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影国产精品,欧美日韩国产亚洲精品,麻花豆传媒剧吴梦梦免费,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87

西海郡故城遺址

西海郡故城遺址

西海郡故城遺址,俗稱三角城,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縣城西約1千米,地處青海湖東北,為湟水流域規(guī)模較大的漢代(1世紀)城址。

中文名:西海郡故城遺址

地理位置: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縣城西約1千米

占地面積:300000 m2

保護級別: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準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號:III—212

分類號:V—32

所處時代:漢至南北朝

西海郡故城遺址保護項目實施

青海新聞網(wǎng)訊 9月28日,記者從海晏縣文體廣電旅游局了解到,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西海郡故城遺址保護項目工程正在施工中。這一項目的實施,對海晏縣文物古跡的保護,以及旅游資源與相鄰縣市旅游資源的整合連片有著積極意義。

海晏縣文體廣電旅游局局長王曉冰告訴記者,海晏縣有金銀灘的美譽,境內(nèi)旅游資源尤為豐富,發(fā)展生態(tài)旅游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此次保護開發(fā)建設目標是將這一片區(qū)打造成集文化展示、文物保護、藝術傳承、休閑觀光為一體的城市文化景觀帶。保護開發(fā)建設原則是有效保護,合理布局,豐富內(nèi)容、完備功能、舒暢線路、凸顯特色、傳承文化。在具體規(guī)劃與建設中做到保護與開發(fā)并重、文化與旅游融合、景點與城市建設并建,項目投入與招商融資同步,宣傳推介與產(chǎn)業(yè)培育共推。規(guī)劃共分5個片區(qū):古城保護區(qū)、商務服務區(qū)、歷史文化體驗區(qū)、濕地休閑觀光區(qū)、山水文化觀景區(qū)。今后各片區(qū)各具特色,功能互補,相互關聯(lián)。

“西海郡故城遺址保護一期項目工程包括新建仿古城墻,東、西、南、北城門、文昌樓、點兵臺等工程,水、電、路等附屬設施建設,西海郡故城紀念館、陳列館、文化廣場建設等內(nèi)容,形成一個游客集散地,與海晏縣城東面游客服務中心形成互補和接應。今后可成為游客、各拍攝組、作家書畫協(xié)會等采風的一個集聚點。這一遺址位于315國道旁,西寧到這里僅1小時車程,旅游開發(fā)潛力較大。所以,這一項目的實施,對發(fā)展后期全縣綜合旅游開發(fā)有著很大的作用。”王曉冰說。

據(jù)了解,西海郡故城遺址又稱三角城遺址,位于青海湖東北。《漢書》記載,漢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在今海晏縣三角城設置西海郡,轄海晏、剛察等地。后因王莽篡政紛亂,郡邑廢棄。古城平面呈方形,面積約30萬平方米,城墻夯筑,四個城門的門址保存較好,這一遺址為湟水流域迄今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最大的漢代城址。區(qū)域內(nèi)散布有大量磚、瓦等建筑殘件。在這座古城堡里發(fā)現(xiàn)了一件名叫“石虎”的稀世文物珍寶,曾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人民物質(zhì)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保護遺址、發(fā)展旅游已成為一項社會主導產(chǎn)業(yè)。西海郡故城遺址保護項目的實施,不僅有利于文化保護,而且有利于帶動當?shù)芈糜螛I(yè)的大力發(fā)展。

西海郡故城遺址,留存在海晏縣的沉重歷史

西海郡故城遺址

海晏縣西海郡故城俗稱“三角城”。原名“龍夷城”(龍耆城)。

位于青海海晏縣三角城鎮(zhèn)三角城村西南角的金銀灘草原上,東墻長621米,南墻長602米,西墻長593米,北墻長622米,略呈正方形。

城東、西、南、北墻正中各開一門,門寬不等。墻體夯土筑,曾出土了“西海郡虎符石匱 ,始建國元年十月癸卯 ,工河南 郭戎造”22個篆體字銘文的虎符石匱。

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背后的歷史

西漢末年,王莽逐步取得漢朝實權,于漢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派中郎將平憲等人來到西海(即青海湖),以大量財物利誘羌人首領獻地稱臣。

西海的卑禾羌首領良愿在利誘和武力威懾下,同意讓出鮮水海(亦即青海湖)、允谷(即大允谷,今青海共和縣南部地區(qū)),鹽池(今青海茶卡鹽湖)等地區(qū),率領本部落一萬二千多人遷到更邊遠的地區(qū)。

王莽得到西海地區(qū)后,請求監(jiān)朝太后王政君,說當時已有東海郡、南海郡北海郡,請求將良愿等所獻地區(qū)設置為西海郡,以實現(xiàn)所謂“四海一統(tǒng)”。

