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影国产精品,欧美日韩国产亚洲精品,麻花豆传媒剧吴梦梦免费,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87

湛盧書院(楊氏書室)遺址

湛盧書院(楊氏書室)遺址

湛盧書院(楊氏書室)遺址位于松溪縣茶平鄉(xiāng)湛盧山—續(xù)賢庵,元代,長約25米、寬約20米、建筑面積約500平方米。據(jù)《縣志》載:湛盧書院乃元朝楊纓所建,清嘉慶六年(1801年)失火,燒成廢墟,僅留下金鐘一個,鋼爐一口,由吳屯楊姓保存下來,清同治十一年四月(1872年),由楊鐘銘等向本族勸募銀元重建,民國十九年又一次再建,并,湛盧書院(楊氏書室)遺址,湛盧書院(楊氏書室)遺址簡介,湛盧書院(楊氏書室)遺址-南平市松溪縣湛盧書院(楊氏書室)遺址旅游指南

南京清涼山崇正書院遺址

南京清涼山崇正書院遺址 崇正書院在清涼寺東側(cè)山坡上,明嘉靖年間修建。

建立者是嘉靖年間擔任南京督學御史的耿定向,整個建筑依山勢而宜,綠樹掩映,古雅清靜。

院內(nèi)假山、水池、涼亭、徊廊相連,以及隨宜點綴的花草、竹絲,具有典型的江南園林風格。

書院共三進,前兩進兩側(cè)有游廊相連,第三進稱“清涼勝境”,筑于高處。

正殿是一座高6 米、寬16米、深20米的重檐翹角古建筑,殿前有水池與石刻的流水龍頭。

明代蓮花書院遺址“驗明正身”

高空俯瞰位于廣州增城區(qū)永寧南香山蓮花書院遺址全景。南方日報記者 李細華 攝

蓮花書院遺址發(fā)掘出的文物:“乙巳春泉翁書”殘碑。

穗文考 攝

蓮花書院遺址現(xiàn)場的柱礎,將在原地保留供觀眾參觀。

南方日報記者 李細華 攝

在廣州增城區(qū)永寧街南香山,靜靜躺著一片鮮為人知的明代書院遺址。據(jù)文獻記載,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著名教育家、哲學家湛若水曾在此選址并創(chuàng)建了“蓮洞書館”,又稱“蓮花書院”。

2016年,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增城區(qū)推動蓮花書院重建工程進行的考古調(diào)查勘探時,發(fā)現(xiàn)了這片遺址,隨即引起社會廣泛關(guān)注。如今,遺址“蓮花書院”的身份已得到確認。該遺址還被省有關(guān)部門評為“2018年南粵古驛道文物重大發(fā)現(xiàn)”。

增城是湛若水的家鄉(xiāng)。蓮花書院是湛若水晚年創(chuàng)辦的重要書院,是其創(chuàng)辦的40余所書院中目前唯一經(jīng)過考古發(fā)掘且保存完整的重要遺址,也是其家鄉(xiāng)乃至整個嶺南地區(qū)保存最好的明代書院遺址。專家表示,蓮花書院的發(fā)現(xiàn),為中國古代書院特別是明代書院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資料。

目前,考古專家正在對遺址進行保護修繕。近日,記者在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專家引導下來到遺址現(xiàn)場,一睹明代書院真容。

●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 見習記者 徐子茗 通訊員 穗文考

歷史??

書院由湛若水創(chuàng)辦

增城區(qū)永寧街的南香山是增城西部新塘地區(qū)的最高峰。蓮花書院遺址就在海拔約200米的山腰處。

蓮花書院依山而建,坐西北向東南,分布于兩條小溪交匯的五級平臺上,呈中軸對稱結(jié)構(gòu)。五級平臺從東南向西北逐級升高,各平臺間通過中軸線上的臺階連接。書院的建筑布局清晰:中軸線上依次為大門、講堂、后堂;大門之后,講堂之前,有館舍列于兩側(cè)。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遺址考古發(fā)掘項目負責人易西兵告訴記者,調(diào)查勘探前,考古人員開展了大量文獻搜集分析工作,掌握了蓮花書院的大體位置。

