。

被發(fā)現(xiàn)于陜西省寶雞市茹家莊的黃土臺塬上,這是一個在傳世文獻里很少記載的神秘古國。正是因為茹家莊墓地的發(fā)掘而進入考古學家的視野。

魚國的先人大概生活在巴蜀地區(qū),屬于西南族群,后來遷徙越過秦嶺來到今寶雞南部的清姜河流域定居。魚國很大可能是與他們祖先的圖騰崇拜有關(guān)。

在南北朝時期中亞也有一個魚國,隋代的虞弘就來自于這個神秘國度,可惜歷史上并無任何記載。

6. 解讀虞弘墓

山西太原有一座古墓,專家定名為虞弘墓。這個墓葬的意義在于展現(xiàn)了1500年前古代中國與中亞地區(qū)交往的輝煌? ??章。

墓葬的發(fā)掘源于一場大雨。1999年7月,太原市王郭村正在施工修路,大雨瓢潑而至,當?shù)匾晃淮迕衽掠晁菰簤Γ拖朐谕谅愤呅抟粭l小水渠。沒想到一鐵鍬下去,露出一個漢白玉屋頂,再向四面擴挖后,是一個古代的磚室墓。考古專家聞訊而至,經(jīng)過艱苦發(fā)掘,隋代虞弘墓擺脫千年積土重壓,緩緩走進人們的視線。

在虞弘墓諸多遺物中,墓主人的葬具——一件外觀呈仿木結(jié)構(gòu)三開間、歇山頂?shù)钐媒ㄖ臐h白玉石槨引人注目。它長約295厘米、寬約220厘米、高約200厘米。由底座、中部墻板和歇山屋頂三大部分組成,石槨下四周各墊有兩個獸頭,背上背負著底座。底座與中間墻板的四周內(nèi)外滿滿皆為精美絕倫浮雕和彩繪,局部還有描金裝飾,令人嘆為觀止。

石槨中部墻板的正中間圖案最為宏闊。男女主人分坐在廬帳的坐榻上,男主人頭頂波斯王日月形冠,留著濃密整齊的胡須,氣質(zhì)雍容高貴。他向左側(cè)身而坐,左腿彎曲平放在榻上,右手端著一只酒碗,舉于胸前,目光溫和平視著對面的婦人。女主人頭戴花冠,衣飾華貴,右手舉杯,低頭含胸,在陪男者飲酒。廬帳兩旁分站四位侍者,肅然站立,正在謙恭侍奉;六位樂師,吹拉彈奏,正在盡力表演。中間一位胡人舞者左腳踩著小圓毯,右腳后翹,兩臂一上一下來回翻動,身首扭轉(zhuǎn),正在表演。舞者身形靈動,正應(yīng)古詩中關(guān)于胡騰舞的描述:“揚眉動目踏花氈,紅汗交流珠帽偏。環(huán)形急蹴皆應(yīng)節(jié),反手叉腰如卻月。”與上半幅雕繪吉祥和睦、歌舞升平的景象不同,下半幅雕繪風格驟變,人獅搏斗場面慘烈異常,令人驚心動魄。

在石槨座前壁下排正中,畫面中部占據(jù)突出位置的是一個燃有熊熊火焰的大祭壇。祭壇造型簡潔華麗,祭壇座猶如蓮花般盛開。祭壇兩旁,各有一個人首鷹身的人相對而立。兩人均是上身傾向火壇,一手捂嘴,一手伸出,抬著火壇一側(cè),一幅小心翼翼和神圣的樣子。其余畫面內(nèi)容涉及宴飲、樂舞、射獵、家居、行旅和釀酒等,都充滿了濃郁的中亞和波斯風格。

考古工作者們找到了墓主人夫婦的墓志。虞弘墓志蓋完整無缺,為箓斗形,志蓋中部刻出九個整齊的方格,由左至右,由上至下,陽刻“大隋故儀同虞公墓志”九個篆字。墓志現(xiàn)存625字,其內(nèi)容分為志與銘兩部分,記載了男主人姓虞名弘,字莫潘,魚國尉紇驎城人,曾奉茹茹國王之命,出使波斯、吐谷渾和安息、月氏等國,后出使北齊,隨后在北齊、北周和隋為官,在北周一度任“遷領(lǐng)并、代、介三州鄉(xiāng)團,檢校薩寶府。開皇轉(zhuǎn)儀同三司,敕領(lǐng)左帳內(nèi),鎮(zhèn)押并部”。死于隋開皇十二年,即公元592年。

西安或者洛陽在漢唐時期吸納了大量外國使者、商人和學者。北魏定都平城近百年,尤其鮮卑拓跋部入主中原,對游牧民族和外國人采取優(yōu)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國商販涌向平城;東魏北齊時期,晉陽是北方軍政中心,胡商輻輳,商貿(mào)發(fā)達,留下無數(shù)外來遺物。虞弘來到中國,正是在這樣一個特定歷史背景下。

中國古代文獻中有許多關(guān)于中亞人在中原地區(qū)活動的記載,但墓葬和墓志很少發(fā)現(xiàn),反映其民族系列生活的圖像更是少之又少。虞弘墓的發(fā)現(xiàn)揭開了中國古代西域諸國風貌及入華中亞人的神秘面紗,是北朝中外文化交流繁盛的歷史見證,也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反映中亞古國和東西方文化交流最集中、最豐富、最珍貴的實物資料,被評為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

虞弘墓景點 虞弘墓石槨圖片

1. 虞弘墓石槨圖片

山西太原有一座古墓,專家定名為虞弘墓。這個墓葬的意義在于展現(xiàn)了1500年前古代中國與中亞地區(qū)交往的輝煌篇章。

墓葬的發(fā)掘源于一場大雨。1999年7月,太原市王郭村正在施工修路,大雨瓢潑而至,當?shù)匾晃淮迕衽掠晁菰簤Γ拖朐谕谅愤呅抟粭l小水渠。沒想到一鐵鍬下去,露出一個漢白玉屋頂,再向四面擴挖后,是一個古代的磚室墓。考古專家聞訊而至,經(jīng)過艱苦發(fā)掘,隋代虞弘墓擺脫千年積土重壓,緩緩走進人們的視線。

在虞弘墓諸多遺物中,墓主人的葬具——一件外觀呈仿木結(jié)構(gòu)三開間、歇山頂?shù)钐媒ㄖ臐h白玉石槨引人注目。它長約295厘米、寬約220厘米、高約200厘米。由底座、中部墻板和歇山屋頂三大部分組成,石槨下四周各墊有兩個獸頭,背上背負著底座。底座與中間墻板的四周內(nèi)外滿滿皆為精美絕倫浮雕和彩繪,局部還有描金裝飾,令人嘆為觀止。

石槨中部墻板的正中間圖案最為宏闊。男女主人分坐在廬帳的坐榻上,男主人頭頂波斯王日月形冠,留著濃密整齊的胡須,氣質(zhì)雍容高貴。他向左側(cè)身而坐,左腿彎曲平放在榻上,右手端著一只酒碗,舉于胸前,目光溫和平視著對面的婦人。女主人頭戴花冠,衣飾華貴,右手舉杯,低頭含胸,在陪男者飲酒。廬帳兩旁分站四位侍者,肅然站立,正在謙恭侍奉;六位樂師,吹拉彈奏,正在盡力表演。中間一位胡人舞者左腳踩著小圓毯,右腳后翹,兩臂一上一下來回翻動,身首扭轉(zhuǎn),正在表演。舞者身形靈動,正應(yīng)古詩中關(guān)于胡騰舞的描述:“揚眉動目踏花氈,紅汗交流珠帽偏。環(huán)形急蹴皆應(yīng)節(jié),反手叉腰如卻月。”與上半幅雕繪吉祥和睦、歌舞升平的景象不同,下半幅雕繪風格驟變,人獅搏斗場面慘烈異常,令人驚心動魄。

在石槨座前壁下排正中,畫面中部占據(jù)突出位置的是一個燃有熊熊火焰的大祭壇。祭壇造型簡潔華麗,祭壇座猶如蓮花般盛開。祭壇兩旁,各有一個人首鷹身的人相對而立。兩人均是上身傾向火壇,一手捂嘴,一手伸出,抬著火壇一側(cè),一幅小心翼翼和神圣的樣子。其余畫面內(nèi)容涉及宴飲、樂舞、射獵、家居、行旅和釀酒等,都充滿了濃郁的中亞和波斯風格。

