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影国产精品,欧美日韩国产亚洲精品,麻花豆传媒剧吴梦梦免费,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87

西寨遗址

西寨遗址

西寨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北省迁西县东部滦河北岸台地上,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年代距今6000余年。

遗址平面呈椭圆形,面积96200平方米。发现祭祀地、房址、器物堆积群等重要遗迹现象,出土完整或可复原的遗物近5000件。遗址大体可分两期,一期遗存年代稍晚于兴隆洼文化,而与上宅中期早段及新乐下层文化大体相当;二期遗存年代与赵宝沟文化大致相同。

西寨遗址是一处集祭祀、居住、制陶、制石、渔猎于一体的大型史前遗存,反映了滦河中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及演化序列。祭祀地点和太阳纹刻石的发现,对研究古代宗教和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寨遗址考古还展示了当时极其发达的捕鱼业。

该遗址为研究探讨滦河流域原始文化的形成及特点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2001年6月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さノ?

距离迁西县城不远处的西寨村,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西寨遗址位于河北迁西县东部滦河北岸台地上,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年代距今6000余年。西寨遗址是一处集祭祀、居住、制陶、制石、渔猎于一体的大型史前遗存,反映了滦河中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及演化序列。

遗址平面呈椭圆形,面积96200平方米。发现祭祀地、房址、器物堆积群等重要遗迹现象,出土完整或可复原的遗物近5000件。遗址大体可分两期,一期遗存年代稍晚于兴隆洼文化,而与上宅中期早段及新乐下层文化大体相当;二期遗存年代与赵宝沟文化大致相同。

祭祀地点和太阳纹刻石的发现,对研究古代宗教和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寨遗址考古还展示了当时极其发达的捕鱼业。

西寨村属迁西县罗家屯镇,遗址位于西寨村东南滦河北岸的山坡上,滦河古道即在坡下,现滦河水距此600米处由西而东流过(图1、照片一)。遗址是198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现存面积一万二千平方米。1988年8月为配合大秦铁路建设工程,对遗址又做了详细调查、勘探,在铁路建设区内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为800平方米。其中T31、T32在T1—30的东南部,相距为200米。遗址发掘过程中共发现烧土面一处,灶一个,灰坑5个。出土了完整或可夏原陶器。

西寨遗址的出土文物,根据考古学分期,可分为两期。第一期文化遗存的陶器,以夹砂粗陶为主,夹砂陶内多羼有云母或滑石粉,泥质陶很少。陶器的颜色多不纯正,以夹砂黄褐陶和夹砂红陶为主。大多数陶器外表满饰纹饰,素面极少。陶器的纹饰有压印的“之”字形纹、戳点纹、刮条纹、斜线三角纹和篦点纹等。第一期遗存的陶器以筒形罐、钵、碗为主。石器有磨光石斧、扁平石铲、石环、石球和石网坠为主;第二期文化遗存,陶器仍以夹砂陶为主,但泥质陶明显较第一期增多,羼云母和滑石粉的陶器数量锐减。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其次为夹砂黄褐陶、夹砂灰褐陶和泥质陶。陶器外表所饰纹饰减少,较前一期制作粗糙而随意,主要纹饰有平行斜线纹、“人”字形纹,压印的“之”字形纹和篦点纹等减少。

第二期遗存的陶器数量有所增加,主要有夹砂陶质的简形罐、钵、碗和泥质的红顶碗、红顶钵。石器除了磨光的石斧、石铲、网坠外,还出现了小型的石雕像等,显示出当时人们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的进步。西寨遗址是河北省冀东地区滦河流域发现的较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它的文化内涵与辽宁西北部、内蒙东南部同时期的文化遗存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既有同时代的共性,又有地域之差别。表明了早在6000多年前,滦河流域就有了人类活动,且已创造出了较为发达的文明,在考古研究上,填补了河北省滦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

传播家乡美食美景、历史文化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迁西本地优惠福利

西安市未央区:航拍高铁寨汉墓遗址公园

西安市北郊,有一个高铁寨,跟“高铁”没有一点儿关系,只是一个稍有历史的小村庄。在高铁寨北侧200米处,有一座巨大的汉代墓冢,被称为“高铁寨汉墓”。随着城市的发展,高铁寨逐渐消失,只留下这座汉墓——

