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影国产精品,欧美日韩国产亚洲精品,麻花豆传媒剧吴梦梦免费,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87

鄭家洞山洞博物館

鄭家洞山洞博物館

鄭家洞山洞博物館。是鄉(xiāng)村教師陳喜朝創(chuàng)辦的。1933年2月,紅軍在新場鄉(xiāng)(今雙流鎮(zhèn))建立“蘇維埃政權”不到一月,就面對川北軍閥部隊與地方土匪的圍剿周旋于懸崖上的鄭家洞達15個月,27名紅軍官兵用熱血將革命火種播在了大巴山區(qū)。為緬懷先烈,修繕了鄭家洞山洞博物館,從1989年到今,收集了槍彈、馬刀、長矛等紅軍遺物200多件,泥塑了35尊紅軍像和復制石刻300多條紅軍標語供世人參觀。新華社記者于1992年向全國發(fā)了通稿,數(shù)十家媒體爭相采訪報道,省內外慕名參觀者達五萬人次以上。原雙流籍湖北省軍區(qū)司令員、老紅軍何太陽稱這是“一部大巴山傳統(tǒng)教育的生動教材”。

傅山博物館和開元溶洞哪個好玩?

一、傅山博物館和開元溶洞哪個好玩?

推薦開元溶洞更好玩,值得游玩。

開元溶洞是因洞內有唐、開元年間的摩崖石刻而得名,洞內大而高,長1100余米,分六個大廳,洞內各種石鐘乳等自然景物玲瓏剔透,形象逼真,令人目不暇接。洞內新石器時期、唐、宋等各時期的摩崖石刻更令人稱絕。天下溶洞,不盡相同,但開元洞的奇妙壯觀,足以和廣西桂林的蘆笛巖媲美。

開元溶洞是一條廊道廳堂式洞穴,全長1280米,高和寬的地方達30米。由8個大廳組成,大小百余處景點景物供游客觀賞。各廳中均各具特色的采用中國先進的電光源技術進行燈光布局,給人們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

二、2022桂林兩院一館開放時間?

“一院兩館”包括桂林大劇院、桂林博物館、廣西桂林圖書館。桂林大劇院憑票在規(guī)定時間進入。桂林博物館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下午4時30分停止入館)。桂林圖書館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周一閉館)。

桂林大劇院坐落于桂林市臨桂新區(qū),北至公園北路,南臨山水大道,東到鳳凰西路,西靠平桂西路與市民公園,并與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圖書館、桂林博物館毗鄰而建,共同構成了氣勢磅礴地桂林“一院兩館”仿古建筑群。

桂林博物館新館位于臨桂新區(qū),是桂林的地標性建筑。建筑面積3.4萬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約1.2萬平方米,共有12個展廳,設有4個基本陳列、2個專題展覽,2個規(guī)劃展示館(桂林市城市規(guī)劃展示館和臨桂新區(qū)規(guī)劃館),另有3個臨時展廳,不定期舉辦各種臨時展覽。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圖書館是廣西建館最早的圖書館,也是全國建館最早的十座省級公共圖書館之一。原稱“廣西省第一圖書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第一圖書館”等名。

三、桂林那個地方好玩我想去

龍勝溫泉:30元 桂林旅游PR 8 級(3a景點,一個放松,休息的好地方)

銀水侗寨:50元 桂林旅游PR 6 級(商業(yè)氣息太濃,缺少本民族該有的)

白面瑤寨:35元 桂林旅游PR 4 級(同上)

黃洛瑤寨:35元 桂林旅游PR 4 級(有名的長發(fā)村,可惜帶有很多的商業(yè)氣息)

金竹壯寨:免費 桂林旅游PR 4 級(商業(yè)氣息太濃)

巖門峽漂流:80元 桂林旅游PR 4 級(價格高了,時間太短,不過癮)

森林公園吊橋:10元 桂林旅游PR 2 級(順路看看,反正錢不多)

