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影国产精品,欧美日韩国产亚洲精品,麻花豆传媒剧吴梦梦免费,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87

三人墳

三人墳

三人墳

三人墳位于修文縣谷堡鄉(xiāng)哨上村的蜈蚣坡山腰,距縣城12公里,奢香夫人所開龍場驛至六廣驛的古驛道從墳旁經過,墳為塊石合砌的墓冢,封土高1.6米,直徑3米。蜈蚣坡巍峨雄奇,陡峭險峻,古樹盤垣,荊棘叢生,王陽明曾在此有感而吟出了“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游子懷鄉(xiāng)兮莫知西東。莫知西東兮維天則同,異域殊方兮環(huán)海之中”的名句。

明正德四年(1509)秋天,一吏目帶其子和仆人,自京城來準備去南邊上任。行至龍場(今修文縣城),因天不停地下著細雨,加上已到黃昏時候,便投宿在龍場苗民家里。第二天早上,王陽明準備去向他打聽一下京城的近況,不料3人已經離開宿地往前走了。

由于3人因長途跋涉,頂風霜,冒雨露,又饑又渴又勞累,加上筋骨疲憊,又被瘴疬侵襲,中午行至蜈蚣坡時,吏目死于坡下,當天傍晚和第二天上午,其子和仆人又先后死在蜈蚣坡。王陽明聽說后,想到三具暴露的尸體無人收殮,惻隱之心油然而生,便帶領兩個童子拿著畚箕和鐵鍤,親自到蜈蚣坡將三具尸體掩埋,并作《瘞旅文》祭奠。文中對客死路旁的主仆3人表示深切的同情,也流露出對自己命運的無限感傷。然王陽明認為,為人應該大義凜然,無私無畏,人生不應為升官發(fā)財去忙碌奔逐,為財喪身,不論面對任何艱難險阻,都不應該憂心忡忡,垂頭喪氣,要力爭自立自全。《瘞旅文》文辭凄戚,哀惋動情,情凄意切,催人淚下。文章樸實深刻,膾炙人口,感人至深,前人已將其作為古代散文名篇收入《古文觀止》,并與唐代李華的《吊古戰(zhàn)場文》和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合稱為祭文“三絕”而廣為傳誦。

清乾隆八年(1743),山東通判孫諤因辦理公事到修文,與修文知縣王肯谷一道到蜈蚣坡尋找三人墓。因年久無人管理,墳被荒草湮沒,很多當地人都不知道《瘞旅文》中所講的三人墳在哪里,最后找到一位70多歲的老人,才帶他們找到三人墳。只見墳墓及四周被荒荊蔓草覆蓋,幾乎不能辨別,不免感到悲傷,于是捐資修筑墳墓,并于乾隆十年(1745)春季賦詩撰文刻碑立于墳頭,碑文云:

癸亥秋,因公同王明府過蜈蚣坡,詢三人墓,里人無知者。有老生,年七十,扶杖拔藤,導引而至墓前,則荒煙蔓草,幾莫能辨。余憑吊久之,不勝愴然。因與明府共謀,捐金筑墓立碣,并口占一律,使后之吊者得有所據。三人有知,當吟吾詩于青楓落日間也。

東魯

孫諤

主仆扶男來瘴地,可憐同日葬幽云。

史書已失三人姓,驛路猶存一尺墳。

魂叫青楓天欲暮,骨纏白草晝常曛。

蜈蚣坡下傷無限,痛哭當年瘞旅文。

余幼時讀文成集至瘞旅一篇,其一種至誠側怛之意洋溢于卷軸間,真千古不可研磨之文也。而吏目遂藉以不泯,其子與仆俱籍以不泯。嗟乎!彼三人者,亦云幸矣。庚申春,余選授修邑,修即古龍場驛文成謫居舊地也。抵任后,即詢訪何陋軒、君子亭、玩易窩,皆不可復識,惟龍岡書院遺址尚存,惜已鞠為茂草。余請諸各憲重建并擴新之。距縣城廿余里蜈蚣坡下旅墳三塍,即瘞旅故處。蠻童猓女,往往樵牧其間,歲久漸平。屢欲往視未果。適署別駕 水孫公因公至修,偕余俱道經墓側憑吊,不勝感慨。因命居民封其墓,周圍各留空地丈許,不得侵占,更必勒石垂久。孫解囊捐金,欣然對余曰:“必如是,庶可使遺澤不致久而遂湮,且將與陽明書院不朽矣。”

落款為修文令醴泉王肯谷謹跋并書。后縣人又把《瘞旅文》刻成石碑,立于墳側驛道上,供過往客人憑瞻,因碑位于蜈蚣坡 兩山之間,碑又高又大,當地人叫做“大碑埡口”,沿襲至今。