今年二月份,在西安北郊的开元公园,航拍薛家寨汉墓群的时候,有人告诉我:“薛家寨汉墓群是高铁寨汉墓的陪葬墓?!?001年2月,高铁寨汉墓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6月6日下午,经过西安市未央区时,正好路过高铁寨汉墓。在贞观路与凤城八路十字的东南角,地铁4号线市中医医院站的C出口,广场的旁边竖立着一块西安市重点文物?;さノ槐?,上面赫然写着“高铁寨汉墓”几个大字。

我操作自己的大疆无人机,从石碑前方的空地上升起。飞到墓冢南侧以后,顺时针方向环绕墓冢飞行大半圈,周围的高楼大厦、道路和公园尽收眼底。这座古代的墓冢傲然矗立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之中,见证了这里2000多年的历史变化。

这座墓冢的外观呈覆斗形,西南角略有残缺,为典型的西汉墓。墓冢底部周长约400米,残高约15米,级别比较高。过去,墓冢四周均有塌陷和取土的痕迹,顶部中央有一处2×2米的凹陷。如今,经过修复以后,墓?;净指丛?,表面种植绿色植物,四周有栏杆和围墙环绕。

1982年,这里暴露数座竖穴土坑墓和砖室墓,出土陶壶、陶釜、陶仓、陶罐、铜镜、玉琀、铅人模型、五铢钱和五株钱范等文物,对研究汉代墓葬形制和丧葬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2017年3月,这里开始动工,修建高铁寨汉墓遗址公园。现在,公园早已建成,以汉文化为主要的景观元素,成为周边市民活动的绿色空间和美丽的街心公园

墓冢西侧

公园东侧入口

相传,这里是汉代一位太子的墓,也有人说是一位大将军的墓,还有人说是王莽叔父——王凤的墓。但是,都没有任何依据,只是一种猜测而已。根据此墓的规模判断,埋葬的人物身份显赫,具体是谁,不得而知。

墓冢西北角

墓冢东侧

航拍完高铁寨汉墓以后,我收拾好自己的无人机,从东侧的大门进入遗址公园,这里修建有汉忆廊、有思亭、陌上春广场、四象广场、长歌台、乐府诗柱等景观,融入《陌上?!贰冻じ栊小贰队兴肌返群捍指拿?/p>

在墓冢的西南角,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施氏先茔誌”几个大字,下方的基座上镶嵌着两块明代的“故武德将军”墓志铭。这里不是“汉墓”吗?怎么成为明代施氏的祖坟了?

据说,明代的时候,施氏家族南方迁来,一直就定居高铁寨。这座汉墓的脚下,曾经是高铁寨的墓地,施氏的祖坟确实在此。后来,这里的坟墓逐渐被迁移走,只有施氏先祖的坟墓没有迁走,并于2006年竖起这块“施氏先茔誌”。

越西大寨土司衙门遗址和末代土司岭邦正

越西北大门新民镇约5公里的西北部大寨村(彝族名称为“尔马地”),现在还保留有12多亩地的彝族末代土司岭邦正(兹莫苏哈)家衙门遗址。

遗址还能看到的只有几段石墙,横亘在东、西、南、北四面,北面很短,只有左边的一小截。墙是当年土司衙门的围墙,坐北朝南,宽处有二百五六十公分左右,窄处只有六七十公分左右。残墙高低不一,高处足有二百五六十公分,低处尚不足九十公分。城墙皆是鹅由卵石糊上稀泥砌成,里面混有石灰等黏合物,一段一段石灰的含量还比较重,这种状况如今还依稀可见。东面的城墙保存最好,有相当长一段高度达二百五六十公分(据说,这是围墙本来的高度),其中有截10米左右的厚度达二百五六十公分(据说,这是围墙本来的厚度)。