考古工作者們找到了墓主人夫婦的墓志。虞弘墓志蓋完整無缺,為箓斗形,志蓋中部刻出九個整齊的方格,由左至右,由上至下,陽刻“大隋故儀同虞公墓志”九個篆字。墓志現(xiàn)存625字,其內(nèi)容分為志與銘兩部分,記載了男主人姓虞名弘,字莫潘,魚國尉紇驎城人,曾奉茹茹國王之命,出使波斯、吐谷渾和安息、月氏等國,后出使北齊,隨后在北齊、北周和隋為官,在北周一度任“遷領(lǐng)并、代、介三州鄉(xiāng)團,檢校薩寶府。開皇轉(zhuǎn)儀同三司,敕領(lǐng)左帳內(nèi),鎮(zhèn)押并部”。死于隋開皇十二年,即公元592年。

西安或者洛陽在漢唐時期吸納了大量外國使者、商人和學者。北魏定都平城近百年,尤其鮮卑拓跋部入主中原,對游牧民族和外國人采取優(yōu)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國商販涌向平城;東魏北齊時期,晉陽是北方軍政中心,胡商輻輳,商貿(mào)發(fā)達,留下無數(shù)外來遺物。虞弘來到中國,正是在這樣一個特定歷史背景下。

中國古代文獻中有許多關(guān)于中亞人在中原地區(qū)活動的記載,但墓葬和墓志很少發(fā)現(xiàn),反映其民族系列生活的圖像更是少之又少。虞弘墓的發(fā)現(xiàn)揭開了中國古代西域諸國風貌及入華中亞人的神秘面紗,是北朝中外文化交流繁盛的歷史見證,也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反映中亞古國和東西方文化交流最集中、最豐富、最珍貴的實物資料, 被評為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

2. 虞弘墓石槨圖片大全

1.鳥尊

所屬時期:西周

鳥尊是我國一個在山西省曲沃縣和翼城縣的交界處出土的文物,在西周時期是用來作為祭祀的禮器,整體的形狀就像是一只昂首的鳳鳥,背部還有著傳神的羽毛紋路雕刻,其造型非常的生動。

2.漢胡傅酒樽

所屬時期:漢朝

漢胡傅酒樽是我國一個在山西省右玉縣大川村中出土的文物,這件物品是漢朝時期用來盛酒的酒樽,整個酒樽的制作技藝非常出彩,采用的是鎏金加彩繪的方式制造而成的,其上還有各類動物的畫像。

3.獸形觥

所屬時期:商朝

獸形觥是我國一個在山西省靈石縣旌介村中出土的文物,這個文物在商朝時期是用來作為盛酒的器皿,其形狀非常的獨特,就像一個精美的異獸,而且其上還雕刻了三層花紋,可以說精美絕倫。

4.廟底溝彩陶罐

所屬時期:新石器時代

廟底溝彩陶罐是我國一個在山西省垣曲縣下馬村中出土的文物,這個陶罐存在的歷史年限超過了七千年以上,整體的彩陶罐高度達到了45厘米,陶罐采用的是上大下小的造型,其形體完整無缺。

5.彩繪雁魚銅燈

所屬時期:漢朝

彩繪雁魚銅燈是我國一個在山西襄汾縣吳興莊中出土的文物,這個銅燈采用的是大雁的造型,大雁的嘴部和背部有一個接連的位置,其中還有一個圓形的燈盤附柄,可以自由的來回轉(zhuǎn)動,非常的精妙。

6.北魏司馬金龍墓木板漆畫

所屬時期:北魏時期

北魏司馬金龍墓木板漆畫是我國一個在山西大同石家寨中出土的文物,這個漆畫所繪的是歷代高士和賢婦們的故事,整個漆畫的藝術(shù)造詣非常高,其中的人物畫的都非常的逼真?zhèn)魅恕?/p>

7.刖人守囿青銅挽車

所屬時期:春秋時期

刖人守囿青銅挽車是我國一個在山西聞喜上郭村西周墓地中出土的文物,這件文物是春秋時期一件非常精美的金屬器劇,它的造型采用的是廂式的六輪車,其車廂的四角和側(cè)面都有雕刻的異獸。

8.虞弘墓石槨

所屬時期:隋朝

虞弘墓石槨是我國一件在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qū)王郭村中出土的文物,這座石槨的造型非常的精美,棺材下面還有石柱支撐著,其上有著各色各樣的雕刻花紋,是隋朝時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貴族石槨。

9.六璜聯(lián)珠串佩

所屬時期:西周時期

六璜聯(lián)珠串佩是我國一件在山西省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31號墓中出土的文物,這件文物的存在歷史非常悠久了,是西周時期非常具有時代特征性的一個裝飾品,它是用408件玉飾組合而成的,互相串聯(lián)在一起。

10.侯馬盟書

所屬時期:晉朝

侯馬盟書是我國一件在山西省侯馬市晉國遺址中出土的文物,這個盟書有著晉朝晚期時代的歷史特征,上面記載了非常多的歷史文獻和時代記錄,對于考古學家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發(fā)現(xiàn)。

3. 虞弘墓發(fā)掘報告

魚國,被發(fā)現(xiàn)于陜西省寶雞市茹家莊的黃土臺塬上,這是一個在傳世文獻里很少記載的神秘古國。正是因為茹家莊墓地的發(fā)掘而進入考古學家的視野。魚國的先人大概生活在巴蜀地區(qū),屬于西南族群,后來遷徙越過秦嶺來到今寶雞南部的清姜河流域定居。魚國很大可能是與他們祖先的圖騰崇拜有關(guān)。

在南北朝時期中亞也有一個魚國,隋代的虞弘就來自于這個神秘國度,可惜歷史上并無任何記載。

4. 解讀虞弘墓

第1件,龍形觥

龍形觥,高19厘米,長43厘米,寬13.4厘米,1959年出土于石樓縣桃花者村,是商代晚期“方國”青銅文化的代表作品。該器物造 型獨特,通體呈龍形,前端為龍首,齜牙咧嘴為流,渾身飾有龍紋、渦旋紋、云紋、鼉紋、夔龍紋,紋路清晰分明,整體莊重典雅,是不可多得的青銅珍品。尤其是所飾鼉紋(鼉即鱷魚),在青銅器中極為少見,因此更顯珍貴。

第2件,晉侯鳥尊

晉侯鳥尊,高39厘米,長30.5厘米,寬17.5厘米,西周青銅盛酒器。2000年出土于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是第一代晉侯燮父的陪葬品。該器物整體造型為佇立回首的鳳鳥形,鳳尾下彎與雙腿形成三點支撐,造型別致,典雅動人,是西周青銅器的精品。

器物的器蓋和腹底鑄有相同的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大意為晉國君主做了一件祭祀天神的寶器,鳳鳥為晉國圖騰,是連接人與天神的神物,說明晉侯鳥尊是晉國祭祀用的重要禮器,規(guī)格非常高。

第3件,獸形觥

獸形觥,高21.7厘米,長24.5厘米,腹深9.3厘米,商代盛酒器。2006年出土于絳縣橫水墓地,據(jù)專家研究,此為倗國貴族所用青銅器。

該器物呈方體,龍頭蓋,腹壁微曲,龍頭張口露齒,唇上飾蛇紋,蓋上飾龍紋和獸面紋,口沿以下飾花冠鳳鳥、長冠鳳鳥和彎角龍紋。主體花紋之上又以陰線刻花,形成三層花,豪華富麗,十分漂亮。

第4件,銅犧立人擎盤

銅犧立人擎盤,戰(zhàn)國青銅器, 高14.5厘米,長18厘米,盤徑14厘米,重1.38公斤,1965年出土于長治市分水嶺。

該器物造型十分獨特,一昂首豎耳的銅犧背立一女子,女子束發(fā)披肩,雙手前伸環(huán)握圓柱,柱頂為可轉(zhuǎn)動的鏤空蟠虺紋圓盤。

具體是干什么用的,還待考證,但設(shè)計奇妙,光潤典雅,代表了戰(zhàn)國時代中國青銅器制作技術(shù)的高超水平。

第5件,刖人守囿車

刖人守囿車,西周晚期青銅廂式六輪車,高9.1厘米,長13.7厘米,寬11.3厘米,1989年出土于聞喜縣上郭村。

該器物鑄有猴、虎、鳥等14個動物,儼然一幅動物園的景象;器壁一側(cè)開一小門,門扉上立一受了刖刑的人,頭戴尖帽,左腳殘,左手持拐杖,門栓從此人的右臂腋下穿過,控制車門開閉,形象刻畫了西周貴族“域養(yǎng)禽獸”的苑囿之景,與《周禮》“刖人使守囿”的記載相吻合。該器物可轉(zhuǎn)動的部位共計15處,構(gòu)思精巧,鑄造技術(shù)可謂鬼斧神工,是不可多得的青銅藝術(shù)珍品。

