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影国产精品,欧美日韩国产亚洲精品,麻花豆传媒剧吴梦梦免费,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87

水經(jīng)注 卷八下(北魏)酈道元

水經(jīng)注卷八下

又東北過臺縣北,巨合水南出雞山西北,北徑巨合故城西。耿弇之討張步也,守巨里。即此城也。三面有城,西有深坑,坑西即弇所營也,與費邑戰(zhàn),斬邑于此。巨合水又北合關(guān)盧水,水導(dǎo)源馬耳山,北徑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與武原水合。水出譚城南平澤中,世謂之武原淵。北徑譚城東,俗謂之布城也。又北徑東平陵縣故城西。故陵城也,后乃加平,譚國也。齊桓之出過譚,譚不禮焉,魯莊公九年即位,又不朝,十年滅之。城東門外有樂安任照先碑,濟南郡治也,漢文帝十六年,置為王國,景帝二年為郡,王莽更名樂安。其水又北徑巨合城東,漢武帝以封城陽頃王子劉發(fā)為侯國。其水合關(guān)盧水,西出注巨合水。巨合水西北徑臺縣故城南。漢高帝六年,封東郡尉戴野為侯國,王莽之臺治也。其水西北流,白野泉水注之,水出臺城西南白野泉北,徑留山西北流,而右注巨合水。巨合水又北,聽水注之;水上承濼水,東流北屈,又東北流,注于巨合水,亂流又北入于濟。濟水又東北,合芹溝水,水出臺縣故城東南,西北流,徑臺城東,又西北入于濟水。

又東北過管縣南。

濟水東徑縣故城南。漢文帝四年,封齊悼惠王子罷軍為侯國。右納百脈水,水出土鼓縣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謂之百脈水。其水西北流,徑陽丘縣故城中。漢孝文帝四年,以封齊悼惠王子劉安為陽丘侯,世謂之章丘城,非也。城南有女郎山山上有神祠,俗謂之女郎祠,左右民祀焉。其水西北出城,北徑黃巾固。蓋賊所屯,故固得名焉。百脈水又東北流注于濟。濟水又東,有楊渚溝水,出逢陵故城西南二十里,西北徑土鼓城東,又西北徑章丘城東,又北徑寧戚城西,而北流注于濟水也。

又東過梁鄒縣北,隴水南出長城中,北流至般陽縣故城西,南與般水會,水出縣東南龍山,俗亦謂之為左阜水,西北徑其城南。王莽之濟南亭也。應(yīng)劭曰:縣在般水之陽,故資名焉。其水又南屈,西人隴水。隴水北徑其縣,西北流至萌水口,水出西南甲山,東北徑萌山西,東北入于隴水。隴水又西北至梁鄒東南,與魚子溝水合,水南出長白山東柳泉口。山,即陳仲子夫妻之所隱也。《盂子》曰:仲子,齊國之世家,兄戴祿萬鐘,仲子非而不食,避兄離母,家于於陵,即此處也。其水又徑於陵縣故城西,王莽之於陸也。世祖建武十五年,更封則鄉(xiāng)侯侯霸之子昱為侯國。其水北流注于隴水,隴水,即古袁水也。故京相瑤曰:濟南梁鄒縣有袁水者也。隴水又西北徑梁鄒縣故城南,又北屈徑其城西。漢高祖六年,封武虎為侯國,其水北注濟。城之東北,又有時水西北注焉。  又東北過臨濟縣南,縣,故狄邑也,王莽更名利居。《漢記》,安帝永初二年,改從今名,以臨濟故。《地理風(fēng)俗記》云:樂安太守治。晏謨《齊記》曰:有南北二城隔濟水,南城即被陽縣之故城也,北枕濟水。《地理志》曰:侯國也。如淳曰:一作疲,音罷,軍之罷也。《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曰: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齊孝上子敬侯劉燕之國也。今渤海僑郡治。濟水又東北,迆為淵諸,謂之平州。漯沃縣側(cè)有平安故城,俗謂之會城,非也。按《地理志》,千乘郡有平安縣,侯國也,王莽曰鴻睦也。應(yīng)劭曰:博昌縣西南三十里有平安亭,故縣也。世尚存平州之名矣。濟水又東北徑高昌縣故城西。案《地理志》,千乘郡有高昌縣,漢宣帝地節(jié)四年,封董忠為侯國。世謂之馬昌城,非也。濟水又東北徑樂安縣故城南。伏琛《齊記》曰:博昌城西北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去三十里,隔時、濟二水。指此為博昌北城,非也。樂安與博昌、薄姑分水,俱同西北,薄姑去齊城六十里,樂安越水差遠,驗非尤明。班固曰:千乘郡有樂安縣。應(yīng)劭曰:取休令之名矣。漢武帝元朔五年,封李蔡為侯國。城西三里有任光等冢,光是宛縣人,不得為博昌明矣。濟水又徑薄姑城北。《后漢郡國志》曰:博昌縣有薄姑城。《地理書》曰:呂尚封于齊郡薄姑。薄姑故城在臨淄縣西北五十里,近濟水。史遷曰:獻公徙薄姑。城內(nèi)有高臺。《春秋》昭公二十年,齊景公飲于臺上,曰:古而不死,何樂如之。晏平仲對曰:昔爽鳩氏始屠之,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又因之,薄姑氏又因之,而后太公因之。臣以為古若不死,爽鳩氏之樂,非君之樂。即于是臺也。濟水又東北徑狼牙固西而東北流也。