据82岁高龄、从小生活在土司衙门周边、“文化大革命”时组织村民拆土司围墙石头修路的大寨村八组老组长朱德明老人讲,土司衙门围墙由内一层、内二层、内三层和外层共四层组成,每层厚六七十公分,现残存的围墙除东面的有一截是外层、10米左右的那一截是高度和厚度都完整之外,其余都是内一层。土司衙门围墙的东西两面外边有两条人工挖掘的河流,像护城河一样对衙门起防守作用。朱德明老人还补充说,土司衙门院墙顶端有意识地砌成内低外高,稍稍倾斜,下雨时雨水朝内流淌。另外,院墙西边开有一道小门。站在城墙上,可以想象出这里曾经的显赫。

据文史记载,至清代,岭邦正先祖、邛部宣抚司岭峻翠,其先岭安盘,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投诚授职,颁给印信号纸,住牧在邛部今越西县大瑞镇柏香坪,雍正末移至新民大寨。邛部宣抚司衙门遗址位于大寨村八组和九组。该建筑始建于清代,为木构架土坯墙盖瓦建筑。遗址长110米,宽75米,占地面积8250平方米。建筑毁于1952年冬月的一场火灾,原因是土司小老婆早已去世,土司本人长期住在甘洛县田坝,衙门内的住户不慎失火。当时,天气干燥,刮起大风,火借风势力,风助火威,成片的架子房及其房内的一切东西迅速燃烧起来,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大都烧了个一干二净,几乎没有剩下什么。现残存若干段围墙。

据《越西古道拾遗》一书记载,“衙门是石头基脚的明清风格金包银木架建筑物,由前厅、中厅、花厅、后宅等组成,有石斗桅杆、石门框、雕花窗格等?!?/p>

当地老人朱德明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是土司衙门的建筑规模。土司衙门略呈椭圆形,南面有石头拱门,进门后有一宽阔院坝,院坝右边还有一个舂米的“对窝”,然后是一扇大门,两边还有侧门。整个建筑有三进三院,两个天井,房子都是木结构,柱子粗得一人抱不拢。

“大门很壮观宏伟,进门两边两排牛羊圈,再进去一个很大的操场。”一说起衙门规模,老人们都说操场很大,平时是用来练兵、晒荞子谷子、聊天的地方。过了操场,上两级台阶是一个相当于前厅的大房子,大房子紧连着一条通往内院的封闭式走廊,走廊两边两个带有小天井的院子。走廊的尽头是七级阶梯,上了阶梯便是一个带有大天井的四合院,东西两边住人,南北方向的厢房是存放粮食的仓库。过了粮仓最后才是后宅,尼狄兹莫居住的地方,一个有着很大的天井的四合院。每当过年过节或者贵宾光临,从大门口铺个红地毯一直到内院。

听朱德明老人强调说:土司衙门是结构复杂、很有彝族特色的建筑群,房内设有拘留室、调解室、办公室、粮仓室、客房、厨房、卧室和卫生间等;房前有4000平方米的院坝,院坝周围栽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一到春天鲜花扑鼻;衙门内配备有50多名彝族土司自卫队、4名土司干将(彝族管家)、6名彝族厨师、20多名彝族男女青年接待服务员。

朱德明老人又说:“春景、茶园、后山三条沟的荞麦土豆,还有燃料煤,大屯、新民的米,每年要把粮仓装得满满的,多出来的部分还要往外运,兹莫书哈几乎每年都要自己运送荞麦等粮食赶往甘洛,然后在甘洛住到第二年才回来?!?

新民大寨土司衙门是岭邦正祖辈岭承恩曾经组织当地他所属的百姓参与围剿石达开太平军有功而受到清政府在越西嘉奖的大豪宅。当年,清政府还授权岭承恩直管6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覆盖了当今凉山彝族地区10多个县的地盘,所辖区的彝区(旧称黑彝和白彝)都在他代管之下,每年都向他进贡粮食、牲口、土特产等食物和财物。后来,朝廷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流官制度,凉山黑彝势力进一步崛起,土司的力量衰弱。民国时期,土司的力量进一步衰弱。到了解放后的1952年接近年末,再加上失火衙门的房屋、家具、粮食等大都化为灰烬,岭土司放弃了新民大寨的衙门,彻底退居黑彝势力较薄弱的甘洛县,留下了土司衙门遗址。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建昌卫指挥使月鲁帖木儿反明,率军万余攻建昌,利利兹莫被授予建昌卫指挥使,继续辖治凉山大地,直到清同治年间,利利兹莫家绝嗣。时值凉山北部暖带密土千总岭承恩(岭邦正的祖辈)以截杀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有功,被授予暖带密土游击,恒勇巴图鲁名号,在承袭了邛部宣抚司之后,被允许进入建昌,承袭了刚绝嗣的利利兹莫家罗罗宣慰司的印章。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邛部长官司第十一世土司岭安盘投诚,清王朝升授其为邛部宣抚司职,颁给印信号纸,让其统辖尼乃、阿伙、苏呷、咱户、慕虐、阿苏、滥田坝、普雄、黑保、大孤山十大土目。同年,又封其支庶岭安泰为土千户,辖治瓜倮(甘洛)、上官等乡总和土目。