三人墳墓碑在民國年間被毀,《瘞旅文》碑在“0”中作為“四舊”被造反派砸壞,墳墓因年久失修坍塌。1985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將三人墳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修文縣文物管理所籌集資金培修了墳塋,搜集殘碑和殘碑拓片,反復核對文字,按核準的碑文和書體恢復了王肯谷撰書的墓碑,又請貴州文史專家陳福桐手書《瘞旅文》,重刻大碑豎于墳后埡口處。三人墳因為《瘞旅文》而聞名,國內外的王學研究者赴修文后多到三人墳憑吊。三人墳附近有風景點天生橋,且去天生橋又須從三人墳經過,王陽明也曾到過天生橋,寫有《過天生橋》詩。故天生橋和三人墳兩處陽明遺跡,是研究王學和尋訪陽明遺跡不可遺漏的去處。

王陽明《瘞旅文》與修文三人墳

陽明先生的《瘞旅文》是可與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張溥的《五人墓碑記》相提并論的古代祭文名篇之一,講述了三個異鄉(xiāng)人,僅為了微薄的薪俸而萬里奔走,最終暴死異鄉(xiāng)的故事。陽明先生與他們素昧平生,卻埋葬了三人,并寫下了這篇感情相當深切的祭文。究其原因,大概是由于陽明先生被貶龍場驛,其景況就像客死之人,悲客死之人其實是借以抒發(fā)自己被貶異域的凄苦哀傷之情。

《瘞旅文》中這個故事的發(fā)生地,就在貴陽修文縣谷堡鄉(xiāng)哨上村大碑丫口。這個地名的來源,正是因為1745年重修三人墳時,古人曾在埡口上的驛道旁立了一通《痊旅文》大石碑。雖然這塊古碑現(xiàn)在已經找不到了,但是有一塊嶄新的石碑取而代之。

明正德四年(1509)秋,一吏目帶其子和仆人,自京城來準備去南邊上任。因長途跋涉,頂風霜,冒雨露,又饑又渴又勞累,加上筋骨疲憊,又被瘴疬侵襲,中午行至蜈蚣坡時,吏目死于坡下,當天傍晚和第二天上午,其子和仆人又先后死在蜈蚣坡。王陽明聽說后,想到三具暴露的尸體無人收殮,惻隱之心油然而生,便帶領兩個童子拿著畚箕和鐵鍤,親自到蜈蚣坡將三具尸體掩埋,并作《瘞旅文》祭奠。

《瘞旅文》石碑的右側,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石碑背面有三人墳的來歷簡介。

但是三人墳并不在這兩塊碑的近旁,而是得沿著文保碑旁邊那段殘留的古驛道向下行才找得到。

若沿著這段古驛道一直向下走,可通往山谷中的田壩。在石板路上的第二個岔路口處左轉,遠遠地就可以看到一座墓碑,那里就是三人墳了。

三人墳前立有一通圓頂的石碑,是1996年立的。

由于這是一座三人合葬墓,封土堆比一般的墳墓略大。周圍壘砌的石塊卻并不像是年代久遠的樣子,可能是后來添加的。

最后附上三人墳附近的衛(wèi)星地圖,三人墳所在坐標是北緯26°53'28.90"、東經106°31'5.83",如果到了那里找不到人問路,別忘了還可以打開手機指南針和GPS定位。

三人墳附近的衛(wèi)星地圖

修文谷堡鄉(xiāng)“蜈蚣橋景區(qū)”包括三人墳、天生橋、蜈蚣坡古驛道和蜈蚣橋等幾個自然與人文景點,建議前往的朋友留足時間把這幾處一次性游覽完。

修文三人墳一日游攻略

修文三人墳地處貴陽修文縣歷史王陽明曾經在這里寫了《痊旅文》憑吊死者,所以這也是王陽明遺跡所在地之一,被列為省級文物單位,得到了妥善的保存,下面給大家分享修文三人墳一日游攻略。

修文三人墳一日游攻略

王陽明先生畫像

修文三人墳一日游攻略

五百余年前,陽明先生被貶修文龍場驛當了一個小小的不入流的驛丞。某曰遇一小官攜一子一仆赴滇就任,路過此地時三人不幸得瘴癘先后暴亡。?

修文三人墳一日游攻略修文三人墳一日游攻略

三人合葬

修文三人墳一日游攻略

陽明先生感境遇之苦,憐生存不易,與仆埋葬三人,并寫下著名的《瘞旅文》,砥礪悟道,終于大成于陽明洞,從此留下心學一支,開創(chuàng)圣人之境,是為不朽。?

修文三人墳一日游攻略修文三人墳一日游攻略

滇黔古驛道

沿奢香六廣驛道前行三里,山重水復桃映春,有天生橋一座,小溪穿流而下,巨石崩崖,盲谷深幽,珠玉吐漱。奇哉!?