第6件,廟底溝彩陶罐

廟底溝彩陶罐,高45厘米,口徑35厘米,腹徑43厘米,底15.6厘米,1989年出土于芮城縣金勝莊村,泥質(zhì)紅陶,器表磨光,上腹部繪以黑彩色弧線、圓點等圖案,是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其體型碩大,造型優(yōu)美,完整無缺,保存至今,實乃不易,其代表性和稀有性無可代替。

第七件,侯馬盟書侯馬盟書,1965年出土于侯馬市秦村晉國遺址的玉片文物,前后總出土數(shù)量達5000余片。

該文物珍貴的地方在于上面書寫的文字,屬于春秋時期晉國官方文字,內(nèi)容是晉國世卿趙氏同卿大夫間舉行盟誓的約信文書。

它的發(fā)現(xiàn)對研究中國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以及晉國歷史有重大意義。這些文字用毛筆書寫,是中國現(xiàn)今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的毛筆字,其藝術(shù)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都屬于國寶級別。因此“侯馬盟書”被公認為是1949年以來中國考古發(fā)現(xiàn)的十大成果之一,

第8件,六璜聯(lián)珠串飾

六璜聯(lián)珠串飾,西周珍貴玉器,1992年出土于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晉獻侯夫人墓,出土時位于墓主的胸部,應(yīng)是高級貴族陪葬用的高規(guī)格冥器。該玉飾共由408個玉組件組成,自上而下連接6件玉璜,全部刻有鏤空龍紋,十分精美漂亮,是目前保存下來的西周玉器中的精品。

第9件,北魏司馬 金龍墓出土木板漆畫

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木板漆畫,通長82厘米,寬40厘米,厚約2.5厘米,1965年出土于山西大同石家寨司馬金龍墓。

板面為朱漆,分上下四層彩繪《列女傳》故事,線條用黑色,人物面部和手部涂鉛白,服飾器具用黃、白、青綠、橙紅、灰藍等色。題記和榜書處再涂黃漆,其上墨書文字,畫風近顧愷之,文字介于隸、楷之間,氣勢疏朗,是少見的北魏墨跡。木板漆畫被認為是南北朝時期文化融合的產(chǎn)物,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

第10件,虞弘墓石槨

虞弘墓石槨,漢白玉材質(zhì),通高217厘米,通長295厘米,通寬220厘米,1999年出土于太原市晉源區(qū)王郭村一處隋代古墓,墓主人為虞弘,中西亞的魚國人,出使北齊時被北齊朝廷留任,掌管入華外國人事務(wù),后死于太原。

5. 虞弘墓志原文

一、魏晉隋唐的政治制度

1.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三聯(lián)版《陳寅恪集》,三聯(lián)書店,2001年

2.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中華版《唐長孺文集》,中華書局,2011年

3.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4.胡寶國、閻步克《關(guān)于“南朝化”問題的討論》

5.李治安《兩個南北朝與中古以來的歷史發(fā)展線索》,《文史哲》2009年第6期

二、魏晉國家的意義

1.陳寅恪《書世說新語文學類鐘會撰四本論始畢條后》,收入氏著《金明館叢稿初編》,三聯(lián)版《陳寅恪集》,三聯(lián)書店,2001

2.川勝義雄《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第一編《貴族制社會的形成》,中譯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唐長孺《九品中正制制度試釋》,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中華版《唐長孺文集》,2011

4.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第二編第二章《魏晉的九品官人法》,中譯本中華書局,2008

5.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第五章《官品的創(chuàng)制》、第六章《中正品與勛位》,中華書局,2002

6.徐沖《“禪讓”與“起元”:魏晉南北朝的王朝更替與國史書寫》,《歷史研究》2010年第3期

三、五胡時代的民族與國家

1.唐長孺《晉代北境各族“變亂”的性質(zhì)及五胡政權(quán)在中國的統(tǒng)治》、《魏晉雜胡考》,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中華版《唐長孺文集》,2011

2.谷川道雄《增補 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中譯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馬長壽《碑銘所見前秦至隋初的關(guān)中部族》,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4.羅新《枋頭、灄頭兩集團的凝成與前秦、后秦的建立》,《原學》6,1998

5.羅新《十六國北朝的五德歷運問題》,《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3期

6.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部族》,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四、東晉的過渡

1.譚其驤《晉永嘉喪亂后之民族遷徙》,收入氏著《長水集》,人民出版社,1987

2.陳寅恪《述東晉王導之功業(yè)》,收入氏著《金明館叢稿初編》,三聯(lián)版《陳寅恪集》,三聯(lián)書店,2001

3.川勝義雄《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第二編第四章《東晉貴族制的確立過程》,中譯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唐長孺《王敦之亂與所謂刻碎之政》,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版《唐長孺文集》,2011

5.陳.陳蘇鎮(zhèn)《司馬越與永嘉之亂》,《北京大學學報》1989-1

五、南朝的政治與社會

1.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黃山書社,1987

2.陳寅恪《魏書司馬叡傳江東民族條釋證及推論》,收入氏著《金明館叢稿初編》,三聯(lián)版《陳寅恪集》,三聯(lián)書店,20 01

3.周一良《南朝境內(nèi)之各種人及政府對待之政策》、《〈南齊書·丘靈鞠傳〉試釋兼論南朝文武官位及清濁》、《論梁武帝及其時代》,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大出版社,1997

4.田余慶《北府兵始末》,收入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中華書局新版,2004

5.祝總斌《試論魏晉南北朝的門閥制度》,收入氏著《材不材齋史學叢稿》,中華書局,2009

6.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第六章《中正品與勛位》、第七章《北魏對蕭梁的官階制反饋》,中華書局,2002

7.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中譯本中華書局,2008

8.岡部毅史《梁簡文帝立太子前夜》,《史學雑誌》118-1,2009

六、北魏平城時代

1.周一良《領(lǐng)民酋長與六州都督》,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2.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修訂本),中華書局,2007

3.田余慶《拓跋史探》,三聯(lián)書店,2003

4.李憑《北魏平城時代》,社科文獻出版社,1999

5.羅新《中古北族名號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6.張慶捷《民族匯聚與文明互動:北朝社會的考古學觀察》,商務(wù)印書館,2010

7.康樂《從西郊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稻禾出版社,1995

8.佐川英治《游牧與農(nóng)耕之間——北魏平城鹿苑的機能及其變遷》,《岡山大紀要》47,2007

9.松下憲一《北魏胡族體制論》,北海道大學出版社,2007

七、北魏洛陽時代

1.田余慶《北魏后宮子貴母死之制的形成和演變》,收入氏著《拓跋史探》,三聯(lián)書店,2003

2.李憑《北魏平城時代》,社科文獻出版社,1999

3.閻步克《北魏對蕭梁的官階制反饋》,收入氏著《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02

4.羅新《北魏直勤考》,收入氏著《中古北族名號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羅新《十六國北朝的五德歷運問題》,《中國史研究》2004-3

6.羅新《陳留公主》,收入氏著《殺人石猜想》,中華書局,2010

7.何德章《論北魏孝文帝遷都事件》,《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15,1997

8.張金龍《北魏洛陽里坊制度探微》,收入氏著《北魏政治與制度論稿》,甘肅教育出版社,2003

9.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zhuǎn)變的歷程》,中華書局,2006

10.康樂《從西郊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稻禾出版社,1995

八、河陰與侯景

1.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黃山書社,1987

2.周一良《領(lǐng)民酋長與六州都督》、《北魏鎮(zhèn)戍制度考及續(xù)考》,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3.陳爽《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4.陳爽《河陰之變考論》,《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4,2007

5.羅新《另一個敕勒川》,收入氏著《殺人石猜想》,中華書局,2010

6.何德章《北魏末帝位異動與東西魏的政治走向》,《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18,2001

7.王銘《“正統(tǒng)”與“政統(tǒng)”:拓跋魏“太祖”廟號改易及其歷史書寫》,《中華文史論叢》2011-2

8.劉淑芬《北齊標異鄉(xiāng)義慈惠石柱——中古佛教社會救濟的個案研究》,《新史學》5-4,1994

9.谷川道雄《北魏末期的內(nèi)亂與城民》,收入氏著《增補 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中譯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佐川英治《東魏北齊革命と『魏書』の編纂》,《東洋史研究》64-1,2005