又東北過利縣西,《地理志》,齊郡有利縣,王莽之利治也。晏謨曰:縣在齊城北五十里也。

又東北過甲下邑,入于河。

濟水東北至甲下邑南,東歷瑯槐縣故城北。《地理風(fēng)俗記》曰:博昌東北八十里有瑯槐鄉(xiāng),故縣也。《山海經(jīng)》曰:濟水絕巨野注渤海,入齊瑯槐東北者也。又東北,河水枝津注之,《水經(jīng)》以為入河,非也。斯乃河水注濟,非濟入河。又東北入海。郭景純曰:濟自榮陽至樂安博昌入海。今河竭,濟水仍流不絕,《經(jīng)》言入河,二說并失。然河水于濟、漯之北,別流注海。今所輟流者,惟漯水耳,郭或以為濟注之,即實非也。尋經(jīng)脈水,不如《山經(jīng)》之為密矣。

其一水東南流者,過乘氏縣南,菏水分濟于定陶東北,東南右合黃溝枝流,俗謂之界溝也。北徑已氏縣故城西,又北徑景山東。《衛(wèi)詩》所謂景山與京者也。毛公曰:景山,大山也。又北徑楚丘城西。《郡國志》曰:成武縣有楚丘亭。杜頂云,楚丘在成武縣西南,衛(wèi)懿公為狄所滅,衛(wèi)文公東徙渡河,野處曹邑,齊桓公城楚丘以遷之。故《春秋》稱邢遷如歸,衛(wèi)國忘亡。即《詩》所謂升彼虛矣,以望楚矣,望楚與堂,景山與京。故鄭玄言,觀其旁邑及山川也。又東北徑成武城西,又東北徑郈城東。疑郈徙也,所未詳矣。又東北徑梁丘城西。《地理志》曰:昌邑縣有梁丘鄉(xiāng)。《春秋》莊公三十二年,宋人、齊人會于梁丘者也。杜預(yù)曰:高平昌邑縣西南有梁丘鄉(xiāng)。又東北于乘氏縣西而北注菏水,菏水又東南徑乘氏縣故城南。縣,即《春秋》之乘丘也。故《地理風(fēng)俗記》曰:濟陰乘氏縣,故宋乘丘邑也。漢孝景中五年,封梁孝王子買為侯國也。《地理志》曰:乘氏縣,泗水東南至唯陵入淮。《郡國志》曰:乘氏有泗水。此乃菏澤也。《尚書》有導(dǎo)菏澤之說,自陶丘北,東至于菏,無泗水之文。又曰:導(dǎo)菏澤,被孟豬。孟豬在睢陽縣之東北.闞駰《十三州記》曰:不言入而言被者,明不常入也。水盛,方乃覆被矣。澤水淼漫,俱鐘淮泗,故志有睢陵入淮之言,以通苞泗名矣。然諸水注泗者多不止此,可以終歸泗水,便得擅通稱也。或更有泗水亦可是水之兼其目,所未詳也。

又東過昌邑縣北,菏水又東徑昌邑縣故城北。《地理志》曰:縣,故梁也。漢景帝中六年,分梁為山陽國,武帝天漢四年,更為昌邑國,以封昌邑王髆,賀廢,國除,以為山陽郡,王莽之巨野郡也。后更為高平郡,后漢沇州治。縣令王密,懷金謁東萊太守楊震,震不受,是其慎四知處也。大城東北有金城,城內(nèi)有杭州刺史河?xùn)|薛季像碑,以郎中拜判令,甘露降園。熹平四年遷州,明年甘露復(fù)降殿前樹,從事馮巡、主簿華操等相與褒樹,表勒棠政。次西有沇州刺史茂陵楊叔恭碑,從事孫光等以建寧四年立,西北有東太山成人班孟堅碑,建和十年,尚書右丞拜沇州刺史從事秦閏等,刊石頌德政,碑咸列焉。