參觀周口店遺址博物館,秒懂北京猿人,新洞人和山頂洞人的區(qū)別

參觀周口店遺址博物館,秒懂北京猿人,新洞人和山頂洞人的區(qū)別

文圖丨二指禪掌門

早就想去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看看“北京猿人”。雖然有爭議,說北京猿人不是我們的祖先,但至少曾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就算不是祖先,也是同類或者鄰居吧。

讀書的時候就看過那個很有特點的北京人復原頭像,嘴往前撅著,顯得有點丑陋。去之前我還想,會不會嚇到參觀的孩子?

那日,當龍骨山出現(xiàn)在車窗里,又漸漸被房屋遮擋住,我知道,我正一步步接近60萬年前的“北京人”、10萬年前的“新洞人”和18000年前的“山頂洞人”曾經生過的地方。

不錯,這三類人雖然都曾生活在這里,但相隔年代久遠,除非有人穿越,不然他們是無法見面的。

1929年,中國古人類學家裴文中先主在龍骨山發(fā)掘出第一顆完整的“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震撼了全世界。近一個世紀以來,這個距離北京市區(qū)約48公里的山腳下,就成了很多中外學者駐足的地方。隨后,全世界都知道了這個古人類和古脊椎動物考古遺址,是“北京人”的發(fā)原地。

當然,去之前我定的導航是遺址,走著走著,卻發(fā)現(xiàn)路邊一塊大石頭,上面寫著“周口店遺址博物館”。看導航還有一段距離,怎么就到了?

后來才知道,這個博物館和遺址區(qū)不是一回事,兩邊要分別買票。坑啊!

既來之則安之。走進博物館,大廳里就是“北京猿人”“新洞人”和山頂洞人的雕塑,沒進展廳,已經明白了三者的區(qū)別。

博物館有三個展廳,這里不僅有4億年前到1億年前的各種巖石標本,更引人注目的是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模型、古人類用火遺跡以及粗糙簡陋的石制砍斫、切割、亂削和雕刻工具,和龍山上發(fā)現(xiàn)的二十余處脊椎動物化石遺址,以及古人類活動過的遺址分布點。一件18000年前山頂洞人的遺物——串青貝殼,獸牙、小石頭制成的古老的項鏈掛在墻上。當然,還有在我國和世界各地發(fā)現(xiàn)的各個時期的古人類化石、舊石器,以及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的繪畫、雕刻藝術品,讓人不覺驚嘆古人的智慧。

作為直立人,生活在遠古的北京猿人已經會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石器),并開始了征服大自然的殘酷進程。那時的人們,已經知道了他們和一般動物的區(qū)別,在野草叢生,猛獸出沒的茂密森林里,開創(chuàng)著屬于那個時代的美好生活。他們幾十個人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這種群居生活,就是原始社會的雛形。你可以想象,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間,一群“咿呀學語”的另類猿,將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樹枝砍成木棒,憑著極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進行艱難的斗爭的畫面。他們用下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上肢與現(xiàn)代人的雙手相似,捕食野獸。只是,身體還不能挺直,像一個個佝僂著腰的老年人。但這已經足以震撼其他動物。因為他們的合作,能打敗大型的食肉動物了。這在弱肉強食的原始社會前期,還是相當牛叉的。

休息時,我翻看手機,搜索關于北京人的一些文章,偶然看到,一種觀點說“北京猿人被鬣狗滅絕了”。雖然只是一家之言,但我卻有點相信了。因為我在展廳里看到了小牛犢一樣的鬣狗骨架標本。回想起看過的鬣狗紀錄片,同樣是群居動物的鬣狗,和最初的直立動物相遇,二者的廝殺一定是震天動地。