“我們對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蓮花書院遺址并不意外,但書院遺址的規(guī)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則有些出乎意料。”易西兵回憶道,“我們在發(fā)掘過程中也感受到當年修建書院的不容易,同時又佩服甘泉先生選址的獨到眼光,書院的環(huán)境令人心曠神怡,這里確實是讀書治學的理想地點。”

那么,如何確認遺址就是明代大儒湛若水創(chuàng)辦的蓮花書院?在目前已清理的出土遺物中,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一件紅砂巖材質(zhì)的殘碑,表面刻有“乙巳春泉翁書(書)”的字樣。“甘泉”是湛若水的號,而碑書上的“泉翁”就是指他。“乙巳”為干支紀年。結(jié)合湛若水的生平,可以確定這里的“乙巳”,就是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表明遺址與湛若水的密切關(guān)系。

“卜其上為正堂三間,左右為偏堂各三間,左右為翼廊,其前為講堂五間,翼廊如之,又其前為門樓三間,又將諸生館于東崦西崦者數(shù)十間……”書院的布局結(jié)構(gòu)也印證了湛若水《娥眉山蓮花洞開創(chuàng)書館記》的記載。據(jù)說,湛若水為修建這座書院耗? ??了大量精力,從選址到建成花了差不多三年時間,可見工程艱巨。

未來??

柱礎和雕刻將原地保留供民眾參觀

2018年3月至6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遺址進行考古勘探發(fā)掘,清理出房址4座、石墻43段、臺階4處、坑2個、排水孔2個及路面1處、紅砂巖柱礎21個、麻石柱礎9個,絕大部分為明代蓮花書院建筑基址遺存。

目前,除了少部分位于四層平臺的柱礎外,其它文物已運送至文物庫房妥善保存。據(jù)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調(diào)查勘探部館員、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負責人張百祥介紹,這些柱礎的結(jié)構(gòu)及雕刻都十分精美,將在原地保留供觀眾參觀。

在距離遺址西北部25米處,考古人員還發(fā)現(xiàn)“海闊天空”摩崖石刻,其頂部刻有“中主石”。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石刻的雕刻痕跡稍顯模糊,但字樣仍清晰可辨。石刻位于蓮花書院建筑的中軸線上,推測應與蓮花書院的建筑布局有關(guān)。考古人員還發(fā)現(xiàn),東南書院的門樓臺階往下,有一條向東南延伸的石砌路面,長約38米,據(jù)推測這里曾是從山下通往書院的道路

專家表示,蓮花書院與湛子洞、“海闊天空”石刻、下山小路構(gòu)成整體,這對研究明代書院的建筑規(guī)劃及空間布局具有重要意義。該書院還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間書院興盛的重要見證。“湛若水在70多歲高齡仍親自選址修建這座書院,也體現(xiàn)了他一生致力教育事業(yè)的精神風范。”易西兵說。

目前,文物考古單位正積極協(xié)助增城區(qū)政府及永寧街道辦,對蓮花書院遺址開展保護利用工作。

“下一步需要對遺址進行保護,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對石墻進行加固保護。”易西兵希望,蓮花書院遺址未來可結(jié)合南香山森林公園的提升改造,開放供民眾參觀。

我愛蒲江?每周一寶——宋代蒲江鶴山書院遺址

蒲江縣鶴山街道櫻桃村玉芝山

南宋端平二年(1235),十一月六日朝廷令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魏了翁督視京湖軍馬,十二月命其并督視江淮軍馬,以抵御元兵入侵。是月十四日,魏了翁出征陛辭時,理宗皇帝御書“鶴山書院”以賜。

宋理宗畫像

魏了翁畫像

清代蒲江鶴山書院照壁

據(jù)吳萬居《宋代書院與宋代學術(shù)之關(guān)系》統(tǒng)計,宋代書院700余所,得到皇帝御書賜額的僅有34所。南宋晚期,魏了翁及其鶴山書院在朝野上下已經(jīng)名動一時,家鉉翁《則堂集》有“南方共宗鶴山老”之譽,其地位與影響力可見一斑。

魏了翁(1178—1237),字華父,號鶴山,南宋著名的教育家、理學家,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為傳播理學,培育英才,他于蒲江、靖州創(chuàng)辦鶴山書院,形成理學上的“鶴山學派”。元明清時期,為紀念魏了翁,蘇州、蒲江、眉州、邛州、瀘州各地建立鶴山書院以傳承其學派文脈。

那么,今天這個書院的遺址在哪里呢?