準奏后于公元5年冬,設西海郡,置太守,郡下沿青海湖濱設五城。

一是今青海海晏縣西海郡故城。

二是今青海海晏縣甘子河鄉(xiāng)尕海古城。三是今青海剛察縣吉爾孟鄉(xiāng)的北向陽古城。

四是今青海共和縣曲溝鄉(xiāng)的曹多隆古城。

五是今青海興海縣河卡鄉(xiāng)寧曲村的支東加拉古城。

五城歸西海郡管轄。

新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政,同年秋派五威將王奇等出使各地,收回漢室印,授于新政新印,并頒布“四十二篇”符命昭告天下。

十月,西海郡正式移歸“新政管轄”,并立“虎符石匱”,以此來鞏固政權。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政權崩潰,卑禾羌遂又趁機奪回了故土,西海郡隨之廢棄。東漢時,郡城曾一度為金城西部都尉治所。

虎符石匱

遺址出土文物

西海郡故城內(nèi)曾采集到卡約文化夾砂粗陶片,西漢王莽時期的五銖、貨泉、大泉五十等貨幣及“小泉直一”錢范、“五銖”錢范,東漢時期的“西海安定元興元年作當”銘文瓦當、漢代的長樂末央瓦當、唐代的蓮花紋瓦當以及宋代的崇寧重寶、圣宋元寶等錢幣。這些文物對研究各時期的政治、軍事、文化和西海郡的建置沿革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例證。

信息來源:海晏縣融媒體中心

本期編輯:周文曦

校對審核:海北文旅審核組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往期推薦

“夢幻海北·大愛之旅”四日游之——天境祁連。尋夢海北,追逐神秘,體驗浪漫,感受溫馨 2021-03-26

“夢幻海北·大愛之旅”四日游之——藏城剛察。尋夢海北,追逐神秘,體驗浪漫,感受溫馨 2021-03-25

夢幻海北·大愛之旅”四日游之——河清海晏。尋夢海北,追逐神秘,體驗浪漫,感受溫馨 2021-03-24

“夢幻海北·大愛之旅”四日游之——金色門源。尋夢海北,追逐神秘,體驗浪漫,感受溫馨

2021-03-27

山東鄒城邾國故城遺址,邾國始于西周后為楚國所滅

文圖 若愚

邾國故城,位于山東省鄒城市,俗稱紀王城古城平面近似長方形。遺址總面積約9 平方公里,東西橫距2530米,南北縱距2500米,城周長約10公里。2015 年3 月至7 月對邾國故城遺址進行發(fā)掘,發(fā)掘面積930 平方米,發(fā)掘遺跡單位757 個,其中灰坑715 座、水井11 口、溝24 條、墓葬4 座、房子1 座、窯爐2 座。

東周時期(前770年-前256年)邾國故城遺址,位于鄒城東南12.5公里,嶧山鎮(zhèn)紀王城村周圍,北枕嶧山,南依廓山,地勢開闊。地貌呈南北高亢、中部略低,源于嶧山的金水河自東向西穿過故城,匯入白馬河。邾國故城自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建立,至北齊年間(550年-577年)共延續(xù)了1100余年,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代都城。經(jīng)考證,城內(nèi)分布有邾國宮殿區(qū)、貴族墓地和手工業(yè)作坊區(qū)。

邾國是東周時期著名方國之一,西周始封,至前614年(魯文公十三年)始遷于嶧,后為楚所滅,邾滅后,故城仍為當?shù)卣巍?a href='/jingji/' target=_blank>經(jīng)濟中心,直到北齊年間(550年-577年),才遷徙到鐵山之陽,故城逐漸淪為廢墟。

建國后,在故城內(nèi)外出土的大量文物中重要的有秦詔文陶量、春秋"弗敏父"銅鼎及各類銅兵器、禮器、印璽等,尤其東周陶文出土數(shù)量達3000余件。

邾國故城遺址內(nèi)臺墓、土冢、陶片、灰燼到處可見。邾國故城內(nèi)中部偏北有一高地,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240米,俗稱"皇臺",地面暴露有大量陶片、建筑瓦片、花紋磚、云紋瓦當?shù)龋瑪嘌律习l(fā)現(xiàn)夯土層,間有少量礎石及陶排水管道等,考為宮殿區(qū)所在。故城內(nèi)東北角,地形高低懸殊,多為黃土斷崖,且多土冢。建國前后曾在此發(fā)現(xiàn)古墓,并有周代帶銘銅器多件出土,考為邾國貴族的墓葬區(qū)。故城內(nèi)西南角金張莊村附近的金水河兩岸,曾發(fā)現(xiàn)多處古陶窯遺跡及制陶工具、大量陶片等,考為邾國制陶作坊區(qū)。故城東北城墻處,有兩個周長10多米的土臺,俗稱"炮臺",臺上發(fā)現(xiàn)東周陶片,據(jù)考當為邾國防御設施。