又東過金鄉(xiāng)縣南,《郡國志》曰:山陽有金鄉(xiāng)縣。菏水徑其故城南,世謂之故縣城北有金鄉(xiāng)山也。

又東過東絹縣北,菏水又東徑漢平狄將軍扶溝淮陽朱鮪冢。墓北有石廟。菏水又東徑東緡具故城北,故宋地。《春秋》僖公二十三年,齊侯伐宋圍緡。《十三州記》曰:山陽有東緡縣,鄒衍曰:余登緡城以望宋都者也。后漢世祖建武十一年,封馮異長子璋為侯國。

又東過方與縣北,為菏水。  菏水東徑重鄉(xiāng)城南,《左傳》所謂臧文仲宿于重館者也。菏水又東徑武棠亭北,《公豐》以為濟上邑也。城有臺,高二丈許,其下臨水,昔魯侯觀魚于棠,謂此也。在方與縣故城北十里。《經(jīng)》所謂菏水也。菏水又東徑泥母亭北。《春秋左傳》僖公七年,秋,盟于寧母,謀伐鄭也。菏水又東與巨野黃水合,菏澤別名也。黃水上承巨澤諸陂,澤有蒙淀、盲陂。黃湖水東流,謂之黃水,又有薛訓(xùn)諸水,自渚歷薛村前,分為二流,一水東注黃水,一水西北入澤,即洪水也。黃水東南流,水南有漢荊州刺史李剛墓。剛字叔毅,山陽高平人,裹平元年卒。見其碑。有石闕、祠堂、石室三間,椽架高丈余,鏤石作椽瓦屋,施平天造,方井側(cè)荷梁柱,四壁隱起,雕刻為君臣、官屬,龜龍、鱗鳳之文,飛禽、走獸之像,作制工麗,不甚傷毀。黃水又東徑巨野縣北。何承天曰,巨野湖澤廣大,南通洙、泗,北連清、濟,舊縣故城正在澤中,故欲置戍于此城,城之所在,則巨野澤也。衍東北出為大野矣,昔西狩獲鱗于是處也。《皇覽》曰:山陽巨野縣有肩髀冢,重聚大小,與髀冢等。傳言蚩尤黃帝戰(zhàn),克之于涿鹿之野,身體異處,故別葬焉。黃水又東徑咸亭北。《春秋》桓公七年,《經(jīng)》書焚咸丘者也。水南有金鄉(xiāng)山,縣之東界也。金鄉(xiāng)數(shù)山,皆空中穴口,謂之隧也。戴延之《西征記》曰:焦氏山北數(shù)里,漢司隸校尉魯峻穿山得白蛇、白兔,不葬,更葬山南,鑿而得金,故曰金鄉(xiāng)山。山形峻峭,篆前有石祠、石廟,四壁皆青石隱起,自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像,像邊皆刻石記之,文字分明,又有石床,長八尺,磨瑩鮮明,叩之聲聞遠近。時太尉、從事中郎傅珍之咨議參軍周安穆拆敗石床,各取去,為魯氏之后所訟,二人并免官。焦氏山東即金鄉(xiāng)山也,有冢,謂之秦王陵,山上二百步得冢口,塹深十丈,兩壁峻峭,廣二丈,入行七十步,得埏門,門外左右皆有空,可容五六十人,謂之白馬空,埏門內(nèi)二丈,得外堂,外堂之后,又得內(nèi)堂,觀者皆執(zhí)燭而行,雖無他雕鏤,然治石甚精,或云是漢昌邑哀王冢,所未詳也。東南有范巨卿冢,名件猶存。巨卿名式,山陽之金鄉(xiāng)人,漢荊州刺史,與汝南張劭、長沙陳平子石交,號為死友矣。黃水又東南徑任城郡之亢父縣故城西,夏后氏之任國也。漢章帝元和元年,別為任城在北,王莽之延就亭也。縣有詩亭,《春秋》之詩國也,王莽更之曰順父矣。《地理志》,東平屬縣也。世祖建武二年,封劉隆為侯國。其水謂之桓公溝,南至方與縣,入于菏水。菏水又東徑秦梁,夾岸積石一里,高二丈,言秦始皇東巡所造,因以名焉。菏水又東過湖陸縣南,東入干泗水。