修文三人墳一日游攻略

四月二曰

修文三人墳一日游攻略

天生橋

修文三人墳一日游攻略修文三人墳一日游攻略

橋下盲谷

修文三人墳一日游攻略

天生橋瀑

自駕路書:貴陽-修文-谷堡鄉(xiāng)-三人墳(有路牌及石碑指示)-哨上村(順驛道步行約500米到達天生橋)

國內三大稱“林”的墳墓,一個萬人敬仰,一個香火鼎盛,一個招人熱議

中國歷史上,有三個人的墳墓被稱為“林”,他們分別是山東曲阜的“孔林”,河南洛陽的“關林”,河南安陽的“袁林”。三個墳墓中,一個萬人敬仰,一個香火鼎盛,一個卻招人非議,接下來隨小編一起看一下,歷史上被稱作“林”的三座墳墓。

【孔林】

“孔林”原稱“至圣林”,位于山濟寧阜城北1.5公里處,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也是世界上延續(xù)時間最長的家族墓。現(xiàn)為中國規(guī)模最大、持續(xù)年代最長、保存最為完整的人造林和宗族墓群。

“孔林”當初占地面積不過一頃,兩千四百年來,孔子后裔及孔氏族人多埋葬于此,歷代帝王不斷賜給祭田、墓田,因此面積逐步擴大,至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歷時三年,大興土木,建成這座古樹三萬余株、占地面積達三千多畝的人造林。

相傳,孔子去世后,依“厚養(yǎng)薄葬”的觀念,據說是葬后不起墳土。孔子的弟子們擔心天長日久找不到老師的墓地,故不約而同帶著樹種來到孔子的墓地,圍繞墓地種植了許多樹木,作為老師墓地的標志。同時,孔子的不少弟子,還為老師守墓,諸如孔子最器重的弟子——子貢,是一個很有才華的外交家和富商,他在老師墓前蓋了一座茅屋,為老師守墓六年,這些弟子守墓時,也是年年植樹,因此遂有了現(xiàn)在的“孔林”。

【關林】

“關林”是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于首級埋葬的地方,現(xiàn)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關林北依隋唐故城、南臨名勝古跡——龍門石窟、東依潺潺的伊河,為海內外三大“關廟”之一,在千百坐關廟中獨稱為“林”,是中國唯一冢、廟、林合一的古代景點建筑

關林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清朝乾隆帝時得到擴建,現(xiàn)存建筑主要為明朝所建。關林的建筑規(guī)格,是按照宮殿形式進行修建的,空間布局嚴謹,蔚為壯觀。廟前有戲臺,沿中軸線建筑依次為大門、儀門、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牌坊、林碑亭、關墓。

中軸線兩側附以其他形式相同的對稱建筑物。其中最具特色的當數舞樓,前臺的歇山式和后臺的硬山式組合任一起,重檐樓閣,構筑之妙全國罕見,也為“洛陽古代藝術館”所在地。2008年洛陽市申報的關公信俗,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千百年以來,關于作為忠與義的化身,深受廣大民眾的敬仰和愛戴。他的“忠義仁勇”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由此形成的“關公信仰”文化,已成為海內外華人、華僑聯(lián)絡友誼、溝通親情的重要紐帶,關林也因此成為海內外華人拜謁的圣域,中國民族精神的脊梁。

【袁林】

袁林又稱“袁世凱墓”、袁公林,始建于1916年6月,建成于1918年6月,占地面積9萬多平方米。是清末民初著名的軍事人物、政治人物、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tǒng)——袁世凱及其夫人的合葬墓。

袁林的營建,是按照明清皇陵的格局、采用中西合璧建筑手法、以中國古典傳統(tǒng)形制為體、西洋建筑風貌為用——“中體西用”為藍本的陵墓建筑創(chuàng)例,在我國陵墓建筑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由于年代比較近,其建筑格局基本保存完好。

1982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將袁林列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被安陽市旅游局公布為國家AA級旅游景區(qū)。

民國初年,袁世凱冒天下之大不韙而稱“帝”,其名不正言不順、最后四面楚歌,不到60歲便一命嗚呼。袁世凱去世后,他的大兒子袁克定起初想效仿歷代帝王,把自己父親的墓地稱為“袁陵”。卻遭到當正政人徐世昌的反對。他說:“項城生前稱帝未成,未曾身居大寶,且已取消洪憲年號,如果采取 袁陵 之名,實為不妥。林與陵諧音,《說文解字》上所載陵與林二字又可以互相借用,避陵之名,仍陵之實,這多好啊!”,當時,徐世昌的話還是有分量的,于是棄“袁陵”而改用現(xiàn)在的“袁林”。(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