故城構筑利用山間高地,具有戰(zhàn)略防御特點。后存城墻4000米,殘高3-4米,最高處約7米。墻基寬20-30米,夯筑。城內(nèi)中部偏北處有一高地,發(fā)現(xiàn)大片夯土、礎石、花紋磚等建筑材料,經(jīng)考證是邾國宮殿區(qū)。此外在故城東北發(fā)現(xiàn)邾國貴族墓地,在城西南金水河兩岸發(fā)現(xiàn)邾國手工業(yè)作坊區(qū)。

古帝顓頊(zhuanxu)的玄孫陸終有6個兒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賜曹姓。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挾在邾建立邾國,附庸于魯國。邾國又作鄒國,亦稱邾婁,有今山東費、鄒、滕、濟寧金鄉(xiāng)等縣地。邾國是子爵國,也史稱邾子國,東周時期著名方國之一。邾國的先祖是晏安,晏安的五世孫俠始封曹稱曹俠,是曹姓國,晏安的十二世孫是夷父顏。夷父名克,字顏,另字伯顏,謚號邾武公,史稱邾子夷父或邾顏公。當時齊國推行霸業(yè),夷父顏響應隨從,去各國奔走聯(lián)絡,曾夜宿滕國和薛國。邾原屬魯國的附庸,魯國非常憤恨夷父顏的行為,被視為叛逆,借故向周王誣告夷父顏。

魯是周王室同宗姬姓國,公元前678年,周王誅殺夷父顏,《左傳》莊公十六年載有"邾子克卒",時為公元前678年(周僖王四年)。夷父顏被誅后,周王命夷父顏的同母弟叔術代理邾國君位。叔術名群,在曹姓公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是位賢明有德的人,族人稱他為群公子。叔術代位十多年后,夷父顏的冤誅才得以昭雪,謚號邾武公。這時,代國君叔術又把國君位子,讓給了他的侄子、夷父顏的兒子夏父,夏父繼位后史稱邾文公。邾文公在位五十一年,是邾國在位最長的一代國君。公元前614年,邾文公遷都于今鄒城嶧山之南另立新都(見《左傳》)。約在公元前643年前后,叔術來濫立國,濫在今滕州市東南30公里羊莊鎮(zhèn)土城村。至此邾國分立為邾國、小邾國和濫國,這便是史學界所說的"邾分三國"。

據(jù)《左傳》、《史記》、《漢書》等古籍載:西周始封邾,至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十三年)始遷于嶧,至二十九世為楚所滅,在此建都400余年。邾滅后,故城仍為當?shù)卣巍⒔?jīng)濟中心。秦置鄒縣,屬薛郡,漢屬魯國,歷經(jīng)晉、劉宋、元魏,直至北齊年間遷徙在鐵山之陽,故城逐漸淪為廢墟。邾國故城自春秋建立,至北齊遷徙共延續(xù)了1100余年,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代都城。

有關史料記載,邾國國都曾3次遷徙。《太平寰宇記》稱古邾城即古鄒城,是孔子父叔梁紇所治之邑,即陬邑,亦即春秋時古邾國最初定都之訾婁。一說,故邾城曾在邾瑕(即今濟寧市南5公里處);有舊縣志謂今北宿鎮(zhèn)故下(曾名故縣)是邾未遷繹時之故城。后說現(xiàn)無確據(jù)。而公元前615年,邾文公在嶧山之陽建立的都城,即邾國故城,歷史典籍有確切記載。《左傳》載:"魯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卜遷于繹。古時繹與嶧同,后寫作嶧。嶧山,又名東山、鄒山。因其"怪石萬疊,絡繹如絲,故名繹焉。"《前漢書·地理志》"魯國騶縣,故邾國,嶧山在北。"劉會《鄒山記》載:"邾城在山南,去山二里"、"邾城在魯國騶縣,《左傳》卜遷于繹,即此地也。"唐杜佑《通典》載:"故邾國城在縣東南,周圍四十里,上冠峰巒,下屬溝壑。"故邾城又俗名紀王城。嶧山上有紀王棚、紀王墓等遺跡。清雍正年間鄒縣令王爾鑒曾為紀王城題詩曰:"文公遷繹處,群呼紀王城。至今人莫辯,衰草暮云平。"而唐代以前并無紀王城之名。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鄒縣縣長臧家祎督修而未付梓的《鄒縣新志》載:"或以為《春秋》昭公十八年,鄅子為邾所襲,從帑于邾。鄅、紀聲相近,紀王殆鄅子也。此說見《鄒縣正志》。或以為莒有莒紀公,見《春秋》文公十八年。《左氏傳》杜注:'紀號也。莒夷無謚,故有別號。'邾莒皆夷,故君有此稱……或以為紀侯所遷,故稱為紀。"清康熙年間鄒縣令婁一均曾題"邾城懷古詩"一首,茲抄錄于此:邾城遠眺日初昏,望里牛羊返舊村。故國空傳臨漷水,雄風枉自說魚門。頹墻飛燕臨高下,茂草憑狐長子孫。唯有嶧峰長不改,千秋屹峙一昆侖。