當然,我還是傾向于北京猿人滅絕于自然災害。畢竟,讓鬣狗滅族,是一件很血腥的事情,雖然隔著遙遠的時空,但我還是感到絲絲涼意。

【攝于周口店。文圖均為原創(chuàng),請勿抄襲搬運!】

山西洪洞縣博物館:感受洪趙古韻,追尋文明根脈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第三十六站

洪洞縣博物館:感受洪趙古韻,追尋文明根脈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鸛窩。”這首流傳甚廣的民謠反映的是中國古代史最大的一次人口遷徙,即明朝初年的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事件。數(shù)百年來,洪洞大槐樹被當作“家”,被稱作“祖”,被看作“根”,成為億萬華人心目中的故鄉(xiāng)

提起洪洞,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大槐樹,根祖文化也成為洪洞最具代表性的標志。其實洪洞并不只有這些,這里還有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唯一的大型元代戲劇壁畫水神廟壁畫、宋代中國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經《開寶藏》的復刻本《趙城金藏》、全國四大名塔之一的廣勝寺琉璃飛虹塔、全國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監(jiān)獄……

如果想全面了解洪洞,就一定要到洪洞縣博物館看看。本次“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就帶你走進洪洞縣博物館,感受洪洞深厚的文化底蘊。

數(shù)千件文物,串起洪趙歷史脈絡

洪洞,古屬冀州,因城南“洪崖”、城北“古洞”得名,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有“華人老家”之稱。

在洪洞縣博物館里,你可以清晰地了解洪洞的歷史發(fā)展脈絡。洪洞縣博物館成立于1984年,是一座全民公益性的事業(yè)機構,當時的館址位于洪洞縣關帝廟。2017年8月,位于大槐樹文化中心廣場新建博物館落成。2021年4月21日,該館由舊館址搬遷到大槐樹文化中心廣場博物館。館藏文物共有2346套/7145件,涵蓋各種材質,包括石器、銅器、陶器、玉器瓷器、鐵器、書畫雕塑造像、古籍圖書等。其中一級文物11套/21件,二級文物62套/65件,三級文物165套/292件。

自成立以來,洪洞縣博物館積極發(fā)揮其社會教育功能,舉辦了許多優(yōu)秀展覽,如《洪洞縣歷史文物陳列展》《麥稈工藝展》《集郵展》《洪洞籍干部書畫展》《申樹林書畫展》《愛我中華·愛我洪洞展》《正說蘇三展》等。

2021年7月,洪洞縣博物館的主題展覽“洪趙古韻——洪洞縣歷史文物展”完成布展,目前已正式對外開放。展廳面積1200余平方米,該展覽共分為六個單元,分別是“文明先聲”“楊國覓蹤”“秦漢楊縣”“隋唐洪洞”“宋金寶藏”“明清遺風”,從史前時期到明清以時間為序,展示了洪洞各個時期的遺跡、遺物。

為什么叫“洪趙古韻”呢?這是因為洪洞縣是原洪洞和趙城兩縣于1954年合并而成。我們先來了解一段洪洞的建置史。

西周時洪洞為楊侯國,趙城為趙國;秦統(tǒng)一六國后推行郡縣制,洪洞為楊縣,趙城屬彘縣,治所在霍州;隋義寧元年(617年),置趙城縣,是為趙城縣之始。義寧二年(618年),改楊縣為洪洞縣,延續(xù)至今;北宋、金代這個時期,洪洞、趙城均屬平陽府;元代,洪洞、趙城屬平陽路,元大德七年(1303年)后屬晉寧路;明代實行省、府、州、縣四級制,洪洞、趙城均屬平陽府;清代大致沿襲明制,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霍州升為直隸州,轄趙城縣,洪洞縣仍屬平陽府。直到1954年,洪、趙兩縣合并為洪趙縣,后來又改為洪洞縣。