九、北齊北周的對立與統(tǒng)一

1.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 ??》,黃山書社,1987

2.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篇《統(tǒng)治階級之氏族及其升降》,三聯(lián)書店《陳寅恪集》版,2001

3.黃永年《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4.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第二篇《北魏東魏北齊之核心集團與核心區(qū)》、第四篇《北朝東西政權(quán)之河東爭奪戰(zhàn)》、第五篇《西魏府兵史論》,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5.王仲犖《北周六典》,中華書店,1979

6.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第九章《西魏北周軍號散官雙授考》、第十章《東西官階互動與南北清濁異同》,中華書局,2002

7.谷川道雄《增補 隋唐帝國形成史論》第三編《北朝后期的新舊貴族制之爭》、補編《府兵制國家論》,中譯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8.佐川英治《東魏北齊革命と『魏書』の編纂》,《東洋史研究》64-1,2005

十、四至六世紀的東亞世界

1.周偉洲《敕勒與柔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周偉洲《吐谷渾史》,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

3.唐長孺《南北朝時期西域與南朝的陸道交通》,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書局,1983

4.榮新江《闞氏高昌王國與柔然、西域的關(guān)系》,《歷史研究》2007-2

5.薛宗正《突厥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6.羅新《可汗號之性質(zhì)》、《論拓跋鮮卑之得名》、《虞弘墓志所見的柔然官制》、《從可汗號到皇帝尊號》、《高句麗兄系官職的內(nèi)亞淵源》,均收入氏著《中古北族名號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7.韓昇《東亞世界形成史論》,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09

8.江上波夫《騎馬民族國家》,張承志譯,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

9.西嶋定生《中國古代國家と東アジア世界》,東京大學出版會,1983

上虞文化景點 上虞文化景點圖片

1. 上虞文化景點圖片

  鳳鳴山風景區(qū)為國家2A級景區(qū),景區(qū)面積2.4平方公里,以山陡谷深、急流疊瀑、蒼山翠綠、小橋流水的自然美而聞名,其中“懸石飛瀑”、“千年古藤”二景區(qū)點堪稱奇觀。  鳳鳴山風景區(qū)(又稱仙姑洞)。坐落于上虞古縣城豐惠鎮(zhèn)東南4公里,距市區(qū)百官16.5公里,全山方圓約5平方公里,南依多峰聳立、狀如樓群的百樓山,為四明山北麓之余脈,東鄰余姚市四明湖風景區(qū),西接“梁祝“故事 中的祝英臺故里祝家莊。離山麓1公里的還珠村是東漢著名廉史孟嘗的故鄉(xiāng);出鎮(zhèn)西南4.5公里的東溪村是春秋時期越國謀臣范蠡“出三江入五湖”的隱居地,建有陶朱廟。景區(qū)多緩坡寬谷,山體層巒疊嶂,巨石嶙峋,山泉飛濺,林木茂密,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  鳳鳴山歷史文化積淀豐厚,是道教文化“第九小洞天”所在地,被譽為“洞天福地”,自古為一游覽勝地,及今已形成鳳鳴十景,其中懸石飛瀑、千年古藤(又名過山龍)堪稱奇觀,是省級曹娥江風景區(qū)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五十年代我國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即在此攝取外景。  日本國教的發(fā)源地——峰山道場,據(jù)考證,日本宗教界的鼻祖最澄法師于唐初來華學法,終于在上虞峰山灌頂授法,后回國創(chuàng)立日本第一大教派——日本天臺宗。峰山道場由此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為日本宗教朝拜的圣地。  桃花源生態(tài)旅游區(qū)位于上虞市長塘鎮(zhèn)桃園村,距上虞市區(qū)15公里,距紹興市區(qū)25公里,上三高速東關(guān)道口及104國道五里牌路口往南6公里直達景區(qū)。  桃花源生態(tài)旅游區(qū)面積為2.6平方公里,核心區(qū)面積為0.8平方公里,分“四區(qū)”“二線”“一中心”功能布局,即桃源湖核心區(qū)、田園風光區(qū)、龍?zhí)缎蓍e區(qū)、湖畔度假區(qū)、湖光山色游覽線、觀光農(nóng)業(yè)游覽線、旅游休閑服務(wù)中心。  景區(qū)內(nèi)山林茂密,植皮豐富,四季鮮花飄香,筍果滿園,園區(qū)內(nèi)除滿目青山和桃、李、柿、竹等5000余畝竹林外,還有封閉安靜的桃源湖、龍?zhí)逗蛎娣e近400余畝,生態(tài)自然資源得天獨厚。  景區(qū)利用植被良好、區(qū)域封閉安靜、湖、潭、溪、石、林、山、竹、果兼?zhèn)涮攸c,一期投資250余萬元,新建桃源路、陶公路、西山路、停車場、山門、瀑布、假山、兒童樂園、石步檔、遮陽棚、云松、竹濤亭、 鵲橋、水上樂園、沙灘浴場、桃源山莊、燒烤區(qū)、垂釣區(qū)等二十多個景點和休閑場所。  桃花源生態(tài)旅游區(qū)良好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已成為上虞市唯一能看滿山花果、觀奇瀑碧水、聞松聲竹濤、聽鳥語蟬鳴;可以在湖水中垂釣、游船上蕩漾、沙灘浴場里沐浴嬉水;也可以在山地里燒烤、竹林中挖筍、果樹上采摘;為游客提供吃住、娛樂、度假等為一體的服務(wù)場所,使游客享受一種原汁原味的鄉(xiāng)土情趣。2005年被評為國家AA級旅游景區(qū)。  稱山風景名勝區(qū),位于上虞市西北部,道墟鎮(zhèn)境內(nèi),是屬于上虞市市級風景名勝區(qū),其占地面積35萬平方米,距紹興歷史名城25公里,上虞市區(qū)7公里,地處紹興水鄉(xiāng)、東湖、吼山、峰山、曹娥廟、浙東海佛等旅游區(qū)的中間地帶,是理想的旅游線路的方位。景區(qū)出入口處,緊緊連接著涇(口)哨(金)公路,又與杭甬鐵路、104國道線、上三線相接。交通十分便捷。  稱山,鐘靈毓秀,人杰地靈,山水風光特色獨具,名勝資源較為集中,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稱山歷來被人們所向往。早在2400多年前,春秋末期,越王勾踐為復(fù)國雪恥又為了避開吳國的監(jiān)視,曾在此山稱炭鑄劍,大煉兵戈。稱山有此而得名。景區(qū)成立后,為? ?揚越王愛國主義精神, 就在鑄劍遺處建立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構(gòu)建了越王史跡陳列室,基地正中精塑了高4米越王像,并鋪設(shè)了周圍壇場,成為對世人,特別對青少年一代進行德育教育的場所。相傳,盛唐時,稱山曾是浙東唐詩之路必徑的一站,此外,還有許多歷代著名文人雅士諸如詩人駱賓王、宋之問等,專程登臨游觀,迄今留下不少傳世佳作,已載入《歷代名人稱山賦》樹碑傳誦,讓游人了解稱山歷史原貌,領(lǐng)略古代民族文化之精粹。明代石亭。位于稱山南麓。系明太仆寺寺丞章公墓表的保護亭,建于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全石料結(jié)構(gòu),高4.1米,寬2.3米,四角略翹,方形抹角,亭前兩側(cè)均有高0.55米雕花石欄。亭中石龜馱著面刻墓志的石碑。現(xiàn)保存基本完好。位于仙姑峰東側(cè),仙姑洞。據(jù)仙姑殿碑文記載,相傳春秋末期,天臺鮑柳姑嫂、浮江飄流稱山、身居洞穴修練劍術(shù),并助越王鑄劍遂成。君王勒令立碑銘文。后人在仙姑峰處建仙姑庵。后被明火焚毀,易地稱山南麓,至今猶存。近年在此峰頂處建起仙姑亭,以示紀之。稱山因山體秀美,山巒疊翠,有奇峰怪石,在很久以前人們依照山體姿態(tài)想像,形成了許多神奇美妙的民間傳說,諸為金牛洞、金抽屜等。經(jīng)過修飾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景區(qū),增添了游人的興趣。景區(qū)內(nèi)還流傳明清時期的古剎廟宇,梵音繚繞,彌漫著獨特的古老佛教文化氛圍。  為適應(yīng)各不同層次的游客需要,景區(qū)內(nèi)還增設(shè)了游樂場,兒童樂園、歌廳、茶室、廣播室。讓游客在游覽之余盡情地享受一番溫馨快樂的旅游生活。根據(jù)景區(qū)的整體布局進行系統(tǒng)的配套設(shè)施。擴建道路、辦公室、餐廳、賣品部、景點內(nèi)休閑的桌椅、保安室、售票亭、停車場、水電裝置、衛(wèi)生間等,走道兩旁香樟、翠柏、桃李果樹,四季鮮花簇擁,綠坪如茵,使景區(qū)更加顯得絢麗多彩、生機盎然。  白馬湖位于浙江上虞驛亭鎮(zhèn)境內(nèi),三面環(huán)山,環(huán)境恬適。原名漁浦湖,傳說東漢末年,秣陵尉蔣子文(官職相當于南京市市長),率兵追逐強盜至鐘山腳下,英勇戰(zhàn)死。到了東吳初年,有官員看見蔣子文在大道上乘坐白馬,手執(zhí)白羽扇,侍從左右跟隨身旁,和生前一模一樣。事隔多年后,他乘坐的那匹駿烈的大白馬,還久久不愿離開主人戰(zhàn)死的疆場,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紫金山坡,并昂首奮蹄,日復(fù)一日地刨出了一汩汩清泉,為居住于此的村民帶來了福音。清泉匯聚便成白馬湖。  本世紀20年代初,著名教育家經(jīng)亨,得富商陳春瀾之助,于此創(chuàng)辦春暉中學,延請夏丏尊、馮三昧、楊賢江、朱自清、匡互生、豐子愷、王任叔、朱光潛以及何香凝、柳亞子、蔡元培、黃炎培、張聞天、李叔同、葉圣陶、陳望道、吳稚暉等來此執(zhí)教或講學。當時所建長松山房、平屋、小楊柳屋、晚晴山房等,保存完好。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春暉中學位于白馬湖畔,民國十年(公元1921),經(jīng)亨頤籌劃,陳春瀾捐資創(chuàng)建。二十年代初,朱自清、夏丐尊、豐子愷等教育名流曾執(zhí)教于此。今存一字樓、科學館、圖書館、曲院等,各幢建筑均有長廊相連,經(jīng)亨頤校長所居“長松山房”,豐子愷所居“小楊柳屋”,夏丐尊所居“平屋”等均現(xiàn)當年雅學風姿。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 上虞的景點