澤水所鐘也。《尚書》曰:浮于淮、泗,達于菏是也。《東觀漢記》曰:蘇茂殺淮陽太守,得其郡,營廣樂,大司馬吳漢圍茂,茂將其精兵突至湖陵,與劉永相會,濟陰山陽濟兵于此處也。

又東南過沛縣東北,濟與泗亂,故濟納互稱矣。《東觀漢記。安平侯蓋延傳》曰:延為虎牙大將軍,與永等戰(zhàn),永軍反走,溺水者半,復(fù)與戰(zhàn),連破之,遂平沛、楚,臨淮悉降。延令沛修高祖廟,置嗇夫、祝宰、樂人,因齋戒祠高廟也。

又東南過留縣北,留縣故城,翼佩泗、濟,宋邑也,《春秋左傳》所謂侵宋呂留也。故繁休伯《避地賦》曰:朝余發(fā)乎泗洲,夕余宿于留鄉(xiāng)者也。張良委身漢祖,始自此矣,終亦取封焉。城內(nèi)有張良廟也。  又東過彭城縣北,獲水從西來注之。

濟水又南徑彭城縣故城東北隅,不東過也。獲水自西注之,城北枕水湄。濟水又南徑彭城縣故城東,不徑其北也,蓋《經(jīng)》誤證。

又東南過徐縣北,《地理志》曰:臨淮郡,漢武帝元狩五年置,治徐縣,王莽更之曰淮平,縣曰徐調(diào),故徐國也。《春秋》昭公三十年,吳子執(zhí)鐘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遂滅徐。徐子奔楚,楚救徐弗及,遂城夷以處之。張華《博物志》錄著作令史茅溫所為送。劉成國《徐州地理志》云:徐偃王之異言,徐君宮人娠而生卵,以為不祥,棄之于水濱。孤獨母有犬,名曰鵠倉,獵于水側(cè),得棄卵,銜以來歸,孤獨母以為異,覆暖之,遂成兒,生時偃,故以為名。徐君宮中聞之,乃更錄取,長而仁智,襲君徐國。后鵠倉臨死,生角而九尾,實黃龍也。僵王葬之徐中,今見有狗壟焉。偃王治國,仁義著聞,欲舟行上國,乃通溝陳、蔡之間。得朱弓矢,以得天瑞,遂因名為號,自稱徐偃王,江、淮諸侯服從者三十六國。周王聞之,遣使至楚,令伐之,偃王愛民不斗,遂為楚敗,北走彭城武原縣東山下,百姓隨者萬數(shù)。因名其山為徐山,山上立石室廟,有神靈,民人請禱焉。依文即事,似有符驗,但世代綿遠,難以詳矣。今徐城外有徐君墓,昔延陵季子解劍于此,所謂不違心許也。

又東至下邳睢陵縣南,入于淮。

濟水與泗水,渾濤東南流,至角城,同入淮。《經(jīng)》書睢陵,誤耳。

譯文

註釋:

又往東流過梁鄒縣北面,隴水從南邊長城中流出,往北流到般陽縣老城西南,與般水匯合。般水發(fā)源于般陽縣東南的龍山,民間也叫左阜水,往西流經(jīng)城南,就是王莽的濟南亭。應(yīng)肋說:縣城在般水的北邊,所以取名般陽。水又向南轉(zhuǎn)彎,西流注入隴水。隴水往北流經(jīng)縣城,往西北流到萌水口。萌水發(fā)源于西南的甲山,往東北流經(jīng)萌山西面,往東北注入隴水。隴水又往西北流,到了梁鄒縣東南,與魚子溝水匯合。魚子溝水發(fā)源于南方白山東麓的柳泉口。此山就是陳仲子夫妻隱居的地方。《 孟子》 說:陳仲子出身于齊國的仕宦之家,他的哥哥名戴,傣祿萬鐘,陳仲子以為不正當(dāng)不肯吃他的飯,于是離開了母親和哥哥,在于陵安下了家,就是這地方。水又流經(jīng)于陵縣老城西面,就是王莽的于陸。世祖建武十五年(39 ) , 把這地方改封給則鄉(xiāng)侯侯霸的兒子侯星,立為侯國。水往北流,注入隴水― 隴水也就是古時的袁水。所以京相播說:濟南梁鄒縣有袁水。隴水又往西北流經(jīng)梁鄒縣老城南面,又北轉(zhuǎn)流經(jīng)城西。漢高祖六年(前201 )把這地方封給武虎,立為侯國。隴水往北注入濟水。縣城東北又有時水往西北流去。-