六大展區(qū),講述洪洞千年滄桑

走進洪洞縣博物館,如同打開一幅洪洞的文明畫卷。

第一單元“文明先聲”,是洪洞縣博物館陳展內容最為久遠的一個展區(qū)。人類從遠古走來,在黃土高原、在洪洞大地留下了諸多足跡。古文化遺址密集分布于汾河兩岸和河谷階地,文化譜系清晰,文化序列一脈相承。在這個展區(qū),觀眾可以看到很多古代先民使用過的生產工具和生活器具,有石鏟、石錛、石犁、石斧、石刀等,充分體現(xiàn)了原始先民與大自然抗爭的智慧和頑強的生存能力。

第二單元“楊國覓蹤”,是該館最有特色的一個展區(qū),主要展示商周時期的文物。歷史上,洪洞縣曾是西周楊侯國的封域。西周初年姞姓受封,建立楊國,晚期被姬姓尚父所取代并稱為楊侯。位于洪洞縣中部的坊堆南秦永凝堡遺址群,出土了大量西周時期的器物,有學者認為此地或許就是兩周楊侯國的中心統(tǒng)治區(qū)。該展區(qū)展品以青銅器為主,其中有一件永凝堡遺址出土的西周瓦棱紋雙獸耳三足銅蓋簋是該館鎮(zhèn)館之寶之一。

春秋早期,楊國被晉國所滅,晉伯僑被封于楊,亦稱羊舍氏,地處范村、安樂村、張村和敬村之間的范村古城或為羊舍食邑中心區(qū)域。據(jù)《春秋大事表》載:“今山西洪洞縣,東南十八里有楊城。晉滅之,以為羊舌氏封邑”。清光緒《山西通志》載,“古楊侯國城,在今范村。”展廳內以展板形式圖文并茂地介紹了范村古城遺址的基本情況。

第三單元為“秦漢楊縣”。洪洞縣古稱“楊縣”,據(jù)推測,范村古城在公元前514年就開始建設了,這就是楊縣。在該展廳中,陳展內容最豐富、最具地域文化特色就是一些漢代青銅器。其中有一件西漢長柄盤底銅熏爐,爐體呈球形,上有鏤空的山形蓋,蓋上有一鈕,下有一圓柱和底盤相連。整個熏爐制作頗為細致精美,時隔兩千多年,似乎仍有余香裊裊。此外,該展廳中還有許多陶器,從陶樓到倉房,從灶臺到獸圈,生活中所能用到的器皿,在這里幾乎都能找到微縮版。“你看這件陶樓,是仿造漢代民居建筑制作的,不僅反映了我國漢代建筑技術的迅速發(fā)展,還從側面展現(xiàn)了1800多年前東漢晚期豪強地主的莊園生活。”館長張小星介紹,漢代的莊園經濟繁榮發(fā)達,這些陶器便是最好的見證。

在該展廳的一側,有一面非常顯眼的弧面墻,上面展示的是洪洞籍著名國學專家、山西省政府參事室研究員、太原文瀛書院院長衛(wèi)方正撰寫的《洪洞賦》。這篇賦描述了洪洞自古以來的重大歷史事件、文物古跡、英雄豪杰、名人賢達及民風民俗名優(yōu)特產等,堪稱是一篇洪洞文化的百科全書。

第四單元為“隋唐洪洞”。該展區(qū)主要展示的是隋唐時期洪洞區(qū)域出土的石刻或造像。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各種佛教造像,在風格上已擺脫了以前的那種呆滯、平板的表情和神秘氣氛的籠罩,展現(xiàn)出一種溫和圓潤、生動柔和的風格,人物造型也從南北朝時的清瘦飄逸轉向豐滿端麗。

第五單元為“宋金寶藏”。該展區(qū)主要展示了部分館藏宋金瓷器。宋金元時期,發(fā)達的社會文化除了千古流傳的詩詞之外,精美的瓷器同樣是其重要的載體和見證,我國的制瓷業(yè)達到輝煌。展廳內的部分詩文瓷枕,將詩詞與瓷器進行了完美結合,“青山無限好,游道不如歸”“松柏齊年,龜鶴齊壽”等都寄予了美好的寓意。在這個展區(qū)還有一件文物不得不看,那就是《趙城金藏》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四十八卷(復制本)。《趙城金藏》在當今世界上已成孤本,極為珍貴,因而被視為稀世瑰寶。