1、中華孝德園:中華孝德園(原名曹娥景區(qū))坐落于上虞城區(qū)西南鳳凰山麓,以“孝德文化”為主題,依托虞舜和孝女曹娥進行構(gòu)建,主要景點包括大舜廟、虞舜宗祠、般若寺、中國孝德文化館、舜耕群雕、神州舜跡等。

2、上虞覆卮山景區(qū):覆卮山景區(qū)地處上虞、嵊州、余姚三市? ?區(qū))交界地帶的上虞區(qū)嶺南鄉(xiāng),主峰海拔861.3米,是上虞區(qū)最高峰。這里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優(yōu)雅恬靜;春好踏青、夏宜避暑、秋來登高、冬可燒烤,已成為都市人回歸自然,享受田園美景的“世外桃源”。

3、上虞長塘桃花源:上虞桃花源地處上虞市中西部,位于長塘鎮(zhèn)桃園村,距上虞市區(qū)12公里,上三高速東關(guān)道口及104國道五里牌路口往南6公里直達景區(qū)。

4、陳溪風情小鎮(zhèn)景區(qū):陳溪風情小鎮(zhèn)景區(qū),地處浙東名山四明山麓,位于上虞區(qū)南部,距中心區(qū)37公里,東與余姚山水相連,南與奉化風光相依,因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豐富的人文景觀和深厚的歷史積淀享譽市內(nèi)外。

5、上虞蓋北野藤葡萄園景區(qū):上虞區(qū)蓋北野藤葡萄休閑觀光園(蓋北野藤葡萄公園)景區(qū)于2012年6月成功創(chuàng)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qū)。整個園區(qū)是“農(nóng)業(yè)生態(tài)園+葡萄文化欣賞+采摘休閑+特色餐飲”等多種旅游元素和形態(tài)全新組合的經(jīng)營模式。


3. 上虞著名景點

1、云門禪寺

云門禪寺坐落于紹興城南十五公里的平水鎮(zhèn)寺里頭村秦望山麓腳下的一個狹長山谷里,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剎。

它的東面即靠平水鎮(zhèn),南面有若耶溪、平江水庫、平陽寺等。

北靠秦望山(因秦始皇曾經(jīng)登此山而有名),云門寺三面青山環(huán)抱,座落在一個狹長二里左右的峽谷里。

這里地處紹興南部山區(qū)它有著寧靜優(yōu)雅、氣候宜人、依山傍水、林泉秀美的一處清幽脫俗的佛門勝境。

2、會稽山天池

會稽山天池(平水江水庫),平水江水庫位于紹興縣平江鎮(zhèn)境內(nèi)。控制若耶溪流域面積70平方公里,始建于1958年,完工于1964年。

湖周群山環(huán)抱,湖上碧波蕩漾,波光嵐景,宛然天池。湖濱淺水游魚可數(shù),湖岸沙灘可為天然浴場。

水庫有三座形狀優(yōu)美,大小各異的小島,自南到北曰湖心島、狗頭島和蛤蟆島。

平水鎮(zhèn)隸屬于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qū),位于紹興會稽山北麓,東臨上虞區(qū)湯浦鎮(zhèn),西接諸暨楓橋鎮(zhèn),南毗稽東鎮(zhèn)、王壇鎮(zhèn),北靠紹興市區(qū)。

轄2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區(qū)域面積173.22平方公里,人口7.1萬(其中外來人口1.6萬)。

境內(nèi)自然風光秀麗、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文化底蘊深厚,是區(qū)域南部副城、省級中心鎮(zhèn)、區(qū)五個新型城鎮(zhèn)之一。

平水鎮(zhèn)先后被上級部門命名為"全國環(huán)境優(yōu)美鎮(zhèn)"、"省級生態(tài)鎮(zhèn)"、"省級竹筍之鄉(xiāng)"、"省級衛(wèi)生城鎮(zhèn)"、"省東海明珠工程"。

多次被縣委授予"五好鄉(xiāng)鎮(zhèn)黨委"、"崗位目標責任制考核優(yōu)勝鎮(zhèn)"和"科技強鎮(zhèn)"。


4. 上虞文化景點圖片高清

  曹娥景區(qū)—舜耕公園  曹娥景區(qū)-國家級水利風景區(qū)舜耕公園為曹娥景區(qū)主景之一,位于上虞市區(qū)西南側(cè),舜耕公園以舜耕群雕、大舜廟及舜橋、舜井為主要景點,反映舜帝出生上虞,后因避丹朱于此,故以其名的歷史。渲染舜帝以孝為先,勤政為民的輝煌一生。園內(nèi)舜耕群雕由中國藝術(shù)大師韓美林創(chuàng)作,以花崗巖為主材料的象隊群雕長68米,高27米,總重約800余噸,氣勢恢弘,體量之大,堪稱亞洲之最。  曹娥景區(qū)—曹娥廟  位于曹娥江西岸孝女廟村,距市區(qū)3公里。是為紀念東漢時孝女曹娥投江尋父而建。曹娥廟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幾經(jīng)興廢,屢經(jīng)重建,現(xiàn)建筑為民國二十三年重建。曹娥廟文化積淀厚重,藝術(shù)品位高雅,尤以廟內(nèi)雕刻、壁畫、楹聯(lián)和書法“四絕”而飲譽海內(nèi)外,被譽為“江南第一廟”。 廟內(nèi)現(xiàn)存一“曹娥碑”為“中國最早的字謎”。  “英臺故里”—祝家莊  “英臺故里”祝家莊是經(jīng)典愛情故事“梁祝”傳說中祝英臺的故鄉(xiāng),位于上虞市東南? ?距市區(qū)7.3公里。祝家莊地處半山區(qū),南、西、北三面環(huán)山,莊前有“玉水河”,河呈南北長條形,與開鑿于西晉的四十里河貫通。現(xiàn)尚存有祝氏祖堂、玉水河、井空泉、藥師寺等與英臺文化相關(guān)古跡。   鳳鳴山風景區(qū) ...