又往東北流過臨濟縣南面,

臨濟縣,就是舊時的狄邑,王莽改名為利居。按《 漢記》 ,安帝永初二年(108 )改為今名,這是因為此城瀕臨濟水的緣故。《 地理風(fēng)俗記》 說:臨濟是樂安太守的治所。晏漠《 齊記》 說:濟水南北兩岸有二城隔水相望,南城就是被陽縣舊城,北邊靠近濟水。《 地理志》 說:這是個侯國。如淳說:被字也有寫作疲字的,讀作疲兵的疲。《 史記? 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說: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 ) ,這里是封給齊孝王的兒子敬侯劉燕的封國。現(xiàn)在是勃海僑郡治所。濟水又往東北流,分支流出,積成一片深潭,叫平州沉。漂沃縣旁有座平安老城,俗稱會城。這不對。按《 地理志》 ,千乘郡有平安縣,是個侯國,王莽叫鴻睦。應(yīng)助說:博昌縣西南三十里有平安亭,是個舊縣城,世間還留有平州的這地名。濟水又往東北流經(jīng)高昌縣舊城西面。按《 地理志》 ,千乘郡有高昌縣,漢宣帝地節(jié)四年(前“) ,把這里封給董忠,立為侯國。世人稱為馬昌城是不對的。濟水又往東北流經(jīng)樂安縣老城南。伏深《 齊記》 說:博昌城西北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距三十里,中間隔著時水和濟水。把樂安當(dāng)作博昌北城卻弄錯了。樂安與博昌、薄姑中間有水分隔,都在西北,薄姑則離齊城六十里,樂安過去還要遠些,由實一地來驗證,尤其清楚地看出這不是博昌。班固說:千乘郡有樂安縣。應(yīng)肋說:取了個美好的縣名。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 ) ,把這留里封給李蔡,立為侯國。城西三里有任光等墓。任光是宛縣人,那末樂安不是博昌也就十分明白了。濟水又流經(jīng)薄姑城北面。《 后漢書? 郡國志》 說:博昌縣有薄姑城。《 地理書》 說:呂尚封于齊郡的薄姑。薄姑舊城在臨淄縣西北五十里,鄰近濟水。史遷說:獻公遷移到薄姑。城內(nèi)有高臺。《 春秋》 :昭公二十年(前522 ) ,齊景公在臺上飲酒,說:老了假如能不死,多么快樂啊!晏平仲道:從前爽雞開始住在這里,季薊接著他,有逢伯陵又接著住在這里,薄姑氏又接著住在這里,以后又傳到了太公。我想,人老了假如不死,那享受快樂的該是爽鴻氏,不會是您了。他們這些話就是在這臺上談的。濟水又往東北流經(jīng)狼牙固以西,然后向東北流去。

又往東北流過利縣西面,

據(jù)《 地理志》 ,齊郡有利縣,就是王莽的利治。晏漠說:利縣在齊城以北五十里。

又往東北流過甲下邑,注人河水。

濟水往東北流,到甲下邑南面,往東流經(jīng)瑯槐縣老城北面。《 地理風(fēng)俗記》 說:博昌東北八十里有瑯槐鄉(xiāng),是個舊縣址。《 山海經(jīng)》 說:濟水穿過巨野,注入渤海。在這一段流程中,進入齊境,流過瑯槐東北。又往東北流,河水支流注入。《 水經(jīng)》 以為濟水流入大河,其實不是。事實上是河水注入濟水,而不是濟水流進河水。又往東北就流進大海了。郭景純說:濟水從榮陽到樂安博昌入海。現(xiàn)在河水已枯竭,而濟水仍長流不斷。而《 水經(jīng))卻說濟水入河,與郭景純一樣都搞錯了。但河水另有一支在濟水、漂水以北注入大海。現(xiàn)在斷流的只有漂水罷了,郭景純也許以為濟水注入河水,但從實地驗證并非如此。考察水脈的具體情況,都不如《 山海經(jīng)》 說得貼切了。