土司治所原驻越嶲,后迁甘洛下田坝,传至岭承恩(岭邦正的祖辈)一代,便有了截杀石达开、承袭斯兹兹莫、又承袭利利兹莫等一系列惊天动地的大事。当时号称五印三司,七颗半印,辖区北起大渡河南至西昌南。岭承恩曾经率领所属彝兵参与围剿从凉山经过的石达开的太平军受到清政府嘉奖,被升为土游击宣抚司,从三品。随后,岭承恩又因利利土司家绝嗣,而继承了利利土司的家业。

在北洋军阀时代,老牌滇军头目唐继尧大肆扩军混战,一度控制滇、黔、川等省,势力盛极一时。期间,滇军入邛,强行派粮派款,当时掌管印章的岭镇荣(岭邦正的父亲)被迫配合任其施为,等到川军入邛赶走滇军,认为岭镇荣有通敌之嫌,打入大牢,后被外国传教士保出。1918年,岭镇荣土司被四川军阀李梓材迫害致死。岭镇荣死后,岭邦正嫂嫂饼尔嫫吉吉当家掌权,家事再次走向顺道。不久家中再遭不测,嫂嫂被杀,刚刚成人的岭邦正继承了土司之位。

岭邦正的彝族名字是兹莫苏哈,其使用“岭邦正”作为汉族名字,当时由于岭邦正土司在凉山彝族中的影响甚大,1932年,20岁的岭邦正被国民党24军委任为“夷(彝)务大队长”,1939年又被西康省委任为少将彝务总指挥、保安司令等职。1943年,岭邦正加入国民党,又任地方袍哥的总舵把子。

1955年3月,凉山临时军政委员会成立,岭邦正被缺席安排为副主席。当年5月3日,岭邦正与另外25名彝族土司、黑彝,随同张冲将军往西康省省会雅安和四川省省会成都参观,前后受到西康省省长廖志高、四川省省长李大章和成都军区司令员贺炳炎的接见和宴请。这次出访对岭邦正感触很深。当年8月,岭邦正作为团长,率领有30多名彝族上层爱国人士组成的观光团,坐汽车、火车重庆,游长江,看三峡,到武汉,进杭州,逛上海,9月底到北京,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并宴请了参观团。

1956年,岭邦正被选为西康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副州长。他积极地参加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以自己的声望影响其他彝族奴隶主,拥护共产党的解放奴隶等一切民主改革措施。在此期间,他力戒恶习,不再吸食鸦片。岭邦正后来被调到成都,任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参事室参事、副主任,第一、二届四川省政协委员,第三届四川省政协常委。

1966年“文革”开始后,岭邦正受到冲击,被红卫兵从成都押回甘洛批斗,劳动改造。1973年岭邦正瘫痪后,被甘洛县政协送回成都治疗,1977年,岭邦正在成都病逝。

凉山土司概况

凉山自古以来就是名符其实的多民族地区。先秦两晋时期主要有“邛”、“笮”、 “叟”、“摩沙夷”、和“僚”、“濮”、“牦牛夷”、“昆明”等;唐宋时期主要有乌蛮、白蛮、磨些、吐蕃、施蛮、顺蛮、栗粟蛮等;元明清时期主要有罗罗、吐蕃、白人(白族)、西番、摩梭、俐苏(傈僳)、蒙古、回回、摆夷(傣族)等民族。