5. 上虞市旅游景點

中華孝德園,上虞兒童公園,濱江濕地公園。


6. 上虞風景名勝區(qū)

可以叫龍井,不能叫西湖龍井。

國家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行政主管部門根據(jù)《地理標志產(chǎn)品保護規(guī)定》批準,把杭州市西湖區(qū)(西湖風景名勝區(qū))現(xiàn)轄行政區(qū)域為“西湖產(chǎn)區(qū)”。

把杭州市下的蕭山、余杭、富陽、臨安、桐廬、建德、淳安等行政區(qū)域稱為“錢塘產(chǎn)區(qū)”。

而紹興市紹興、越城、新昌、嵊州、諸暨等縣(市、區(qū))現(xiàn)轄行政區(qū)域以及上虞、磐安、東陽、天臺等縣(市)現(xiàn)轄部分鄉(xiāng)鎮(zhèn)區(qū)域稱為“越州產(chǎn)區(qū)”。

只有“地理標志產(chǎn)品保護范圍”內(nèi)的“西湖產(chǎn)區(qū)”(一級和二級保護區(qū))產(chǎn)制的“龍井茶”,才能稱為“西湖龍井茶”。

“錢塘產(chǎn)區(qū)”所產(chǎn)制的“龍井茶”只能稱為“錢塘龍井茶”。“越州產(chǎn)區(qū)”所產(chǎn)制的“龍井茶”只能稱為“越州龍井茶”。


7. 上虞 景點

.上虞覆卮山景區(qū) AAA

  覆卮山景區(qū)地處上虞、嵊州、余姚三市(區(qū))交界地帶的上虞區(qū)嶺南鄉(xiāng),主峰海拔861.3米,是上虞區(qū)最高峰。這里山清水秀、空氣……

2.上虞蓋北野藤葡萄園景區(qū) AAA

  上虞區(qū)蓋北野藤葡萄休閑觀光園(蓋北野藤葡萄公園)景區(qū)于2012年6月成功創(chuàng)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整個園區(qū)是“農(nóng)業(yè)生態(tài)園……

3.陳溪風情小鎮(zhèn)景區(qū) AAA

  陳溪風情小鎮(zhèn)景區(qū),東與余姚山水相連,南與奉化風光相依,因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豐富的人文景觀和深厚的革命歷史積淀享譽區(qū)內(nèi)外……

4.上虞長塘桃花源 AAA

  上虞桃花源地處上虞市中西部,位于長塘鎮(zhèn)桃園村,距上虞市區(qū)12公里,上三高速東關(guān)道口及104國道五里牌路口往南6公里直達景……

5.上虞二都楊梅生態(tài)園 AAA

  上虞二都楊梅生態(tài)園位于上虞市驛亭鎮(zhèn),距上虞市區(qū)11公里,景區(qū)面積6平方公里,是上虞“四季仙果之旅”中重要組成部分。景區(qū)主……

6.東山湖休閑旅游區(qū) AA

  東山湖運動休閑中心總占地2300 畝,依托“東山再起”之崛起文化,采取自然景觀和人造景點相融共生的發(fā)展戰(zhàn)略,以景區(qū)融景點……

7.石獅商貿(mào)城 AA

  浙江石獅商貿(mào)城位于滬杭甬高速公路上虞道口,創(chuàng)辦于1998年,經(jīng)四次擴建改造提升,現(xiàn)占地近1000畝,總建筑面積88萬平方……

8.鳳鳴山 AA

  導游:鳳鳴山風景區(qū)(又稱仙姑洞),全山方圓約5平方公里,南依多峰聳立、狀如樓群的百樓山,為四明山北麓之余脈,東鄰余姚市四……

9.春暉中學

  導游:春暉中學位于白馬湖畔。民國十年(1921年),近代著名教育家經(jīng)亨頤策劃,陳春瀾捐資創(chuàng)建。從1921年到1925年,……

10.曹娥廟

  位于紹興市上虞百官鎮(zhèn)曹娥江西岸。東漢漢安二年(143)五月,曹娥為救父,投江而死。元嘉元年(151),縣令度尚葬娥于江南……


8. 上虞古鎮(zhèn)景點

1 紹興縣稽東鎮(zhèn)冢斜村

流水潺潺田園風光的古村落

北有大龍山,西有象鼻山,南有轟溪山,群峰拱衛(wèi),高低錯落。小舜江北溪,從古村西北向東北繞村而過,溪水蜿蜒、流水潺潺。村前是一大片平坦的農(nóng)田,呈現(xiàn)出一派美麗的田野風光。村中八成以上為“余? ??姓,余氏是大禹的后人,大禹有三個兒子,三子叫罕,賜姓為余,據(jù)余氏家譜記載,冢斜村的始祖余子陵是余氏第96世。村落中明清時期的古建筑較多,且保存較為完整,歷史文化積淀濃厚。

地址:紹興市柯橋區(qū)南部山區(qū),距紹興市區(qū)32公里

2上虞區(qū)上浦鎮(zhèn)董家山村

隱藏在竹林里的古村落

近百年前,董家山西面全是茂密的竹林,整個村莊如隱藏在里面一樣,外人遠看是難以發(fā)現(xiàn)。董家山民居依坡而建,村莊安靜地枕在三座山的懷抱中,酷似睡在一只巨大的燕子窠里面。村內(nèi)的歷史文化風貌也保存較好,優(yōu)秀歷史建筑分布相對集中,文物古跡遺存,傳統(tǒng)的街巷格局仍然保存得相對完整。

地址:董家山村舊屬十二都,位于紹興市上虞區(qū)上浦鎮(zhèn),上虞市南12.5公里

3新昌縣回山鎮(zhèn)回山村

富有書卷氣的古村落

攝影:王樟林

回山村處在群山之中,村莊依一個山坡而起,多臺門,多長弄石階,多古井。這樣的老臺門在回山村有數(shù)十棟,均雕梁畫棟,很有年頭了,可見上代耕讀傳家,生活富足。每座臺門的匾上都刻有佳句,如"直游天地"、"與竹為友"、"咸觀履泰"、"延清挹爽"、"蘭馨桂馥"、"天光云影"等,極富書卷氣。

地址:回山村地處新昌縣南部,距新昌縣約23.6公里

4 諸暨市東白山斯宅村

群峰逶迤的古村落

斯宅村位于諸暨市東南部,東部接嵊州市,東南毗東陽市,是一個典型的山里古村落。東白山群峰逶迤層層巒巒擠壓到這里,稍稍松了口氣,留下一片平緩狹長的溪地。村前一條小溪流過,在兩岸蒼翠林木的目送下,遠遠地去到山外的世界。 山村千柱屋巨大,合圍式的建構(gòu)圍起了一個家族、一個村莊。其實,合圍是對外的。大宅子把生活、繁衍安靜地攬進門內(nèi),晴不見天,雨不濕鞋。

地址:諸暨市東南部,東部接嵊州市,東南毗東陽市,距離市區(qū)中心26公里

5 諸暨市五泄鎮(zhèn)十四都村

別有小天地的古村落

清《光緒諸暨縣志山水志》載:“五泄溪……經(jīng)橫頭店,又東流經(jīng)西墻弄,出同善橋,又迤北流繞避水嶺,嶺在溪南,南通藏綠塢。周師濂《登避水嶺入藏綠塢詩》:‘……萬綠藏一塢,清翠撲衣冷;別有小天地,室廬與之靜……’。嶺旁一峰崛起,俗稱將軍峰,亦稱五泄第一峰”。

地址:十四都村位于諸暨市五泄鎮(zhèn)東南部,距市區(qū)約14.3公里

6 諸暨市璜山鎮(zhèn)溪北村

古建筑薈萃之地

溪北村村前化泉江,村后青山,依山傍水,景色秀麗,典型的江南山鄉(xiāng),也是古建筑薈萃之地,以大量明清古建筑民居而負有盛名;“省重點文保單位”新一堂為代表的溪北明清古建筑群,規(guī)模恢宏、構(gòu)筑精美、保存完好;傳承了一方水土的歷史底蘊和風土人情。

地址:溪北村位于璜山鎮(zhèn)西面,諸暨市區(qū)西南20公里處

7 嵊州市崇仁鎮(zhèn)崇仁六村

美麗而幽靜的千年古鎮(zhèn)

崇仁,一座美麗幽靜的江南古鎮(zhèn)。至今仍保留著龐大的古建筑群,雖然歷經(jīng)千年但風貌依舊。古建筑連片成群,具有宋朝遺風、明清特色。以玉山公祠為中心,保存完整的老臺門就有100余座,臺門之間用跨街樓鉤連,既珠聯(lián)璧合,又獨立成章,體現(xiàn)了先人“分戶合族、聚只一家”的遺風。