其中一條水往東南流過乘氏縣南面,

菏水在定陶東北從濟水分出,往東南流,右邊匯合了黃溝支流― 俗稱界溝― 往北流經(jīng)已氏縣老城西面,又往北流經(jīng)景山東面,《 衛(wèi)詩》 里說的景山和京岡,就指這地方。毛公說:景山是大山。又往北流經(jīng)楚丘城西面。《 郡國志》 說:成武縣有個楚丘亭。杜預(yù)說:楚丘在成武西南。衛(wèi)露公被狄所滅,衛(wèi)文公東遷渡過大河,住在曹邑村野里,齊桓公在楚丘筑城,把他遷到那里去。所以《 春秋》 說:刑人離鄉(xiāng)背井他遷,就像回家一樣,衛(wèi)人有了安身之地,忘了亡國之痛。《 詩經(jīng)》 說:爬到那邊的高丘上,向著楚丘眺望,眺望那楚丘和堂水,眺望那景山和京岡。所以鄭玄說:觀望旁近的城邑和山川。又往東北流經(jīng)成武城西面,又往東北流經(jīng)邸城東面,推想起來是郡邑所遷的地方,但不大清楚。又往東北流經(jīng)梁丘城西面。《 地理志》 說:昌邑縣有梁丘鄉(xiāng)。《 春秋》 :莊公三十二年(前662 ) ,宋人、齊人在梁丘會盟。杜預(yù)說:高平昌邑縣西南有梁丘鄉(xiāng)。又往東北流,在乘氏縣西面往北注入菏水。菏水又往東南流經(jīng)乘氏縣老城南面,就是《 春秋》 的乘丘。所以《 地理風(fēng)俗記》 說:濟陰乘氏縣,就是舊時宋國的乘丘邑。漢孝景帝中五年(前145 ) ,把這里封給梁孝王的兒子買,立為侯國。《 地理志》 說:乘氏縣有泅水往東南流到唯陵,注入淮水。《 郡國志》 說:乘氏縣有灑水。就是菏澤。《 尚書》 有疏導(dǎo)菏澤的說法,從陶丘以北,東到菏澤,但沒有說到泅水。又說疏導(dǎo)菏澤淹沒孟豬。孟豬在唯陽縣東北。闡駒《 十三州志》 說:不說流入,而說淹沒,這是表示不是經(jīng)常有水流入,水大時方才能淹沒。澤中的水浩浩茫茫,都注入淮水和灑水。古書有從唯注入淮水的話,而把灑水也包括在內(nèi)了。但注入灑水的水很多,并不止這一條,不能因為最后流入灑水,就可以濫用通稱的。或者另外還有一條灑水子那還可說,但此水為何兼有泅水之名,卻弄不清楚了。

又往東流過昌邑縣北面,

菏水又往東流經(jīng)昌邑縣老城北面。《 地理志》 說:昌邑縣就是舊時的梁國。漢景帝中元六年(前144 ) ,分梁地立山陽國。武帝天漢四年(前97 ) ,改為昌邑國,封給昌邑王劉膊,他的兒子賀被廢后,封國也就撤消了,設(shè)為山陽郡,就是王莽的巨野郡。后來改為高平郡,后漢時是沈州的治所。縣令王密,懷里藏著金子去拜望東萊太守楊震,楊震不受,這就是他表示要警惕“四知”的地方。大城東北有金城,城內(nèi)有沈州刺史河?xùn)|薛季像碑。薛季以郎中的身份被任命為郊縣縣令,甘露降于他的園內(nèi)。熹平四年( 175 )調(diào)到州里,次年,甘露又落在殿前樹上。從事馮巡、主簿華操等一同立碑頌揚他的德政。稍往西,有坑州刺史茂陵楊叔恭碑,是建寧四年(171 )從事孫光等所立。西北有東太山成人班孟堅碑。班孟堅于建和十年,以尚書右垂出任沈州刺史。從事秦閏等刻碑頌揚他的德政。這些都還存在。

又往東流過金鄉(xiāng)縣南面,《 郡國志》 說:山陽有金鄉(xiāng)縣,菏水流經(jīng)舊城南面,世人稱為老縣城。北邊有金鄉(xiāng)山。

又往東流過東絡(luò)縣北面,菏水又往東流經(jīng)漢平狄將軍扶溝侯淮陽朱鰭墓。墓北有石廟。菏水又往東流經(jīng)東緒縣舊城北面,從前原是宋國地方。《 春秋》 :禧公二十三年(前637 ) ,齊侯攻宋,包圍了絡(luò)。《 十三州記》 說:山陽有東緒縣。鄒衍說:我登上絡(luò)城,遙望著宋都。后漢世祖建武十一年(35 ) ,把這里封給馮異的長子馮璋,立為侯國。又往東流過方與縣北面,就是菏水。