第六單元為“明清遺風”。明代洪洞縣最著名的歷史事件就是大槐樹移民,可謂家喻戶曉。明初,為了縮小各地人口分布不平衡,政府組織了一系列墾荒性的移民,山西是洪武、永樂年間規(guī)模最大、最集中的移民遷出之地。山西南部的平陽府人口稠密,是山西重要的移民區(qū)域。平陽府移民出發(fā)地在府北洪洞縣的廣濟寺一帶,廣濟寺周圍植有若干大槐樹,于是大槐樹便成為被迫離開家鄉(xiāng)的民眾遷移外地眺望故鄉(xiāng)最后的記憶。展廳內以展板的形式對這段歷史進行了介紹。

除此之外,這個單元還集中展示了一些明清時期的精致瓷器,有瓷盤、瓷瓶、瓷罐等。

館長推薦

洪洞博物館內的藏品琳瑯滿目,無一不展現(xiàn)著洪洞深厚的歷史文化。接下來,由館長張小星為您推薦該館的鎮(zhèn)館之寶。

鎮(zhèn)館之寶《趙城金藏》刻本

該經卷的年代為金代,每卷卷首刊趙城縣廣勝寺及《釋迦說法圖》。它共有7000余卷,今存4000余卷,與《永樂大典》《四庫全書》《敦煌遺書》并稱為國家圖書館四大鎮(zhèn)館之寶。

《趙城金藏》是金皇統(tǒng)年間山西潞州民女崔法珍在山西、陜西部分地區(qū)斷臂化緣、募資所刻的漢文大藏經。1933年范成發(fā)現(xiàn)于山西趙城廣勝寺,1934年蔣唯心經過多方研究考證,最終認定這部藏經為金代刻印,故稱之為《趙城金藏》。1942年,為防止侵華日軍搶劫金藏,太岳區(qū)組織百余人秘密將《趙城金藏》轉移,先是存放于太岳區(qū)二地委機關駐地安澤縣亢驛村,后又轉移至太岳區(qū)黨委駐地沁源縣,后又轉至太行山區(qū)涉縣。1949年,《趙城金藏》運至北平,移交當時的北平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收藏。

這部規(guī)模浩瀚的佛教典籍,字體剛勁,雕刻工整,紙質優(yōu)良,印刷清晰,在當今世界上已成孤本,是研究我國刻經史和版本史的珍貴資料。從中可以看出歷代佛教書籍制作演變過程,可以看出佛藏與當時平水金本的水平,特別是與平水版畫之間的關系。

西周瓦棱紋雙獸耳三足銅蓋簋

這件青銅器為一級文物,時代為西周,出土于山西洪洞縣永凝堡遺址。

1996年5月,為配合永凝堡村民房基建工程,經上級文物部門批準,臨汾市文化局和洪洞縣博物館對永凝堡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其中出土的“西周瓦棱紋雙獸耳三足銅蓋簋”,蓋與器身子母合口,蓋上為圓形捉手。深圓腹,兩側有獸形耳,圈足之上附三獸足,蓋口沿及腹上部飾云雷紋。蓋內和器底內均銘“嚴尚父作寶簋,其萬年子子孫孫永用”。

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版《洪洞縣志》載“周楊侯國,文王庶子伯僑所封,或曰宣王子尚父所封,后滅于晉。”在西周中后期,周宣王被歷史學家稱為西周的“中興之王”。這樣看來,銅簋銘文中的“嚴尚父”,很有可能就是宣王所封的子“尚父”,從而有力地印證了史書記載的可靠性。

山西晚報記者 呂國俊 南麗江 孫軼瓊 通訊員 楊敬

【編輯: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