凉山为地处僻远的多民族地区,不仅民族成份复杂,而且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发展状况很不平衡且非常落后,与汉区更存在着天壤之别。元代以前,中央王朝对凉山地区的统治,是通过少数民族酋领来实现,即中央王朝封授少数民族贵族职官封号,不过问内部事务,仍由少数民族的酋领领其地,掌其民,即所谓的羁糜制度,亦谓后来所称的“以夷制夷”政策。

从元代开始,朝廷开始在西南和西北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所谓土司制度,就是中央王朝通过分封地方民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少数民族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土司是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俱有品级的土官。土司之间的势力和统治范围差别很大,中央王朝也根据其势力的强弱、控制范围的大小、统治人口的多寡,以及与他们中央王朝的亲疏,任命他们担任不同等级、不同职衔、不同名称的土官职衔。民间对这类人等通称为土司,其实这并不是他们正式职衔的名称。

土司制度从元代开始一直沿袭到明、清时期,并在明清两代得到了发展与完善。民国时期,虽然不再实行土司制度,但并没有明确废除,故凉山许多土司的统治仍然在其辖地得以保留。新中国建立后,经过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土司制度,凉山的土司制度才最后彻底消亡。

由于土司制度推行了元、明、清三个朝代,因此土司的职官名称也存在时代上的变化,有参照当时正式朝廷官职设置的,也有沿袭上代官职名称的,其中还有土武职和土文职之分,种类十分繁杂。

元代的土官有宣慰司宣慰使、宣抚司宣抚使、安抚司安抚使、招讨司招讨使、诸蛮夷长官司长官、副长官。另外,还在民族地区或接近内地的地区设路、府、州、县,同样设置各级土司,路为总管府总管、府为知府、州为知州、县为知县。

明代的土官职官分为文职和武职。设置武职土官系统,将元代置于边境的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和长官司等职衔,变更成授予土官的武职职衔。文职土官系统,则将唐宋以来封授少数民族首领充当州县土官的做法变为定制,形成“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文职土司职官。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卫所,还参用土人,形成卫所土司的职衔,即卫指挥使司设土指挥使,千户所设土正、副千户,千户所下设土百户。

清代的土司职官较之明代要复杂。除营、卫土武职之指挥使、千户、副千户、百户、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司长官(副长官)等沿袭明代外(品级略有差别),又参照绿营兵制增置了诸如土游击、土都司、土守备、土千总、土把总、土外委千总、土外委把总、土外委额外、土屯守备、土屯千总、土屯把总等屯土武职。清代文职土司职衔与明代相同,只是品级略有差别。

凉山土司的主要职官有:宣慰司宣慰使、卫指挥司指挥使、宣抚司宣抚使、安抚司安抚使、抚夷司长官、长官司长官(副长官)、土副将、土都司、土千户(土副千户)、土百户等,又有土游击、土都司、土千总、土把总、土外委等,还有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文职土司。

土司为朝廷命官,职衔较高的土司均设有办事衙门。所谓土司衙门,就是土司们居住并行使其权力的地方,但这些数量众多、民族成分不同、职衔高低不一的土司并不是都有衙门,许多小土司并没有“衙门”,只有级别较高的土司才有衙门。

来源:作者提供

编辑:蒋志聪(吉乃)

小编个人微信号:yzrjjn

投稿邮箱:278439053@qq.com

声明:《彝族人家》弘扬彝族文化,展现彝乡美丽风光与人文摄影图片,呈现彝民族诗的天赋,关注彝乡最新资讯和民生动态?!兑妥迦思摇酚酶迕挥懈宸?,版权归原作者。用稿一般都有个人简历和个人图片,投稿时一并发来。个别作者只署笔名,不愿意公开个人信息者另外。 稿件以彝学稿件优先发稿,由于吉乃没有能力编辑彝文稿件,目前暂时只收汉语稿件。少部分转发内容如有版权要求,请来信告知,吉乃定在最短时间内删除。

注:如喜欢请关注《彝族人家》。点开原文链接做客吉乃的空间。图片文字来自作者。

扩展阅读:中国诗文网文集雨夜诗语〖彝族人家〗中国诗歌网-吉乃

小编感谢您的分享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