菏水往東流經(jīng)重鄉(xiāng)城南,《 左傳》 說的減文仲宿于重館,就指這地方。菏水又往東流經(jīng)武棠亭北面,《 公羊傳》 稱為濟上邑。城中有臺,高二丈左右,臺下臨水。從前魯侯在棠觀魚,就指這地方,在方與縣老城以北十里。這就是《 水經(jīng)》 所說的菏水。菏水又往東流經(jīng)泥母亭北面。《 春秋左傳》 :嘻公七年(前653 )秋天,在寧母會盟,是、為了策劃攻打鄭國。菏水又東流,與巨野黃水匯合,這是菏澤的別名。黃水上流承接巨澤的那些破塘,其中有檬淀,盲破、黃湖。水往東流,稱為黃水。又有薛訓(xùn)諸水,自此諸流經(jīng)薛村前,分為兩條:一條往東注入黃水,一條往西北流入沼澤,這就是洪水。黃水往東南流,南岸漢朝荊州刺史李剛墓。? 李剛字叔毅,山陽高平人,死于熹平元年(172 ) ,事跡見碑上所載。還有石墓網(wǎng)、祠堂、石屋三間,簿架高丈余,用石材雕成椽瓦形狀,屋內(nèi)頂上襯以平整的天花板,建成藻井,兩側(cè)的石柱支承著梁棟,四壁的雕刻隱約突起,鏤成君臣官屬、龜龍麟鳳、飛禽走獸等像,工藝十分精致優(yōu)美,沒有受到多少破壞。黃水又往東流經(jīng)巨野縣北面。何承天說:巨野澤湖面廣闊,南通沫水、灑水,北連清水、濟水,從前的老縣城正在湖中,所以想在這座城中設(shè)防駐軍。城所在處是巨野澤,向東北延伸就是大野了,從前往西方狩獵,捕捉到一頭麒麟,就在這地方。《 皇覽》 說:山陽巨野縣有肩脾墓,堆土的大小與闡鄉(xiāng)城蛋尤墓一樣。傳說蛋尤與黃帝打仗,在琢鹿之野戰(zhàn)敗被殺,肢體被割裂,拋散在各處,所以就地分別埋葬。黃水又往東流經(jīng)咸亭北面。《 春秋》 :桓公七年(前705 ) ,《 經(jīng)文》 記載,縱火焚燒咸丘。南岸有金鄉(xiāng)山,在金鄉(xiāng)縣東部邊界。金鄉(xiāng)的幾座山,里面都是空的,外面有洞口,稱為隧洞。戴延之《 西征記》 說:焦氏山以北數(shù)里,有漢朝司隸校尉魯峻墓。在山上掘墓穴時,掘出了白蛇、白龜,因而不在這里安葬,而改葬山南,掘山時卻掘出了金子,所以就把山叫金鄉(xiāng)山。山勢很峻峭,墓前有石祠、石廟,四壁都是青石,石上隱約有浮雕,記載從契以來的忠臣、孝子、貞婦,還有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像邊都刻有題記,字跡清楚。又有石床,長八尺,磨得晶瑩光潔,敲擊時會發(fā)出清越的聲音,遠近都可聽到。當(dāng)時太尉從事中郎傅珍之,諸議參軍周安穆,拆毀石床,各人都拿去一部分,魯氏后代控告了他們,二人都被革職。焦氏山東面就是金鄉(xiāng)山,山上有墓,叫秦王陵。山上二百步有個通到墓內(nèi)的洞口,掘了一道深達十丈的深溝,兩壁峻峭,寬二丈,進洞走了七十步,就到墓道的門口。門外左右兩側(cè)都有挖空的洞廳,可以容納五六十人,稱為白馬空誕。墓道門口二丈有外堂,外堂后面又有內(nèi)堂。參觀的人都拿著蠟燭進去,雖然沒有什么雕刻,但石工極其精致。有人說這是漢朝昌邑哀王墓,不知是否屬實。東南方有范巨卿墓,還留有遺物。范巨卿,名式,山陽金鄉(xiāng)人,是漢時荊州刺史。他和汝南張韻,長河陳平,字子石,交誼很深,號稱死友。黃水又往東南流經(jīng)任城郡亢父縣舊城西面,任城縣在老城以北,原是夏后氏的任國。王莽時叫延壽亭。漢章帝元和元年( 84 )分? ??為任城國。縣里有詩亭,就是《 春秋》 的詩國,王莽改名為順父,按《 地理志》 ,是東平郡的屬縣。世祖建武二年(26 ) ,把這里封給劉隆,立為侯國。這里的水稱為桓公溝,南流到方與縣,注入菏水? ,菏水又往東流經(jīng)秦梁,兩岸堆積了二丈高的石堆,長達一里,據(jù)說是秦始皇東巡時所造,因此名秦梁。