地址:位于嵊州西面,距市區(qū)約11.4公里

8 紹興市會稽山葉家村

曲徑通幽的古村落

葉家山古村落,位于雙葉村葉家山頂,海拔480多米,不通公路,進村有一條三、四米寬1000多級臺階路。這不是一條荒徑,是濃濃鄉(xiāng)音灑落的石板路。山高水長,地僻山深,老屋連片,依山? ??筑。大部分老屋基本完整,也有部分老屋無人居住,一片破敗。

地址:夏履鎮(zhèn)南端,毗鄰諸暨、蕭山,距離市區(qū)11.4公里

9 嵊州市下王鎮(zhèn)泉崗村

群山環(huán)抱之中的古村落

從覆卮山向南面俯視,整個泉崗村盡收眼底:群山環(huán)抱之中的村落,東北角的小山坳里是鱗次櫛比的老屋,民居依山勢而建,西南有一個小水庫,好像一面明晃晃的鏡子,東南小山岡有一處建筑群,明顯帶有民國官邸風格……

地址:泉崗地處覆卮山南麓,嵊州801縣道穿村而過,距市區(qū)約22.4公里

10 嵊州市石璜鎮(zhèn)樓家村

青磚黛瓦水墨畫般的古村落


9. 上虞景點介紹

上虞多數(shù)以自然景觀,人文景點為主。

說到奇特,那就是虞南嶺南鄉(xiāng)的覆卮山,冰川時代的地質(zhì)遺跡。周邊還有一些相配套的休閑游景點。值得一去。乘車路線:汽車東站乘上虞-嶺南公交或自駕沿百嶺公路一直往南。


10. 上虞文化景點圖片大全

【旅游資源】:

曹娥景區(qū)—舜耕公園

  舜耕公園為曹娥景區(qū)主景之一,位于上虞市區(qū)西南側(cè),舜耕公園以舜耕群雕、大舜廟及舜橋、舜井為主要景點,反映舜帝出生上虞,后因避丹朱于此,故以其名的歷史。渲染舜帝以孝為先,勤政為民的輝煌一生。園內(nèi)舜耕群雕由中國藝術(shù)大師韓美林創(chuàng)作,以花崗巖為主材料的象隊群雕長68米,高27米,總重約800余噸,氣勢恢弘,體量之大,堪稱亞洲之最。

/曹娥景區(qū)—曹娥廟

位于曹娥江西岸孝女廟村,距市區(qū)3公里。是為紀念東漢時孝女曹娥投江尋父而建。曹娥廟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幾經(jīng)興廢,屢經(jīng)重建,現(xiàn)建筑為民國二十三年重建。曹娥廟文化積淀厚重,藝術(shù)品位高雅,尤以廟內(nèi)雕刻、壁畫、楹聯(lián)和書法“四絕”而飲譽海內(nèi)外,被譽為“江南第一廟”。廟內(nèi)現(xiàn)存一“曹娥碑”為“中國最早的字謎”。

“英臺故里”—祝家莊

  “英臺故里”祝家莊是經(jīng)典愛情故事“梁祝”傳說中祝英臺的故鄉(xiāng),位于上虞市東南,距市區(qū)7.3公里。祝家莊地處半山區(qū),南、西、北三面環(huán)山,莊前有“玉水河”,河呈南北長條形,與開鑿于西晉的四十里河貫通。現(xiàn)尚存有祝氏祖堂、玉水河、井空泉、藥師寺等與英臺文化相關(guān)古跡。

鳳鳴山風景區(qū)

  鳳鳴山坐落于上虞市豐惠鎮(zhèn)東南4公里,距上虞市區(qū)17公里,為國家2A級景區(qū),景區(qū)面積2.4平方公里,以山陡谷深、急流疊瀑、蒼山翠綠、小橋流水的自然美而聞名,其中“懸石飛瀑”、“千年古藤”二景區(qū)點堪稱奇觀。

  鳳鳴山文化歷史積淀豐厚是道教“第九小洞天”的所在地,有東漢煉丹術(shù)家道教祖師魏伯陽煉丹遺址。魏伯陽一生在鳳鳴山煉丹修性并留下《周易參同契》一書,后被尊為“萬古丹經(jīng)王”。該書在養(yǎng)生學古化學所歷學方面有其獨特的貢獻,在國外稱此書為全球第一本科技方面的書籍。景區(qū)內(nèi)鳳鳴真人祠始于漢代之最,至今已有二千余年歷史,東晉謝安、宋朝朱熹、明朝潘府、葉經(jīng)等文人墨客均到此一游。

白馬湖、春暉名人園

  “白馬湖、春暉名人園”位于距市區(qū)4公里的省級文保單位——春暉中學內(nèi),那里三面環(huán)山,湖泊眾多、幽靜恬雅、自然風光十分怡人。夏丏尊、朱自清、豐子愷、劉薰宇、劉淑琴等前來執(zhí)教,何香凝、蔡元培、葉圣道、李叔同、胡愈之等前來講學,吸引了大批莘莘學子前來求學,一時名揚四海,贏得了北有“南開”,南有“春暉”的美譽。“春暉名人園”就是當初一批名人的居家辦公之處,其中有夏丏尊的“平屋”,豐子愷的“小楊柳屋”,李叔同(弘一法師)的晚 晴山房,經(jīng)享頤的“長松山房”等名人故居,歷年吸引了無數(shù)的名流前來參觀瞻仰。

東山景區(qū)

  東山,又名謝安山。原不怎么出名。自從東晉名士謝安隱居此山后,引出了許多令人神往的故事,便漸漸成了我國東南的一座名山。李白、賀知章、劉長卿、方平、蘇東坡、陸游等,都曾盤桓其間,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詩篇。

稱山風景區(qū)

  稱山風景區(qū)位于上虞市西北部,離上虞市區(qū)7公里.相傳春秋末期,越王勾踐為復(fù)國雪恥,臥薪嘗膽,奮發(fā)圖強.曾在此山稱炭鑄劍,大煉兵器,稱山由此而得名.景區(qū)集旅游;休閑娛樂,餐飲,德教,禮佛為一體,是理想的游覽勝地.

桃花源景區(qū)

  上虞桃花源生態(tài)旅游區(qū)地處上虞市西南,位于長塘鎮(zhèn)桃園村,距離百官城區(qū)約13公里,距離紹興市區(qū)約25公里,景區(qū)面積為2.6平方公里。目前景區(qū)建成了以桃源湖為核心,龍?zhí)稙榫A,具有水上健身游樂、沙灘浴場、龍?zhí)缎蓍e垂釣、野炊燒烤等多種休閑娛樂功能的綜合旅游景區(qū),并從2005年伊始就開始積極申報國家AA級景區(qū)。

  上虞市堆高山景區(qū)地處浙東黃金旅游帶,景區(qū)內(nèi)有建于明代中葉的秀峰庵,歷史悠久。傳說庵內(nèi)的梵香頗有靈氣,吸引了眾多善男信女紛紛前來。現(xiàn)經(jīng)少林高僧釋行吉大師擴建為"秀峰寺",建筑群相貫38000平方米,高達2.8米的緬甸玉佛為鎮(zhèn)山之寶。堆高山景區(qū)蒼山翠嶺、延綿起伏,小溪流水、飛瀑直流,其中雨娘瀑高60米,水勢磅礴,小龍瀑古藤橫鎖,冬來老藤懸雪,頗具古意,勝龍瀑更是林木參天,青藤掛壁,石洞幽深。一條玉鳳溪蜿蜒3800米,有石階隨溪而行、依山起伏。溪邊有盛長櫻桃、柿樹等野生群落,有百年榆莊、紫微、高達4米的枸骨等,沿途拾級登高、步移景換,以山、水、林為特色的秀麗景色美不勝收,今人心曠神怡,為"都市族"渴望返樸歸真、回歸自然而修身養(yǎng)性的理想之處。