明代憲宗成化七年(1471),蒲江知縣邵有良于縣城北一里處重建鶴山書院,在今蒲江中學校址內(nèi),其書院地址已與宋代鶴山書院原址相去甚遠。但,今天許多文獻著述往往誤以此為魏了翁建立鶴山書院的地方。今《蒲江縣志》(1992年版)記載:縣人魏了翁于嘉定三年(1210)創(chuàng)設鶴山書院,遺址今蒲江中學校址。紀穡緣、虞桃秀《中華學府志·四川卷》,賈大泉《四川歷史辭典》,高文《四川歷史人物名勝詞典》,《四川省志·教育志》(2000年版)均沿襲此說。

魏了翁《鶴山文鈔》十一卷有《書鶴山書院始末》,其文云:“先廬枕山,與古白鶴崗阜屬連。山之巔,則修竹緣坡,循坡而上,草木膠葛;又上焉,則荊棘之所于也。有烽燧故基,相傳為李唐時西南夷數(shù)大入,是為望敵之所。蓋居一縣之最高峰,故縣人亦罕至其地。一日,與家人窮隮頗愛面前隈支一峰,欲即之而不得。則除剪其荊棘,蒙犯虺蜴,聚足而上,則其地平袤,衡廣二百尺,縱數(shù)里。無復側(cè)峻凹凸,殆天閟而地藏者。隈支中峰,復屹立其前,如有巨人端士色授面承歟?遂卜室貯書其上,與朋友共焉。會居心制,未即功。”

據(jù)其《始末》,魏了翁創(chuàng)辦的鶴山書院地點應該在與其父墓地相連的白鶴崗阜。那么,魏了翁父親的墓地又在哪里呢?

魏了翁的《贈王彥正》記載:“嘉定二年,余以心制里居。宅兆未卜。聞資中王直夫雅善青囊之術(shù),即具書幣致之。居三日,余表兄高南叔拉與登隈支山,過蟠鰲鎮(zhèn),歷馬鞍山。未至山數(shù)里,直夫頓足而言曰;‘由長秋山而下,乾岡數(shù)里,其下當有坤申朝甲乙出之水,子之先君子其當葬此乎,’下而卜之,果如所云。遂為今長寧阡。”

因此,我們不難知道魏了翁父親的墓地是在長寧阡。

從資中風水家王直夫與魏了翁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王直夫道:“子未有室,居子之先廬,被山帶江,其上有山,與馬鞍之朝向若相似,然隈支為巽己峰,實當其前,儻知之乎?”原來,隈支山在白鶴書院的西北方向,這與魏了翁的《書鶴山書院始末》里所敘述的,“面前隈支一峰”與“隈支中峰,復屹立其前,如有巨人端士色授面承歟?”,記載完全一致。

由此,魏了翁的鶴山書院原址應該在其父親的墓地長寧阡之上、隈支山之下的白鶴崗阜。魏了翁是這樣描敘其地形的,“其地平袤,衡廣二百尺,縱數(shù)里。無復側(cè)峻凹凸,殆天閟而地藏者”。

但是,白鶴崗阜、長寧阡、隈支山又在哪里呢?