菏水又往東流過湖陸縣南面,東流注人泅水。

菏水是澤水流積而成的。《 尚書》 說:在淮2 伙、灑水航行,到達菏水。《 東觀漢記》 說:蘇茂殺了淮陽太守,取書尋了他所轄的郡,興建起廣樂堡。大司馬吳漢包圍了蘇茂,蘇茂書聲領(lǐng)精兵沖出包圍圈來到湖陵,與劉永在濟陰山陽相匯合,兵士‘就在此處渡水。又往東南流過沛縣東北,

濟水與泅水相互橫穿而過,所以濟水也就與灑水互可通稱了。《 東觀漢記》 安平侯《 蓋延傳》 說:蓋一延當(dāng)了虎牙大將軍,與劉永等打仗,劉永的軍隊回頭逃跑,半數(shù)廠在水中溺死,又打了一仗,接連把他打敗,于是就平定了沛郡、楚二郡及臨淮也都投降了。蓋延命令沛郡修建高祖廟,設(shè)置音夫、祝宰、樂人,于是齋戒沐浴,祭祀了高祖廟。

又往東南流過蜜縣北面,留縣老城靠近泅濟,是宋國協(xié)城邑。《 春秋左傳》 說到侵入宋國的呂、留二地,留,就是留縣。所以繁休伯《 避地賦》 說:早上我從泅洲動身,傍晚我住宿在留鄉(xiāng)。張良就是從這里開始投奔漢高祖的,最后也被封在這里。城內(nèi)有張良廟。

又往東流過彭城縣北面,獲水欺西方流來注人。

濟水又往南流經(jīng)彭城縣老城東北角,不從東邊流過。獲水從西邊流來,注人濟水,縣城北臨水濱。濟水又往南流經(jīng)彭城縣老城東南,不從城北流過。《 水經(jīng)》 卻弄錯了。

又往東南流過徐縣北面,《 地理志》 說:臨淮郡是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 )所置,治所在徐縣,王莽改郡名為淮平,縣叫徐調(diào),原是舊時徐國地方。《 春秋》 昭公三十年(前512 ) ,吳子拘留了鐘吾子,就去攻打徐國,攔截山水來淹城,于是就滅了徐國,徐子就逃到楚國。楚國趕去救援徐國,但己來不及了,只得在夷筑城,來安頓徐子。張華《 博物志》 記載著作令史茅溫… … 。劉成國《 徐州地理志》 談到徐堰王的奇事,說是徐君的宮人懷孕生了個肉蛋,以為不祥,就把它丟在水邊。孤獨母有‘一條狗,名叫鵲倉,在水邊尋找獵物,看到那個肉蛋,就把它銜回家來。孤獨母覺得這東西很稀奇,把它蓋起來保暖,于是就變成一個嬰兒,生時堰臥,所以名叫愜。徐君在宮中聽到這消息,于是又手思他收留了。孩子長大后又聰明又仁厚,繼承徐國國君之位。后來飛鵲倉臨死時,頭上長角,并有九條尾巴,原來是條黃龍。堰王把它葬在徐中,現(xiàn)在還可以看到這座狗墳。堰王治理國家,以仁義聞空、,他想乘船到上國,于是在陳蔡之間開通一條渠道,開渠時掘得;紅色的弓箭,以為是上天的祥瑞之征,于是就以自己名字取號,自稱徐堰王,江淮諸侯三十六國都依附他。周王聽到這消息,就派使者到楚國去,命令楚國出兵討伐。堰王愛惜百姓,不肯叫他們?nèi)マ账来蛘蹋谑蔷捅怀驍。碧拥脚沓俏湓h東山下,百姓跟著他走的數(shù)以萬計。因此后來把那座山叫徐山,在山上建了石室廟,很有靈驗,人們都去那里祈禱。按照文字記載,與實事相印證,似乎有相符之處,但時代久遠,已很難考了。現(xiàn)在徐城外面,有徐君墓,從前延陵季子在墳前解下佩劍,所謂心里已經(jīng)答應(yīng)的事決不違背。

又往東流到下那唯陵縣南面。注人淮水。

濟水與灑水前波后浪相混,往東南奔流,到了角城,一同注入淮水。《 水經(jīng)》 卻說到達唯陵,是搞錯了。

Hash:44ce1bc30035f21cb05350ce4ceba485583dce65

聲明:此文由 國學(xué)匯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