  上虞市臥龍山景區(qū)坐落于市蒿壩鎮(zhèn),臥龍山山勢起伏,自東向西連綿數(shù)十里,曲折起伏宛如長友踞臥,主峰金剛峰海拔高320米,山岙有座普凈寺(始稱普凈蓮社),建于南宋年間,屢經(jīng)廢興,清乾嘉年間重加修復(fù),八十年代修復(fù)三圣殿、大悲殿、地藏殿、新塑釋迦文佛玉佛及千手觀音、彌勒、普賢等諸菩薩,寺廟現(xiàn)占地面積50畝,廟內(nèi)主體建筑有大雄寶殿和念佛堂,建有專門的圖書館、伽藍殿等,建筑門類齊全,環(huán)境幽靜,現(xiàn)已成為對外開發(fā)宗教活動場所。站立寺內(nèi)高處遠眺,曹娥江繞出山右,如一條銀帶蜿蜒東流,歸入錢塘江口,實乃避暑之佳境,修凈之圣地。

峰山靈跡風景區(qū)

日本國教的發(fā)源地——峰山道場,據(jù)考證,日本宗教界的鼻祖最澄法師于唐初來華學法,終于在上虞峰山灌頂授法,后回國創(chuàng)立日本第一大教派——日本天臺宗。峰山道場由此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為日本宗教朝拜的圣地。


11. 上虞文化景點圖片欣賞

  曹娥景區(qū)—舜耕公園  曹娥景區(qū)-國家級水利風景區(qū)舜耕公園為曹娥景區(qū)主景之一,位于上虞市區(qū)西南側(cè),舜耕公園以舜耕群雕、大舜廟及舜橋、舜井為主要景點,反映舜帝出生上虞,后因避丹朱于此,故以其名的歷史。渲染舜帝以孝為先,勤政為民的輝煌一生。園內(nèi)舜耕群雕由中國藝術(shù)大師韓美林創(chuàng)作,以花崗巖為主材料的象隊群雕長68米,高27米,總重約800余噸,氣勢恢弘,體量之大,堪稱亞洲之最。  曹娥景區(qū)—曹娥廟  位于曹娥江西岸孝女廟村,距市區(qū)3公里。是為紀念東漢時孝女曹娥投江尋父而建。曹娥廟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幾經(jīng)興廢,屢經(jīng)重建,現(xiàn)建筑為民國二十 三年重建。曹娥廟文化積淀厚重,藝術(shù)品位高雅,尤以廟內(nèi)雕刻、壁畫、楹聯(lián)和書法“四絕”而飲譽海內(nèi)外,被譽為“江南第一廟”。廟內(nèi)現(xiàn)存一“曹娥碑”為“中國最早的字謎”。  “英臺故里”—祝家莊祝家莊“英臺故里”祝家莊是經(jīng)典愛情故事“梁祝”傳說中祝英臺的故鄉(xiāng),位于上虞市東南,距市區(qū)7.3公里。祝家莊地處半山區(qū),南、西、北三面環(huán)山,莊前有“玉水河”,河呈南北長條形,與開鑿于西晉的四十里河貫通。現(xiàn)尚存有祝氏祖堂、玉水河、井空泉、藥師寺等與英臺文化相關(guān)古跡。  鳳鳴山風景區(qū)  鳳鳴山坐落于上虞市豐惠鎮(zhèn)東南4公里,距上虞市區(qū)17公里,為國家2A級景區(qū),景區(qū)面積2.4平方公里,以山陡谷深、急流疊瀑、蒼山翠綠、小橋流水的自然美而聞名,其中“懸石飛瀑”、“千年古藤”二景區(qū)點堪稱奇觀。  鳳鳴山文化歷史積淀豐厚是道教“第九小洞天”的所在地,有東漢煉丹術(shù)家道教祖師魏伯陽煉丹遺址。魏伯陽一生在鳳鳴山煉丹修性并留下《周易參同契》一書,后被尊為“萬古丹經(jīng)王”。該書在養(yǎng)生學古化學所歷學方面有其獨特的貢獻,在國外稱此書為全球第一本科技方面的書籍。景區(qū)內(nèi)鳳鳴真人祠始于漢代之最,至今已有二千余年歷史,東晉謝安、宋朝朱熹、明朝潘府、葉經(jīng)等文人墨客均到此一游。  白馬湖、春暉名人園  “白馬湖、春暉名人園”位于距市區(qū)4公里的省級文保單位——春暉中學內(nèi),那里三面環(huán)山,湖泊眾多、幽靜恬雅、自然風光十分怡人。夏丏尊、朱自清、豐子愷、劉薰宇、劉淑琴等前來執(zhí)教,何香凝、蔡元培、葉圣道、李叔同、胡愈之等前來講學,吸引了大批莘莘學子前來求學,一時名揚四海,贏得了北有“南開”,南有“春暉”的美譽。“春暉名人園”就是當初一批名人的居家辦公之處,其中有夏丏尊的“平屋”,豐子愷的“小楊柳屋”,李叔同(弘一法師)的晚晴山房,經(jīng)亨頤的“長松山房”等名人故居,歷年吸引了無數(shù)的名流前來參觀瞻仰。  東山景區(qū)  東山,又名謝安山。原不怎么出名。自從東晉名士謝安隱居此山后,引出了許多令人神往的故事,便漸漸成了我國東南的一座名山。李白、賀知章、劉長卿、方平、蘇東坡、陸游等,都曾盤桓其間,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詩篇。  稱山風景區(qū)  稱山風景區(qū)位于上虞市西北部,離上虞市區(qū)7公里.相傳春秋末期,越王勾踐為復(fù)國雪恥,臥薪嘗膽,奮發(fā)圖強.曾在此山稱炭鑄劍,大煉兵器,稱山由此而得名.景區(qū)集旅游;休閑娛樂,餐飲,德教,禮佛為一體,是理想的游覽勝地.  桃花源景區(qū)  上虞桃花源生態(tài)旅游區(qū)地處上虞市西南,位于長塘鎮(zhèn)桃園村,距離百官城區(qū)約13公里,距離紹興市區(qū)約25公里,景區(qū)面積為2.6平方公里。目前景區(qū)建成了以桃源湖為核心,龍?zhí)稙榫A,具有水上健身游樂、沙灘浴場、龍?zhí)缎蓍e垂釣、野炊燒烤等多種休閑娛樂功能的綜合旅游景區(qū),并從2005年伊始就開始積極申報國家AA級景區(qū)。  上虞市堆高山景區(qū)地處浙東黃金旅游帶,景區(qū)內(nèi)有建于明代中葉的秀峰庵,歷史悠久。傳說庵內(nèi)的梵香頗有靈氣,吸引了眾多善男信女紛紛前來。現(xiàn)經(jīng)少林高僧釋行吉大師擴建為"秀峰寺",建筑群相貫三萬八千平方米,高達2.8米的緬甸玉佛為鎮(zhèn)山之寶。堆高山景區(qū)蒼山翠嶺、延綿起伏,小溪流水、飛瀑直流,其中雨娘瀑高60米,水勢磅礴,小龍瀑古藤橫鎖,冬來老藤懸雪,頗具古意,勝龍瀑更是林木參天,青藤掛壁,石洞幽深。一條玉鳳溪蜿蜒3800米,有石階隨溪而行、依山起伏。溪邊有盛長櫻桃、柿樹等野生群落,有百年榆莊、紫微、高達4 米的枸骨等,沿途拾級登高、步移景換,以山、水、林為特色的秀麗景色美不勝收,今人心曠神怡,為"都市族"渴望返樸歸真、回歸自然而修身養(yǎng)性的理想之處。  上虞市臥龍山景區(qū)坐落于市蒿壩鎮(zhèn),臥龍山山勢起伏,自東向西連綿數(shù)十里,曲折起伏宛如長友踞臥,主峰金剛峰海拔高320米,山岙有座普凈寺(始稱普凈蓮社),建于南宋年間,屢經(jīng)廢興,清乾嘉年間重加修復(fù),八十年代修復(fù)三圣殿、大悲殿、地藏殿、新塑釋迦文佛玉佛及千手觀音、彌勒、普賢等諸菩薩,寺廟現(xiàn)占地面積50畝,廟內(nèi)主體建筑有大雄寶殿和念佛堂,建有專門的圖書館、伽藍殿等,建筑門類齊全,環(huán)境幽靜,現(xiàn)已成為對外開發(fā)宗教活動場所。站立寺內(nèi)高處遠眺,曹娥江繞出山右,如一條銀帶蜿蜒東流,歸入錢塘江口,實乃避暑之佳境,修凈之圣地。  峰山靈跡風景區(qū)  日本國教的發(fā)源地——峰山道場,據(jù)考證,日本宗教界的鼻祖最澄法師于唐初來華學法,終于在上虞峰山灌頂授法,后回國創(chuàng)立日本第一大教派——日本天臺宗。峰山道場由此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為日本宗教朝拜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