魏了翁有詩《自長寧阡過靈泉兄墓爇黃經(jīng)從隈支以歸》,“晨策犯層巔,危如峭壁緣。溪明人在地,路絕馬行天。松倚露云立,稻依霜雨眠。不知歲年晚,撫事亦悠然。”此詩里的靈泉兄是其同產(chǎn)長兄高載,葬于長寧阡。高載知靈泉縣(今成都龍泉驛區(qū))時,“會以母喪,自傷不得侍養(yǎng),曰:‘吾何以生為也!’哀毀而卒。”據(jù)魏了翁《知靈泉縣奉議郎致仕高君載行狀》,其時,長寧阡位于“眉州丹棱縣寧鄉(xiāng)水里乾山之原”。

隈支山,“蓋居一縣之最高峰,故縣人亦罕至其地。”1996年,鶴山鎮(zhèn)蒲硯村出土明朝奉直大夫?qū)O禮的墓志銘,中有“改葬芝山”,“芝山”即“隈支山”。“芝山”今名“玉芝山”,山頂在鶴山鎮(zhèn)的櫻桃村,山頂海拔1004.3米,為縣城南面最高峰。

李唐時烽燧故基制高點

李唐時烽燧故基上的泥磚房

李唐時烽燧故基石階

玉芝觀遺址

七一二臺山

2018年1月29日,蒲江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工作人員龍騰、陳學林、李文科與四川省紅色文化研究會蒲江工作委員會執(zhí)行會長雷貴林,前往長秋山麓的玉芝山,進行田野調(diào)查,尋訪宋代蒲江鶴山書院遺址。我們經(jīng)電視發(fā)射塔、唐代玉芝觀遺址,登上位于鶴山街道櫻桃村5組的玉芝山,其上有80年代建的泥磚墻一堵,中夾雜陶瓷瓦片,其下有古代石臺階柱遺存。此峰雄踞群山之上,視野遼闊,疑其是魏了翁文中的“烽燧故基”,即李唐時為防止西南夷入侵蒲江而修筑的望敵之所。

青年水庫

隈支中峰遠眺

玉芝山其下,有一段新開辟的小路,可通車,行數(shù)百米,望見一方小水庫,是為“青年水庫”。該水庫位于鶴山街道櫻桃村4組,始建于1963年,次年竣工。水庫蓄水處地勢平坦,與魏了翁口中所說的“其地平袤”甚為吻合。水庫前,一為電視塔712臺所在山峰,一為三鍋樁,中為玉芝山矗立,難道這不就是鶴山先生所云“隈支中峰,復屹立其前”嗎?!。水庫之右為一山崗,孤立橫亙于側(cè),其上平整,周遭巖石堅實,蓋鶴山先生所云“白鶴崗阜”歟?

白鶴崗阜遠眺

白鶴崗阜周遭巖石

據(jù)當?shù)仄呤鍤q的老人陳庭福講,山崗之下,有古道一條,蜿蜒崎嶇而下經(jīng)干巖腔可抵山下。以前,人們必經(jīng)此道方可到達青年水庫。這條古道,應該就是800年前魏了翁與學子們前往書院的山間小道吧。

調(diào)查當?shù)乩先岁愅ジ?/p>

舊時上山的古道

經(jīng)過此次實地調(diào)查,結(jié)合魏了翁文中的鶴山書院的結(jié)構(gòu),我們基本可以復原宋代蒲江鶴山書院的布局:白鶴崗阜循青年水庫,依次為鶴山書院前中后三堂、師立齋、書舫、南北窗、藏書樓尊經(jīng)閣、事心堂,游息之池圃,其后為可憑高瞰虛之愿豐亭。

1986年《成都文物》第2期程忠仁(龍騰)、陳少林發(fā)表《鶴山書院考》提出宋代魏了翁蒲江鶴山書院遺址在玉芝山。胡昭曦《四川書院史》認為,程忠仁(龍騰)、陳少林是首先提出這一看法的人,胡昭曦與熊瑜教授進一步肯定這一說法。

八百載悠悠而下,鶴山蒼蒼,蒲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放眼處,當年的鶴山書院如今已是滿目荒草雜林,不得不令人感慨人間世事如滄海桑田之變遷。中國書院制度,起源于唐代,宋代盛極一時,馬端臨《文獻通考》稱其為“鄉(xiāng)黨之學”。朱子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蒲江先賢魏了翁創(chuàng)辦的鶴山書院不僅是蒲江歷史上第一所書院,而且也是全國各地鶴山書院之本源,探尋、保護、開發(fā)宋代蒲江鶴山書院遺址,對今人而言其意義,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